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羅亦農 > 羅亦農文集 | 上頁 下頁 |
形勢嚴重下之廣州政府 |
|
(一九二五年五月三十一日) 唐繼堯[1]禍滇、禍黔、禍桂不足,複野心勃發,積極圖謀傾覆廣州政府,其反革命行為久已顯著,但造成廣州政府目前的嚴重情勢決不只一唐繼堯,還有許多反革命的力量與他聯合一致。簡單一句話,現在廣州革命政府實處於日、英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段祺瑞、唐繼堯、陳廉伯、陳炯明、劉震寰、楊希閔、馬素[2]等積極聯合進攻的狀態中。 唐繼堯受日本的操縱,當他尚未遣兵入桂之前,得到日本大批軍火的援助;及遣兵入桂,其一切軍事進行計劃,純系他的軍事參謀日本人山原氏為他運籌帷幄[3]。 賣國親日的段祺瑞以大批金錢勾結陳炯明、林虎[4],運動他們於廣東革命政府反唐軍事緊急的時候,反攻江東〔東江〕,直接的固然證明段祺瑞謀推翻廣州革命政府,間接的難道不證明日本帝國主義暗中指示嗎? 但是,徒一唐繼堯還不能使廣州革命政府發生動搖,因為假若廣州革命政府所統屬的滇軍、桂軍、湘軍、粵軍能一致的團結起來,就是剿滅唐繼堯亦有餘。在政治一方面說,雖然廣州革命政府不能使被壓迫的勞苦人民純然滿意,但廣州究竟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的自由,廣州革命政府始終還是舉著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的旗幟,比賣國親日的安福政府[5]實有天壤之別,何況唐繼堯禍滇、禍黔、禍桂的罪史昭彰?所以廣東人民聞唐繼堯遣兵入桂,想直搗廣東之後,無論商人的團體、學生的團體、工會、農會等均發表宣言,擁護政府,宣佈唐繼堯的罪狀。可恨的就是一班聯唐的反革命軍閥如劉震寰、楊希閔等,為他們個人的地位勢力,不惜犧牲一切,與唐繼堯勾結,為他的內應,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他們的野心,至〔致〕使革命政府所處的情勢,一天一天的嚴重,廣州的人民一天一天的陷於惶恐的狀態中。 楊、唐之合作,據記者所知亦有其最近的原因,當〖東〗江[6]軍事尚未澎漲〔膨脹〕、中山病重北京[7]的時候,國民黨左派統一軍事機關,預備集中軍力,肅清東江起見,提議組織革命委員會,楊希閔等反對。攻東江計劃:黃埔[8]和粵軍一部打右翼,桂軍全部和滇軍一部打中翼,滇軍胡思舜、范石生[9]部打左翼。實際上,當軍事緊急的時候,劉震寰親赴雲南勾結唐繼堯,擁戴唐為西南盟主,以期其遣兵進攻廣西,推翻革命政府;楊希閔當時雖未與唐繼堯勾結,然取中立態度,並未與陳炯明軍隊正式開火。不料僅一月的時間,右翼之黃埔軍隊及粵軍居然肅清東江,電告大捷。東江肅清後,粵軍的勢力一天一天的擴充,當然不利於滇軍,同時滇軍的勢力又不能伸張至東江,楊希閔有見於此,曾設法提議組織他前所反對之革命委員會,以為此委員會組織之後,其中委員之一決不至少他,藉此不但可以緩和粵軍之進攻,或者還可利用機會,伸張其勢力于東江。不意此時之國民黨左派,認東江肅清後,須繼續肅清所有反動的軍閥,然後才可組織革命委員會,因此革命委員會之組織,無形沉寂。此時的楊希閔若真系革命者,盡可表明心跡,粵軍當然不至有意外的舉動,何況政府領袖們、國民黨的領袖們素無魄力,憚於屏棄有實力的反動軍閥!楊希閔計不出此,當范石生在南寧失敗,公然盡棄前仇與唐繼堯〖聯〗絡。 現在看他們的實力是什麼。據記者所得的消息,在本月十七八左右,聯唐派曾在香港皇后酒店六十號開會。楊希閔、劉震寰、馬素、陳廉伯均親自出席;唐繼堯、段祺瑞、林虎、陳炯明、鄧本殷[10]次〔及〕香港政府均派有代表參加。據聞劉震寰曾寫信給孫科、張繼[11],請其出席會議,孫、張並未赴港,亦未派代表參加。此會議上議決馬素擔任外交,與香港政府接洽一切。單拿參加這次會議的名單一看,就可知道反革命的力量是什麼。那些反革命的力量明目張膽的聯合向革命政府進攻,是否如他們所藉以號召的謀西南團結肅清共產黨?