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茅盾 > 白楊禮贊 | 上頁 下頁
故鄉雜記(2)


  第二:內河小火輪

  從火車上就看見「歡迎國聯調查團」的白布標語,橫掛①在月臺的簷下。這是中英文合璧的標語,今天清晨離開上海時,曾見到處張貼著此類標語,不料行了四小時,而此類標語,早已先我而在!中國統治階級辦事的手腕,有時原也很敏捷的。據各報消息,國聯調查團將於明晨到達上海,而且將來經行滬杭路與否,尚不可知;然而這裡車站上卻已先期歡迎。於此又見中國統治階級辦事的手段有時異常精細而周到了。

  ①國聯調查團一九三二年四月,國際聯盟派英國貴族李頓(V.Lytton)率調查團來我國東北調查「九一八」事件。

  車站大門上又有一條白紙黑字的招紙:「稅警團後方傷兵醫院招待處」。

  於是我忽然由「稅警團」聯想到鼎鼎大名的王賡,又聯想到了陸小曼女士和故詩人徐志摩。更想到志摩在《猛虎集》序文中所反復自悼的「詩情枯窘」了。記得前年秋天在上海遇見他時,他也有同樣的悲感——雖然他說話的態度永遠是興高采烈而且詼諧。那時我曾經這麼發問:「你推求過你這近年來詩思枯窘的原因麼?」他聳聳肩膀微笑。過了一會兒,他吐露這樣的意思:詩題盡有,但不知怎地,猛烈的詩情不能在他胸中燃燒。現在,經過了火與血的上海「一二八」,假使徐志摩尚在,不知他還依舊感到詩情枯窘不?

  這麼胡亂想著,想著,我已經離開了車站,雜在一群各色人等皆有的雜牌旅客軍中,衝開了人力車和腳夫的包圍——還有連聲喚問「南湖去喂?」的船娘,走到內河小火輪的埠頭上了。這是個混雜的埠頭。所有往來蘇湖一帶「內地」各市鎮的輪船全都麇集在這裡,卸下了旅客,又裝上了旅客。我擠上了一條「無錫快」,問明白是經過我的故鄉的,我就從叫賣著「花生酥」、「荸薺」等等小販的圓陣內跑進船艙裡去了。

  已經是滿艙的人,都是故鄉的土白。這條船雖則要經過不少「碼頭」,但照例十之八九是我的故鄉的旅客;十年前如此,現在仍然如此,就不知道再過十年將怎樣。

  船,已經不是十年前那條船,但船中的佈置,形形色色的旅客,擠來擠去的小販,都和十年前沒有什麼兩樣。只多了一兩位剪髮時裝的女郎算是一九三二年的記號。

  船頭上仍舊掛著一塊「水板」,淡墨的字是沿途所到各市鎮的名兒,並肩排作一列;另一行大書「准一點半開船」,卻是照例不「准」,照例要延遲。

  我看自己的表,還只有十二點鐘;我只好耐心坐在那裡等候了。

  漸漸兒從嘈雜的人聲中辨出兩三個人的對話來。一望而知都是小商人,很熱心地在談論上海戰事的將來。他們以為中日間的「不宣而戰」,還要繼續與擴大,而結果一定是日本軍的敗北。他們中間一位剃了和尚頭的四十多歲的人,很肯定地說:

  「定規還要打!不打,太嘸交代。東洋小鬼就是幾隻飛機兵船厲害,東洋兵是怕死的!東洋兵笨手笨腳,不及中國兵靈便,引他們到裡廂,東洋的兵船開勿進來,飛機不認識路,東洋兵一定要吃敗仗!」

  「蠻對!要引他們進來。松江造好一個飛機場了。火車來時,你看見鐵路旁邊掘戰壕麼?松江落來,一連有四道戰壕已經掘好了!」

  另一個三十多歲的瘦長子接著說;並且意外地對我看了一眼,似乎要我出來證實他的「軍事發見」,我又微笑了。松江左近新築飛機場,當車過松江時,已經聽得人們在那裡說。至於「一連四道的戰壕」呢,我是目擊的;但我就有點懷疑於那樣短短而簡陋的壕溝能有多大的防禦能力。從前我看見軍官學校學生打野操時掘的戰壕,就還要長,還要複雜。可是我並沒把這疑問提出來叫那兩位「主戰的」小商人掃興,我只是微笑。

