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瞿秋白文集② | 上頁 下頁 |
自民族主義至國際主義 |
|
五七——五四——五一(一九二四年五月四日) 五月七日日本對中國提出的二十一條,是中國近年來愛國運動——民族主義運動的出發點。二十一條以前,中國所受的侵略侮辱也不止一次:——鴉片戰爭,五口通商,喪失關稅管理權,允許外人的治外法權,割地抵押等等,早已變成外國的殖民地。何以獨有日本的二十一條和侵佔青島便能引起這樣的熱烈的愛國運動呢? 誠然不錯,五四運動以前,從甲午、戊戌、庚子[1]以來,中國對於外國的侵略,也每次都有些反應。然而那種反應作用,最初只限于滿洲朝廷(李鴻章等),——他想造軍艦、造鐵路,挽回他的國運;後來雖然引起更廣泛的「士氣」,——始終還不過限於士大夫之間(康梁[2]),這種對外反抗的運動。在滿族[3]專制之下,對於平民群眾卻只有一條路:推覆滿族統治,所以國民黨的辛亥革命得以成功。當時國民黨主觀上雖然有三民主義,而客觀上的成功卻只在平民群眾內的一種民族主義的感覺。在民眾的主觀上雖然只限于排滿的狹義民族主義,而客觀上這一排滿的民族主義確有反抗列強的精神在內。因此,可見民國落入反動派袁世凱等北洋軍閥之手後,革命的伏流不期然而然預備著更廣泛、更偉大的民族運動,到了五四,這種革命的巨潮早已成熟,貿然的爆發起來。 五四運動:第一,能綜合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果,合普通平民反抗帝國主義的本能感覺(義和團的精神)與第三階級進步的民主要求為一;第二,能在初開始時便傾向於接近民眾(五四及六三時的講演運動),用耶各賓[4]式的革命手段為平民奮鬥。這兩點是以前時運動所沒有的。梁啟超等妄想以他們的「公車上書」來比擬,真可以說是臉皮厚到極點。五四運動的精神,正在于學生群眾雖然仍是知識階級,卻已不以上書運動自限,而且他燒曹汝霖宅,打章宗祥,——破壞現在法制而製造「革命的法庭」,——確有幾分革命的獨裁制的意義。因此,表面上五四運動仍舊不過是排日的民族運動,而內容上卻實現了民權主義的真原則(革命的獨裁制)。五四運動的發展,摧殘一切舊宗法的禮教,急轉直下,以至於社會主義,自然決不限於民族主義了。 帝國主義的侵略積漸而至五四運動的大反抗,仍舊是從外交而內政,中國群眾運動第一次髮露要求民權的革命方式,可是以世界的觀點看來,中國平民的仇敵,不但在北京政府的「賣國賊」,甚至於不但在北洋軍閥,而在列強的資產階級。中國五四運動之後,社會主義運動的新潮,開灤、海員、安源、京漢的勞工運動也是自然的趨勢。世界社會主義的革命運動,不但對於中國工人是當然的同盟軍,就是對於全中國都是民族解放唯一的最好的友軍。中國的仇敵是列強資產階級,——而各國內勞工階級的五一運動正是反抗這些資產階級的國際運動。中國的解放如果沒有世界無產階級援助,無論如何不能達到的。中國平民的民族民權主義,沒有國際的民主主義是決不能實現的。所以中國的民族主義根本上是國際主義。 從五七到五四,從五四到五一,——中國的一星期已經盡情顯露世界平民的革命階段了。 原載1924年5月4日《上海大學週刊》第1期 署名:瞿秋白 注釋 [1]甲午、戊戌、庚子,指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1898年的戊戌變法,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2]康梁,指康有為(1858—1927)、梁啟超(1873—1929),中國近代資產階級維新變法運動的領袖。 [3]滿族,指清朝統治者。 [4]耶各賓,今譯雅各賓。見本卷第222頁注27。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