只要是稍有常識的人便明白了。劉震寰、楊希閔、賣國親日的安福首領段祺瑞,勾結陳炯明等推翻革命政府,是應有的政策,最使人痛心的就是不肖的國民黨右派馬素等,于中山先生方死不久,公然公開的與反動的軍閥、反革命的買辦階級、賣國親日的安福政府及英、日帝國主義者勾結,圖謀推翻該党總理四十餘年革命遺留下的一塊革命根據地,不知何以慰該党總理「在天之靈」!這班反革命分子的罪惡,孫中山先生在日時,本來就說過:最後十餘年來他天天就忙於與這班分子打仗。現在他們的罪惡更加昭彰了,他們反革命的假面具純然揭破了,他們還在香港各報今天發表什麼馬素的談話,明天又揭破什麼共產黨的陰謀,利用社會一般懦弱的心理,陰行其叛黨反革命之實。許久以前就應當毅然決然的開除出國民黨,國民黨的諸領袖們總是猶豫不決,現在總可深一層的認識了他們,決定對他們應取的政策了! 反革命力量的結合已如上述,但反革命的力量中以唐繼堯、劉震寰、楊希閔最有實力。劉震寰、楊希閔之動作最使革命政府危險,因為劉、楊的軍隊一大部分駐廣州及廣州的附近。在半月以前本來就應當發作,但因為劉、楊之部下的意見並未一致,與唐繼堯尚未聯絡妥當,因此有香港會議發生,不料香港會議除劉、楊得到陳廉伯五十萬幫助外,並未得到積極的結果。迨劉震寰、楊希閔返廣州後,情形已大變更,革命政府已久〔經〕從事各種實力的準備且已佈置妥當:黃埔及許崇智[12]的軍隊不日從東江返廣州,朱培德、譚組安、援鄂軍(程潛部)[13]鎮師北江,李福林[14]鎮師河南,李濟深[15]鎮師西江,聯唐派的軍隊大有被包圍之勢,劉震寰、楊希閔因此不敢積極爆發。然楊希閔返廣州後第二日即實行占駐民產保證處、煙酒公買局、電燈局、飛機學校、國民黨第七區黨部、黃沙車站等機關,於是廣州之情形日趨嚴重,廣州純然在聯唐派反動軍閥勢力範圍之下。在這個時期內使人可注意的一件事情就是國民黨中派有妥協的傾向。當楊希閔、劉震寰還在香港的時候,胡漢民曾派鄒魯[16]赴上海勸駕,汪精衛且親自出馬。及楊希閔返廣州後,二十六、二十七兩日在頤養園連開兩次重要會議,出席者有楊希閔、劉震寰、廖行超[17]、趙成梁[18]、胡思舜、胡漢民、汪精衛、譚延闓等。這兩次會議,因十分秘密,其內容外間無從知道,但據記者所知,有汪精衛提出大本營改組和起草反唐宣言,劉震寰、楊希閔等願意簽字的消息,總不外是妥協。汪精衛本一書生,素以調和派首領自居,當一九二二年六月十六〖日〗陳炯明炮擊觀音山的時候,尚且與陳炯明調和誤大事,這次難免不舊病復發。至於胡漢民,原本與許崇智的意見不合,與其他國民黨各有實力的首領的意見又未見得純然融洽,不無恐怕反動軍閥純然肅清後,許、廖、蔣等[19]提出改組大本營,難被推為政府的領袖,因有想留一部分反動軍閥的力量保存自己現有的地位的嫌疑。但是民眾的空氣是不願意政府妥協的,商會、各工會、農會、學生團體開會時,均發表宣言擁護政府,反對唐繼堯,要求政府肅清反動的軍閥,因為他們深知道反動的軍閥不肅清,革命政府不能整頓吏治,統一行政,從事各種建設。在別一方面,據記者所知道的軍事計劃也難使政府妥協,其勢必求于武力解決。此外滇軍將領聯唐的陰謀一天一天的證實,革命政府的領袖們似漸知道劉、楊等之所以要求妥協,在於集中兵力,得到各方面的同情待機而發,因此他們最近一二天的態度比較堅決。戰爭是不可免的。至於反動的軍閥戰勝還是革命政府戰勝,雖還不可預定,但是反動軍閥得不到民眾政治的同情,反動軍閥的實力沒有革命政府的充足,論理,應當革命政府戰勝,從此使廣東的人民處於和平之境! [1]唐繼堯(一八八三——一九二七),字蓂賡,雲南會澤人。滇軍軍閥。當時任雲南省省長、川滇黔三省聯軍總司令、建國聯軍總司令。一九二五年三月孫中山逝世後,自封大元帥府副元帥,勾結駐廣州之滇桂軍楊希閔、劉震寰,出兵進佔南寧、柳州,企圖自桂東下廣東,推翻廣州政府。六月,楊劉叛亂平定後,退回雲南。一九二七年被龍雲、胡若愚等逼迫去職。同年五月病逝。 [2]陳廉伯(一八八四——一九四五),廣東南海人。英國滙豐銀行廣州分行買辦。一九一六年起任「粵省商團軍」總團長。一九二四年十月發動商團叛亂,失敗後逃往香港。 陳炯明,見本書第23頁注。 劉震寰(一八九〇——一九七二),字顯臣,廣西柳州人。桂系軍閥。