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世界革命運動年表 | 上頁 下頁 |
二、中世紀之農奴暴動及農民戰爭 |
|
(初期基督教共產主義附) ?年——耶穌基督[20]少年時組織「反羅馬救國會」[21],率領猶太人反抗羅馬統治。 ?年——基督之師約翰[22]及愛皮翁派[23]始創貧民共產社[24]。 二九年——基督率領教徒,猶太之貧民,反抗地主及奸商,驅逐在耶路撒冷聖殿之剝削民眾的商人;因此被釘死於十字架。 二〇〇年(?)——基督教徒之共產社運動漸盛,貧民組織共食堂,埋葬公會等。 三〇〇年(?)——共產社運動尚有繼續者,但基督教已漸為治者階級利用,三二五年羅馬開宗教會議,基督教已得為國教,於是反指共產運動為「異論」。 一〇〇〇年(?)——十一世紀時,各地基督教寺院,尚行共產制度,然因商業發展,寺院亦開始經商,基督教益墮。 一一〇〇年(?)——十二世紀教皇跋扈,淫佚奢侈不堪,於是發生寺院共產主義運動[25],拿亞赫摩(Noahim)[26]創之,謂基督教徒應行共產,清苦自守。 一一四五年——意大利白萊桑斯基(Breshiansky)[27]于羅馬平民党暴動反抗教皇時,宣佈貧民共產主義。 一一五四年——暴動平定,白萊桑斯基被捕,教皇指為異端共產主義焚死之。 一一八四年——法蘭西南部農民暴動,華勒登沙夫(Valdensoff)[28]率領之行共產主義;波希米亞農民亦起響應。法國北部地主派兵鎮壓,亦稱「十字軍」。 一二一五年——英國大憲章運動[29]。 一二六八年至一二八〇年——法國南北農民革命與反革命戰爭。 一三〇四年——意大利北部僧侶篤爾齊諾(Doltino)[30]舉兵聯合國王因抗教王,率領農民暴動,主張共產。 一三〇七年——篤爾齊諾戰敗,其党人死者二千。 ?年——白嘉爾派(Begards)[31]發生于符朗德裡之紡織工人中,後蔓延德國各地,主張絕對共產,廢除婚姻制度,組織「共同生活社」。 一三四八年——各國始創異端的死刑,即是所謂Inquisition。 一三五八年——法國若客黎(Jaquerie)[32]派的農民暴動被武士屠殺七千人。 一三八〇年——以前各地雖嚴禁農民中之異端共產主義運動,然尚因德帝與教王不和,白嘉爾等派稍有自由,至此德帝查地六世[33]即位,是謂「教王皇帝」,德境波希米亞亦遭壓迫。 一三八一年——英國農民大暴動,以泰祿爾(Tayles)[34]為首領,佔領倫敦,尋敗。 一三八九年——英國威格黎[35]主張分散教會財產田地,於是發生派洛(臘L爾ollards)[36]的農民暴動,是年全平。 一四一五年——德國古斯[37]亦創共產說,是年被焚死,所謂「古斯戰爭」延長數年。 一四二〇年——德國塔白爾城聚農民四萬二千,實行共產,毀教堂及神像,是謂派塔(白T黎aborito)[38]。其中有一派名亞當美德派(Adamito)[39],主張尤為急進。 一四三四年——貴族軍隊剿滅塔白黎派,一萬八千人殺剩了五千人。 一四九一年——初,塔白黎派餘黨尚組織「波希米亞兄弟」[40]會,至此內中分裂,一派主張和政府妥協,並服從王權,於是漸敗。 一五一七年——路德[41]創新教,與孟臻爾(Munzer)[42]共同主張宗教改革。 一五二二年——路德漸妥協,孟臻爾與之分離,宣傳白嘉爾派主義,率領農民暴動。 ?年——孟臻爾被殺,農民死者十萬人。 一五二六年——南德亦發生異端運動,即所謂亞納罷孛派(Anabaptists)[43],主張兒童不可行洗禮,貧民實行共產。 一五三三年——亞納罷孛派取孟斯德城(Munster),守之十五月,敗亡。 一五?年——俄國地主富商剝削被征服之哥薩克農民,激起反抗,德美脫黎(Dmitrie)[44]助之,因戰勝而即莫斯科王位,解放欠債而為奴的哥薩克人,後為貴族所殺。 一五??年——白洛脫尼誇夫(Bmlotnikoff)[45]率農民暴動,沒敗。 一五?年——莫斯科旁都深地方,哥薩克及俄國農民另戴一主,不服從莫斯科,是謂「都深之賊」[46](德美脫黎第二)。後俄國貴族賂買哥薩克中之領袖,複向波蘭請兵助戰,破都深。 一五?年——波蘭兵隊專恣,俄國貴族聯合哥薩克及農民驅之,都深舉其族長羅曼諾夫[47]為莫斯科王。 