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歷史的唯物主義 | 上頁 下頁


  現代的資產階級社會對於歷史的唯物主義,正和他前一世紀之對於達爾文主義[3],前半世紀之對於社會主義所取態度相同:激急的反對他,因為不懂。資產階級的社會好容易明白了達爾文主義不是什麼「猿猴論」,而另有意義,社會主義不是要「瓜分」,不是要破毀幾千年文化的成績,而是要的別種東西。然而歷史的唯物主義,直到現在,在資產階級眼光裡看來,始終還是幾句無意識無價值的空話之後盾而已;譬如說,這種學說實是幻想,幾個「敏活的獨斷論者」憑空造出來的。

  而實在呢,「唯物史觀」的本身,就自然而然服從這一學說的歷史過程律的。

  唯物史觀是歷史發展的結果;無論在過去那時代中,即使天縱奇才也想不到他。歷史苟未發展至一定的程度,決不能顯露其秘密。

  過去時代之中,歷史上原動力的原因之解釋,差不多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些原因結果之間混淆雜亂,其相互關係不容易看出來。而現代歷史中,因果關係已化簡單,疑謎從此漸可猜度。從大工業發展以來,至少可以說,自一八一五年歐洲恢復和平之後[4],英國國內,政治上的鬥爭,無不縈繞于農業的貴族(Landed aristokracy)與資產階級(中等階級middle class),兩相爭競的階級之奪取統治權的趨向間。階級爭政這種事實,法國從蒲爾彭皇家(Bourbon)恢復[5]之後,社會上對於他簡直是明認的了;復辟時代的歷史家,從第葉黎(2)起,一直到基佐(3)、美涅(4)、第葉(5)為止,都以階級爭政為解釋中世紀以來的法國歷史上的政局之寶鑰。從一八三〇年起,工人階級,無產階級,在這兩國內,亦被認為爭取統治權之第三競爭者。歷史上的因果關係,化到如此簡單,——只有閉著眼睛先存成見者,才能另找「原因」,避開這三大階級的鬥爭及其利益之衝突——至少可以說,這兩最進步的國家內,歷史動力的原因完全已在階級鬥爭了。〔見昂格斯之《飛衣巴黑與德國古典哲學之末日》。按,飛衣巴黑(Feuerbach,Ludwig,一八〇四——一八七二年),德國有名哲學家。〕[6]

  這是昂格斯的申說,馬克思,昂格斯的唯物史觀,解釋歷史發展的觀察點,其所經子午像極高點之處就在於此。再往下的理論,讀者可以求之於昂格斯書中。

  唯物史觀為馬克思昂格斯終身的事業;他們兩人的一切著作,都以此為根據,資產階級的偽科學歸罪於他二人,仿佛他們不過是好事者,偶然有時在歷史的範圍中稍加考察,所得事實完全為確定自己的理論,其實這種歷史理論純為他們的幻想而已。實在呢,資本論就是一部歷史的著作,這是考茨基早就說了;在歷史上看來,這部著作很可稱為礦產中之未曾熔煉分析的寶藏。昂格斯的著作亦是如此,內容還比他所述範圍豐富得多,決不像學院派心目中所想像的那樣無價值。學院派的「科學聖賢」只會浮光掠影抓著幾句表面上的文句,自己又不懂,或者簡直故意誤解,而來說他「矛盾」,以此欣欣自得。如以馬克思,昂格斯所發明的歷史觀察點,如此豐富的材料,而作有系統的論證,固然是非常之偉大的工作,決不枉費心力,然而這事一定有人來做,我現在只說一說歷史的唯物主義之總概念,且限於消極方面,而不及積極方面,——就是對於反對唯物史觀之傳播最廣的幾種學說之辯護。

