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魯迅 > 中國小說史略 | 上頁 下頁
第十六篇 明之神魔小說(上)(2)


  四曰《西遊記傳》,四卷四十一回,「題齊雲楊志和編,天水趙景真校」,敘孫悟空得道,唐太宗入冥,玄奘應詔求經,途中遇難,終達西土,得經東歸者也。太宗之夢,庸人已言,張鷟《朝野僉載》雲,「太宗至夜半奄然入定,見一人雲,『陛下暫合來,還即去也。』帝問『君是何人?』對曰,『臣是生人判冥事。』太宗入見判官,問六月四日事,即令還,向見者又送迎引導出。」又有俗文,亦記斯事,有殘卷從敦煌千佛洞得之(詳見第十二篇)。至玄奘入竺,實非應詔,事具《唐書》(百九十一《方伎傳》),又有專傳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在《佛藏》中,初無諸奇詭事,而後來稗說,頗涉靈怪。《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已有猴行者深沙神及諸異境;金人院本亦有《唐三藏》(陶宗儀《輟耕錄》);元雜劇有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鍾嗣成《錄鬼簿》),一名《西遊記》(今有日本鹽谷溫校印本),其中收孫悟空,加戒箍,沙僧,豬八戒,紅孩兒,鐵扇公主等皆已見。似取經故事,自唐末以至宋元,乃漸漸演成神異,且能有條貫,小說家因亦得取為記傳也。

  全書之前九回為孫悟空得仙至被降故事,言有石猴,尋得水源,眾奉為王,而複出山,就師悟道,以大神通,攪亂天地,玉帝不得已,封為齊天大聖,複擾蟠桃大會,帝命灌口二郎真君討之,遂大戰,悟空為所獲,其敘當時戰鬥變化之狀云:

  ……那小猴見真君到,急急報知猴王。猴王即掣起金箍棒,步上雲履。二人相見,各言姓名,遂排開陣勢,來往三百餘合。二人各變身萬丈,戰入雲端,離卻洞口。……大聖正在開戰,忽見本山眾猴驚散,抽身就走;真君大步趕上,急走急迫。大聖慌忙將身一變,入水中。真君道,「這猴入水必變魚蝦,待我變作魚鷹逐他。」大聖見真君趕來,又變一鴇鳥,飛在樹上,被真君拽弓一彈,打下草坡,遍尋不見,回轉天王營中去說猴王敗陣等事,又趕不見蹤跡。天王把照妖鏡一照,急雲「妖猴往你灌口去了」。真君回灌口;猴王急變做真君模樣,座在中堂,被二郎用一神槍,猴王讓過,變出本相,二人對較手段,意欲回轉花果山,奈四面天將圍住念咒。忽然真君與菩薩在雲端觀看,見猴王精力將疲,老君擲下金剛圈,與猴王腦上一打。猴王跌倒在地,被真君神犬咬住胸肚子,又拖跌一交,卻被真君兄弟等神槍刺住,把鐵索綁縛。……(第七回《真君收捉猴王》)

  然斫之無傷,煉之不死,如來乃壓之五行山下,令待取經人。次四回即魏征斬龍,太宗入冥,劉全進瓜,及玄奘應詔西行:為求經之所由起。十四回以下則玄奘道中收徒及遇難故事,而以見佛得經東歸證果終。徒有三,曰孫行者,豬八戒,沙僧,並得龍馬;災難三十餘,其大者五莊觀,平頂山,火雲洞,通天河,毒敵山,六耳獼猴,小雷音寺等也。凡所記述,簡略音多,但亦偶雜遊詞,以增笑樂,如寫火雲洞之戰云:

  ……那山前山後土地,皆來叩頭報名,「此處叫做枯松澗,澗邊有一座山洞,叫做火雲洞,洞有一位魔王,是牛魔王的兒子,叫做紅孩兒。他有三昧真火,甚是利害。」行者聽說,叱退土神,……與八戒同進洞中去尋,……那魔王分付小妖,推出五輪小車,擺下五方,遂提槍殺出,與行者戰經數合,八戒助陣,魔王走轉,把鼻子一捶,鼻中冒出火來,一時五輪車子,烈火齊起。八戒道,「哥哥快走!少刻把老豬燒得囫圇,再加香料,盡他受用。」行者雖然避得火燒,卻只怕煙,二人只得逃轉。……(第三十二回《唐三藏收妖過黑河》)

  複請觀世音至,化刀為蓮台,誘而執之,既降複叛,則環以五金箍,灑以甘露,乃始兩手相合,歸落伽山雲。《西遊記》雜劇中《鬼母皈依》一出,即用揭缽盂救幼子故事者,其中有雲,「告世尊,肯發慈悲力。我著唐三藏西遊便回,火孩兒妖怪放生了他。到前面,須得二聖郎救了你。」(卷三)而於此乃改為牛魔王子;且與參善知識之善才童子相混矣。

  【注釋】

  《朝野僉載》:參看本卷第78頁注。這裡的引文見今傳六卷本卷六。六月四日事,指李世民殺建成、元吉事,參看《舊唐書·太宗紀》。

  玄奘入竺:據《舊唐書·方伎傳》載:「僧玄奘,姓陳氏,洛州偃師人。大業末出家,博涉經論。嘗謂翻譯者多有訛謬,故就西域,廣求異本以參驗之。貞觀初,隨商人往游西域。」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十卷,唐僧人慧立原撰,彥悰箋補。記述玄奘事蹟,此書收入《佛藏》卷五十。《佛藏》,佛教經典總集,分經、律、論三藏,收印度和中國佛教著作。始編於南北朝,以後各代又續有新譯經論和著述編入。

  《唐三藏》:《輟耕錄》卷二十五《金院本名目》著錄,今佚。

  吳昌齡:元大同(今屬山西)人。所撰《唐三藏西天取經》,今僅存二折。下文鹽谷溫校印本《西遊記》,實為楊訥所撰《西遊記》雜劇,參看本卷第88頁注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