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魯迅 > 兩地書 | 上頁 下頁
五六


  廣平兄:

  今天(十六日)剛寄一信,下午就收到雙十節的來信了。寄我的信,是都收到的。我一日所寄的信,既然未到,那就恐怕已和《莽原》一同遺失。我也記不清那信裡說的是什麼了,由它去罷。

  我的情形,並未因為怕你神經過敏而隱瞞,大約一受刺激,便心煩,事情過後,即平安些。可是本校情形實在太不見佳,朱山根之流已在國學院大占勢力,××(××)①又要到這裡來做法律系主任了,從此《現代評論》色彩,將彌漫廈大。在北京是國文系對抗著的,而這裡的國學院卻弄了一大批胡適之陳源之流,我覺得毫無希望。你想:兼士至於如此模胡,他請了一個朱山根,山根就薦三人,田難幹②,辛家本,田千頃,他收了;田千頃又薦兩人,盧梅,黃梅③,他又收了。這樣,我們個體,自然被排斥。所以我現在很想至多在本學期之末;離開廈大。他們實在有永久在此之意,情形比北大還壞。

  另外又有一班教員,在作兩種運動:一,是要求永久聘書,沒有年限的;一,是要求十年二十年後,由學校付給養老金終身。他們似乎要想在這裡建立他們理想中的天國,用橡皮做成的。諺雲「養兒防老」,不料廈大也可以「防老」。

  我在這裡又有一事不自由,學生個個認得我了,記者之類亦有來訪,或者希望我提倡白話,和舊社會鬧一通;或者希望我編週刊,鼓吹本地新文藝;而玉堂他們又要我在《國學季刊》上做些「之乎者也」,還有到學生周會去演說,我真沒有這三頭六臂。今天在本地報上載著一篇訪我的記事,對於我的態度,以為「沒有一點架子,也沒有一點派頭,也沒有一點客氣,衣服也隨便,鋪蓋也隨便,說話也不裝腔作勢……」覺得很出意料之外。這裡的教員是外國博士很多,他們看慣了那儼然的模樣的。

  今天又得了朱家驊④君的電報,是給兼士玉堂和我的,說中山大學已改職(當是「委」字之誤)員制,叫我們去指示一切。大概是議定學制罷。兼士急於回京,玉堂是不見得去的。我本來大可以借此走一遭,然而上課不到一月,便請假兩三星期,又未免難於啟口,所以十之九總是不能去了,這實是可惜,倘在年底,就好了。

  無論怎麼打擊,我也不至於「秘而不宣」,而且也被打擊而無怨。現在柚子是不吃已有四五天了,因為我覺得不大消化。香蕉卻還吃,先前是一吃便要肚痛的,在這裡卻不,而對於便秘,反似有好處,所以想暫不停止它,而且每天至多也不過四五個。

  一點泥人和一點拓片便開展覽會,你以為可笑麼?還有可笑的呢。田千頃並將他所照的照片陳列起來,幾張古壁畫的照片,還可以說是與「考古」相關,然而還有什麼「牡丹花」,「夜的北京」,「北京的颳風」,「葦子」……。倘使我是主任,就非令撤去不可,但這裡卻沒有一個人覺得可笑,可見在此也惟有田千頃們相宜。又國學院從商科借了一套歷代古錢來,我一看,大半是假的,主張不陳列,沒有通過。我說,那麼,應該寫作「古錢標本」。後來也不實行,聽說是恐怕商科生氣。後來的結果如何呢?結果是看這假古錢的人們最多。

  這裡的校長是尊孔的,上星期日他們請我到周會演說,⑤我仍說我的「少讀中國書」主義,並且說學生應該做「好事之徒」。他忽而大以為然,說陳嘉庚⑥也正是「好事之徒」,所以肯興學,而不悟和他的尊孔衝突。這裡就是如此胡裡胡塗。

  L.S.十月十六日之夜。

  【注釋】

  ①××(××):原信作周覽(鯁生)。周鯁生(1889—1971),湖南長沙人,國際法學家。曾任北京大學政治系主任,當時受聘為廈門大學法律系主任,後未就職。

  ②田難幹:原信作陳乃乾,浙江海寧人,當時受聘為廈門大學國學院圖書部幹事兼國文系講師,後未到任。

  ③盧梅:原信作羅某。指羅常培(1899—1958);字莘田,北京人,語言學家。當時任廈門大學國文系講師。黃梅,原信作黃某。指王肇鼎,江蘇吳縣人。當時任廈門大學國學院編輯兼陳列部事務員。

  ④朱家驊(1892—1963):字騮先,浙江吳興人。早年留學德國,曾任北京大學教授,當時任廣州中山大學委員會委員。後為國民黨政客。

  ⑤據《魯迅日記》,這次演說在一九二六年十月十四日。星期日應為星期四。同年十月二十三日出版的《廈大週刊》第一六〇期曾記有講詞大要,「略謂世人對於好事之徒,每致不滿,以為好事二字,一若有遇事生風之意,其實不然。我以為今之中國,卻欲好事之徒之多,蓋凡社會一切事物,惟其有好事之人,而後可以推陳出新,日漸發達。試觀科侖布之探新大陸,南生之探北極、及各種科學家之種種新發明,其成績何一非由好事而得來。……惟各人之思想境遇不同,我不敢勸人人皆為甚大之好事者,但小小之好事,則不妨一嘗試之。譬如對於凡可遇見之事物,小小匡正,小小改良便是,但雖此種小事,亦非平時常常留心不為功。萬一不能,則吾人對於好事之徒,當不隨俗而加以笑駡,尤其是對於失敗之好事之徒云云」。按魯迅此次演說中關於「少讀中國書」部分,因與尊孔的校長見解相悖,故《廈大週刊》未載。

  ⑥陳嘉庚(1874—1961):福建廈門人,長期僑居新加坡,愛國華僑領袖。一九一二年創辦集美學校,一九二一年創辦廈門大學。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