一九二二年投靠孫中山,駐廣州地區。一九二五年時任駐粵桂軍總司令兼廣西省長、廣州革命政府委員。同年六月,與楊希閔相勾結,發動叛亂,企圖顛覆廣州革命政府。失敗後逃亡香港。 楊希閔(一八八六——一九六七),字紹基,雲南賓州人。滇系軍閥。一九二二年與劉震寰一起投靠孫中山。一九二五年時任駐粵滇軍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廣州革命政府委員。同年十一月,在和劉震寰發動叛亂失敗後,逃往香港。 馬素(一八八三——一九三一),廣東廣州人。曾任孫中山英文秘書、南京臨時政府秘書處外交組組長、中國國民黨美洲總支部長等職。一九二四年回國。國民黨改組前,因反對國共合作遭到孫中山的嚴厲訓斥。 [3]運籌帷幄,語出《史記·高祖本記》:「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後以「運籌帷幄」泛指策劃機要。 [4]林虎(一八八七——一九六〇),字隱青,廣西陸川人。陳炯明部重要將領。一九二四年陳炯明準備進犯廣州時,林部為右翼主力。一九二五年廣州政府第一次東征時,在廣東興寧、河源、紫金一帶被殲。失敗後,退到閩、贛邊境,後離廣東閒居上海。 [5]安福政府,指段祺瑞控制下的政府。一九一八年段祺瑞為抵制孫中山在廣州召集的國會非常會議,指使親信徐樹錚、王揖唐等在北京安福胡同組織俱樂部,包辦選舉,重選國會議員。在同年八月召開的新國會中,他們占了約百分之三十的席位。時稱這一集團為「安福系」,稱其把持下的國會為「安福國會」,稱段祺瑞控制下的政府為安福政府。 [6]東江,此處指陳炯明。 [7]中山,即孫中山。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孫中山應馮玉祥、張作霖、段祺瑞電邀,離粵北上商討國是。十二月四日抵達天津時已病重。同月三十一日扶病由津入京。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在京逝世。 [8]黃埔,指黃埔校軍,由黃埔軍校教導團第一、第二團和學生總隊組成。第一次東征結束後,一九二五年四月,教導團第一、第二團組成黨軍第一旅。同年八月,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 [9]胡思舜、范石生,楊希閔所部建國滇軍第三、第二軍軍長。 [10]鄧本殷,陳炯明部嫡系將領。時任高雷羅陽欽廉瓊崖八屬督辦、聯軍總指揮。一九二五年九月,陳炯明部進攻廣州,鄧本殷配合進攻。一九二六年二月,所部為國民革命軍殲滅。 [11]孫科(一八九一——一九七三),字哲生,廣東香山(今中山)人。時任廣州市長。一九二五年七月,廣東革命政府成立,任國民政府委員、建設廳廳長。一九二六年一月,當選為國民黨二屆中央委員,任廣州市長、廣東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長。十一月,任省常務委員會主席。張繼(一八八二——一九四七),字溥泉,河北滄縣人。著名的國民黨右派。在一九二四年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監察委員。六月,與謝持、鄧澤如等聯名提出所謂「彈劾共產黨案」。一九二五年十一月,積極參與組織「西山會議」,反對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反對共產黨。一九二六年三月被推為「西山會議派」偽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 [12]許崇智(一八八七——一九六五),字汝為,廣東番禺(今屬廣州市)人。時任國民黨候補監察委員、中央軍事部長、建國粵軍總司令。一九二五年七月國民政府改組後,任廣東國民政府常務委員、軍事委員會委員、軍事部長,廣東省軍務廳長、省務會議主席,粵軍總司令,財政監督,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特別委員會委員。