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劉師培 > 劉師培文選 | 上頁 下頁 |
《韓非子斠補》自序 |
|
《韓非子》舊無善本,乾道本雖至古,然訛捝已繁。近儒治斯書者顧、盧而外,有俞(樾)、張(文虎)、孫(詒讓)三家。長沙王氏(先慎)因之輯為《集解》。又日本儒生若物茂卿、蒲阪圓亦於斯書多詮發,然校審訛捝,說恒未罄。以今考之,知乾道以降,各本或篇有捝句,如《主道篇》「臣不陳言,而不得當」,下捝「不得越官語」。《有度篇》「先王以三者為不足」上捝「法數審賞罰」語。《忠孝篇》「所謂威者」下捝「□□」,而「□□」語是也。或句有捝字,如《五蠹篇》「文學者非所用」,與「行仁義者」對文,(下文「修行義」當作「行仁義」。)下文複言「習文學」,則文上捝「習」字。《南面(裕孚案當作《飾邪》。)篇》「國雖大」與上「國雖小富」對文,則「大」下捝一字。《揚權篇》「權不欲見素無為」,「見素」詳《二柄》及《主道篇》,二語並文,則權上捝一字是也。(又《解老篇》「所以有國之術」上捝「生於」二字,《五蠹篇》「其有功也」上捝「以」字。)有因捝字而文互訛者,如《說疑篇》「晉伯陽、秦顛頡、衛僑如」下二字均涉下文衍,律以上文「續牙」諸名,蓋本文捝二字,當作「伯陽、秦不虛、雒衛」(《風俗通》佚文有雒衛,即雒陶也。雒、頡形近至訛。)餘均捝佚,「晉」字「顛」字,亦後人妄增是也。有因後人增字足義而衍者,如《外儲說左上》「怠於行陣」與「惰于田」對文,下文又言「怠於行」,則陣為衍文。《外儲說右》「不加貴於山」與「貴於海」對文,則「加」為衍文是也。 有因二本助字不同,校者併合而衍者,如《存韓篇》「而以與爭強」,「與」「以」用同,《外儲說右》「有漸而以至」,「以」「而」用同是也。有因形近而衍者,如《亡征篇》「而爭事勢」,「事」即「爭」之衍。《南面篇》「兩言始治」,「始」即「治」之衍是也。有涉上下文而衍者,如《解老篇》「立權議之士」,「議」涉上「議於大庭」而衍。《制分篇》「理(當從顧作裡。)不得相窺」,「得」涉下「惟恐不得免」而衍是也。有既衍複訛者,如《守道篇》「巨盜貞平」與「大勇願」對文,上文複以「願」對「正」,則「平」為衍文,「貞」亦「正」字異體。《喻老篇》「王子期」又作「王子於期」(《外儲說右》同。)蓋「子」訛為「於」,「於」又訛「於」,後人又于「於期」上增子字是也。有因形近而誤者,如《有度篇》「氓社稷」,「氓」即「泯」字。(言此乃齊楚滅人國之事也,《左傳》不泯其社稷是其征。)《安危篇》「殺天子也」,「殺」即「殷」字。(宋為殷後,故襲殷稱,猶《晏子春秋·問篇上》親殷即親宋也。) 《難二篇》「而作葬」,「作」疑作「亡」。( 、亡形近,「亡葬」即上文之不葬。)《存韓篇》「取韓地而隨之」,「隨」疑作「隳」;「罷於內攻」,「攻」疑作「政」。(即征胥。)《有度篇》「雎陽之事」,「事」疑作「爭」。《亡征篇》「小民右仗」,「仗」疑作「伎」。《八經篇》「相誨以和」,「和」疑作「知」是也。有捝書偏旁者,如《初見秦篇》「以此與天下」,證以下文「舉荊」「舉趙」,則「與」當作「舉」。《功名篇》「結之以成」,證以上文「不足於信」,則「成」當作「誠」。《外儲說右》「知貴不能」,證以下文「歌不中宮征不可謂教」,疑「貴」當作「遺」。又《顯學篇》「顯而榮者」,「者」當作「諸」,「諸」與「之」同是也。自是而外,則《初見秦篇》「東服于陳」,當從《史記》作「保」,「保」「服」字通。(《老子》「保此道」,《淮南》作「服」。) 《外儲說左上》「得衛」,當從《新序》作「溫」,(難事四。)「溫」「衛」聲近。(溫、殷一聲之轉。)《飾令》一篇,殘佚孔多,當據《商君書》勘補。此均文字之亟宜校審者也。若夫詮明故訓,前儒所陳,說或未當,或訓詞缺如。如《難三篇》「典成之吏」,「成」即獄訟之「成」。《存韓篇》「韓子」,「子」即所伐國之君。(見《呂氏春秋·懷寵篇》高注。)《有度篇》「關其佞」,「關」「貫」義同。《說疑篇》「外接巷族」,「巷」「隆」義同。《六反篇》「整穀」,「穀」與「慤」通。(即誠慤。) 《奸劫弑臣篇》「不怨」,「怨」與「菀」通。《說林下篇》「可以得荊」,「得」與「德」同。《八經篇》「詭曰易」,「易」與「施」同。「後妃不疑」,「疑」與「擬」同是也。師培近治斯書,詳正文字,間申故誼,成《斠補》一卷,以補《集解》所未備。惟《八經》諸篇,訛捝之文,審正靡資,前儒所詮,或憑臆定,則日思誤書不得不期於後之邢邵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