  一八五九年出世的經濟學之批評中,馬克思用很簡明而肯定的幾句話,解釋唯物史觀之本義。他說:「我所得的總結果,已成我一切著作的線索者,可以簡明數語規定如下:人在其物質生活之社會生產中,自然進于某種必然的無關於其意志的生產關係,這種生產關係常與其物質生產力發展之一定程度相當。這些生產關係之總和形成社會之經濟的結構,為法律的政治的『築物』之真正基礎,而『意識』之一定的社會形式必與此基礎相符。物質生活需要之生產方法確定社會的政治的精神生活之進程。社會之物質的生產力,在其發展之某一程度上,自然而進于與現存的生產關係相矛盾的地位,從法學上之術語言之,就是與『財產關係』相矛盾,——在未成矛盾狀態之前,社會之生產力本來是在這些財產關係之範圍內而活動的。這些生產關係本是生產力發展之形式,而至此乃變成固定這些生產力的鎖鏈,隨此而來社會革命的時代。一切偉大的築物,隨經濟的根據之變更,或緩或速,都失其地位。研究這種變革之際,應當以自然科學的正確方法確定生產條件中之物質上的變革,而以之與法律的、政治的、美術的、哲學的、宗教的變革分離,總而言之,當以物質的變革與一切理想的形式分開,——這些理想形式中不過是衝突所成的『意識』,為奮鬥怒潮中的口號而已。我們不能以一人自己對於自己的意見來評判他這人,也就不能以一革命時代自己的意識來考察此一時代;與此正相反,這意識本身,因物質生活中之矛盾,都當以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衝突來解釋他。凡一社會形式的死滅,決不在於那些生產力(在這一社會形式中有充分的地盤可以發展的生產力)發展盡淨之前;至於舊的物質上的生存條件,未能於舊社會組織的內心發展盡淨之前,新的高等的生產關係,亦不能起而代替他。如此,則人類所解決問題,必定在他能力範圍以內;因為最切近的觀察,往往發見,每一問題得上舞臺,必在其解決所必需的物質條件已經具備,或至少亦已有胚胎之時。總而觀之,可以從亞洲式的,上古的,封建的,及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形式為社會經濟形式進步之各時代。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成為生產之社會進程最近的『對抗形式』,所謂對抗,並非個人的對抗性,而是個人於社會生活條件中流出的對抗性。然而,資產階級社會內心之生產力發展,同時就造成解決這種對抗性的物質條件。這一『社會形成』乃是人類社會史第一段落之結局時代。」[7]

  這很少的幾句話裡,就有「人類歷史進行律」在內,意義如此之深切明瞭,為世界的著作中唯一的現象。只有神佑城萊白齊葛(Leipzig)中的哲學教文如罷爾德教授(Paul Barth)[8]之類的人,才想得到說,馬克思的學說裡,除幾句「不一定的話及模糊的描寫」之外,一無所有,只有極不確定的社會統計及動力說和著空想而已。馬克思及昂格斯,既為此歷史進程發展說之負擔者,他們在十一年前(一八四八年)已經於《共產黨宣言》上發明此說。

  社會史的各時期,一直到現在,都是階級鬥爭史。

  自由民和奴隸,貴族和平民,領主和農奴,工匠藝師和工匠藝徒,總而言之就是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從古及今永立於矛盾狀態中,繼續著明爭暗鬥,——這種鬥爭,每次的結果,不是全社會組織革命的變革就是兩階級兩敗俱傷。

  於過去的一切歷史時期之中,我們可以看見到處都有社會之中分成各種行業的現象,及社會狀況之複雜遞變。羅馬有貴族、騎士、平民、奴隸;中世紀之中,社會分成諸侯、附庸、工匠見藝師及藝徒、農奴;並且在每一階級之中又分許多小階級。

  在封建社會破毀的殘基上發生出來現代的資產階級社會,他亦沒有消滅階級的「矛盾」。社會更分成新階級,新的壓迫條件,新的鬥爭形式,以代舊的。

  我們的時代,資產階級的時代,與以前各時代不同的地方,不過其中的階級矛盾被他化得更簡單而已。社會更急激的分成兩相仇視的營壘,兩大鬥爭的階級——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

  此後就是一幅光燦的景象,無產階級及資產階級各自秉其存在之歷史上的地位而發展,——這種景象半世紀以來的歷史證實他,實踐之中經歷他,此中有不斷的變革;再則就可證明:為什麼及怎麼樣無產階級能戰勝資產階級。無產階級消滅以前的生產條件之後,再進而消滅階級的矛盾,消滅社會分成階級的現象,於是便可完結其自己的階級統治。「以前的資產階級社會,其中的階級與階級矛盾,就有新聯合來代替他;在這新聯合之中各個性的自由發展將成為全體總和的自由發展之必要條件。」

  我們於此再引一引昂格斯在他知己(馬克思)墓前演說辭中的話:

  達爾文發見有機界發展律,馬克思亦同樣的發見人類歷史發展律;這種發展律本只在很簡單的事實之中,——不過在他以前,往往為歷來理想累積所掩沒而已;——這事實就是:人必先關心著飲食、衣、住,然後才能及於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當然可見直接物質生存條件之生產以及一民族或一歷史時期中經濟發展的程度造成一切的根據,為那相當時期中人的國家機關,法律觀念,藝術以至於宗教懸想之發展地,亦就應當從此根據上來解釋這些現象。馬克思以前的人走的卻正是相反的路。(6)[9]

  馬克思以前的人都走錯了路,——這並沒有什麼奇怪。飛衣巴黑說得好:「哲學家不能做哲學教授,這是他的特異之點。人走到簡單的真理,比什麼都慢。」飛衣巴黑是黑智兒(Hegel)[10]與馬克思之間的連鎖,他因為處於不幸的德國生活之中,走到半路就放槍了。「遇著真理」——照他的意見,純粹是理想的過程。馬克思卻和他相反,昂格斯亦是如此。他們並不是以抽象的方法遇著這歷史的唯物主義。假使讚美他們,以抽象的思想而得此產物,也和冒撞亂罵同樣的不公道:本來這一類的批評,最好也不過承認唯物史觀是空泛的幻想。馬克思、昂格斯的真榮譽,乃在於他們不但申解歷史的唯物主義,而且極明顯的證明這一學說的真實。他們所以不同于飛衣巴黑,因為他們不單只研究德國的哲學,而且及於法國革命、英國工業。他們猜度出人類歷史的疑謎,正在這種問題剛提出於人類之前而要求解決的時候,且在「這種解決的物質條件」剛在「發生過程」之中,他們是第一等的思想家,在五十年前,當時還只有比較薄弱的痕跡,已能發見直到現在資產階級科學家還不能懂的東西,——雖然有無量數的明確證據,各國資產階級的科學對於歷史的唯物主義之關係間,還只見剛剛發現一星兩星的光明。

  【注】

  [3]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學說的創始人。他認為生物進化的主導力量是自然選擇,生物經常所發生的細微的不定變異,比較適合於當時外界環境條件的個體可以生存,比較不適合的就不能生存或不能傳種。他對生物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的這種解釋,被稱為達爾文學說或達爾文主義。達爾文所著《物種起源》一書,為達爾文學說奠定了科學基礎。

  [4]指1815年拿破崙帝國崩潰後,歐洲又恢復了各君主國封建統治的舊秩序。

  [5]蒲爾彭皇家,今譯作波旁皇家。波旁家族是歐洲最有權勢的家族之一,曾在法國、西班牙、拿不勒斯等國建立王朝。1815年拿破崙百日政變失敗後,以普洛旺斯伯爵為首的波旁王朝即位,直至1830年為止,是為法國王朝復辟時期。

  [6]今譯文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45—246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恩格斯之《飛衣巴黑與德國古典哲學之末日》,今譯作《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7]今譯文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82—83頁,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8]萊白齊葛(Leipzig),今譯萊比錫,德國第二大城市。罷爾德,今譯巴爾特(Ernst Emile Paul Barth,1858—1922),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和教育家,萊比錫大學教授。主要著作有《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和黑格爾派哲學家》、《作為社會學的歷史哲學》等。

  [9]今譯文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74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0]黑智兒,今譯黑格爾(Georg Wilhelm Hegel,1770—1831),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主要著作有《哲學全書》、《邏輯學》、《哲學史講演錄》、《歷史哲學講演錄》、《美學講演錄》等。

  (2)第葉黎(Thierry,一七九七——一八七三年),著作甚富,為法國著名的歷史家。(第葉黎今譯梯葉裡。——編者)

  (3)基佐(Guizot,一七八七——一八七四年),法國政治家、著作家,為歷史教授,曾著《代議政府原理史》(Histoire des origin s du gourerrement representatif)。

  (4)美涅(Mignet,一七九六——一八八四年),法國歷史家,著《法國革命史》(Histoire de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5)第葉(Thiers,一七九七——一八七七年),法國政治家及歷史家,亦著法國革命史。

  (6)見一八八三年三月二十二日Züricher Sozialdemokrat報。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