同年八月廖仲愷被刺後,被蔣介石排擠出廣州。 [13]朱培德(一八八九——一九三七),字益之,雲南鹽興(今祿豐縣)人。曾任建國滇軍總司令,後改任建國第一軍軍長。一九二五年七月後,任國民政府委員、軍事委員會委員、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長。 譚組安(一八七九——一九三〇),即譚延闓,湖南茶陵人。時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建國湘軍總司令。一九二五年七月國民政府成立後,任國民政府委員兼軍事委員會委員、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後,九月寧漢滬三方在上海成立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任大會主席,並被推為國民政府常務委員。 程潛(一八八二——一九六八),字頌雲,湖南醴陵人。時任建國攻鄂軍總司令。一九二六年一月,任國民政府委員兼國民革命軍第六軍軍長。一九二七年,先後擔任軍事委員會委員、第一集團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中央特別委員會委員等職。十月寧漢戰爭爆發後,任西征軍總指揮兼第四路總指揮、第六軍軍長。西征軍進入武漢後,任湘鄂臨時政務委員會主席。 [14]李福林(一八七四——一九五三),字登同,廣東番禺(今廣州市)人。廣東地方派軍人。時任建國粵軍第三軍軍長。一九二五年九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五軍軍長。一九二八年,被解除軍職。 [15]李濟深(一八八六——一九五九),原名濟琛,字任潮。原籍江蘇,生於廣西蒼梧。時任建國粵軍第四軍第一師師長、黃埔軍校教練部主任。一九二五年九月,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軍長。十月,改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軍長。一九二六年七月北伐戰爭開始後,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總參謀長,率部駐廣州。十一月,當選為廣東省政府委員、軍事廳廳長,廣州國民政府委員、軍事委員會委員。一九二七年「四一二」政變後,在廣州發動四一五政變。後任廣州政治會主席兼廣東省政府主席。 [16]胡漢民,見本書第24頁注27。 鄒魯(一八八五——一九五四),字海濱。廣東大埔人。一九二四年在國民黨一大上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兼青年部長。會後,反對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時任國立廣東大學校長。孫中山逝世後,積極參加組織國民黨右翼團體西山會議派,反共反蘇。 [17]廖行超,滇軍楊希閔部第二師師長。 [18]趙成梁,滇軍楊希閔部第一師師長。一九二五年六月十二日在廣州革命政府平定楊劉戰役中被擊斃。 [19]許、廖、蔣,即許崇智、廖仲愷、蔣介石。 廖仲愷(一八七七——一九二五),廣東惠陽人。著名國民黨左派。一九二四年國民黨改組後,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政治委員會委員,並先後兼任工人部長、農民部長、黃埔軍校國民黨黨代表、廣東省長、財政部長、軍需總監等職。孫中山逝世後,堅決執行三大政策,反對國民黨右派的分裂活動。一九二五年八月二十日在廣州被右派勢力暗殺。 (1)本文原載一九二五年六月二十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嚮導》第一一八期,署名亦農。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