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世界革命運動年表 | 上頁 下頁 |
八、中國革命運動年表(1) |
|
——農民戰爭和民族解放運動至無產階級的鬥爭 上古——?(待考) 中國的中世紀 紀元前二〇九年——(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項羽、劉邦[262]等舉兵反秦。 紀元九年——(王莽[263]始建國元年)禁買賣田宅奴隸。 一七年(天鳳四年)——綠林[264]兵起荊州。 一八年(天鳳五年)——赤眉[265]起兵。 一六六年(東漢桓帝延嘉九年)——大捕党人李膺[266]等下獄。 一六九年(靈帝建寧二年)——殺李膺等百餘人。 一八四年(靈帝中平元年)——黃巾[267]兵起,殺黨人。 三一八年(晉湣帝建興四年)——漢劉曜[268]陷長安,帝出降(五胡亂華)。 五八八年(隋文帝開皇八年)——隋楊堅[269]篡北周後滅南陳。 六一一年(隋煬帝大業七年)——群「盜」蜂起。 八六〇年(唐懿宗咸通元年)——浙東「賊」裘甫[270]作亂。 八七五年(唐僖宗乾符二年)——王仙芝、黃巢[271]起兵。 九四六年(五代後晉出帝開運三年)——遼大舉兵執晉帝而去(五代異族亂華)。 一〇六九年(宋神宗熙甯元年)——王安石[272]行方田、均稅、青苗諸新法。 一一四〇年(宋高宗紹興十年)——嶽飛等敗金師,明年,宋殺之,稱臣納貢于金。 一二七五年(宋恭帝德祐元年)——蒙古征服中國,文天祥[273]勤王。 一二八七年(元世祖至元二四年)——江南民兵起,敗。 一二九六年(元成宗元貞二年)——贛州民兵起,敗。 一三四六年(元惠宗至正六年)——汀州、靖州民兵起事。 一三四七年(至正七年)——沿江兵起。 一三四八年(至正八年)——方國珍[274]起兵。 一三五〇年(至正十年)——四方「盜賊」起。 一三五一年(至正十一年)——劉福通、李二[275]等起兵。 一三五二年(至正十二年)——郭子興[276]起兵濠州。 一三五三年(至正十三年)——張士誠[277]起兵。 一三五五年(至正十五年)——朱元璋[278]起兵,韓林兒[279]稱帝。 一三五七年(至正十七年)——明玉珍[280]「反」于成都。 一五一一年(明武宗正德六年)——「流賊」大亂平之。 一六二五年(明熹宗天啟五年)——魏忠賢[281]大興東林黨[282]獄,殺楊漣、左光鬥[283]等。 一六二八年(明思宗崇禎元年)——流賊大起。 一六三二年(崇禎五年)——張獻忠[284]大亂山西。 一六三三年(崇禎六年)——流賊犯畿南、河北、湖廣。 一六三六年(崇禎九年)——李自成[285]犯陝西。 一六四五年(清世祖順治二年)——清兵下江南,屠揚州[286],明臣史可法[287]自殺,清執福王[288]。 一六四七年(順治四年)——鄭成功[289]抗滿清。 一六四八年(順治五年)——瞿式耜[290]等立明獉獉永明王[291]于肇慶是為永曆帝,是年各省官民起兵附之,有雲南、貴州、江西、湖南、四川、廣東、廣西七省。 一六四九年(順治七年)——永曆帝敗奔梧州,瞿式耜固守桂林;廣東各地高雷等處之陳邦彥、張家玉、陳子壯[292]等義兵群起。 一六五九年(順治十六年)——明永曆帝自梧州奔緬甸,瞿式耜等被殺。(順治十六年吳三桂[293]執永曆殺之。) 一七一九年(清聖祖康熙五八年)——西藏抗清,明年始平。 一七二一年(康熙六十年)——臺灣朱一貴[294]抗清。 一七二三年(清世宗雍正元年)——青海反清,年羹堯[295]平之。 一七二八年(雍正六年)——準噶爾(新疆回民)反清。 一七四七年(清高宗乾隆十二年)——四川大小金川土蕃抗清(一七七六年始漸平)。 一七六四年(乾隆二九年)——回部亂起。 一七七四年(乾隆三九年)——山東「奸民」王倫[296]作亂。 一七八四年(乾隆四八年)——回部又起兵反清。 一七九三年(乾隆五九年)——白蓮教[297]作亂。 一七九八年(清仁宗嘉慶三年)——襄陽「賊」起。 一八〇四年(嘉慶九年)——西南連年「匪」亂,是年平。 一八二五年(清宣宗道光五年)——「回匪」張枚爾[298]作亂(一八二七年始平)。 一八三二年(道光十二年)——永州「賊」起。 一八四五年(道光二五年)——回「匪」又起。 【注】 [262]陳勝、吳廣、項羽、劉邦,都是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前208),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人,吳廣(?—前208),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公元前209年兩人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劉村集)發動起義,燃起秦末農民起義戰火,先後犧牲。項羽(前232—前202),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公元前209年與叔父項梁在吳(今江蘇蘇州)起義,秦亡後自立為西楚霸王,在同劉邦的楚漢戰爭中失敗自殺。