  坐在我旁邊的第三位「老鄉」,五十多歲的小商人(後來我知道他就是故鄉某綢緞鋪的經理),覺得我的微笑裡有骨頭,就很注意地望了我一眼,同時他摸著下巴很苦悶的自言自語著:

  「定規是還要打。不過,一路來總不見兵,奇怪!——」

  立刻那位三十多歲的瘦長子跳起來糾正了,險一些碰翻了站在旁邊仰臉呆看的江北小孩子的荸薺籃。瘦長子雖然清瘦,聲音卻很大:

  「啊,老先生,你弄錯了。中國兵不是沿鐵路駐紮的,都藏在鄉下。——為啥?避避國聯調查員的眼睛呀!你不相信,去看!嘉興城裡也不紮兵。不過,落去到陶家涇,就駐紮了兩萬多兵,全是駐紮在繭廠裡——」

  他的話在此一頓,伸手抓一下頭起,然後轉身把嘴巴湊近了那位剃光和尚頭的同伴的耳邊,又用左手掌掩在嘴邊,顯然有幾句更重要更「機密」的話將要說出來;卻不料他身旁那位仰臉呆看的賣荸薺的江北小孩子猛然覺醒過來似的本能地喊賣起來:

  「荸薺呀!拴白荸薺呀!」

  這一聲叫賣雖然是職業的地響亮而且震耳,但在此嘈雜的「無錫快」中卻也並不見得出眾地討厭;然而我那位三十多歲的瘦長子老鄉驀地生氣了。他不說話了,反手將賣荸薺的江北小孩子一推,就喊道:

  「討厭!賣荸薺的出去!江北人頂惹厭!上海要捉江北人,江北漢奸!」

  同船的人都哄然大笑,也一疊聲喊著:「江北人出去,出去!」那邊房艙裡的客人也被驚動了。有一位剪髮的女郎探出頭來看望。她穿一件灰色法蘭絨的春大衣,毛葛長旗袍,旗袍的跨縫也開的很高,露出那長而且大的褲管,粗看就仿佛像一條裙子似的晃著晃著。小江北人提起荸薺籃怔了片刻,就慌慌張張跑到後艄去了。另一個賣花生酥的黃臉男子,門牙都落在嘴唇皮外,又怪樣地留著一抹黃須的,就填補了那個小江北人遺下來的地盤。

  不知道是何因緣,那賣花生酥的黃臉漢子認定了我是一個好主顧,用了蒼蠅叮血那樣的韌精神來向我兜售他的貨品了。他翹其他那烏黑的長爪甲的手指,從他的託盤內取出一盒花生酥打開來,拈了一塊直送到我的鼻子尖,一面誇獎他的貨色:

  「聞聞看,噴香,鮮甜,時新貨!你先生是吃慣用慣!上一趟你交易了十盒去,送送朋友,大家稱讚!今回還是十盒罷?另外買一盒,船裡消消閒!」

  我真有點窘了,碰見這樣生意經爛熟的小販。居然硬派我是他的老主顧,並且上一趟還交易過十盒。已有十年之久,我不曾坐過這條船!何來「上一趟」的交易呀!但是這位黃臉漢子,當真有些兒面熟。哦,想起來了,前年五月我送母親回家,曾到這輪埠來過,許就是那時見過這賣花生酥的黃臉漢。至於時新貨的花生酥,我在上海棋盤街商務印書館發行所門前,時常碰到,我實在很不喜歡此類甜點。可是被他這一糾纏,我不能再靜聽老鄉們議論軍國大事了;我只好逃開,也是往船艄上一鑽。

  經過了那房艙時,我看見裡面塞滿了人,三個男的兩個女的,另外一個將近三歲的小孩子。剛才探頭出來張望的時裝剪髮女郎坐在那裡吃甘蔗。另一位女郎(看後影也是很時髦的),則在船窗口買進了大批的水浸去皮的荸薺來。那浸荸薺的水就是從河裡汲的,太陽照著微微閃著金綠色;不遠的地方就有人在河灘洗衣,淘米,甚至於傾倒垃圾。

  我們故鄉一帶的河道,負的任務可真不少呀!它是交通的脈絡,它又是人民飲水之庫,它又兼任了垃圾桶的美差!

