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瞿秋白文集⑥ | 上頁 下頁
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問題(3)


  八、中國無產階級

  我們分析中國的這一些的情形,主要的意義是這些問題對於我們無產階級的關係。

  中國的無產階級的數目雖然很少,但是不論他是中國人開的工廠也好,或是外國人帝國主義開的工廠也好,只要有了工廠,便一定就有工人,只要有商業的發展,有了輪船、火車,就有鐵路、海員、碼頭等的工人。中國工人階級的階級年齡和特性是值得我們分析的,但是這個工人是在外國廠做工,還是在中國廠做工,這裡並不用去大分析,機會主義的分析,就注意到這一點。企圖把這兩部分互相對立起來。

  中國工人階級的階級年齡,還是非常幼稚,大致說來,還只有一代的工人,兩代的工人(就是他自己是工人,他的父親也是工人)是非常之少,只有上海或許有一小部分。

  中國工人階級的特性是在於他和其他的階級有很密切的關係,或者這些工人的本身,他在五六年以前還是一個農民,或者是手工業者,甚至他們還是一個有過土地的小農。或者這些工人,他們是不能保得住他們在工廠裡的位子,他們時常會因為失業而又回到鄉村裡去。這種特點是我們特別應該注意的。因為他們接近手工業者和農村,他們就帶了許多的弱點,許多非工業無產階級的觀念,許多小資產階級的夾雜思想。但是也有強點,因為他們接近農民,許多農村革命運動,是這些城市工人去引動的。比如廣東的海陸豐等地,以及北江等等農民區域裡,省港大罷工的工人有很大作用的;江蘇的農民運動裡,如宜興、江陰等地,上海的工人也是有很大的作用的。我們來估量中國的無產階級,不能夠用社會民主黨的極死板的方法,一定要生產的大工業工人才能算是無產階級,連輪船、火車上的交通工人都不算。如照他們那種定義,那麼中國真正的大工業工人,至多也不過五十萬人了。中國的無產階級裡,有一部分是因為商業的特殊的發展,交通上的需要而產生的,這就是城市、鄉村裡許多苦力,在內地稱做挑夫,這些人是沒有租田的能力,他們是完全靠著當苦力謀生活的,他們的年齡比工業無產階級還要長些呢。而且他的數量是非常之大的。工業無產階級的本身有二百萬,依蘇兆征[14]同志一九二七年的統計有二百七十五萬人。再則,我們計算中國無產階級的群眾,手工業工人也要算在裡面,在集中的過程裡面,許多手工業者已經失掉了獨立的性質,不能一面做工,一面做商人,而他們是被商人雇傭,不過沒有到工廠裡去。比如上海商務印書館相近的地方,許多青年女子,就是靠著和商務印書館訂書生活的,有許多貼火柴匣子的女工也是如此。蘇兆征同志的統計有一千二百萬手工工人,實際的數目是只會比這個多,不會比這個少的,因為那個統計是只以有工會組織的來計算的。除此之外,在鄉村中還有許多一半靠自己的田,一半靠賣力氣的農民,所謂半無產階級。我們如其將四種成分合起來看,就是將大生產業工人、手工業工人、苦力和半無產階級合計起來,是有一個很大的數量的。我們大約的計算:工業工人有二百七十萬人,城市的手工業有一千二百萬人,鄉村的手工業者和苦力一共約有五千萬人,再加上很大數量的鄉村半無產階級,那就至少有一萬萬人以上,占全國人口四分之一。小農、中農、貧農是不能計算在無產階級隊伍裡的,他們只能算做所謂「農民階級」。

  中國的無產階級,在他的本身是一個很大的力量。當然在質量上很差。他和農民手工業者有很密切的關係,因此還有不少的私有觀念、地方主義、幫口的習氣,以及其他的落後的思想。可是他另一方面的長處,是對於他領導徹底的民權革命上是有很重要的關係和意義的。再者,中國無產階級現時的鬥爭,已經在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開始之後,所以,他的力量,又在於世界無產階級的領導,這亦是很重要的情形,不能夠忘記的。

  九、中國的統治階級是誰?

