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實秋 > 寂寞 | 上頁 下頁 |
升官圖 |
|
趙甌北《陔餘叢考》有這樣一段: 世俗局戲,有升官圖,開列大小官位於紙上,以明瓊擲之,計點數之多寡,以定升降。按房千里有骰子選格序云:「以穴骰雙雙為戲,更投局上,以數多少為進身職官之差,豐貴而約賤,有為尉掾而止者,有貴為將相者,有連得美名而後不振者,有始甚微而倏然於上位者。大凡得失不系賢不肖,但蔔其偶不偶耳。」此即升官圖之所由本也。 這使我憶起兒時遊戲的升官圖,不過方法略有不同;門口打糖鑼兒的就賣升官圖,一張粗糙亮光的白紙,上面印滿了由白丁、秀才、舉人、進士,以至太師、太傅、太保的各種官階。玩的時候,三五人均可,圍著升官圖,不用「明瓊」(骰子之別稱),用一個木質的方形而尖端的「拈拈轉兒」,這拈拈轉兒上面有四字「德、才、功、贓」,一個字寫在一面上,用手指用力一撚,就像陀螺似的旋轉起來,倒下去之後看哪一個字在上面,德、才、功都有升遷,贓則貶抑。有時候學優則仕,青雲直上,春風得意,加官晉爵。有時候宦情慘淡,官程蹭蹬,可能「事官千日,失在一朝」,爬得高跌得重,雖貴為台輔,位至封疆,禁不住幾個髒字,一連幾個倒栽蔥,官爵盡削,還為庶人。一個銅板就可以買一張升官圖,可以玩個好半天。 民國建始,萬象更新,不知哪一位現代主義者動腦筋到升官圖上,給它換了新裝,秀才、舉人、進士換了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尚書換了部長,巡撫換了督軍,而最高當局為總統、副總統、國務總理。官名雖然改變,升官的道理與升官的途徑則一仍舊貫,所以我們玩起來並不覺得有什麼異樣,而且反覺得有更多的真實之感,縱然是遊戲,亦未與現實脫節。 我曾想,兒童玩具有兩樣東西要不得,一個是各型各式的撲滿,一個是升官圖。撲滿教人儲蓄,儲蓄是良好習慣,不過這習慣是不是應該在孩提時代就開始,似不無疑問。「饑荒心理」以後有的是培養的機會。長大成長之後,把一串串錢掛在肋骨上的比比皆是。升官圖好像是鼓勵人「立志做大官」,也似乎不是很妥當的事。可是我現在不這樣想了,尤其是升官圖,是頗合現實的一種遊戲,在無可奈何的環境中不失為利多弊少的玩意兒。 有人說「宦味同雞肋」,這語未免矯情。凡是食之無味的東西,棄之均不可惜。被人譽為「三絕詩書畫,一官歸去來」的那位先生就棄官如敝屣,只因做官要看三件難看的東西:犯人的屁股,女屍的私處,上司的面孔。俗語說:「一代為官,三輩子擂磚。」這話也未免過於偏激。自古以來,官清氈冷的事也是常有的。例如周紫芝《竹坡詩話》有一段記載:「李京兆諸父中有一人,極廉介,一日有家問,即令滅官燭,取私燭閱書,閱畢,命秉官燭如初。」像這樣的徑逕自守的人,他的子孫會跪在當街用磚頭擂胸口嗎?所以,官,無論如何,是可以成為一種清白的高尚職業,要在人好自為之耳,升官圖可能鼓舞人們做官的興趣,有何不可? 升官圖也可以說是有益世道人心,因為它指出了官場升黜的常軌。要升官,沒有旁門左道,必須經由德行、才能、事功三方面的優良表現,而且一貪贓必定移付懲戒,賞罰分明,毫無寬假,這就叫作官常。升官圖只是謹守官常,此外並無其他苞苴之類的捷徑可尋。假如官場像升官圖一樣簡單,那就真是太平盛世了。升官之階,首重在德,而才功次之,尤有深意。宋史記寇准與丁謂的一段故事:「初丁謂出准門,至參政,事准甚謹,嘗會食中書,羹汙准須,謂起徐拂之。准笑曰:『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須耶?』謂甚愧之。」為官長拂須,與貪贓不同,並不犯法,但是究竟有傷品德。恐怕官場現形有甚於為官長拂須者。在升官圖上貴為太師之後再撚到德字,便是「榮歸」,即榮譽退休之意,這也是很好的下場,否則這一場遊戲沒完沒散,人生七十才開始,豈不把人急煞! 不知道現在有沒有新的更合時代潮流的升官圖?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