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瞿秋白文集① | 上頁 下頁
海牙會議與俄羅斯


  (一九二二年七月十日)

  歐洲外之北美合眾國——賣國的布爾塞維克——中國式文明外交

  日諾亞會議(Genua)[1]結果,協約國方面半推半就,還債問題,賠償問題,因「原則」上的衝突不能解決——其實是搶生意搶不過來,嚴守「不變狀態」(Status quo)及海牙審查委員會會議總算是唯一的成績。俄國勞農政府方面,看著這「不變狀態」軍事政策上之停止陰謀——不過是政治上的消極勝利,積極方面卻在於投資問題,海牙會議[2]集俄國代表團與非俄國代表團之聯席審查委員會議,一依日諾亞會議議決案——本當討論投資、還債、賠償三問題之具體辦法。然而早就說明白,此次代表都不用全權,只「要查查帳」的幾位賬房先生。

  所以……這一次已不比從前,歐洲外交舞臺的超等名角都沒出臺,來了一班各國審查員——算賬夥計再沒有店老闆親自出馬靠得住——銀行家、工廠主自動手了。可是銀行家、工廠主向來不喜歡看人家的名片,於是海牙全世界的新聞記者欣欣然的跑來,卻被嘗著閉門羹,弄得一團悶葫蘆——只得趕到俄國代表黎複維諾夫[3]跟前,問問俄國的年成如何。所以聽說歐洲各報,海牙會議的反響很沉寂。可是很奇怪,美國兩次會議都作局外人,而其輿論卻大不相符。資產階級機關報《紐約泰晤士報》六月二十三曾言,「美國商界對於蘇維埃俄國的關係,應當自己當心聯絡,要有冒險精神,……等政府的保護是來不及的。」大概依記者想來,美國資本家以為俄使資本主義國家沒有能力「救濟歐洲經費」,不妨先各顧自己的荷包,等他們官僚的外交做什麼。他們很怕海牙會議內幕中歐洲資本家暗暗地和俄國訂契約呢(莫斯科難得見美國歐洲報紙,記者讀英法文非常困難,所以只能略寫感想)。俄國國外白黨報紙,如美留誇夫[4]之《最後新聞》,赤爾諾夫[5]之《俄羅斯之孟來》等亂罵不休,說:布爾塞維克在日諾亞拍賣俄國不成,現在海牙零售呢。其實美留誇夫及赤爾諾夫已本是老內行,當時西比利亞、高加索、亞爾漢格勒斯克是怎麼賣的。不但如此,他們何止出賣俄國地皮,還會販賣俄國人肉呢。一九一七年七月間,工人暴動,他們急了,運載幾百萬苦力兵士到美國換火車頭——這是有文件可查的,現在不過是以己度人而已。蘇維埃政府的外交方針,乃在於竭力達到與世界資本家訂總契約,以一定限度以內的讓步,求得從速恢復俄國經濟的可能。假使世界資本家磨折過多,勞農政府也就不客氣,自能訂單獨契約,——只要條件相符,資本國家自己在總約時不肯好好開談判。——海牙會議假使仍是絕無結果,那時雖然各國政府堅持「不得分訂條約」的原則,恐怕是枉然。分訂條約的機會,不久就可見,——本來資本主義的特性是「只見實利,不聽空話的」。勞農政府方面軍力上,所以經此四年之封鎖困苦始終保存獨立的主權,外交上也必當于訂約時(不論總約分約),保護勞動者之利益。

  海牙會議上各國代表團與俄國代表團各分為三小委員會,(一)還債委員會,(二)賠償私產委員會,(三)投資委員會。日來輪流開會,尚無重大消息,俄國方面仍舊堅持日諾亞開會時之原則,投資問題認為國際會議之重要宗旨——恢復俄國經濟即恢復俄國生產力,亦所以增長俄國購買力及輸出量……以協助歐洲之經濟恐慌。依俄國代表提議,先討論投資問題,各國詰責俄國所需投資數量,俄國代表聲言大概數目為三十二萬萬八千四百萬金盧布。然而俄國反問各國所謂「舊債」及私產賠債的詳細賬,協約國方面都不肯直截痛快的說出來,反而對於俄國各種經濟問題絮聒不已,問這個問那個——這一「每事問」之外交政策,很有些象他們對待中國的政策。……甚至於關稅原則還想開口呢。

  雖然,還債決不能盡憑一筆總帳的,賠償也決不能不預先調查清楚所受損失究竟是多少——具體的事實,精核的數目。難道十月革命時炮火連天之際逃命的外國資本家撕破了幾件襯衫,也算在「損失」以內?所以近日勞農政府,宣言對於此種模糊總帳,絕對不負責任,海牙會議上正在要求協約國方面交出清帳來呢。

  日諾亞會議上魯意喬治[6]說,俄國外交是東方式市集上的外交「討價還價」,然而我們讀日來海牙會議的記錄,協約方面吞吞吐吐,說來說去不到本題。莫斯科《正義報》[7]屢次急得火星直迸,「究竟你們要什麼快說出來,我們自然立刻回答,給不給,要不要。」如此看來可憐的文明協約國竟算學會了「大清帝國之中國式外交態度」。開到第五次會議,還在喝中國茶,吃中國點心,恭問貴國大皇帝陛下、王太子、公卿大臣的健康,胃口如何呢。殊不知道,此是「有所待也」,……美國正在想得漁翁之利呢。

  以國際局勢而論,一九一九年海洋的颶風已息,現在已到嚴冬,湖水凍竭,資本國家與無產國家各守疆域成兩相對峙的形勢,世界革命暫就寧靜,而帝國政府也無所施其技。——全世界經濟恐慌,合則兩利,分則兩敗,法比政客的短見,死守神聖私有財產權的原則,勢必大吃其虧。海牙會議必蹈日諾亞會議之覆轍,絕無結果。——始終非使勞農政府繼以分訂條約的政策不止。

  分訂條約於俄國固無大利,然於協約國卻未始不成其為國際政策的大失敗呢。

  一九二二年七月十日

  原載一九二二年九月九日《晨報》

  署名:瞿秋白

  注釋

  [1]日諾亞會議,今譯熱那亞會議,見本書第337頁注①。

  [2]海牙會議,於一九二二年六月至七月在荷蘭海牙舉行,是討論經濟和財政問題的熱那亞會議的繼續。除德國和冰島外,出席熱那亞會議的蘇、英、法、意等二十九個國家都參加。會上,帝國主義國家堅持要蘇俄償還沙皇政府的債務和歸還已被沒收的外國企業與財產,並拒絕討論蘇俄代表提出的要求賠償由於武裝干涉所造成的損失和裁減軍備的建議。最後,會議在美國指使下通過了一項建議,即禁止各國代表同蘇俄進行談判和簽訂協定。

  [3]黎複維諾夫,今譯李維諾夫(一八七六——一九五一)。一九二二年任蘇俄出席熱那亞會議代表團副團長、出席海牙會議代表團團長。以後曾任蘇俄外交人民委員。

  [4]美留誇夫,見本書第368頁注13。

  [5]赤爾諾夫,見本書第306頁注16。

  [6]魯意喬治,見本書第227頁注59。

  [7]《正義報》,即《真理報》。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