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魯迅 > 中國小說史略 | 上頁 下頁 |
第十七篇 明之神魔小說(中)(2) |
|
然作者構思之幻,則大率在八十一難中,如金浛山之戰(五十至五二回),二心之爭(五七及五八回),火焰山之戰(五九至六一回),變化施為,皆極奇恣,前二事楊書已有,後一事則取雜劇《西遊記》及《華光傳》中之鐵扇公主以配《西遊記傳》中僅見其名之牛魔王,俾益增其神怪豔異者也。其述牛魔王既為群神所服,令羅刹女獻芭蕉扇,滅火焰山火,俾玄奘等西行情狀云: ……那老牛心驚膽戰,……望上便走。恰好有托塔李天王並哪吒太子領魚肚藥叉巨靈神將幔住空中。……牛王急了,依前搖身一變,還變做一隻大白牛,使兩隻鐵角去觸天王,天王使刀來砍。隨後孫行者又到,……道,「這廝神通不小,又變作這等身軀,卻怎奈何?」太子笑道,「大聖勿疑,你看我擒他。」這太子即喝一聲「變!」變得三頭六臂,飛身跳在牛王背上,使斬妖劍望頸項上一揮,不覺得把個牛頭斬下。天王丟刀,卻才與行者相見。那牛王腔子裡又鑽出一個頭來,口吐黑氣,眼放金光。被哪吒又砍一劍,頭落處,又鑽出一個頭來;一連砍了十數劍,隨即長出十數個頭。哪吒取出火輪兒,掛在老牛的角上,便吹真火,焰焰烘烘,把牛王燒得張狂哮吼,搖頭擺尾。才要變化脫身,又被托塔天王將照妖鏡照住本像,騰挪不動,無計逃生,只叫「莫傷我命,情願歸順佛家也!」哪吒道,「既惜身命,快拿扇子出來!」牛王道,「扇子在我山妻處收著哩。」哪吒見說,將縛妖索子解下,……穿在鼻孔裡,用手牽來,……回至芭蕉洞口。老牛叫道,「夫人,將扇子出來,救我性命!」羅刹聽叫,急卸了釵環,脫了色服,挽青絲如道姑,穿縞素似比丘,雙手捧那柄丈二長短的芭蕉扇子,走出門;又見金剛眾聖與天王父子,慌忙跪在地下,磕頭禮拜道,「望菩薩饒我夫妻之命,願將此扇奉承孫叔叔成功去也。」…… ……孫大聖執著扇子,行近山邊,盡氣力揮了一扇,那火焰山平平息焰,寂寂除光;又搧一扇,只聞得習習瀟瀟,清風微動;第三扇,滿天雲漠漠,細雨落霏霏。有詩為證: 火焰山遙八百程,火光大地有聲名。火煎五漏丹難熟,火燎三關道不清。特借芭蕉施雨露,幸蒙天將助神功。牽牛歸佛伏顛劣,水火相聯性自平。(第六十一回下《孫行者三調芭蕉扇》) 又作者稟性,「複善諧劇」,故雖述變幻恍忽之事,亦每雜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玩世不恭之意寓焉(詳見胡適《西遊記考證》)。如記孫悟空大敗于金浛洞兕怪,失金箍棒,因謁玉帝,乞發兵收剿一節云: ……當時四天師傳奏靈霄,引見玉陛,行者朝上唱個大喏,道,「老官兒,累你累你。我老孫保護唐僧往西天取經,一路凶多吉少,也不消說。於今來在金浛山,金浛洞,有一兕怪,把唐僧拿在洞裡,不知是要蒸,要煮,要曬。是老孫尋上他門,與他交戰,那怪神通廣大,把我金箍棒搶去,因此難縛妖魔。那怪說有些認得老孫,我疑是天上凶星思凡下界,為此特來啟奏,伏乞天尊垂慈洞鑒,降旨查勘凶星,發兵收剿妖魔,老孫不勝戰慄屏營之至。」卻又打個深躬道,「以聞。」旁有葛仙翁笑道,「猴子是何前倨後恭?」行者道,「不敢不敢。不是甚前倨後恭,老孫於今是沒棒弄了。」……(第五十一回上《心猿空用千般計》) 評議此書者有清人山陰悟一子陳士斌《西遊真論》⑿(康熙丙子尤侗序),西河張書紳《西遊正旨》⒀(乾隆戊辰序)與悟元道人劉一明《西游原旨》⒁(嘉慶十五年序),或雲勸學,或雲談禪,或雲講道,皆闡明理法,文詞甚繁。然作者雖儒生,此書則實出於遊戲,亦非語道,故全書僅偶見五行生克之常談,尤未學佛,故末回至有荒唐無稽之經目,特緣混同之教,流行來久,故其著作,乃亦釋迦與老君同流,真性與元神雜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隨宜附會而已。假欲勉求大旨,則謝肇淛(《五雜組》十五)之「《西遊記》曼衍虛誕,而其縱橫變化,以猿為心之神,以豬為意之馳,其始之放縱,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歸於緊箍一咒,能使心猿馴伏,至死靡他,蓋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數語,已足盡之。作者所說,亦第雲「眾僧們議論佛門定旨,上西天取經的緣由,……三藏箝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點頭幾度,眾僧們莫解其意,……三藏道;『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對佛說下誓願,不由我不盡此心,這一去,定要到西天見佛求經,使我們法輪回轉,皇圖永固』」(十三回)而已。 《後西遊記》⒂六卷四十回,不題何人作。中謂花果山複生石猴,仍得神通,稱為小聖,輔大顛和尚賜號半偈者複往西天,虔求真解。途中收豬一戒,得沙彌,且遇諸魔,屢陷危難,顧終達靈山,得解而返。其謂儒釋本一,亦同《西遊》,而行文造事並遜,以吳承恩詩文之清綺推之,當非所作矣。又有《續西遊記》⒃,未見,《西遊補》所附雜記有雲,「《續西遊》摹擬逼真,失於拘滯,添出比丘靈虛,尤為蛇足」也。 【注釋】 ⑿陳士斌:字允生,號悟一子,清山陰(今浙江紹興)人。《西遊真詮》,一百回,每回正文後有陳士斌的評述。 ⒀張書紳:字南熏,清西河(今屬山西)人。按張書紳評本名《新說西遊記》。另有一種《通易西遊記正旨》,則出自清張含章之手。 ⒁劉一明:號悟元子、素樸散人,清榆中(今甘肅蘭州)人。道士。《西游原旨》,一百回,每回正文後有劉一明的評述。 ⒂《後西遊記》:四十回,題「天花才子評點」,撰者不詳。康熙年間劉廷璣《在園雜誌》已論及此書,當為明末清初時人所撰。 ⒃《續西遊記》:一百回,題「繡像批評續西遊真詮」,卷首有真複居士序,撰者未詳。崇禎年間董說《西遊補》所附雜記已論及此書,當為明人所撰。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