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要籍解題及其讀法 | 上頁 下頁
《詩經》之年代


  《詩經》為古籍中最純粹可信之書,絕不發生真偽問題,故但考其年代已足。

  《孟子》云:「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未述《詩》之起原而惟概指其終局,似論三百篇皆春秋前作品也。今案:各篇年代最古而有征者為《商頌》五篇。《國語》云:「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于周大師,以《那》為首。」鄭司農云:「自考父至孔子,又亡其七篇。」後世說《詩》者或以今《商頌》為考父作,此誤讀《國語》耳。此五篇乃至十二篇者,殆商代郊祀樂章,春秋時宋國沿用之,故得傳於後,猶漢、魏郊祀樂府,至今雖失其調而猶存其文也。其次則《豳風》之《七月》一篇。後世注家謂周公述後稷、公劉之德而作,然羌無實據。玩詩語似應為周人自豳遷岐以前之民間作品;且篇首「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云云,所用為夏正,故亦可推定為夏時代作品(?)。果爾,則三百篇中此為最古,且現存一切文學作品中亦此為最古矣。其最晚者如《秦風》之「我送舅氏,曰至渭陽」,相傳為秦襄公送晉文公之詩;如《陳風》之「胡為乎株林,從夏南」,相傳為刺陳靈公昵夏姬之詩。果爾,則為春秋中葉作品。然盡人皆可有舅,不必秦襄,夏南為夏姬雖極近似,亦無以證其必然,故《詩》訖何年,實難論定。惟《魯頌·宮篇》:「周公之孫,莊公之子。」其為魯僖公時作品更無可疑。則《三百篇》中不乏春秋時作品,蓋可推斷。然《國風》有《邶》《鄘》《唐》《魏》,皆春秋前舊國,二《雅》有多篇可考定為周厲、宣時事,則假定全書諸篇以西週末東周初——約西紀前九百年至七百年——時人所作為中堅,其間最古之若干篇約距今三千四五百年前,最晚之若干篇約距今二千六七百年前(?),雖不中不甚遠矣。

  然則何故惟彼時代獨有詩——或詩獨盛耶?其一,社會文化漸臻成熟之後,始能有優美的文藝作品出現。「周監二代,鬱鬱乎文。」中國社會脫離僿野狀態,實自周始。周初猶屬啟蒙時代,故可傳之作品尚少。至東遷前後,人文益進,名作乃漸多。又,詩本為表情之具,周初社會靜謐,衝動情感之資料較少,東遷前後,亂離呻吟,不期而全社會強烈之感情被蒸發焉,此或亦多詩之一因也。其二,問者曰:若爾則春秋中葉以後詩宜更多,曷為反少?此問題複可作兩種解答。一,文體本逐時代而變遷,此類之詩,盛行已數百年,或春秋中葉以後,漸為社會所厭倦,不復有名作。二,「輶軒采詩」之制度,傳記屢言,吾儕應認為事實的存在。三百篇之輯集成書,殆由於此。此事本為周代美政之一,由王室行之。春秋以降,王室式微,斯典乃廢。雖有歌什,莫為擷纂,遂至淪逸。《孟子》所謂「王跡熄而《詩》亡」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