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魯迅 > 中國小說史略 | 上頁 下頁
第一篇 史家對於小說之著錄及論述(1)


  小說之名,昔者見於莊周之雲「飾小說以幹縣令」(《莊子·外物》),然案其實際,乃謂瑣屑之言,非道術所在,與後來所謂小說者固不同。桓譚言「小說家合殘叢小語,近取譬喻,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李善注《文選》三十一引《新論》)始若與後之小說近似,然《莊子》雲堯問孔子,《淮南子》雲共工爭帝地維絕,當時亦多以為「短書不可用」,則此小說者,仍謂寓言異記,不本經傳,背於儒術者矣。後世眾說,彌複紛紜,今不具論,而征之史:緣自來論斷藝文,本亦史官之職也。

  秦既燔滅文章以愚黔首,漢興,則大收篇籍,置寫官,成哀二帝,複先後使劉向及其子歆校書稀府,歆乃總群書而奏其《七略》。《七略》今亡,班固作《漢書》,刪其要為《藝文志》,其三曰《諸子略》,所錄凡十家,而謂「可觀者九家」,小說則不與,然尚存於末,得十五家。班固於志自有注,其有某曰云云者,唐顏師古注也。

  《伊尹說》二十七篇。(其語淺薄,似依託也。)

  《鬻子說》十九篇。(後世所加。)

  《周考》七十六篇。(考周事也。)

  《青史子》五十七篇。(古史官記事也。)

  《師曠》六篇。(見《春秋》,其言淺薄,本與此同,似因托之。)

  《務成子》十一篇。(稱堯問,非古語。)

  《宋子》十八篇。(孫卿道宋子,其言黃老意。)

  《天乙》三篇。(天乙謂湯,其言殷時者,皆依託也。)

  《黃帝說》四十篇。(迂誕依託。)

  《封禪方說》十八篇。(武帝時。)

  《待詔臣饒心術》二十五篇。(武帝時。師古曰,劉向《別錄》云:「饒,齊人也,不知其姓,武帝時待詔,作書,名曰《心術》。」)

  《待詔臣安成未央術》一篇。(應劭曰,道家也,好養生事,為未央之術。)

  《臣壽周紀》七篇。(項國圉人,宣帝時。)

  《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河南人,武帝時以方士侍郎,號黃車使者。應劭曰:其說以《周書》為本。師古曰,《史記》云:「虞初,洛陽人。」即張衡《西京賦》「小說九百,本自虞初」者也。)

  《百家》百三十九卷。

  右小說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裡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

  右所錄十五家,梁時已僅存《青史子》一卷,至隋亦佚;惟據班固注,則諸書大抵或托古人,或記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淺薄,記事者近史而悠繆者也。

  唐貞觀中,長孫無忌等修《隋書》,《經籍志》撰自魏征,祖述晉荀勖《中經簿》[21]而稍改變,為經史子集四部,小說故隸於子。其所著錄,《燕丹子》[22]而外無晉以前書,別益以記談笑應對,敘藝術器物遊樂者,而所論列則仍襲《漢書》《藝文志》(後略稱《漢志》):

  小說者,街談巷語之說也,《傳》載輿人之頌,《詩》美詢於芻蕘,古者聖人在上,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誨,士傳言而庶人謗;孟春,徇木鐸以求歌謠,巡省,觀人詩以知風俗,過則正之,失則改之,道聽途說,靡不畢紀,周官誦訓掌道方志以詔觀事,道方慝以詔避忌,而職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與其上下之志,誦四方之傳道而觀其衣物是也。[23]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

  石晉時,劉昫等因韋述舊史作《唐書》《經籍志》(後略稱《唐志》)則以毋炯等所修之《古今書錄》為本,[24]而意主簡略,刪其小序發明,[25]史官之論述由是不可見。所錄小說,與《隋書》《經籍志》(後略稱《隋志》)亦無甚異,惟刪其亡書,而增張華《博物志》[26]十卷,此在《隋志》,本屬雜家,至是乃入小說。

  【注釋】

  「飾小說以幹縣令」:語見《莊子·雜篇·外物》。縣令,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說:「『縣』是高,言高名;『令』是美,言美譽。」

  桓譚(前?─56):字君山,東漢沛國相(今安徽淮北市)人,官至議郎給事中。所撰《新論》,《隋書·經籍志》著錄十七卷,已散佚,今存清人輯本。此處所引「小說家合殘叢小語」等語,見《文選》卷三十一江淹詩《李都尉》李善注,「殘叢」作「叢殘」,「譬喻」作「譬論」。

  「短書不可用」:《太平御覽》卷六〇二引桓譚《新論》:

  「餘為《新論》,術辨古今,亦欲興治也,何異《春秋》褒貶耶?今有疑者,所謂蚌異蛤、二五非十也。譚見劉向《新序》、陸賈《新語》,乃為《新論》。莊周寓言,乃雲,『堯問孔子』,《淮南子》云:『共工爭帝,地維絕』,亦皆為妄作,故世人多云:『短書不可用』。然論天間莫明于聖明,莊周等雖虛誕,故當采其善,何雲盡棄耶?」按《莊子》,戰國莊周撰。《漢書·藝文志》著錄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堯問孔子」,不見今本《莊子》。《淮南子》,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編撰。

