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魯迅 > 且介亭雜文 | 上頁 下頁
病後雜談之餘(1)


  ──關於「舒憤懣」

  一

  我常說明朝永樂皇帝的兇殘,遠在張獻忠之上,是受了宋端儀的《立齋閑錄》的影響的。那時我還是滿洲治下的一個拖著辮子的十四五歲的少年,但已經看過記載張獻忠怎樣屠殺蜀人的《蜀碧》,痛恨著這「流賊」的兇殘。後來又偶然在破書堆裡發見了一本不全的《立齋閑錄》,還是明抄本,我就在那書上看見了永樂的上諭,於是我的憎恨就移到永樂身上去了。

  那時我毫無什麼歷史知識,這憎恨轉移的原因是極簡單的,只以為流賊尚可,皇帝卻不該,還是「禮不下庶人」的傳統思想。至於《立齋閑錄》,好像是一部少見的書,作者是明人,而明朝已有抄本,那刻本之少就可想。記得《匯刻書目》說是在明代的一部什麼叢書中,但這叢書我至今沒有見;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將它放在「存目」裡,那麼,《四庫全書》裡也是沒有的,我家並不是藏書家,我真不解怎麼會有這明抄本。這書我一直保存著,直到十多年前,因為肚子餓得慌了,才和別的兩本明抄和一部明刻的《宮閨秘典》去賣給以藏書家和學者出名的傅某,他使我跑了三四趟之後,才說一總給我八塊錢,我賭氣不賣,抱回來了,又藏在北平的寓裡;但久已沒有人照管,不知道現在究竟怎樣了。

  那一本書,還是四十年前看的,對於永樂的憎恨雖然還在,書的內容卻早已模模胡胡,所以在前幾天寫《病後雜談》時,舉不出一句永樂上諭的實例。我也很想看一看《永樂實錄》,但在上海又如何能夠;來青閣有殘本在寄售,十本,實價卻是一百六十元,也決不是我輩書架上的書。又是一個偶然:昨天在《安徽叢書》第三集中看見了清俞正燮(1775─1840)《癸巳類稿》的改定本,那《除樂戶丐戶籍及女樂考附古事》裡,卻引有永樂皇帝的上諭,是根據王世貞《弇州史料》中的《南京法司所記》的,雖然不多,又未必是精粹,但也足夠「略見一斑」,和獻忠流賊的作品相比較了。摘錄於下──

  「永樂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教坊司於右順門口奏:齊泰姊及外甥媳婦,又黃子澄妹四個婦人,每一日一夜,二十余條漢子看守著,年少的都有身孕,除生子令做小龜子,又有三歲女子,奏請聖旨。奉欽依:由他。不的到長大便是個淫賤材兒?」

  「鐵鉉妻楊氏年三十五,送教坊司;茅大芳妻張氏年五十六,送教坊司。張氏病故,教坊司安政於奉天門奏。奉聖旨:分付上元縣抬出門去,著狗吃了!欽此!」

  君臣之間的問答,竟是這等口吻,不見舊記,恐怕是萬想不到的罷。但其實,這也僅僅是一時的一例。自有歷史以來,中國人是一向被同族和異族屠戮,奴隸,敲掠,刑辱,壓迫下來的,非人類所能忍受的楚毒,也都身受過,每一考查,真教人覺得不像活在人間。俞正燮看過野史,正是一個因此覺得義憤填膺的人,所以他在記載清朝的解放惰民丐戶,罷教坊,停女樂的故事之後,作一結語道──

  「自三代至明,惟宇文周武帝,唐高祖,後晉高祖,金,元,及明景帝,於法寬假之,而尚存其舊。餘皆視為固然。本朝盡去其籍,而天地為之廓清矣。漢儒歌頌朝廷功德,自雲『舒憤懣』,除樂戶之事,誠可雲舒憤懣者:故列古語瑣事之實,有關因革者如此。」