劉邦(前256—前195),前209年起義,前202年稱帝建漢朝,在位期間鞏固了中央集權制,史稱漢高祖。 [263]王莽(前45—後23),西漢末以外戚掌權,公元8年稱帝建新王朝,後在綠林、赤眉農民起義打擊下覆亡,被綠林軍所殺。 [264]公元17年王匡(?—25)、王鳳在綠林山(今湖北當陽東北)發動起義,23年推劉玄(?—25)為帝,攻入長安推翻新莽政權,後劉玄背叛,起義失敗。 [265]公元18年樊崇(?—27)在山東莒縣發動起義,起義軍用赤色塗眉為標識而得名赤眉軍,25年擊敗劉玄進入長安,27年被劉秀擊敗。 [266]李膺(110—169),東漢潁川襄城(今屬河南)人,桓帝(132—167)時為司隸校尉,與郭泰等反對宦官專權,166年被誣為結黨誹謗朝廷,入獄。靈帝(156—189)又謀誅宦官失敗,死於獄中。 [267]黃巾兵,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軍。184年張角(?—184)利用太平道教發動起義,組織黃巾軍,一時天下響應,但由於缺乏經驗,不久失敗。 [268]劉曜(?—329),十六國時前趙國君(318—329),匈奴族,後漢國君劉淵(?—310)侄,滅西晉後即位,改漢為趙,329年被石勒(274—333)擊殺。 [269]楊堅(541—604),即隋文帝(581—604在位),北周時以外戚攬政,581年稱帝建隋,587年滅後樑,589年滅陳,統一全國,在位時加強了中央集權。 [270]裘甫作亂,即裘甫起義,唐宣宗、懿宗時浙東農民起義。裘甫又名仇甫,859年底發動起義,堅持鬥爭半年多,被鎮壓。裘甫起義揭開了唐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 [271]王仙芝、黃巢,都是唐末農民大起義領袖。王仙芝(?—878),濮州(今山東鄄城東北)人,私鹽販出身,874年在河南長垣起義,轉戰湖北、江西,878年為唐軍擊敗被殺。黃巢(?—884),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人,私鹽販出身,875年響應王仙芝起義,王仙芝戰死後被推為沖天大將軍,881年一度攻入長安,最後失敗犧牲。 [272]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改革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宋神宗(1048—1085)時為相曾推行變法,其詩詞與散文俱有很大造詣,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臨川集》等。 [273]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文學家和著名愛國者。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末年多次組織義軍頑強抗擊元軍,1278年被俘,不降,1283年在大都(今北京)死節。遺著有《文山先生文集》。 [274]方國珍(1319—1374),元末黃岩(今屬浙江)人,鹽商,1348年舉事反元,後降元,割據浙東一帶,1367年降朱元璋。 [275]元末政治腐敗,天災人禍頻仍,1351年韓山童(?—1351)利用白蓮教發動起義,稱紅巾軍,不久失敗犧牲,其徒劉福通(?—1363)在潁州(今安徽阜陽)響應,李二(?—1352,又稱芝麻李)等在徐州響應,其他如郭子興、王權(?—1352)、徐壽輝(?—1360)等也稱紅巾軍發動起義。1352年李二被鎮壓,但劉福通部迅速壯大,且建立「龍鳳」政權,成為反元主力之一,至1363年始被張士誠擊敗。 [276]郭子興(?—1355),定遠(今屬安徽)人,元末江淮地區紅巾軍首領。1351年起義,先後以濠州(今安徽鳳陽)、滁州(今安徽滁縣)為根據地,1355年病死。 [277]張士誠(1321—1367),泰州白駒場(今江蘇大豐)人,鹽販出身,1353年在蘇北起兵,次年稱誠王,1356年定都平江(今江蘇蘇州),次年降元,割據蘇浙皖一帶。1367年朱元璋攻佔平江,張士誠被俘自殺。 [278]朱元璋(1328—1398),即明太祖(1368—1398在位)。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1352年參加郭子興部紅巾軍,1356年占集慶(今江蘇南京),逐漸壯大,先後消滅陳友諒(1320—1363)、張士誠割據勢力,又鎮壓紅巾軍。1368年滅元稱帝,立國號明,定都南京,逐步統一全國。在位時鞏固中央集權。 [279]韓林兒(?—1366),元末紅巾軍首領,韓山童之子。1355年被劉福通擁立為小明王,國號宋,年號龍鳳,1358年定都汴梁。劉福通敗後,依朱元璋,1366年被朱元璋殺害。 [280]明玉珍(1331—1366),隨州(今屬湖北)人,曾參加徐壽輝部紅巾軍,1357年進入四川,1362年在重慶稱帝,國號夏。