  《漢書·藝文志》著錄內篇二十一篇,外篇三十三篇,今存內篇。該書《天文訓》說:「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燔滅文章以愚黔首:語見《漢書·藝文志》總序。黔首,唐顏師古注:「秦謂人為黔首,言其頭黑也。」

  劉向(約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沛(今江蘇沛縣)人,官諫大夫、中壘校尉等。曾於天祿閣領校群書,撰成《別錄》。原有《劉向集》六卷,已散佚,明人輯有《劉中壘集》。劉歆(?─23),字子駿,官騎都尉、奉車光祿大夫。受詔與父向領校秘書,撰成《七略》。原有《劉歆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劉子駿集》。《七略》,我國最早的一部目錄書,《隋書·經籍志》著錄七卷,已散佚,今存清人輯本一卷。

  班固(32─92):字孟堅,東漢安陵(今陝西咸陽)人,官蘭台令史。曾校書秘府,繼其父班彪編撰《漢書》共一百卷。其中《藝文志》載:劉歆曾「總群書而奏其《七略》,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數略》,有《方技略》。今刪其要,以備篇籍」。

  「可觀者九家」:《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記述十家,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及小說家,並評論云:「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

  顏師古(581─645):名籀,唐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曾任中書侍郎、秘書少監。精於訓詁,以注《漢書》著稱。

  《伊尹說》:已散佚。《漢書·藝文志》道家類著錄《伊尹》五十一篇,亦已散佚。《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伊尹書》一卷,《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有伊尹遺文十一則。伊尹,名摯,商初大臣。

  《鬻子說》:已散佚。又道家類著錄《鬻子》二十二篇,亦已散佚。《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有一卷。鬻子,名熊,《史記·楚世家》稱他是周文王時人,周成王封其後裔熊繹于楚蠻,是為楚國之始。

  《周考》:已散佚。

  《青史子》:周青史子撰,已散佚。《隋書·經籍志》《燕丹子》題下附注:「梁有《青史子》一卷,……亡。」魯迅《古小說鉤沉》有輯本。青史子,青史系複姓,古代史官。

  《師曠》:已散佚。又兵陰陽家類著錄《師曠》八篇,亦已散佚。師曠,字子野,春秋晉國人,平公臣子,精通音樂。其言論見於《春秋左氏傳》《逸周書》等。

  《務成子》:已散佚。又五行家類著錄《務成子災異應》十四卷,房中家類著錄《務成子陰道》三十六卷,均散佚。務成系複姓,名昭,一說名跗。東漢王符《潛夫論·贊學》有「堯師務成」的記載。

  《宋子》:已散佚。《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一卷。宋子,名鈃,戰國時宋國人。參看本書第三篇。

  《天乙》:已散佚。《史記·殷本記》:「主癸卒,子天乙立,是為成湯。」下文《黃帝說》《封禪方說》《待詔臣饒心術》《待詔臣安成未央術》《臣壽周紀》《虞初周說》《百家》,亦均散佚。《百家》,劉向編撰。

  《漢書·藝文志》所錄小說總數,應為「千三百九十篇」。

  「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等句,見《論語·子張》:「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長孫無忌(?─659):字輔機,唐洛陽(今屬河南)人,官至太尉,封趙國公。永徽三年(652)奉命監修《隋書》十志。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館陶(今屬河北)人,官至侍中,封鄭國公。曾校定秘府圖書,貞觀三年(629)主持梁、陳、北齊、北周、隋五朝史的編撰工作。按魏征只參與編撰《隋書》紀傳部分,《經籍志》系長孫無忌等人編撰。

  [21]荀勖(?─289):字公曾,晉潁陰(今河南許昌)人。由魏入晉,領秘書監,官至尚書令。他曾據魏鄭默《中經》撰成《中經簿》,系繼《七略》之後最詳盡的目錄學著作,現已散佚。據《隋書·經籍志》,《中經薄》分四部:甲部收六藝及小學等書,乙部收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丙部收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丁部收詩賦、圖贊、汲塚書。《隋書·經籍志》即據此將群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但以甲為經、乙為史、丙為子、丁為集,與荀勖所定以乙為子、丙為史有所不同。

  [22]《燕丹子》:作者未詳,或言漢人所撰。《隋書·經籍志》著錄一卷。內容敘寫戰國時燕太子丹命荊軻往刺秦王的故事。

  [23]此處「職方氏」應作「訓方氏」。據《周禮·夏官》:「訓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與其上下之志。誦四方之傳道,正歲則布而訓四方,而觀新物」;「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

  [24]劉日句(887─946):字耀遠,後晉歸義(今河北雄縣)人,官至太保,曾監修《舊唐書》。韋述(?─757),唐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官至工部侍郎。玄宗時曾主修國史。毋炯,唐洛陽(今屬河南)人,曾任右率府胄曹參軍。參與整理、校訂內府圖書,與韋述等人重修成《群書四部錄》二百卷,後又獨自節取該書編成《古今書錄》四十卷。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