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瞿秋白文集① | 上頁 下頁
世界的社會改造與共產國際(3)


  世界政治現象中如此之多的矛盾衝突,什麼時候爆發,以至於引起第二次的戰爭,——一時也不必胡猜年月。世界的資產階級已經受上次歐戰的打擊,傷痕至今未複,實在也非常之怕新戰爭,新戰爭起又必為世界革命最終勝利的導火線。因此他們自己竭力互相求妥協,然而資本國家相互間的利益衝突,各方都不肯自己犧牲,以顧全「資本界的共同利益」,往往剛有妥協之可能,同時立即暴露敵意。現在一班歐美盲目的外交家,少數國際的專制魔王,——「偉人」,決不能實行恢復經濟的事業。因此,凡爾塞條約的破產,更將因「重新分贓」而引起新衝突。

  自凡爾塞條約之後,國際間所起種種衝突中,世界無產階級的大多數,可惜竟沒有能處於主動的地位,而反成國際政策的對象。因為改良派的第二國際第二半國際及一切黃色的職工聯合會同盟,往往不但不能恐嚇資產階級,反而安慰他們,——此等改良派所行的政策大半是教資產階級放心!改良派因怕革命而幫著反對赤俄;實際已成資本主義的衛隊,況且他們的政策,只求免除戰爭,就是完全恢復資本主義的殘酷制度,亦所不惜。——此種苟安心理,聽來豈不是愛和平,實際上又是墮入競爭,戰爭,瓜分,掠奪的「輪回」。

  於是共產國際真成唯一的國際的革命派。他能漸漸召集無產階級群眾,領導之反抗資本世界,現勢之下更可與此歐戰後社會惡象奮鬥,由經濟的要求進於政治外交的干涉。此種鬥爭,既在反抗帝國主義的新戰爭,尤當竭力反對「帝國主義的偽和平」,而以本無產階級的原則改造全世界為職志。

  總觀世界現勢,實為無產階級的革命派與資產階級的反動派,雙方之間極劇烈的暗爭明鬥,——其間自右至左自有不少過渡的派別,「中央」的派別,其實在政象流動之中,倚重倚輕之勢不向「右」即向「左」。蘇維埃俄國實是無產階級革命派最大的營壘,不過已經組成國家的形式而已。改良派每每笑駡蘇俄的國家政策,共產國際的偏袒俄國等等。共產國際的答覆是:「俄羅斯無產階級國家之利益乃是組成國家政權的俄國無產階級之利益,——他是世界無產階級中已得勝利之第一部分,所以他的利益就是全世界工人階級的利益。」(見臘代客(Radck)[13]所著《凡爾塞和約之取消》——一九二二年,莫斯科。)世界資本主義日就衰落崩壞,而蘇維埃俄羅斯日益強盛鞏固,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漸漸興起,自力日益充足。雙方的鬥爭必趨於決裂。于此鬥爭之中,蘇俄及共產國際乃成解放國際無產階級及一切近東遠東受剝削的民族之中心勢力。固然不能說定,此一鬥爭延長到什麼時候。然而猛勇精進的世界勞動者平民一有反抗資本家帝國主義者及一切軍閥財閥的偉力,必定能得最後之勝利。尤其應當趕緊預備,組織鍛煉,第一先當對於世界政象中一切變態加以詳盡的研究。各國的共產主義派,真正的革命派,以至於真正的民權派,必須明悉世界政象中各個具體的事實及其綜觀的意義,分析明解,立即與以適當的對待政策。如此方能喚醒全世界的勞動平民,令自覺地位之危急及人類文化之險象,而激起其一致的革命的意志。

  世界社會的改造既如此急不容緩,共產國際的責任尤其非常之重大,現實的世界經濟、世界政治之現勢既已如此,決非苟安的愛和平者所能宣言反對。況且現社會崩壞的命運,實是資本主義根性中所帶來。共產國際代表無產階級而來改造此社會,乃是客觀的必不可免的事實。他改造社會的總原則總規劃也就是根據于此現實社會的動象而立,——可述其學理上的根據及其大體綱要如下。

  三、共產國際黨綱之學理根據及其大綱

  共產國際第四次大會上之黨綱問題,提案本有四個尚未有最終決定;當時議場上以蒲哈陵(Bockharin)[14]之提案及塔爾黑梅(Talheimer)之提議為最詳盡。茲所述大半本於他們的解說。