死後其子昇於1371年降明。 [281]魏忠賢(1568—1627),明宦官,萬歷時入宮,至熹宗(1620—1627在位)時專權,崇禎(1627—1644在位)即位後被殺。 [282]東林黨,明末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政治集團。1594年顧憲成、高攀龍、錢一本等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議論朝政腐敗,主張改良,逐漸形成集團。魏忠賢專權時遭到極大打擊,至崇禎逮治魏忠賢後所受迫害才告停止。 [283]楊漣(1572—1625),應山(今屬湖北)人,萬曆進士,官至左副都禦史,1624年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被反誣死於獄中,遺著有《楊大洪集》。左光鬥(1575—1625),桐城(今屬安徽)人,萬曆進士,任左僉都禦史,1624年參與楊漣彈劾魏忠賢,又親劾魏忠賢三十二斬罪,同被誣,死於獄中。 [284]張獻忠(1606—1646),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延安柳樹澗(今陝西定邊西)人,1630年在陝北參加起義軍,號八大王,逐漸成為義軍主力之一。1643年在武昌稱大西王,次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年號大順。1646年被清軍擊殺。 [285]李自成(1606—1645),明末農民起義領袖,陝西米脂人,1629年參加高迎祥(?—1636)部起義軍,高犧牲後繼稱闖王,曾提出「均田免賦」口號,受到人民歡迎。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1644年正月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隨之為清軍擊敗,1645年死於湖北通山九宮山。 [286]1645年清軍南下,南明史可法堅守揚州,與全城軍民進行抵抗。城破後,清軍曾大肆屠殺十天,史稱「揚州十日」。 [287]史可法(1601—1645),河南祥符(今開封)人,著名愛國者。崇禎進士,因鎮壓農民起義軍,官至南京兵部尚書。明亡後擁立福王,加大學士,督師揚州。清兵破揚州,不屈被害。 [288]福王,指朱由崧(?—1646),南明弘光帝。其父受封洛陽,1641年為李自成殺,他逃出後襲爵。明亡後為史可法、馬士英(約1591—1646)擁立于南京,昏庸無能,1645年清軍南下,在蕪湖被俘。 [289]鄭成功(1624—1662),福建南安人,明清之際收復臺灣名將、著名愛國者,1646年起兵抗清,占金門、廈門為根據地,1661年率兵自廈門出發進攻臺灣的荷蘭殖民者,次年收復臺灣,旋病死。 [290]瞿式耜(1590—1650),蘇州常熟(今屬江蘇)人,萬曆進士,南明弘光時任廣西巡撫,1646年擁立桂王抗清,1650年在桂林犧牲。 [291]永明王,即朱由榔(1623—1662),南明永曆帝。崇禎時受封永明王,後遷桂王。1646年受瞿式耜等擁戴在廣東肇慶即位,1656年隨李定國至雲南,後為吳三桂殺。 [292]陳邦彥、張家玉、陳子壯,俱為明末廣東抗清義軍首領。陳邦彥(?—1647),廣東順德人,南明舉人,曾官至永歷朝兵科給事中。張家玉(1615—1647),廣東東莞人,崇禎朝進士,曾官至隆武朝右僉都禦史。陳子壯(1596—1647),廣東番禺人,萬曆末年進士,曾任崇禎朝、弘光朝禮部尚書。1647年春分別在廣東高明、東莞、南海舉兵,牽制清兵進攻廣西,一度攻克廣州。不久先後死節。 [293]吳三桂(1612—1678),高郵人,明末任遼東總兵,駐防山海關。明亡後勾結清兵入關,擊敗李自成,封平西王,引兵一直進至雲南。康熙時反對撤藩,1673年舉兵叛亂,1678年稱帝,不久病死,叛亂被平。 [294]朱一貴(?—1721),清康熙年間臺灣農民起義首領。1721年起義,反對知府王珍貪污殘暴,又號稱「反清複明」,一度佔領全島,稱中興王,後在清兵鎮壓下犧牲。 [295]年羹堯(?—1726),清康熙進士,曾任四川巡撫,撫遠大將軍,後被雍正猜疑,1726年被羅織罪狀逼死。 [296]王倫(?—1774),山東壽張党家莊(今屬陽穀)人,1774年利用白蓮教在壽張起義,不久敗死。 [297]白蓮教,混合有佛教、明教、彌勒教等內容的秘密宗教組織,起源于宋代,到元代漸流行,到清代有清水教、八卦教、天理教等名目。教義崇尚光明,認為光明定能戰勝黑暗,元、明、清三代常為農民利用,作為組織鬥爭的工具,發動起義,如元末紅巾軍起義、明末徐鴻儒起義、清代王倫起義、川楚陝白蓮教起義等。 [298]張枚爾,應為張格爾(?—1828),1820—1822年在英國支持下于新疆發起反清叛亂,敗俘被處死。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