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在中共六大上的政治報告 | 上頁 下頁
1.機會主義之理論


  Ⅱ.機會主義

  1.機會主義之理論

  現在講到第二部,——就是過去的教訓,也就是對機會主義的研究(大家都笑起來)。列寧在一九〇五年俄國革命失敗之後,他說革命的群眾鬥爭,教會了無產階級,證明只有革命能引起農民力爭民權。革命並且把無產階級的政黨,更鞏固起來,刷清了小資產階級的民權主義者,告訴他們:到大資產階級(自由派)方面去找他們的同盟者和領導者,完全是枉然的,因為大資產階級怕群眾鬥爭,比怕火還利害。此外列寧在別的地方也說過,資產階級怕革命比怕反革命還要利害。在從前的俄國,它是討厭俄皇的,因為俄皇不好,所以需要一個立憲制度,來緩和民眾的革命運動,它並不是為了民權。這幾句話對於我們一九二五——一九二七年的革命有很大的意義。我們的黨也和俄國一樣,要刷清小資產階級的傾向。在武漢反動時,小資產階級分子不是退出,便是開除。在八七會議以後,反革命的同志如任卓宣輩,從前在莫斯科是旅莫支部書記,旅莫支部的首領。他不但不革命了,而且幫助反革命屠殺工農。他公開在報章上發表宣言,說共產黨是怎樣的不可信任。這些分子,當然是小資產階級中最出名的,其餘的當然不少。在八七會後,機會主義的成分和政見也很堅決的刷清。關於機會主義,我們應當知道,它不是發生在某時期上,而是一位工人同志最清楚、最明顯、最正確的回答:「機會主義不管什麼時候,有爭鬥的時候,它就暴露」。例如在上海談判[18],即令機會主義不發於此,亦會發生於其他問題上。我們的党成立於一九二〇年,至今八年的歷史,在革命之根本問題上,均始終無正確的答案。黨的群眾作了很多壯烈的、英勇的布爾什維克的鬥爭,可是在指導機關中,早已潛伏了機會主義。

  我們黨的發生,可說是五四運動的支派。當時學生有許多派別,如安那其[19]、克魯泡特金[20]、托爾斯泰[21]、社會主義[22]等派別。這時也產生了傾向於馬克思主義的團體[23]。這自然是工人鬥爭影響的結果。做職工運動的同志應當明白:從前總是說先有黨然後有罷工(直到五次大會時,深印於我腦),可是現在被資產階級發現了。在北京政府經濟討論處的經濟月刊上,證明在我們的党未形成之前,就有罷工了。所以我們說黨不是在於有智識分子跑出來才有,而是工人鬥爭的反映的結果。當時小資產階級的背景,一定會發生像孟色維克[24]的傾向,因此就發生對中國革命許多根本問題之不瞭解,如革命性質,革命領導權,革命勝利後的政權,土地問題,革命鬥爭方法問題。從第一次大會到第五次大會,從來沒有一個正確的意見,就是很淺薄占黨少數人的意見,也是不存在的。即令是存在的,然而也沒有那一個人,那一派有一貫的主張。第一次大會至第五次大會後,有某一人意見是布爾什維克的,或是彭述之,或是某某,實際上多數主義與少數主義的傾向,都包含在內,並沒有某一人代表孟色維克,也沒有人完全代表布爾什維克,各樣一半的很含糊的湊成。然在政治路線上能不能說:「亦許並無機會主義,僅僅在於大家不懂得」呢?不能的。譬如說孫大學生在課堂上,教員問他關於列寧主義,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問題,而學生答錯了,就說學生是少數主義,這當然太過火了。然而在政黨,這是不能容許的。政黨不是小學生,機會主義的傾向,雖沒有一個人、一派能負全責,然而機會主義是有一貫的路線,這在客觀上是如此的。

  中國機會主義,最主要最有趣的傾向是:1.實際最右;2.表面最左;它倆湊成了機會主義。機會主義不是偶然的。除去上述五問題,革命性質、革命領導權、革命後政權、土地、革命方法等問題之外,在組織問題上也是有的,自然不是單獨表現在組織問題上。

