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魯迅 > 集外集 | 上頁 下頁 |
斯巴達之魂(1) |
|
西曆紀元前四百八十年,波斯②王澤耳士大舉侵希臘。斯巴達③王黎河尼佗將市民三百,同盟軍數千,扼溫泉門(德爾摩比勒)。敵由間道至。斯巴達將士殊死戰,全軍殲焉。兵氣蕭森,鬼雄晝嘯,迨浦累皆之役④,大仇斯複,迄今讀史,猶懍懍有生氣也。我今掇其逸事,貽我青年。嗚呼!世有不甘自下於巾幗之男子乎?必有擲筆而起者矣。譯者無文,不足摸擬其萬一。噫,吾辱讀者,吾辱斯巴達之魂! 依格那海⑤上之曙色,潛入摩利遜之灣,衣馱第一峰之宿雲,亦冉冉呈霽色。灣山之間,溫泉門石壘之後,大無畏大無敵之希臘軍,置黎河尼佗王麾下之七千希臘同盟軍,露刃枕戈,以待天曙。而孰知波斯軍數萬,已乘深夜,得間道,拂曉而達衣馱山之絕頂。趁朝暾之瑟然,偷守兵之微睡。如長蛇赴壑,蜿蜒以逾峰後。 旭日最初之光線,今也閃閃射壘角,照此淋漓欲滴之碧血,其語人以昨日戰爭之烈兮。壘外死士之殘甲累累成阜,上刻波斯文「不死軍」三字,其示人以昨日敵軍之敗績兮。然大軍三百萬,夫豈懲此敗北,夫豈消其銳氣。噫嘻,今日血戰哉!血戰哉!黎河尼佗終夜防禦,以待襲來。然天既曙而敵竟杳,敵幕之烏,向初日而噪,眾軍大懼;而果也斥候於不及防之地,齎不及防之警報至。 有奢刹利⑥人曰愛飛得者,以衣馱山中峰有他間道告敵;故敵軍萬餘,乘夜進擊,敗佛雪守兵,而攻我軍背。 咄咄危哉!大事去矣!警報戟腦,全軍沮喪,退軍之聲,囂囂然挾飛塵以磅礴於軍中。黎河尼佗爰集同盟將校,以議去留,僉謂守地既失,留亦徒然,不若退溫泉門以為保護希臘將來計。黎河尼佗不復言,而徐告諸將曰:「希臘存亡,系此一戰,有為保護將來計而思退者,其速去此。惟斯巴達人有『一履戰地,不勝則死』之國法,今惟決死!今惟決死戰!餘者其留意。」 於是而胚羅蓬諸州軍三千退,而訪嘻斯軍一千退,而螺克烈軍六百退,未退者惟刹司駭人七百耳。慨然偕斯巴達武士,誓與同生死,同苦戰,同名譽,以留此危極淒極壯絕之舊壘。惟西蒲斯人若干,為反復無常之本國質,而被抑留于黎河尼佗⑦。 嗟此斯巴達軍,其數僅三百;然此大無畏大無敵之三百軍,彼等曾臨敵而笑,結怒欲衝冠之長髮⑧,以示一瞑不視之決志。黎河尼佗王,亦于將戰之時,毅然謂得「王不死則國亡」之神誡⑨;今無所遲疑,無所猶豫,同盟軍既旋,乃向亞波羅神⑩而再拜,從斯巴達之軍律,輿櫬以待強敵,以待戰死。 嗚呼全軍,惟待戰死。然有三人焉,王欲生之者也,其二為王戚,一則古名祭司之裔,曰豫言者息每卡而向以神誡告王者也。息每卡故侍王側,王竊語之,彼固有家,然彼有子,彼不欲亡國而生,誓願殉國以死,遂侃然謝王命。其二王戚,則均弱冠矣;正撫大好頭顱,屹立陣頭,以待進擊。而孰意王召之至,全軍肅肅,謹聽王言。噫二少年,今日生矣,意者其雀躍返國,聚父母親友作再生之華筵耶!而斯巴達武士豈其然?噫,如是我聞,而王遂語,且熟視其乳毛未褪之顏。 王:「卿等知將死乎?」少年甲:「然,陛下。」王:「何以死?」甲:「不待言:戰死!戰死!」王:「然則與卿等以最佳之戰地,何如?」甲乙:「臣等固所願。」王:「然則卿等持此書返國以報戰狀。」 異哉!王何心乎?青年愕然疑,肅肅全軍,諦聽諦聽。而青年恍然悟,厲聲答王曰:「王欲生我乎?臣以執盾至,不作寄書郵。」志決矣,示必死矣,不可奪矣。而王猶欲遣甲,而甲不奉詔;欲遣乙,而乙不奉詔。曰:「今日之戰,即所以報國人也。」噫,不可奪矣。而王乃曰:「偉哉,斯巴達之武士!予複何言。」一青年⑾退而謝王命之辱。飄飄大旗,榮光閃灼,於鑠⑿豪傑,鼓鑄⒀全軍,諸君諸君,男兒死耳! 初日上,征塵起。睜目四顧,惟見如火如荼之敵軍先鋒隊,挾三倍之勢,潮鳴電掣以陣于斯巴達軍後。然未挑戰,未進擊,蓋將待第二第三隊至也。斯巴達王以斯巴達軍為第一隊,刹司駭軍次之,西蒲斯軍殿;策馬露刃,以速制敵。壯哉勁氣亙天,圳烏退舍⒁。未幾惟聞「進擊」一聲,而金鼓忽大振于血碧沙晶之大戰鬥場裡;此大無畏,大無敵之勁軍,于左海右山,危不容足之峽間,與波斯軍遇。