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魯迅 > 呐喊 | 上頁 下頁
端午節(1)


  方玄綽近來愛說「差不多」這一句話,幾乎成了「口頭禪」似的;而且不但說,的確也盤據在他腦裡了。他最初說的是「都一樣」,後來大約覺得欠穩當了,便改為「差不多」,一直使用到現在。

  他自從發見了這一句平凡的警句以後,雖然引起了不少的新感慨,同時卻也到許多新慰安。譬如看見老輩威壓青年,在先是要憤憤的,但現在卻就轉念道,將來這少年有了兒孫時,大抵也要擺這架子的罷,便再沒有什麼不平了。又如看見兵士打車夫,在先也要憤憤的,但現在也就轉念道,倘使這車夫當了兵,這兵拉了車,大抵也就這麼打,便再也不放在心上了。他這樣想著的時候,有時也疑心是因為自己沒有和惡社會奮鬥的勇氣,所以瞞心昧己的故意造出來的一條逃路,很近於「無是非之心」,遠不如改正了好。然而這意見總反而在他腦裡生長起來。

  他將這「差不多說」最初公表的時候是在北京首善學校的講堂上,其時大概是提起關於歷史上的事情來,於是說到「古今人不相遠」,說到各色人等的「性相近」,終於牽扯到學生和官僚身上,大發其議論道:

  「現在社會上時髦的都通行罵官僚,而學生罵得尤利害。然而官僚並不是天生的特別種族,就是平民變就的。現在學生出身的官僚就不少,和老官僚有什麼兩樣呢?『易地則皆然』,思想言論舉動丰采都沒有什麼大區別……便是學生團體新辦的許多事業,不是也已經難免出弊病,大半煙消火滅了麼?差不多的。但中國將來之可慮就在此……」

  散坐在講堂裡的二十多個聽講者,有的悵然了,或者是以為這話對;有的勃然了,大約是以為侮辱了神聖的青年;有幾個卻對他微笑了,大約以為這是他替自己的辯解:因為方玄綽就是兼做官僚的。

  而其實卻是都錯誤。這不過是他的一種新不平;雖說不平,又只是他的一種安分的空論。他自己雖然不知道是因為懶,還是因為無用,總之覺得是一個不肯運動,十分安分守己的人。總長冤他有神經病,只要地位還不至於動搖,他決不開一開口;教員的薪水欠到大半年了,只要別有官俸支持,他也決不開一開口。不但不開口,當教員聯合索薪的時候,他還暗地裡以為欠斟酌,太嚷嚷;直到聽得同寮過分的奚落他們了,這才略有些小感慨,後來一轉念,這或者因為自己正缺錢,而別的官並不兼做教員的緣故罷,於是就釋然了。

  他雖然也缺錢,但從沒有加入教員的團體內,大家議決罷課,可是不去上課了。政府說「上了課才給錢」,他才略恨他們的類乎用果子耍猴子;一個大教育家說道「教員一手挾書包一手要錢不高尚」,他才對於他的太太正式的發牢騷了。

  「喂,怎麼只有兩盤?」聽了「不高尚說」這一日的晚餐時候,他看著菜蔬說。

  他們是沒有受過新教育的,太太並無學名或雅號,所以也就沒有什麼稱呼了,照老例雖然也可以叫「太太」但他又不願意太守舊,於是就發明了一個「喂」字。太太對他卻連「喂」字也沒有,只要臉向著他說話,依據習慣法,他就知道這話是對他而發的。

  「可是上月領來的一成半都完了……昨天的米,也還是好容易才賒來的呢。」伊站在桌旁臉對著他說。

  「你看,還說教書的要薪水是卑鄙哩。這種東西似乎連人要吃飯,飯要米做,米要錢買這一點粗淺事情都不知道……」

  「對啦。沒有錢怎麼買米,沒有米怎麼煮……」

  他兩頰都鼓起來了,仿佛氣惱這答案正和他的議論「差不多」,近乎隨聲附和模樣;接著便將頭轉向別一面去了,依據習慣法,這是宣告討論中止的表示。

  待到淒風冷雨這一天,教員們因為向政府去索欠薪,在新華門前爛泥裡被國軍打得頭破血出之後,倒居然也發了一點薪水。方玄綽不費舉手之勞的領了錢,酌還些舊債,卻還缺一大筆款,這是因為官俸也頗有些拖欠了。當是時,便是廉吏清官們也漸以為薪之不可不索,而況兼做教員的方玄綽,自然更表同情於學界起來,所以大家主張繼續罷課的時候,他雖然仍未到場,事後卻尤其心悅誠服的確守了公共的決議。

  然而政府竟又付錢,學校也就開課了。但在前幾天,卻有學生總會上一個呈文給政府,說「教員倘若不上課,便要付欠薪。」這雖然並無效,而方玄綽卻忽而記起前回政府所說的「上了課才給錢」的話來,「差不多」這一個影子在他眼前又一幌,而且並不消滅,於是他便在講堂上公表了。

  准此,可見如果將「差不多說」鍛煉羅織起來,自然也可以判作一種挾帶私心的不平,但總不能說是專為自己做官的辯解。只是每到這些時,他又常常喜歡拉上中國將來的命運之類的問題,一不小心,便連自己也以為是一個憂國的志士;人們是每苦於沒有「自知之明」的。

  但是「差不多」的事實又發生了,政府當初雖只不理那些招人頭痛的教員,後來竟不理到無關痛癢的官吏,欠而又欠,終於逼得先前鄙薄教員要錢的好官,也很有幾員化為索薪大會裡的驍將了。惟有幾種日報上卻很發了些鄙薄譏笑他們的文字。方玄綽也毫不為奇,毫不介意,因為他根據了他的「差不多說」,知道這是新聞記者還未缺少潤筆的緣故,萬一政府或是闊人停了津貼,他們多半也要開大會的。

  【注釋】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二年九月上海《小說月報》第十三卷第九號。

  「無是非之心」:語見《孟子·公孫醜》:「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性相近」:語見《論語·陽貨》:「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易地則皆然」:語見《孟子·離婁》。

  大教育家:指範源濂。據北京《語絲》週刊第十四期《理想中的教師》一文追述:「前教育總長……范靜生先生(按:即範源濂)也曾非難過北京各校的教員,說他們一手拿錢,一手拿書包上課。」

  指當時曾發生的索薪事件。一九二一年六月三日,國立北京專門以上八校辭職教職員代表聯席會,聯合全市各校教職員工和學生群眾一萬多人舉行示威遊行,向以徐世昌為首的北洋軍閥政府索取欠薪,遭到鎮壓,多人受傷。下文的新華門,在北京西長安街,當時曾是北洋軍閥政府總統府的大門。

  潤筆:原指給撰作詩文或寫字、畫畫的人的報酬,後來也用作稿酬的別稱。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