  論第三國際——共產國際之黨綱,其社會改造規劃之學理上的根據,必當先究其來源及其與第二國際的區別。——讀者若不熟社會主義史,欲知何謂「第三」「第二」可參看《世界社會運動中共產主義派之發展史》一篇。——第二國際在歐戰前的黨綱,理論上的原則已經伏了戰時破產的禍根。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實可分為三期:第一期——馬克思昂格士[15]之馬克思主義;第二期——第二國際之馬克思主義;現在第三期——布爾塞維克的馬克思主義,其實是進於真革命的馬克思主義,回復第一期的精神。第一期的馬克思主義,乃是一八四八年革命之產物,自然有真正的革命的精神。正因當時全歐動搖,而無產階級第一次以革命階級的資格,作躍登歷史舞臺的嘗試,馬克思昂格士的學說涵養生長於其中。學理的發明,正在於試用以解釋階級所處環境,所以在這磨勵鍛煉研究的過程中,能發見社會科學之真理,絕非靜止的抽象概念所能左右。此後第二期的發生,尤足證明社會思想受環境動象的影響。一八四八年前後的革命時期既過,資本主義正在發展進化之中,世界史上已開另一時期。資本主義的增長,那時正全賴於資產階級之殖民政策,即大陸工業之繁盛,亦大半由於剝削殖民地弱小民族而來。此種現象,遂引起歐洲各民族中內部社會的變化。在經濟上工人階級日益強盛,然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造成畸形的勞資利益相共的結果。大陸上勞資利益相共的局勢,不期然而然,引起無產階級思想之變遷,社會黨之中自然亦是如此。此後乃有「社會民主派」發生,所謂社會民主派的馬克思主義,於是有「正統派」與「修正派」之爭辯,「正統派」為考茨基,「修正派」為伯恩思敦。當時似乎是正統派戰勝,其實現在回顧起來,卻是正統派對修正派負荊請罪,「賠不是」的景象。一切理論上根本問題的爭執,考茨基的自辯,還在戰前好幾年,已經是處處賠不是的口吻。當初一般社會主義者還不十分覺著,現在歷史的教訓,實在教人深省,此中一切緣因結果已了若指掌,約可一一分述:

  (一)貧化論 考茨基對此問題的結論,已經比馬克思的溫和得好多。他以為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工人的狀況,並非一定日就貧困,所謂「貧化」,只是相對的生活程度低落。所謂資本主義發展之不變律乃是:工人生活狀況雖實有改善,而較之資產階級,乃為低落。考茨基這種科學式的定義和結論,實在和伯恩思敦所見,所差僅有毫釐而已;此種概括的論定,實在是錯的。他的理論僅僅根據于英美工人階級局部的經驗。馬克思當初以抽象的資本主義社會立論——確言之,以綜觀的觀點立論——謂資本主義發展的不變律實是:工人階級的生活狀況日就低落。考茨基乃宥於瑣屑的應付社會問題,他所謂工人階級僅僅指歐洲的工人。固然,那歐洲工人生活日有改善,他卻不知道,這一些兒小福氣是榨著各殖民地弱小民族的汗血買來的。馬克思所論的是整個的資本主義社會。所以馬克思的「籠統」反能得科學的總定義的價值;考茨基的「精細」卻與事實不符。假使我們現代革命的無產階級科學,能更進一步,比馬克思更具體些,那麼,應當不但研究歐美並且及於各殖民地,各小民族,總而言之,當研究全世界的經濟。——資本主義本來是國際性的社會制度。那時所得理論上的結論,必定與考茨基大不相同。

  (二)資產階級社會崩壞論 資產階級社會之崩壞及無產階級之代興,本是資本主義之特徵。考茨基對此「崩壞論」,似甚擁護,而實際上因與修正派辯駁,受詭辭巧說的詰責,無意之中已經大讓其步。他討論革命及總同盟罷工問題,往往發現此種弱點。譬如他的《社會革命》一書中,竟說假使我們快能舉行革命,又何必要總同盟罷工;假使不能,也就不必總同盟罷工。這真是機會主義。

  (三)國家論 歐戰初起,第二國際派助戰,當時列寧、季諾維葉夫[16]等曾謂考茨基自背其學說。然而卻不儘然。社會民主黨的助戰,實則早已有理論上的暗示。當初第二國際派的國家論及無產階級取得政權論,究竟是如何說法的呢?他們以為「國家」不過是一個對象,處於受動的地位,可以先在這一階級手裡,隨後再移轉到別一階級手裡;假使如此,則國家似乎是一個中立的機關,可以隨便傳遞,任意使用。自然,有此種概念,則對於帝國主義戰爭的態度,當然可以預料得到。戰爭一起,這一「國家」或者可以到無產階級之手;無產階級自然要想保護他,不讓他破壞。此種觀點的謬誤,在於不知道各社會階級的勢力,實必寄於政治,無產階級的政權,若是不先行破壞舊的國家機關,必不能立。不但無產階級,凡是徹底的革命派,必定要明白此種社會原理:一切舊統治階級的權勢,必定憑藉於政治機關,否則他雖有經濟勢力,也不成其為統治階級。

  (四)無產階級獨裁論 考茨基與伯恩思敦辯駁時,尤其對於這一問題不敢多說,隱隱約約的意思,以為只好留待「後人」解決。總看起來,實在不能不說此派「馬克思主義」實受西歐「勞工貴族」心理的反映,已經腐朽委頓,絕無振作之精神。——「勞工貴族」歐美熟練工人,為資本家所賂買,得分殖民地工人階級所造贏餘價值之餘潤,生活稍稍改善,便求苟安,當時的修正派與正統派,其實不過是程度之差而已。現在考茨基等第二國際派,第二半國際派,更公然表示脫離全體無產階級的態度。新近考茨基論黨綱問題(德國),竟說:

  無產階級之成分,本非絕對各自相同的。他現在截然分成兩部,——特別的經濟狀況及法律關係,竟使一部分無產階級,能組成強有力的機關,自己保障利益。這一部分,地位日見增高,即所謂「勞工貴族」,有時他們極能反抗資本主義而得勝利,甚至於此種鬥爭已經不是因貧乏而起的鬥爭,而是爭取政權的鬥爭。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