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語堂 > 武則天正傳 | 上頁 下頁
四八


  狄仁傑又進朝去,催促武后決定大計。武后還沒拿定主意嗎?為什麼秘而不宣呢?這次迎廬陵王回朝,意思就是決定繼承大統,以安民心。狄仁傑一向能說得人言聽計從的。對武后則總是說母子關係非常可比。

  最後,武后起了愛子之心,或者說,深信身後之祭祀之重要。於是把廬陵王從後幕喚出,向狄仁傑很親切的說:

  「我將太子還你吧!」

  狄仁傑與廬陵王立即跪下謝恩。狄仁傑對武后的睿智決定備致頌揚之後,又向武后說:

  「這件事不可秘不告人。」

  「你說怎麼辦呢?」

  「廬陵王之還朝,國人並沒有看見。臣以為殿下夫婦可以出城去,陛下可到龍門驛正式歡迎殿下回朝。這樣,全國臣民都知道陛下之子回來了。」

  武后聽從了狄仁傑的意見,親去迎接廬陵王回朝。這是在武后聖曆元年三月。

  廬陵王現在被立為太子。武承嗣的夢想已經破滅。再沒有一個人肯去支持他。親姑母都棄卻了他。就在當年九月,武承嗣病倒,抑鬱而終。

  豫王旦的太子地位讓予兄長廬陵王哲,改為相王,他並不生氣。在次年,我和豫王的孩子們,其中有現今在位的皇帝明皇,奉准聖旨離開東宮,重新獲得自由生活。那時我是二十七歲,當今的明皇才十四歲。我覺得像從黃金籠子中放出來的小鳥一樣。我重獲自由,重新看見街道,看見商店,看見街上熙來攘往的民眾,應當非常興奮非常快樂才是。可是我記得當時並不如此。好像我心裡缺乎點什麼東西似的。過了好幾年,我往日的耽心害怕以及默默無言的態度才慢慢消失,才重新能過平常的日子。

  狄仁傑如今年老了。他已經善盡了人臣的職責。武后待他可謂聖眷優隆。無論在什麼地方,對他特別禮遇。武后稱他不稱名,不稱官銜,稱為「國老」。狄仁傑已然看透,唐李與武姓的紛爭,仍然要繼續下去,才能有個水落石出,因為武氏子侄依然大權在握。大局前途如何,他也不十分清楚,但是一件事他看得分明,就是要扭轉乾坤,一定需要一個大智大勇幹練果斷之人。武后近年來對狄仁傑言聽計從,他為國薦賢,武后無不重用。在狄仁傑眼裡,大局在危急之時,忠正剛直之士並不缺少。賢良之老臣魏元忠還在朝;後一輩的清正忠毅之士也不少。姚崇和宋璟便是其中之佼佼者。主要的是官常振奮,朝中已有一股剛正之氣。

  不過,狄仁傑的心目中尚有更為遠大的打算,那就是推翻武后的周朝,要重興李唐。他的朋友當中有些畢生的好友,遇有緩急,信實可靠。論到這樣朋友,他第一先想到張柬之。柬之當時官居荊州長史。他知道柬之沉默寡言、老成深算,又精明幹練。他與柬之志同道合,以推翻武后新周重興唐室為職志。狄仁傑深知此種非常之計須要事先妥為籌劃,而雄才大略之人必須身居要津,必須要深沉堅忍才成。

  一天,武后問狄仁傑是否可薦一奇士擔任要職。

  「何等人物?」

  「此人要有非常之才,有作為,能領導,要見識過人。」

  「要他擔當何事?」

  「文要領袖群臣,武要統帥三軍。」

  狄仁傑回奏道:「若陛下求文章資歷,今宰相蘇味道李嶠足矣。陛下如求有才幹,有作為,真能領袖群倫的,張柬之堪當此任。」

  武后問狄仁傑時,自己心目中究竟所想何事也並不清楚。於是即召張柬之為洛州司馬。洛州司馬職司拱衛京畿,可謂重要,狄仁傑以前也曾居此職位。武后也許是要看一看張柬之的才幹。

  又一天,武后又要狄仁傑薦賢。

  「臣已薦過張柬之。」

  「我已任用了。」

  「臣薦張柬之宰相,做司馬不能盡其才。」

  武后乃授柬之司刑少卿,後遷秋官侍郎,終為宰相。

  狄仁傑覺得自己大去之期不遠了。他可以含笑瞑目,因為他已佈置妥當,人事已盡,其餘將聽命於天了。後來以猝雷不及掩耳的手段推翻武后重興唐室的那些人,如張柬之、姚崇、崔玄暐、桓彥范、袁恕已、敬暉等人,都是狄仁傑薦與武后的。在武后久視元年,狄仁傑與張柬之密談一番之後,遂與世長辭了,他臨終時知道朝政付託得人,毫無掛慮,時年七十一歲。他知時機一到,張柬之就會起事,無須他自己動手。這就好像偵破一個謀殺奇案,狄仁傑就是那個聰明絕頂主持計劃安排的大偵探,一代智慧過人的人物。

  【第四十二章】

  狄仁傑去世以前,武后已經有了兩個新的寵臣,一個是張易之,一個是張昌宗,兄弟二人名聲狼藉,無人不知。狄仁傑自有他的辦法。他把二十幾歲年紀的張氏兄弟看做武后的「情婦」。武后的寵倖小人是武后的私事,他的心目中另有大事在。他是足智多謀,有時還利用女皇帝的這兩個「男情婦」。實際上,他是利用這兩個小人替廬陵王哲和豫王旦說話的。狄仁傑雄辯滔滔,什麼人他也說得服,他對時機的觀測也是無不應驗。在他明察秋毫的眼光看來,也許他認為宮廷之中越腐敗,對唐室之復興越有利。多行不義必自斃。他是儘量給武后繩子,好讓她自縊身死。魏元忠賦性坦直,他諫止武后親近此等小人,如此必受其害。狄仁傑卻不那麼天真,不肯向武后進此等忠言。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