一六七〇年——俄國農民臘晴(Razin)[48]率眾數萬暴動。佔領沃爾嘉河(Volga)[49]上流,直至察黎真城(Tsaritsyn)[50]。 一六七一年——臘晴戰敗,死者十萬人。 一七〇七年——俄國蒲臘雯(Bulavin)[51]率哥薩克人暴動,佔領南俄東納河(Don)[52]流域,反抗彼得大帝[53]的壓迫哥薩克命令;敗後自殺。 一七七三年——俄國達加赤夫的農民暴動起事,蒲加赤夫[54]自稱彼得三世,占嘉贊城(Kazan)[55]。 一七七四年——蒲加赤夫之「亂」平。 一七七五年一月——蒲加赤夫被殺於莫斯科。 【注】 [20]耶穌基督(Iesous Christos),基督教傳說中的創始者,活躍於公元1世紀,耶穌為本名,基督為希伯來語「救世主」(彌賽亞,Mashiah)的希臘譯法。 [21]反羅馬救國會,傳說中少年時代的耶穌通過傳道,表達對羅馬帝國權力、權威、秩序的反抗。他自稱帶來的是刀劍,這是他少年時代所建立的團體。實際上是原始基督教徒反抗羅馬帝國統治的團體。 [22]約翰,指施洗約翰(John the Baptist,活躍於1世紀),據聖經故事,在耶穌傳教前即勸人悔改,並在約旦河中為人施洗,也曾為耶穌施洗。曾預言天國就在目前,將粉碎地上一切王國,故被羅馬在加黎利和外約旦的統治者安迪帕斯不經審訊處死。被基督教稱為耶穌的先行者。 [23]愛皮翁派,以色列人中的一派,活躍於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世紀,重視體力勞動,不贊成私有財產,不主張結婚,相信靈魂不朽和死後復活,誓願永遠恨邪惡,永遠擁護正義。 [24]貧民共產社,早期信仰基督教的奴隸、釋放奴隸和貧苦人民在城鎮組織的一種小規模公社,於其中過著財產公有的生活。以後各城市公社逐漸聯合成教會。 [25]12世紀時基督教修會由於擁有大量地產,為封建軍隊提供重要騎士武裝力量,日益世俗化,教會中法國東部出現的加爾都西會和西多會修士要求恢復基督教的理想,主張與世隔絕,分為小組聚居,在公社禮堂共同做禮拜,拒絕饋贈,過清苦的苦修生活,是為寺院共產主義運動。 [26]拿亞赫摩,基督教修士,寺院共產主義運動的倡導者。 [27]白萊桑斯基,指阿諾德(Arnold of Brescia,1100—1155),佈雷西亞隱修院院長,反對教皇權力,領導了1143—1155年反教皇反封建主的羅馬共和運動,戰敗被殺。 [28]華勒登沙夫,指韋爾多(Peter Waldo),12世紀末法國裡昂富商,創韋爾多教派,公開反對天主教義,主張放棄私產,因而其信徒遭教廷殘殺。此教派後流傳瑞士。 [29]1215年6月在英國貴族的壓力下,英王約翰(John Lackland,1167—1216)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Magna Charta),以法律形式限制王權,維護貴族和教士的權力;亨利三世(Henry III,1207—1272)時,於1216年、1217年、1225年又相繼頒行同樣性質的大憲章,是為英國的大憲章運動。 [30]篤爾齊諾,今譯多爾欽諾(Dolcino,?—1307),意大利方濟各會修士,1304年與修女瑪格麗特領導了北意大利農民反封建起義,試圖建立財產公有的農民公社。1307年失敗,被俘犧牲。 [31]白嘉爾派,不詳。 [32]若客黎,即指紮克雷起義(Jacquerie),得名於「呆紮克」(JacquesBonhomme,意鄉下佬),1358年5月吉約姆·卡爾(Guillaume Cale)領導的農民起義,一度席捲全法國,不久失敗。 [33]德帝查地六世,今譯查理六世(KarlⅥ,1685—1740),奧地利國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711—1740)。 [34]泰祿爾,今譯泰勒,即瓦特·泰勒(Wat Tyler,?—1381),1381年英國農民起義領袖。原為泥瓦匠,他率眾曾一度佔領倫敦,後中計被刺,起義失敗。 [35]威格黎,今譯威克利夫(John Wycliffe,約1320—1384),英國宗教改革家、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先行者,主張英國教權獨立。 [36]洛臘爾派,今譯羅拉德派(Lollards),中世紀英國等西歐國家農民及城市平民反對天主教會的一個宗教派別。是威克利夫的信徒,主張機會平等乃至財產平等,對16世紀英國宗教改革有影響。 [37]古斯,今譯胡斯或胡司(Jan Hus,約1369—1415),捷克愛國者及宗教改革家,倡導反對教會佔有土地,1415年被教會以火刑處死,其殉難導致捷克胡斯戰爭的爆發。 [38]塔白黎派,今譯塔博爾派,15世紀捷克胡斯戰爭中以農民、城市平民為主的激進派,以其活動中心塔博爾城(Tabor)而得名。1434年被教會與其原同盟者聖杯派聯合擊敗。 [39]亞當美德派,今譯亞當派(Adamites),為塔博爾派中的激進派,主張廢除私有制,取消國家,以胡司卡(Houska,?—1421)為首。 [40]波希米亞兄弟會,或稱捷克兄弟會,1459年成立的捷克宗教派別,否定國家和特權,1620年後被消滅。 [41]路德,即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德國教士、16世紀德國宗教改革的倡導者、基督教路德宗的創始人。 [42]孟臻爾,今譯閔采爾(Thomas Münzer,約1490—1525),16世紀德國宗教改革運動中的農民平民思想家。主張現世平等,領導了1524—1525年德國農民戰爭,失敗犧牲。 [43]亞納罷孛派,今譯再洗禮派,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在德國、瑞士和荷蘭等地出現的一個基督教派,不承認童年受洗,認為應成年後再次受洗,因而得名。 [44]德美脫黎,今譯德米特裡,指偽德米特裡一世(ЛжедмитрийⅠ,?—1606)。1603年冒已故伊凡四世幼子德米特裡之名,利用農民和哥薩克起義,在波蘭軍隊的幫助下,於1605年奪沙皇位,次年被宮廷政變刺殺。 [45]白洛脫尼誇夫,今譯波洛特尼科夫(Иван Исаевич Болотни-ков,1584—1613),農奴出身,1606年夏領導農奴和哥薩克在俄國西南部起義,1607年底失敗被俘,在流放中被害。 [46]都深之賊,都深今譯土希諾。指土希諾沙皇,即偽德米特裡二世(Лжедмитрий II,?—1616)。1607年冒稱是死裡逃生的德米特裡一世,次年在波蘭武裝支持下在土希諾稱沙皇,1610年失敗被殺。 [47]羅曼諾夫,指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Михаил Фёдорович,1596—1645),俄國沙皇(1613—1645)。屬羅曼諾夫家族,1613年被全俄縉紳會議推舉為沙皇,開始羅曼諾夫王朝統治。 [48]臘晴,今譯拉辛(Степан Тимофеевич Разин,約1630—1671),頓河哥薩克人,領導了1670—1671年俄國農民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大起義。 [49]沃爾嘉河,今譯伏爾加河。 [50]察黎真城,今譯察裡津,即今蘇聯伏爾加格勒。 [51]蒲臘雯,今譯布拉文(Кондратий Афанасьевич Булавии,約1660—1708),俄國哥薩克首領,1707年領導了頓河哥薩克起義。 [52]東納河,今譯頓河。 [53]彼得大帝,即彼得一世(Алексеевич ПётрⅠ,1672—1725),俄國沙皇(1682—1725)。在位時推行了「彼得一世改革」,加強了俄國的國力。 [54]蒲加赤夫,今譯普加喬夫(Емельян Иванович Пугачёв,約1742—1775),頓河哥薩克人,1773年9月率眾在烏拉爾河地區起義,解放農奴,自稱是被廢的沙皇彼得三世,1775年1月被俘犧牲。 [55]嘉贊城,今譯喀山。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