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王荊公 | 上頁 下頁 |
荊公之政術(一)總論 |
|
世之議荊公者,徒以其變法。故論公之功罪,亦於其所變之法而已。吾固崇拜公者,雖然,史家之職,不容阿其所好。今請熟考當時之情實,參以古今中外之學說,平心以論之。 元祐以降,指凡公所變之法,皆曰惡法。其為意氣偏激,固無待言。然則公所變之法,果皆良法乎?此又吾所未能遽從同也。吾常謂天下有絕對的惡政治,而無絕對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於謀國利民福,殆可謂之良也已。雖然,謀焉而得焉,則其結果為良;謀焉而不能得焉,則本意雖良,而結果反極不良者有矣。故夫同一政策也,往往甲國行之而得極良之結果,乙國行之而得極不良之結果;甲時代行之而得極良之結果,乙時代行之而得極不良之結果。此政策者果為良耶?不為良耶?曰:是無可言。其有可言者,則適不適而已。 荊公所變之法,吾欲求其一焉為絕對的不良者而不可得,以其本意固皆以謀國利民福也。然以荊公而行之,則其適焉者與其不適焉者蓋相半而已。荊公誦法三代,謂其法皆三代所已行之而有效者也,三代則邈矣,而載籍又不可盡信,其果曾行之與否,吾未敢言。雖然荊公則嘗以小試諸一郡一邑,而固有效矣。不寧惟是,以吾所睹聞,今世歐洲諸國,其所設施,往往與荊公不謀同符,而新與之德意志為尤夥,而其成績燦然。既若是矣,荊公同操此術,而又以至誠惻怛憂天下之心出之,而效不大睹,何也?殊不思三代以前之政治家,其所經畫者,千里之王畿耳,否則數百里之侯封耳。而今世歐洲諸國,其大者不過比吾一二省,其小者乃比吾一二縣也。故以三代以前行之而有效者,今世歐洲各國行之而效者,荊公宰鄞時行之,其收效當與彼相等,是敢斷言。及夫宰天下時行之,其收效能否與彼相等,是不敢斷言也。 吾讀國史,而得成功之政治家數人焉,曰管仲,曰子產,曰商君,曰諸葛武侯。夷考其所處者,則皆封建時代或割據時代也;其所統治者,則比今之一省或數州縣也。乃若大一統時代,綜禹跡所淹而理之,則欲求其運精思、宏遠猷,使全國食其賜如彼數子者,蓋未之有。其有一焉,則荊公也。而所成就,固瞠乎後矣。吾於是竊竊疑吾國之政治家,宜於治小國,而不宜於治大國。及環而思夫吾國以外之以政治家聞于後者,彼來喀瓦士何人耶?梭倫何人耶?吾國之一裡正耳。彼士達因何人耶?加富爾何人耶?俾斯麥何人耶?格蘭斯頓何人耶?吾國之一巡撫或總督耳。若夫羅馬帝國之盛,與夫今之俄羅斯,求其比跡彼數子者,又何無人也。吾乃深思而得其故矣。所謂大政治家者,不外整齊畫一其國民,使之同向於一目的以進行,因以充國力於內而揚國威於外雲爾。欲整齊畫一其國民,則其為道也,必出於干涉。今之以放任不以干涉而能為治者,惟英美等二三國而已。然其所謂放任,已非猶夫吾之所謂放任,而況乎其前此,蓋皆嘗經莫大之干涉而始有今日也。其餘諸國,則莫不以干涉為治者也。非惟今東西諸國有然,即吾國古代亦莫不有然。管商諸葛,皆以干涉其民而成治者也。《周官》為周公之書與否,吾不敢知;其嘗實行之與否,吾不敢知。使果為周公之書也,果嘗實行也,則干涉其民最密者,莫周公若也。准此以談,則干涉為政治家唯一之手段,抑章章矣。而此手段者,行諸小國則易,行之大國則難。小國行之則利余於弊,大國行之則弊余於利。故疇昔之治大國者,惟有二法焉:一曰威劫,二曰放任。威劫者字曰民賊,其不足語于政治家無論也。而放任亦決不足以稱政治家,未聞以政治家而臥而治其國者也。且既曰放任矣,則夫人而能之,且並土木偶而能之,而安用此種政治家為也?我國數千年之歷史,凡一姓之初興,必以威劫為政策,如漢高祖、宋藝祖之時代是也。及經數葉,則必以放任為政策,如漢文景、宋真仁之時代是也。放任既久則有亂,亂則有亡,亡則有興,有興則有威劫,威劫既倦,則返於放任,如是迭為循環,若一邱之貉焉。此政治家所以不產於其間也。雖然,吾無惑乎其然也。舍威劫與放任兩者之外,執其中者惟有干涉之一途,而大國之難於干涉且弊余於利既若彼矣,故吾竊以為太大之國,利於洸洸(guāng guāng 威武貌)之武夫以為舞臺,利於碌碌之餘子以為藏身藪,而最不利於發強剛毅文理密察之大政治家。自今以往,交通機關日漸發達,其大國一如疇昔之小國,則政治家之成就也較易。而在疇昔,則天下至難之業殆未有過是也。以荊公之時、荊公之地,而欲行荊公之志,其難也,非周公比也,非管仲、商君、諸葛武侯比也,非來喀瓦士、梭倫比也,非士達因、加富爾、俾斯麥、格蘭斯頓比也。其難如彼,則其所成就僅如此,固其宜也。其難如彼,而其所成就尚能如此,則荊公在古今中外諸政治家中,其位置亦可想見也。 且同是干涉政治也,而其程度亦有淺深之異焉。程度淺者行之較易,程度深者行之愈難。荊公之干涉政治,有為立憲國所能行,而專制國極難行者,甚且有近於國家社會主義,為今世諸立憲國所猶未能行者,夫以數千年未經干涉之民,而卒焉以此加之,其群起而嘩也亦宜。然則公之法其果為良乎?為不良乎?吾卒無以名之也。此外尚有公所以致失敗之一原因焉,曰所用者非其人,此則夫人能言之。然吾對於此說,亦與疇昔之論者稍有異同,別具下方,此不豫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