呐喊格擊,鮮血倒流,如鳴潮飛沫,奔騰噴薄於荒磯。不刹那頃,而敵軍無數死於刃,無數落於海,無數蹂躪於後援。大將號令,指揮官叱吒,隊長鞭遁者,鼓聲盈耳哉。然敵軍不敢迎此朱血塗附,日光斜射,愈增諣燦,而霍如旋風之白刃,大軍一萬,蜂湧至矣。然敵軍不能撼此擁盾屹立,士氣如山,若不動明王⒂之大磐石。 【注釋】 ①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〇三年六月十五日、十一月八日在日本東京出版的《浙江潮》月刊第五期、第九期,署名自樹。 按《浙江潮》第四期《留學界紀事·拒俄事件》載:「陰曆四月初二日東京《時事新報》發刊號外……內載俄國代理公使與時事新報特派員之談話有『俄國現在政策斷然取東三省歸入俄國版圖云云』…… 次晨,留學生會館幹事及各評議員立即開會……提議留學生自行組織義勇隊以抗俄」。初四日義勇隊函電各方,在致北洋大臣函中有這樣的話:「昔波斯王擇耳士以十萬之眾,圖吞希臘,而留尼達十親率丁壯數百扼險拒守,突陣死戰,全軍殲焉,至今德摩比勒之役,榮名震於列國,泰西三尺之童無不知之。夫以區區半島之希臘,猶有義不辱國之士,可以吾數百萬萬里之帝國而無之乎!」本篇即在此時發表。 ② 波斯(Persia):古代中亞的強大帝國,公元前四八〇年,波斯國王澤耳士(Xerxes,約前519—前465)率海陸軍渡海進攻希臘,佔領雅典。後在薩拉米(Salamis)海峽被地米托克利(Themistocles)擊敗,澤耳士帶著一部分軍隊,退回小亞細亞。 ③ 斯巴達(Sparta):古希臘城邦之一。斯巴達王黎河尼佗(Leonidas)應希臘同盟軍的請求,率軍趕赴希臘北部的德爾摩比勒(Thermopylas)山隘,阻擋波斯軍隊的進攻,在眾寡懸殊下激戰兩天,第三天因叛徒愛飛得(Ephialtes)引波斯軍由山間小道偷襲後路,斯巴達軍受到兩面夾攻,全體陣亡。 ④ 浦累皆(Plataea)之役:澤耳士退軍時,留下他的大將漠多尼(Mardonius)繼續與希臘人作戰。公元前四七九年,希臘人與漠多尼決戰於浦累皆,大勝。 ⑤ 依格那海(Egean:Sea):通譯愛琴海,位於希臘和小亞細亞半島之間。 ⑥ 奢刹利(Thessaly)以及下文的胚羅蓬(Peloponnesus)、訪嘻斯(Phocis)、螺克烈(Locris)、殺司駭(Thespia)、西蒲斯(Thebes),都是古希臘的地區名稱。 ⑦ 關於西蒲斯人被扣一事,據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os,約前484—約前425)《歷史》第七卷一三二和二二二節記載,西蒲斯人參戰並非自願,當波斯軍入侵時,他們獻出土和水,被斯巴達王黎河尼佗扣留,作為人質。希臘軍失敗後,他們全部投敵。 ⑧ 結怒欲衝冠之長髮:據希羅多德《歷史》第七卷二〇九節,臨陣結髮是斯巴達人的風俗。 ⑨ 「王不死則國亡」之神誡:據希羅多德《歷史》第七卷二二〇節,神誡內容為:「哦,土地遼闊的斯巴達的居民啊,對你們來說,或者是你們那光榮、強大的城市毀在波斯人的手裡,或者是拉凱戴孟的土地為出自海拉克列斯家的國王的死亡而哀悼。」 ⑩ 亞波羅(Apollo):通譯阿波羅,古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 ⑾ 據上文,應作「二青年」。 ⑿ 於鑠:表示讚美的嘆詞。《詩經·周頌·酌》:「於鑠王師。」 ⒀ 鼓鑄:這裡是鼓舞、激勵的意思。《史記·貨殖列傳》:「鐵山鼓鑄」,原意為熔化金屬鑄造錢幣。 ⒁ 圳烏退舍:日光暗淡的意思。圳烏,指太陽。《淮南子·精神訓》:「日中有圳烏。」《淮南子·覽冥訓》:「魯陽公與韓構難,戰酣日暮,援戈而譅之,日為之反三舍。」反三舍,即退了三座星宿的距離。 ⒂ 不動明王:即不動金剛明王,佛教密宗中的菩薩,梵名摩訶毗盧遮那(Mahavairocana)。佛經中說他心性堅定,有降服惡魔的法力。 <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