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語堂 > 中國的生活 | 上頁 下頁
中國人的家庭(2)


  這種家庭榮譽感作為一種人生的目標有時會到不遺餘力的地步。一個極端的例子是,一個遠離家鄉居住在新加坡的華人離中國大陸有1000英里遠,自己情願償還病危的哥哥的債務,從而維護家庭的榮譽,儘管在法律上他並沒有義務償還債務。有時家庭責任感會到另一個極端。從前在我的家鄉,一個犯罪者因為謀殺被處決,在最後還鞭打了他的母親,只是因為在他幼年時他的母親沒有好好教育他。

  因此當一個母親打一個孩子的屁股,所有的人都能理解。每個人都明白她正在雕琢一塊朽木,直到有一天他能自立。孩子也懂得這個道理。他長大之後,至少也能分辨哪些事情是正確哪些事情是錯誤的。

  家族崇拜是中國家庭整體性的象徵。在城市鄉村有許多宗祠,大富人家還有單獨的祠堂,正如在歐洲的城堡中,貴族還有私人的禮拜堂。祖先的牌位上沒有圖像,一塊塊修理過後像大角尺似的木片上面刻有祖先的名字,它們一排排地安放在祭壇和香火的中央。在紀念日或新年第一天,或任何重大的場合,如一個家庭成員榮升政府高官,燃香,點蠟燭,供品擺在祭臺上,子孫們跪在牌位前祈福。這一天也是提醒後人向祖宗致謝的一天。

  在日常生活中,從家庭的角度思考事情的習慣在許多方百都可以見到。一個男人的妻子被稱為「媳婦」——「你兒子娶媳婦了嗎?」——因為新娘是一家之長選定的。因而一個人參加婚禮就是去看一個男人娶一個「新媳婦」,新娘生下的不是「孩子」,而是「孫子」。

  與西方家庭成員關係相比,中國的更加複雜。有各種的稱謂,根據她是不是年齡大的哥哥的妻子、年輕的弟弟的妻子或妻子的姐姐。舅媽、舅舅和堂叔也用同樣的方式稱呼。因而,一個父親的姐妹是「姑」,一個母親的姐妹是「姨」,一個叔叔的妻子是「嬸」,諸如此類。

  中國家庭制度的一個自然結果是:尊重老人,尊敬長輩。在美國,一個家庭通常由一對夫婦和他們的孩子組成,在中國和歐洲的許多地方,家庭成員還包括爺爺奶奶。

  在這樣一種統一的生活模式之中,有內在美存在。當孩子年幼時父母照料他們,他們長大之後又照顧他們年長的父母。生活如此輪回。當你是一個無助的嬰兒時,年輕的媽媽照料你;當她年歲大,沒有生活能力時,你照顧你的媽媽。在中國人看來,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在古代,婦女不參加公眾的生活。如今隨處可見中國婦女工作在政府部門、銀行和商業樓裡。與美國一樣,婦女很少做高官。但是在中國古代傳統中前所未有地強調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一旦一個人認識到家庭在中國的重要性,他就能理解那個角色是多麼的重要和多麼的榮耀。即便兒子是丞相,當他母親說話時他得立即閉嘴,如果他犯了大錯甚至得下跪道歉。

  中國最偉大的小說《紅樓夢》裡就有這樣的描寫,小說中的所有婦女都是那麼的偉大和迷人。對於如何去管理家務事,男人們知之甚少,如果要管、結果看上去總有點好笑。丈夫們和父親們談論家事時,他們能做的就是獨斷,理所當然就顯得很好笑了。沒有哪一個中國人會說婦女沒有智慧。

  在古代中國教育女孩就是培養一個淑女,在女性的技藝方面成為佼佼者,包括針線活、烹飪、文學、藝術和音樂,一如18世紀的歐洲。纏足是過度追求淑女化的一個惡果。因為其本質是性別追求的結果。婦女渴望擁有一雙小腳,越小越好。所以母親們預想和希望一雙值得自豪的小腳,女孩子很小時大人就開始給她們纏足,不讓腳自然地生長。在古代中國,纏過的腳才被認為是美的。另外,她們完全改變了走路的步態和婦女的儀態,一如婦女穿高跟鞋地的效果。現在婦女很少纏足了,但是縱然纏足的風俗還延續,擁有一雙小腳的婦女也沒有什麼值得自豪的。

  納妾制度提供了一種解決大齡婚問題的方式。在西方,婚姻破裂就通過離婚來解決。而在中國,丈夫通過納妾來解決,妾通常是一個來自偏遠地方或娛樂場所的女孩。法律上妻子的地位高過妾,妻子具有頭人和母親的地位,妾的孩子是合法的,與妻子的孩子一視同仁。依照中國的法律和傳統,丈夫有權娶第二個妻子——即妾——假如在他四十歲時妻子還不能生子的話。

  在中國也有離婚現象,便是特別少見。如果兒媳虐待公婆,或讓他們挨餓,或歧視他們,丈夫可以理直氣壯地在衙門中得到離婚的判決。在中國家庭中父母總是比了郪更重要。根據中國法律,在丈夫成為富人之後,是不允許他與曾經共患難的妻子離婚的。有一句中國諺語說,「糟糠之妻不下堂」,即使你飛黃騰達。

  祖宗崇拜和將家庭視為社會基礎的觀念成為儒家教義中的一部分。當然,比起家庭品德教育,儒教的內容更為博大。但是家庭道德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培養其他社會品德的基礎。孔子沒有創立或者創造祖先崇拜,早在他之前的七百年,這種觀念已經形成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