  總合以上所講,我們看見:中國的豪紳地主的封建勢力,和商業資本混合著,形成中國的統治階級。中國的封建性的土地關係之下,紳士地主和「農民階級」的對抗,還在加強而劇烈。同時中國資本主義的關係(貨幣關係和市場關係),亦已經有了相當發展。中國無產階級,雇傭勞動者的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抗,也就一天一天的劇烈和生長。

  在這個兩大對抗的形勢裡面,中國的統治者是什麼狀況呢?中國的地主、豪紳、軍閥,是中國主要的統治力量。中國並沒有如陳獨秀的說法,經過了一九二五——二七年的革命,在革命失敗之後,工農固然失敗了,封建勢力也擠下去了,而資產階級握取了政權。而不是這樣,事實上是豪紳地主利用資產階級,使資產階級成為豪紳地主的政治上的附庸。在經濟關係上,我們也可以看見資產階級一天一天的非工業化、非民族化。他們和軍閥混合生長,他們成為帝國主義者和軍閥的附庸。

  十、中國的錢莊資本問題

  在這裡我更要指出一個中國經濟上的特點,這一個特點就是中國銀行的問題。中國銀行狀態的所以特殊,因為他的作用並不如外國銀行一樣。在中國的歷史上,很早就已經有了錢幣資本,紳士地主便運用這種錢幣資本和商業資本混合起來,用貨幣形式去剝削農民。中國的特點就是這些貨幣資本成為帝國主義「最下層」的工具,最接近被剝削的極廣大的農民群眾的工具。這些貨幣資本沒有助成中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這些貨幣資本,都是高利貸的形式。帝國主義銀行的資本好像一架極大的機器,而高利貸便是這架大機器的最後齒輪。銀行資本在中國,他不是像在西歐一樣,有多大的財政資本的作用,事實上大半仍舊是等於中國舊式的錢莊。

  一九一〇年之前,滿清政府設立大清銀行[15],到了民國元二年又設立中國銀行[16],都是想利用華僑的資本來和外國的銀行對立。在各地也設立了許多銀行。上海、浙江……等地都有。可是銀行的數目雖然一天一天加多,但是資本的數目不但沒有多起來,反而是少下去。這些銀行都只能成為軍閥大官僚存放款子的外庫。中國的銀行事業,由企圖供給工商業界,而變到成為運煙土、包稅、高利貸……等等的投機事業的機關。所以中國的錢莊,他的信用卻比銀行更好些,他是帝國主義極有力的一個助手。上海有錢莊公會和銀行公會,在五卅的運動中,銀行公會是很爽快的答應罷市,可是錢莊公會就不肯,只罷了兩天。錢莊的票子是很有信用,銀行的票子就不能像錢莊的票子一樣的有力。近年以來,錢莊的作用也變動了,成為買賣公債的機關。這是因為中國經濟的危機——農業的危機已影響到工商業,而這些危機已經不是一種定期的危機,而是成為一種根本的危機了。——於是中國的錢莊資本(銀行亦在其內),就成為軍閥制度的附庸,成為極端畸形的最初積累資本的機關。

  十一、帝國主義和中國的經濟

  中國的對外貿易,完全在外國帝國主義的支配之下。問題不僅僅是在於關稅問題,外國的工業品,打破了中國的手工業,差不多消滅了中國的手工業,能夠生存的,只有一部分能夠適應外國市場的,和受了新的改組的。

  中國的地位,是成為帝國主義吸取原料的地方,帝國主義者到中國吸取絲、茶、棉花、豆子……等等。在這個關係上,中國的地位成為帝國主義農業的後方。

  中國商業支配的權力,也都在帝國主義手裡,內地的商人,實際是帝國主義商業的代理人。他們時常要借錢作為周轉的用途。帝國主義的銀行直接的,或間接的經過錢莊借出這些款子。有些人說,現在買辦減少,而實際亦非如此。現在許多地方,有了中國人自己開的洋貨公司,或是收買原料的行、會、商號,他們收來了再運出來賣給帝國主義。這樣的關係,只是省了帝國主義者自己派人去收貨,買辦制度不過是換了一個形式。這樣的關係之下,帝國主義的勢力如同一個鐵網,網羅了整個的中國。例如英國,他在香港設立一個總行,在各地設立一些分行,再經過中國的商人、豪紳、中小地主、高利貸者,管理著整個的南部中國的市場,這個系統之中,便有極廣泛的買辦制度。

  工業上,帝國主義,特別是日本,在中國地方,建立工廠,因為是接近原料,又有廉價的勞動力。這些外國工廠,對於中國民族資本是一個極大的壓力。中國的重工業,煤鐵出產,更是多被帝國主義(日本、英、法等)吸取了去,並不供給中國的生產工業。在這方面中國成為帝國主義的原料後方。

  交通方面,權力也在帝國主義的手裡。從帝國主義侵入中國之後,在通商口岸發展了很大的商業,並且媾通了各地的地方市場。帝國主義侵入一個地方,他必定要發展那裡的交通,媾通各地的聯絡,這是一般殖民地的特點。我們看印度和非洲等地鐵路的先發展便可以明白。中國的鐵路,有百分之九十八在帝國主義的管理之下,鐵路在中國有很高的利息,都是帝國主義者取去了。航路呢,海洋線,是百分之八十五在英日的手裡。內河線也有百分之四十六到百分之五十在帝國主義的手裡。