  當下我爬上後艄,立刻又被另一批小販所包圍了。我應付不開,便取了不理的態度,一面在口袋裡掏出捲煙來。哪知道當即有人劃著火柴送到我眼前。我一怔,就站起來了;還沒有看清是什麼人送火來,卻已經聽得那人帶笑說:

  「客人,請坐罷!——便的,便的!交易幾包瓜子大王罷?船裡消消閒!」

  我這才明白又是一位小販。我忍不住微笑了,但心裡卻是一陣酸。艱難的生活鬥爭把他們磨煉成這種習慣了!雖然我素來不喜歡咬瓜子「消閒」,此時卻覺得不交易幾包似乎太對不起人了。我便買了幾包所謂「瓜子大王」,塞在衣袋裡,轉身去找船上的茶房攀談:

  「客人已經塞滿了,還等什麼呢?」

  「等郵政包封呀!」

  是異常不客氣的回答。

  我又微笑了。我以為船上茶房之類大概是不大會客氣的。但是我這決定立即被推翻。又來了一個中年灰皮色臉的男子,那位不客氣的茶房立即就變成異常「君子之風」,——簡直可以說是過分的巴結。他撩起身上的「作裙」,在一張凳上抹了又抹,陪笑地請那位灰皮色臉的男子坐下,又趕快找出話來報告道:

  「四先生,你看!前面兩隻裝米的杭州船被兵營裡扣住了,裝了子彈!四先生,你看船腳多少重呀!」

  灰皮色臉的男子微微一頷首,從牙縫裡哼出幾個字來:「還要打呢!造伊拉娘個東洋烏龜!」

  我向河裡望,果然有兩條木船並肩泊著,船裡有一些木箱子,有兩三個丘八坐在箱子上吸煙。我想:沿鐵路有些玩意兒的「戰壕」,離鐵路沿線鄉下有兵,而這裡又扣船運彈藥,這一切,在嘉湖一帶的小商人看來,當然是很濃厚的戰時空氣了。然而他們又有一個古怪的思想:一星期內尚不至於開火,因為國聯調查團在上海。這一個不知何所見而雲然的理解,立即又由那所謂四先生者表示出來:

  「喂,阿虎,今天上來時看見斗門有兵麼?造伊拉格娘,外國調查員一走開,就要開火呢!火車勿通,輪船行不得,造伊拉格娘,東洋烏龜勿入調!」

  我忍不住又微笑了。他們把「東洋人」和大中華民國看成為兩條咬打的狗似的,有棒子(國聯調查團)隔在中間時,是不會打起來的,只要棒子一抽開,立刻就會再打。而國聯調查團也就被他們這麼封建式的理解作三家村的和事老阿爹。他們的見解是這樣:和事老阿爹永遠不能真正制止紛爭,但永遠要夾在兩造中間作和事老,讓打得疲倦了的兩造都得機會透回一口氣來。

  小販們的兜賣不絕地向我下總攻擊。好像他們預先有過密約,專找我一人來「傾銷」。並且他們又一致稱我為「老主顧」。可是我實在並沒「異相」可以引其他們的注意,而且自從上船以來除買了瓜子而外,也沒撒手花過半個錢。而何以我成了他們「理想中」的買主呢?後來我想得了一個比較妥當的解釋:因為其餘的旅客大都常乘這班船,小販們已經認得,已經稔知他們不肯買時就硬是不買;而我呢,則是生客,又且像是一個少爺,——所謂吃慣用慣,因而就認為是有縫可鑽的蛋,拼命的來向我咷賣了。而也因為是生客,所以雖得小販們的熱烈包圍,卻不能得到船上茶房的較為客氣的接待。

  不用說,在等候船開的一個半鐘頭內,我這位生客很叫那些擁上前來又擁向後去的小販們失望了;和不客氣的船上茶房卻成立了一筆生意,我泡了一壺茶。

  一點半又過二十分,拖帶我們這「無錫快」的柴油引擎小輪方才裝足了燃料,發出了第一次的馬達聲,和第一聲的汽笛。

  我松了一口氣。為的終於要開船,而且為的小販們都紛紛上岸了。

  拖了我們那「無錫快」的柴油引擎小輪船氣喘喘地發怒似的全身震動著,從各式各樣的大小船隻的亂陣中鑽過,約莫有半小時之久,方始繞到了北門。在這裡,又有「片刻」的停泊,又湧來了最後一批的搭客。實在我們那「無錫快」早已「滿座」,並且超過了船裡所掛的煌煌「船照」上規定的乘客人數了;但最後下來的十多人也居然如數收納,似乎人們所占的面積是彈性的,愈壓緊就愈縮小。而「船照」上所規定的限制人數三十位卻是彈性最大限度的標準罷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