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魯迅 > 魯迅日記 | 上頁 下頁 |
1926年11月 |
|
一日晴。午後得廣平信,十月廿七日發。夜風。 二日晴。上午寄廣平信。下午得王衡信,十月廿四日發,並照相。 三日晴。下午得鄭振鐸信,附宓汝卓信,即複。得曹軼歐信,即複。收辛島驍君所寄抽印《古本三國志演義》十二葉,十月二十六日付郵。風。 四日晴,風。上午寄漱園信並《墳》之序目,①附致小峰信,又附振鐸來信之半。下午收十月分薪水泉四百。得景宋信,十月卅日發。 五日晴,風。上午得季黻信,廿八日發。得呂雲章信,同日發。得淑卿信,同日發,午後複,附致季市箋。寄景宋信。下午伏園自廣州回,持來遇安信並代買之廣雅書局書十八種三十四本,共泉十二元八角。 六日晴,風。上午得素園信片,十月廿七日發。 七日星期。晴,風。上午得素園信二封,廿九及卅日發。得欽文信,二十九日發。 八日晴。午後汪劍塵來。寄呂雲章信。寄景宋信並書一包。寄小峰稿②。寄漱園信。下午得漱園信片,二十九日發。夜大風。 九日晴。下午得景宋信,五日發。 十日晴。上午寄景宋信。寄漱園信。同伏園往廈門市買藥及鞋、帽、火酒等,共泉二十二元。在商務印書館買《資治通鑒考異》、《箋注陶淵明集》各一部,信封百,箋五十,共泉二元八角。往南軒酒樓午餐,下午雇船歸。得淑卿信,一日發。得漱園信,二日發。得春台信,三日紹興發。得邢墨卿信,三日上海發。夜風。 十一日晴。上午得中山大學③聘書並李遇安信,五日發。得景宋信,七日發。 十二日晴。上午寄饒超華信並稿。寄韋漱園信並稿。寄邢墨卿信。 十三日晴。夜同丁山、伏園往南普陀寺觀傀儡戲,食面。大風雨。 十四日星期。晦。上午寄漱園信並稿④,附致小峰箋。大風雨。寄淑卿信。 十五日風雨。上午得李季穀信,五日發。得三弟信,七日發,下午複。 十六日曇。上午得汪劍餘信。下午寄景宋信。得小峰信,七日發。得矛塵信,十一發。夜林景良及和清來。 十七日晴。上午寄矛塵信。午後寄小峰信並秋芳稿一包。下午校中教職員照相畢開懇親會,終至林玉霖妄語,繆子才痛斥。⑤夜大風。 十八日晴。下午得廣平信,十二日發。夜大風。 十九日晴。下午寄廣平信。得葉淵信。 二十日晴。上午得景宋信三函,十五、六、七日發。下午赴玉堂邀約之茶話會。 二十一日星期。曇。上午寄景宋信並刊物一束。寄漱園信並稿,附致小峰信。寄春台及墨卿信,雪村信,附啟事稿。⑥得淑卿信,十一日發。得幼漁信,十三日發。得漱園信,十三日發。得培良信,十二日發。得矛塵信十二日發。得璿卿信,十二日發。午複幼漁信。夜風。 二十二日晴。上午寄矛塵信。寄淑卿信。寄漱園信。下午得廣平信,十七日發。得霽野及叢蕪信,十四日發。夜大風。 二十三日晴。下午寄璿卿信。寄培良信。 二十四日晴。下午收璿卿所寄畫一幀。⑦寄壽山信。寄霽野、叢蕪信。 二十五日晴,風。午林夢琴邀午餐。下午寄淑卿信,內附與欽文信,又刊物一包九本,內附璿卿畫一枚。寄王衡信。寄李季穀信。 二十六日晴,大風。下午寄景宋信。林河清來。晚蔣希曾來。夜觀電影。 二十七日晴。晨蔣希曾及玉堂來,同乘小汽船往集美學校⑧,午後講演三十分,與玉堂仍坐汽船歸。得廣平信,二十三日發。夜禮堂走電,小焚。 二十八日星期。晴。上午得漱園信,十六日發。得淑卿信,十七日發。得靜農信,二十日發。得鄺富灼信,二十四日發。晚魏兆淇、朱斐、王方仁、崔真吾合餞伏園于鎮南關之一福州小飯店,邀同往,飲撰頗佳。 二十九日陰。上午寄淑卿信。寄漱園信。寄三弟信。寄廣平信。午後收廣平所寄毛線背心一件,名印一枚,十七日付郵。得靜農信,十七日發。 三十日晴,風。午後收商務印書館所寄英譯《阿Q正傳》三本,分贈玉堂、伏園各一本。下午得淑卿信,廿三日發。得欽文信,同日發。得有麟信,廿二日發。又得仲芸信,同日發。得漱園信,廿三日發。得矛塵信,廿六日發。得三弟信,廿七日發。夜雨。 〖注釋〗 ①指《墳.題記》及《墳》的目錄。 ②即《廈門通信(二)》。後收入《華蓋集續編》。 ③中山大學原名廣東大學,一九二四年二月由原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廣東公立法科大學、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合併而成。一九二六年九月為紀念孫中山更名中山大學。同年十月改校長制為委員制,並重行厘訂規章制度,進行改革。魯迅被聘為該校教授。 ④即《寫在〈墳〉後面》。後收入《墳》。 ⑤林玉霖妄語,繆子才痛斥是日懇親會上學生指導長林玉霖說:校長對教職員的體貼真如父母一樣。這話遭到哲學系教授繆子才的痛斥。 ⑥即《所謂「思想界先驅者」魯迅啟事》,魯迅以此稿同時寄韋素園、李小峰、孫福熙、章錫琛等,分別發表於《莽原》半月刊、《語絲》週刊、《北新》週刊、《新女性》月刊。後收入《華蓋集續編》。在寄韋素園稿中另有《范愛農》一篇,後收入《朝花夕拾》。 ⑦即《墳》的封面畫。陶元慶作。因許欽文對校三色版較有經驗,故魯迅於次日將畫稿寄許羨蘇轉許欽文在京印製。 ⑧集美學校陳嘉庚於一九一二年創辦。一九二六年時校長為葉淵。魯迅應邀往該校講演,記錄稿經魯迅修訂後於十二月二日寄回該校。因所講內容與葉淵觀點不同,《集美週刊》未刊登。講稿佚。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