  這一段結語,有兩事使我吃驚。第一事,是寬假奴隸的皇帝中,漢人居很少數。但我疑心俞正燮還是考之未詳,例如金元,是並非厚待奴隸的,只因那時連中國的蓄奴的主人也成了奴隸,從征服者看來,並無高下,即所謂「一視同仁」,於是就好像對於先前的奴隸加以寬假了。第二事,就是這自有歷史以來的虐政,竟必待滿洲的清才來廓清,使考史的儒生,為之拍案稱快,自比於漢儒的「舒憤懣」──就是明末清初的才子們之所謂「不亦快哉!」然而解放樂戶卻是真的,但又並未「廓清」,例如紹興的惰民,直到民國革命之初,他們還是不與良民通婚,去給大戶服役,不過已有報酬,這一點,恐怕是和解放之前大不相同的了。革命之後,我久不回到紹興去了,不知道他們怎樣,推想起來,大約和三十年前是不會有什麼兩樣的。

  【注釋】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五年三月《文學》月刊第四卷第三號,發表時題目被改為《病後余談》,副題亦被刪去。參看本書《附記》。

  宋端儀:字孔時,福建莆田人,明成化時進士,官至廣東提學僉事。著有《考亭淵源錄》《立齋閑錄》等。《立齋閑錄》,四卷,是依據明人的碑誌和說部雜錄的筆記,自太祖吳元年至英宗天順(1367─1464)止。魯迅家藏的是明抄《國朝典故》本,殘存上二卷。

  「禮不下庶人」:語見《禮記·曲禮》。

  《匯刻書目》:清代王懿榮編,共二十卷,系將顧修原編本及朱澂增訂本重編而成,是各種叢書的詳細書目,共收叢書五百六十餘種。後來又有《續匯刻書目》《續補匯刻書目》《再續補匯刻書目》等。

  《宮閨秘典》:即《皇明宮閨秘典》,又名《酌中志》,明代劉若愚著,共二十四卷,寫明末太監魏忠賢專權時的宮廷內幕情況。

  傅某:指傅增湘(1872─1949),字沅叔,四川江安人,藏書家。曾任北洋政府教育總長。著有《藏園群書題記》等。

  《永樂實錄》:明代楊士奇等編纂,共一三〇卷;《明史·藝文志》作《成祖實錄》。

  《安徽叢書》:安徽叢書編審會編輯,共四集,內容為彙集安徽人的著作,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五年間陸續出版。

  俞正燮:字理初,安徽黟縣人,清代學者。著有《癸巳類稿》《癸巳存稿》《四養齋詩稿》等。《癸巳類稿》,共十五卷,刻于道光癸巳(1833),內容是考訂經、史以至小說、醫學的雜記,《除樂戶丐戶籍及女樂考附古事》一文載《癸巳類稿》卷十二中。收入《安徽叢書》的這一部書是作者晚年的增訂本。

  王世貞(1526─1590):字元美,號鳳洲,別號弇州山人,太倉(今屬江蘇)人,明代文學家。官至南京刑部尚書。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別集》等。《弇州史料》,明代董複表編,系採錄王世貞著作中有關朝野的記載編纂而成,計前集三十卷,後集七十卷。

  齊泰:江蘇溧水人,官兵部尚書;下文的黃子澄,江西分宜人,官太常卿;茅大芳,江蘇泰興人,官副都禦史。他們都是忠於建文帝的大臣,永樂登位時被殺。

  惰民:又作墮民,明代稱作丐戶,清雍正元年(1723)始廢除惰民的「丐籍」。教坊廢于清雍正七年(1729)。女樂廢于清順治十六年(1659)。

  「舒憤懣」;漢代班固作有《典引》一文,歌頌朝廷功德,文前小引中說:「竊作《典引》一篇,雖不足雍容明盛萬分之一,猶啟發憤滿,覺悟童蒙,光揚大漢,軼聲前代;然後退入溝壑,死而不朽。」「舒憤懣」,即班固所說的「啟發憤滿」。

  「不亦快哉!」:金聖歎在他批評的《西廂記》的《聖歎外書》卷七《拷豔》章篇首中說:「昔與亞斤山同客共住,霖雨十日,對床無聊,因約賭說快事,以破積悶。」下面就記錄了「快事」三十三則,每則都用「不亦快哉」一語結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