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魯迅 > 偽自由書 | 上頁 下頁
戰略關係


  首都《救國日報》上有句名言:

  「浸使為戰略關係,須暫時放棄北平,以便引敵深入……應嚴厲責成張學良,以武力制止反對運動,雖流血亦所不辭。」(見《上海日報》二月九日轉載。)

  雖流血亦所不辭!勇敢哉戰略大家也!

  血的確流過不少,正在流的更不少,將要流的還不知道有多多少少。這都是「反對」運動者的血。為著什麼?為著戰略關係。

  戰略家在去年上海打仗的時候,曾經說:「為戰略關係,退守第二道防線」,這樣就退兵。過了兩天又說,為戰略關係,「如日軍不向我軍射擊,則我軍不得開槍,著士兵一體遵照」,這樣就停戰。此後,「第二道防線」消失,上海和議開始,談判、簽字、完結。那時候,大概為著戰略關係也曾經見過血;這是軍機大事,小民不得而知,──至於親自流過血的雖然知道,他們又已經沒有了舌頭。究竟那時候的敵人為什麼沒有「被誘深入」?

  現在我們知道了:那次敵人所以沒有「被誘深入」者,決不是當時戰略家的手段太不高明,也不是完全由於「反對」運動者的血流得「太少」,而另外還有個原因:原來英國從中調停──暗地裡和日本有了諒解,說是日本呀,你們的軍隊暫時退出上海,我們英國更進一步來幫你的忙,使滿洲國不至於被國聯否認,──這就是現在國聯的什麼什麼草案,什麼什麼委員的態度。這其實是說,你不要在這裡深入,──這裡是有贓大家分,──你先到北方去深入再說。深入還是要深入,不過地點暫時不同。

  因此,「誘敵深入北平」的戰略目前就需要了。流血自然又要多流幾次。

  其實,現在一切準備停當,行都、陪都色色俱全,文化古物,和大學生,也已經各自喬遷。無論是黃面孔、白面孔、新大陸、舊大陸的敵人,無論這些敵人要深入到什麼地方,都請深入罷。至於怕有什麼「反對」運動,那我們的戰略家:「雖流血亦所不辭」!放心,放心。

  二月九日

  〔備考〕

  奇文共賞 ﹙文/周敬儕﹚

  大人先生們把「故宮古物」看得和命(當然不是小百姓的命)一般,堅決南遷,無非因為「古物」價值不止「連城」,並且容易搬動,容易變錢的原故,這也值得你們大驚小怪,冷嘲熱諷!我正這樣想著的時候,居然從首都一家報紙上見到贊成「古物南遷」的社論;並且建議「武力制止反對」,「流血在所不辭」,請求政府「保持威信」,「貫徹政策」!這樣的宏詞高論,我實在不忍使它湮沒無聞,因特不辭辛苦,抄錄出來,獻給大眾:

  「……北平各團體之反對古物南遷,為有害北平將來之繁榮,此種自私自利完全蔑視國家利益之理由,北平各團體竟敢說出,吾人殊服其厚顏無恥,彼等只為北平之繁榮,必須以數千年古物冒全被敵人劫奪而去之大危險,所見未免太小,使政府為戰略關係,須暫時放棄北平,以便引敵深入,聚而殲之,則古物必被敵人劫奪而去,試問將來北平之繁榮何由維持,故不如先行遷移,俟打倒日本,北平安如泰山後,再行遷回,北平各團體自私自利,固可惡可恥,其無遠慮,亦可憐也,其反對遷移之又一理由,則謂:政府應先顧全土地。此言似是而實非,蓋放棄一部分土地供敵人一時之佔領,以殲滅敵人,然後再行恢復,古今中外,其例甚多,如一八一二年之役,俄人不但放棄莫斯科,且將莫斯科燒毀,以困拿破崙,歐戰時,比利時,塞爾維亞,皆放棄全部領土,供敵人蹂躪,卒將強德擊破,蓋領土被占,只須不與敵人媾和,簽字於割讓條約,則敵人固無如該土何,至於故宮古物,若不遷移,設不幸北平被敵人佔領,將古物劫奪而去,試問中國將何法以恢復之,行見中國文明結晶,供敵人戰利品,可恥孰甚,……最後吾人奉告政府,政府遷移古物之政策,既已決定,則不論遇如何阻礙,應求其貫徹,若一經無見識無遠慮之群愚反對,即行中止,政府威信何在,故吾主張嚴責張學良,使以武力制止反對運動,若不得已,雖流血亦所不辭……」

  二月十三日,《申報》《自由談》

  【注釋】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二月十三日《申報·自由談》,署名何家幹。

   《救國日報》:一九三二年八月在南京創刊的反動報紙,龔德柏主辦,一九四九年四月停刊。文中所引的話,原見一九三三年二月六日該報社論《為遷移故宮古物告政府》。

   張學良:字漢卿,遼寧海城人。九一八事變時任國民黨政府陸海空軍副司令兼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奉蔣介石不抵抗的命令,放棄東北三省。「九一八」後曾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等職。

   戰略家:指國民黨軍事當局。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上海戰事發生後,他們屢令中國軍隊後撤,聲稱是「變更戰略」,「引敵深入」,「並非戰敗」。

   上海和議:「一·二八」戰事發生後,國民黨政府不顧全國人民的抗日要求,堅持「不抵抗」政策,破壞十九路軍的抗戰行動,使十九路軍孤立無援,並在英、美、法等帝國主義參預下,同日本侵略者進行屈膝投降的談判,於一九三二年五月五日簽訂《上海停戰協定》,將十九路軍調離上海,去福建「剿共」。

   滿洲國:日本侵佔東北後建立的傀儡政權。一九三二年三月在長春成立,以清廢帝溥儀為「執政」;一九三四年三月改稱「滿洲帝國」,溥儀改為「皇帝」。

   國聯:「國際聯盟」的簡稱。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於一九二〇年成立的國際政府間組織。它標榜以「促進國際合作、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為目的,實際上是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控制並為其侵略政策服務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無形瓦解,一九四六年四月正式宣告解散。九一八事變後,它袒護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

   什麼什麼草案:指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國聯十九國委員會特別會議通過的關於調解中日爭端的「決議草案」。一九三三年一月又據此草案修改為「德魯蒙新草案」。這些草案明顯地袒護日本,默認「滿洲國」偽政權。

   什麼什麼委員的態度:指參加國聯十九國委員會的英國代表、外相西門的態度。他在國聯會議的發言中屢次為日本侵略中國辯護,曾受到當時中國輿論界的譴責。

   行都:在必要時政府暫時遷駐的地方;陪都,在首都以外另建的都城。國民黨政府以南京為首都。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戰事時於一月三十日倉皇決定「移駐洛陽辦公」;三月國民黨四屆二中全會又通過決議,正式定洛陽為行都,西安為陪都。同年十二月一日由洛陽遷回南京。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