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魯迅 > 花邊文學 | 上頁 下頁 |
略論梅蘭芳及其他(上) |
|
張沛 崇拜名伶原是北京的傳統。辛亥革命後,伶人的品格提高了,這崇拜也乾淨起來。先只有譚叫天②在劇壇上稱雄,都說他技藝好,但恐怕也還夾著一點勢利,因為他是「老佛爺」——慈禧太后③賞識過的。雖然沒有人給他宣傳,替他出主意,得不到世界的名聲,卻也沒有人來為他編劇本。我想,這不來,是帶著幾分「不敢」的。 後來有名的梅蘭芳可就和他不同了。梅蘭芳不是生,是旦,不是皇家的供奉④,是俗人的寵兒,這就使士大夫敢於下手了。士大夫是常要奪取民間的東西的,將竹枝詞⑤改成文言,將「小家碧玉」⑥作為姨太太,但一沾著他們的手,這東西也就跟著他們滅亡。他們將他從俗眾中提出,罩上玻璃罩,做起紫檀架子來。教他用多數人聽不懂的話,緩緩的《天女散花》,扭扭的《黛玉葬花》,先前是他做戲的,這時卻成了戲為他而做,凡有新編的劇本,都只為了梅蘭芳,而且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梅蘭芳。雅是雅了,但多數人看不懂,不要看,還覺得自己不配看了。 士大夫們也在日見其消沉,梅蘭芳近來頗有些冷落。 因為他是旦角,年紀一大,勢必至於冷落的嗎?不是的,老十三旦⑦七十歲了,一登臺,滿座還是喝采。為什麼呢?就因為他沒有被士大夫據為己有,罩進玻璃罩。 名聲的起滅,也如光的起滅一樣,起的時候,從近到遠,滅的時候,遠處倒還留著餘光。梅蘭芳的游日,遊美,⑧其實已不是光的發揚,而是光在中國的收斂。他竟沒有想到從玻璃罩裡跳出,所以這樣的搬出去,還是這樣的搬回來。 他未經士大夫幫忙時候所做的戲,自然是俗的,甚至於猥下,肮髒,但是潑剌,有生氣。待到化為「天女」,高貴了,然而從此死板板,矜持得可憐。看一位不死不活的天女或林妹妹,我想,大多數人是倒不如看一個漂亮活動的村女的,她和我們相近。 然而梅蘭芳對記者說,還要將別的劇本改得雅一些。十一月一日。 【注釋】 ①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五日《中華日報·動向》。 ②譚叫天:譚鑫培(1847—1917),藝名小叫天,湖北江夏(今武昌)人,京劇演員,擅長老生戲。一八九〇年(光緒十六年)曾被召入清宮升平署承值,為慈禧太后演戲。 ③慈禧太后(1835—1908)清代咸豐帝妃,同治即位,被尊為太后,是同治、光緒兩朝的實際統治者。「老佛爺」,清宮中太監對太上皇或皇太后的稱呼。 ④供奉:舊時對在皇帝左右供職者的稱呼。清代也用以稱進入宮廷的演員。 ⑤竹枝詞:古代民歌,多為七言,歷代文人常有仿作。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八十一:「竹枝本出於巴渝。唐貞元中,劉禹錫在沅湘,以俚歌鄙陋,乃依騷人《九歌》作《竹枝新詞》九章,教裡中兒歌之。由是盛於貞元、元和之間。」 ⑥「小家碧玉」語出《樂府詩集·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 ⑦老十三旦:即侯俊山(1854—1935),藝名喜麟,山西洪洞人,山西梆子演員。因十三歲演戲成名,故稱十三旦。清代申左夢畹生《粉墨叢談》說:「癸酉(1873)、甲戌(1874)間,十三旦以豔名噪燕台。」當時梆子腔深受勞動群眾所喜愛,士大夫則多抱歧視的態度,如李慈銘在《越縵堂日記》(清同治十二年二月一日)中說:「都中向有梆子腔,多市井鄙穢之劇,惟輿隸賈豎聽之。」 ⑧梅蘭芳曾於一九一九年、一九二四年訪日演出,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〇年訪美演出。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