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語堂 > 中國的生活 | 上頁 下頁
中國人的語言(2)


  因為相似的單音節字的數量有限,漢語逐漸依據音調區分不同的詞語。漢語不斷地消除末尾的輔音,如p,t,k,甚至m,眾所周知這些曾存在于孔子時,代,現在還保留在福建話和廣東話中。在不同的語調中同樣音節表達的意義不同。發音改變時同一音節指示的事物截然不同。在漢語中只有四種音調。說明一個詞匯的含義是如何隨音調而改變,tao是一個絕佳的例子。

  一聲的tao=刀

  二聲的tao=桃

  三聲的tao=逃

  四聲的tao=到、道

  一聲就像約翰,一如你在遠處輕聲呼喚他。

  二聲滑行而出,如同一個人在問一個問題:「你能肯定嗎,約翰?」

  三聲慢而輕,像一聲輕輕的責備:「好了,好了,約翰,不要緊。」

  四聲如同一個緊急的命令,非常突然;「約翰!」

  中國人說話並沒有意識到發音。如果你問一個廣東人在他們的方言中有多少音調,他的回答是不知道。他說話僅僅是帶有天生的音調特徵,同樣一個德國孩子說半年(halbesJahr),也從不會想它是中性的。他也從不會說hatherJahr(陽性)或者halbeJahr(陰性),因為他從來沒有這樣聽說過。

  儘管只有四種音調,在四個音調的變化中,漢語依然有大約一千六百種音節的形式。然而依然有許多詞語具有同一發音和同樣音調,這促使了古漢語的演進,不是往字母拼寫方面而是往一種寫作圖像類型演進。

  字母的拼寫順序基於不同的聲音,顯然它不能區別一個詞匯的不同意義,用不同音調的發音可以指示不同的事物。漢字的書寫最初作為一種圖像體系出現,但是這種描述僅僅部分正確。從原初的意義上講,絕大多數象徵文字為單一的圖像的。隨著時代的推移這些形式固定下來。

  後來發生了改變。因為語言很少有音節的形式,拼寫時許多字看似相同。「包」字,不同的拼寫,指代不同的事物:「一個包」,「抱」,「跑」,「吃了個飽」,「一件長袍」,「一個氣泡」,「鞭炮」等等。這太容易混淆了。

  「包」的最基本的象徵意最初來自孕育在母親子宮中的胎兒形象。

  為了在拼寫中區別一個pao與另一個pao,中國人形成一種詞匯等級體系,稱為「詞根」,在基本象徵詞上加上偏旁來確定指代不同事物。因此pao成為純粹的語音象徵,隨即我們有以下系列的字:詞根含義抱包加上手擁抱跑包加上腳跑袍包加上衣一件袍子飽包加上食旁吃個飽泡包加上水一個氣泡炮包加上火鞭炮圖像原則產生作用,但是在使用中受到限制。許多場合需要區分沙子的圖像與米的圖像。因此,一隻鳥兒在水邊(河邊)的足印用來代表沙子。然而一個人如何用圖像來表示「但是」這個詞?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古漢語「借」意思是「點火」,用它來表示「但是」,因為它們有同樣的發音。逐漸的許多重要的詞匯由於它們的語音價值得到廣泛的運用,這種語音象徵加上詞根成為創造漢字的最常見的方式。如同我們在上面見到的「包」的例子,關鍵詞成為一個語音象徵併發展出其他特徵。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