  大工商業既然都操縱在帝國主義的手裡,交通也在他們支配之下,那就是中國的經濟命脈都被他們抓住了,而統率這個權力的,便是外國的銀行,如英國的滙豐銀行[17]、日本的正金銀行[18]、臺灣銀行、美國的花旗銀行[19]等等。這種銀行資本有很大的勢力,這些銀行在政治上他都握有很大的權力。我們以中國的中央政府的財政來說,那我們可以說中國的中央政府,由北京政府一直到南京政府,有半個政府在外國人手裡面,中國自己只有半個政府。如北京政府,經過許多變動,自袁世凱,徐世昌[20],段祺瑞,一直到最後的張作霖,可是有半個政府是不動的,這就是海關、監督、稅務司[21],交通部的一半,這些重要的握有實權的財政機關,一直在帝國主義的手上,沒有變動的。因為海關、鹽稅、鐵路……等都抵了外債的利息,這些實際的財政來源,都交給了帝國主義的稅務司等管理了。帝國主義者一方面統治著中國中央的財政,另一方面又操縱著中國全國的經濟,那中國整個的經濟命脈是在帝國主義手裡面。所以帝國主義在中國有支配的能力,他等於中國的「皇帝」。

  但是帝國主義的能夠統治中國有兩個方面的動力:一方面他是有不平等條約、治外法權、關稅管理權,以及其他的權利,能夠鉗制中國的政府。北京的東交民巷[22],實際是中國的太上政府,他有一切決定政治、外交上的能力,這是很明顯的;另一方面,便是租界制度,這種租界制度,大家雖然也見到,但是他是有一個特殊之點,是沒有人注意到的。這個特殊的地方,便是「出賣安全」,他能夠保護有錢的豪紳地主資產階級。在戰爭和革命的浪潮裡給他們一種安全的保障,他有一種能力,吸引反革命力量,劃出革命和反革命的戰線。他們並且能訓練中國的反動勢力,給他們以政治上、軍事上的訓練,使他學習法西斯蒂化的方法。

  這裡,我們要講到各個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差異。主要的英、日、美三個國家。美國的要侵入中國,決不是要來將中國工業化,而是在英美衝突的世界的關係上的緣故。因為英國是最早侵入中國,英國對華的利益,商業並不占什麼重要地位,因為英國的整個世界貿易之中,對華的只占到3%—4%,他在中國的主要利益,是他取得了中國的財政統治權,他有中國的半個中央政府,中國的政府半個等於印度。英日的衝突固然還存在,可是現在主要的是英美的衝突了。美國的所以想鑽入南京政府,不是想將中國來工業化,而是想和英國爭奪這個財政權。此外英國對華的商業關係,香港的貿易,已經是在中國的利益的第二等了。英國對華的商業勢力,大半是在南部中國。據英國人自己說,他經過香港,可以範圍到八千萬到九千萬人口的中國市場。至於日本也是曾經想去掉英國的勢力,拉了袁世凱失敗了,又拉安福系,造成清一色的親日的政治集團,想組織新銀行團[23]等來和英國爭財政權,訂二十一條[24],取得青島等等,可是在英美合作的打擊之下又失敗了。他們利益是最明顯的,直接的侵略勢力範圍,南滿成了他的殖民地,青島也是一樣,在那些地方連一匣火柴都只有日本貨。因為日本不如美國,不能獨立發展,全靠著侵略中國,原料和市場都在中國,如其他失掉了在中國的出路,就完全完了。因此他是最露骨的方式,武力的侵佔,他的計劃,不是全國的範圍,主要的是在北方一帶及滿洲、蒙古。美國的向中國侵佔,並不在於要原料,如棉花等他自己有,並且還有輸出,鐵、煤、煤油也都有,他要的是橡皮,是要在南洋群島上的勢力,那裡的橡皮有百分之七十五是美國人需要的,如汽車輪子等等要這種原料。他就首先要打擊英國人的勢力,奪取英國人在中國的財政統治權力。他是要準備由南洋到上海之間對於英國海上戰爭的準備。所以他要在上海附近築汽車道、飛機站和無線電臺等等,其次才是他在中國商業上一般的有增進。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過程中,一般的有相同的步驟,美國的想取得南京,也是在想先有一個勢力範圍,取得江浙的勢力範圍。其次,便是取得「中央政府」的財政支配權。美國帝國主義在這一方面,是和英日沒有絲毫的不同,一切所謂特殊的「美國作用」,都是機會主義的空談!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