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餓鄉紀程 | 上頁 下頁 |
六 |
|
十九日晨醒過來,火車剛走近山海關。遠望一角海岸,白沙青浪映著朝日,雲煙繚繞,好似擁出一片亞洲大陸的朝氣。傍晚時到奉天,車站上一片嘈雜的聲音。行李搬出車子之後,卻看不見一個中國腳夫。對面望著大和飯店雪亮的電光,傳出些丁丁當當的刀叉聲,好不熱鬧。我們等了半天,才來了一個日本人,好容易找著了腳夫,把行李搬到站裡。宗武寄在行李車的一件行李卻又失了。我趕緊又同了他到外面去找。等到找著,回到大和吃飯,其時頌華已經吃完了,時候也不早了,我們匆匆忙忙吃了些麵包,趕去結好行李,來一位日本西崽一手包辦,料理我們上了南滿車。——一路車上職員完全是日本人。此行幸虧頌華懂得日本話,不然又得多許多麻煩。——上車之後已經很疲乏。倒頭便睡了。 我現在已入滿洲,出中國;仿佛記得中學地理教科書上寫著,這滿洲三省還是中國領土,為什麼一出山海關到了奉天站,——他那繁華壯麗的氣象,與北京天津不相上下,——卻已經另一世界似的,好像自己已經到了日本國境以內呢…也許奉天現在已經割給日本了!然而原住奉天的許多中國勞動人民,想必一時還沒有來得及死盡,怎麼奉天站連中國腳夫都很少很少呢?原來日本鐵道車站上的中國苦力,他們勞作也受「日本的」節制的。帝國主義的況味,原來是這樣! 二十日一早到長春車站。走出車站一看,已經蕭然天地變色,確似嚴冬氣象了。車站前一片大曠場,四圍寒林蕭瑟,曉霜猶凝,颼颼的西北風吹著落葉掃地作響,告訴我們「已經到了北國寒鄉了」。天色陰沉沉的竟有雪意。車站門外停著好幾輛俄國式馬車,馬夫也有俄國人,頭上已戴油膩不堪的皮帽;風吹他帽上絲絲的毛亂動,時時掩拂他的長眉毛,越顯得那俄國式的面貌愁慘。我們先又到大和飯店吃了點心。回到車站上,要換車上哈爾濱去。從長春以北就是中東鐵路。——其時形式上已經收歸中國管理。車上一切職員卻還大半是俄國人西伯利亞的那種所謂中流社會,或是真正的「俄國的鄉下人」(Russky mujik)。車站雖然很大,比著日本的奉天車站氣象大不相同。污穢雜亂,還不及江蘇橫林洛社的小車站整齊。 我們一到車站,有一俄國人要替我們買票,不知怎樣又多算了幾塊錢去,好容易弄清楚,買好票上車。中東鐵路的車身非常寬大,可是三等車簡陋得很。我先走進三等車一看,橫七豎八,俄國人也有拖男帶女,背著大麻包袋的;滿地紙煙頭痰沫;還有一股臭味。 後來走進二等車那天只有兩輛——裡面簡直沒有人坐,我們一進去,就有一俄國管車的來開了兩間車房。——我當時一看,二等車原底子裝修得很講究,而且是單間的,我以為三等車和二等車差得太遠了。然而進去坐下一細瞧,椅子上灰塵足有半寸厚,窗子,窗簾,小桌子,沒一處不是破敝敗落的。車子開動了,車裡搖晃顛簸得很厲害,兩天行旅已覺得疲乏,一晃就睡著了。 將到哈爾濱時,車上又來了一位警察,談起來才知道,其時中東鐵路警察,總算是換了中國人;日本護路警察卻還強和中國警察同駐路旁,雙方不時起些小衝突,好不麻煩。他又說他是駐哈爾濱的,此次出差到沿路小站走了一趟,又賠了些錢。他說起哈爾濱生活程度怎樣高,一個月的薪水也不夠澆裹,後來我問他哈爾濱離車站近的有什麼客棧。他就說了一個福順棧,並說那棧不錯。 車到哈爾濱站,已是晚上八九點光景。趁了一乘馬車就往福順棧來。一出車站,寒風凜冽,竟已是嚴冬氣候。到了客棧一看,糟不可言。其中有兩種房間,一種是一大敞門,上上下下橫排著許多炕,來往小客商都住在那裡,——所以一走進客棧,就聞得一種臭不可當的「北邊人」氣味。還有一種是單間的,一間可住四個人,三個人不等,每天五角錢宿費。房裡就只四張鋪一張板桌,凳子都沒有,窗子是不能開的,空氣壞極。我們要住下,就只能包了他一間房,每天二塊錢。頌華當時看了又貴又不好,主張換地方;然而時候已是不早,只能住了,明天再想法搬到別處去。我當夜又到車站取行李。(哈爾濱車站已純是俄國式,三等待車室裡,橫七豎八的行李,滿地泥水,頭二等待車室裡還供著希臘教的神像。)晚上一句鐘,才把各事料理清楚,睡下。可憐,可笑,「我們」這樣「文明化的」中國人,一入真正的中國生活,就著實覺得受不了;而且半歐化的俄國文明也使我們駭怪:「原來『西洋人』也有這樣的。」 我們初到哈爾濱,本預備至多只住一禮拜。這一禮拜中必須打聽好,前途怎樣進行。因此我就主張暫住五六天光景的事情,就是福順棧也可以將就。頌華那時卻還想搬。不過一時找不著房子,只得罷了。於是將就找著兩張板凳,房間裡的閒人,卻想法子請他們出去,決定包下一間,就此住下。黯黯的一盞電燈,密不通風的大窗子,一張桌子兩張凳,四張板鋪——我和宗武,頌華各占一張,一張放行李,滿屋子,桌子上凳子上床上,堆著報紙雜誌筆墨紙硯,臉盆,牙刷,高高低低像亂山似的——這就是我們哈爾濱寓所的一幅景象。天天早晚還得出去吃飯,買東西,打聽消息。 從天津到哈爾濱,走過三國的鐵路,似乎經過了三國的邊界:奉天是中日相混,長春哈爾濱又是中俄日三國的複版彩畫。哈爾濱簡直一大半是俄國化的生活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