  現在我很簡單的說,因為我在書面報告中已經說了許多。革命的性質——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有許多人是不明白的。在最初討論加入國民黨時,有一種觀點表現最左,以為國民黨是資產階級的政黨,我們不應該加入。又有人力爭說,國民黨是資產階級的政黨,以便自己的黨可以加入。大家都怕加入資產階級的聯盟,都要實行社會主義的革命。在與安那其派爭鬥中,別派主張不要社會主義革命,我們就主張學俄國一樣的馬上實行社會主義的革命(社會主義討論會)。當時大家以為資產階級這名辭是罵人的,是不好的,殊不知資產階級是經濟關係和科學上的名辭,並不是罵人的。這些都是唯心的表現。所以這一派人主張不加入,最後又「妥協」:工人不加入國民黨(現在用不著管這意見是誰主張的)。再則,亦有主張南方加入國民黨,奪取它的群眾,有國民黨組織的地方,就加入奪取群眾,無國民黨的地方,則直接由我們去拿。

  右傾的主張是完全加入國民黨,專做國民革命,緩和階級鬥爭(也許在決議案上,寫得巧妙一點)。在第二次大會之後,許多同志有這傾向。這是觀點不清楚的結果,不是偶然的。譬如俄國的孟色維克,在一九〇五年他們反對加入臨時政府,他們說,臨時政府是資產階級的政府,所以,無產階級不願參加。也主張作經濟鬥爭(工會運動),不作政治鬥爭,因此也有主張資產階級革命,領導權就屬￿資產階級,所以不要參加。中國的機會主義至少有些相像,雖然中國沒有馬爾托夫[25],沒有僕例哈諾夫[26]。關於這點不詳說了,請同志們看我的小冊子,就會知道。

  因根本問題的觀點不清,自然就有機會主義;有布爾什維克的理論,而不會用到實際上,仍舊發生機會主義。這是有可能,然而決沒有理論完全是非布爾什維克的,實際行動上卻會成為「百分之百」的非機會主義,天下決不會有如此的事。如果是這樣,馬克思、列寧的理論,完全是多餘的了。

  列寧說:「黨如果沒有革命的理論,始終是要破產的。」在事實上,我們的黨是破過了產了。所以不能說機會主義僅僅發生於對於政治形勢估量之不確。

  【注】

  [18]指國民黨二大前陳獨秀、張國燾等與國民黨右派戴季陶、孫科、邵元沖、葉楚傖等在蘇聯駐上海領事館舉行的談判。參看《中國革命與共產黨》之注釋瑑瑧。

  [19]安那其,即安那其主義。法文anarchisme的音譯,今譯無政府主義。是十九世紀上半葉出現於歐洲的一種小資產階級思潮。它否定一切國家政權,認為一切權力和權威都是「屠殺人類智慧與心靈」的罪惡,國家則是罪惡的根源;鼓吹個人絕對自由,主張建立「無命令、無權利、無服從、無制裁」的「無政府」的社會。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國的施蒂納、法國的蒲魯東、俄國的巴枯甯和克魯泡特金等。

  [20]克魯泡特金(Пётр Алексеевич Кропоткин,1842—1921),俄國無政府主義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主張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廢除一切國家,實行無政府共產主義。

  [21]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俄國作家。出身貴族。主要作品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其作品抨擊俄國專制社會的罪惡,宣揚基督教的博愛思想。其「泛愛」和「不以暴力抗惡」的思想被稱為「托爾斯泰主義」。

  [22]指五四時期流行於中國思想界的各種社會主義思潮,其中最主要的有空想社會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等。

  [23]指1920年3月在李大釗領導下成立的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等團體。

  [24]孟色維克,今譯孟什維克。參看本書《中國現狀與共產黨的任務決議案》之注釋⑦。

  [25]馬爾托夫(Л.Mapтoв),早年參加彼得堡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任《火星報》編輯。1903年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主張任何人皆可自行列名入黨,不必參加黨的組織和服從黨的紀律,由此形成孟什維克派。斯托雷平反動年代,為孟什維克取消派首領和「八月反黨聯盟」組織者之一。十月革命後,敵視蘇維埃政權。1920年逃亡國外,參加建立第二半國際。

  [26]僕例哈諾夫,今譯普列漢諾夫(Георгий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Плеханов,1856—1918)。俄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之一,第二國際的活動家和理論家,後成為孟什維克和第二國際機會主義的首領之一。1905年俄國革命中,站在自由資產階級立場上,責難十二月武裝起義。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成為社會沙文主義者。著作甚多。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