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王安石傳 | 上頁 下頁
王安石打了哪些仗(3)


  第二,西南夷之役

  中國古代的歷史,就是漢族和苗族互相爭鬥的歷史。自女媧、黃帝,直到大禹,仗打了數百年,漢族的地位才開始確定下來。苗族一天天衰落下去,遷徙到江淮以南。以後,又輾轉流落到溪峒一帶,從此不再敢與中原抗衡了。然而,一個國家之內讓語言不通,風俗不同的兩大民族,錯落相處在一起,終究不是長治久安的辦法。所以,安撫苗族人的部落,使他們逐漸同化,實在是中國最重要的基本國策之一,至今尚未完成這項偉大的事業。自秦代以後,最能實行這項政策的,前面有漢武帝對西南夷的開發,後面則有清朝兩度改土歸流,中間就是王安石經略湖川一帶的蠻夷。

  王安石經略蠻夷分為兩路,一路在今天的湖南,一路在今天的四川。湖南那一路的主帥,就是章惇;四川那一路的主帥,就是熊本。現在分別論述:

  (甲)湖南路

  湖南溪峒各個蠻族,自春秋時起,是楚國的一部分,戰國時期,秦國的白起曾攻佔這個地方,設置了黔中郡,漢朝改為武陵郡,後漢時期到處劫掠,馬援將他們打敗了。以後又經歷了晉、宋、齊、梁、陳,他們或反叛,或臣服。隋朝設置了辰州,唐朝設置了錦州、溪州、巫州、敘州,基本上以籠絡,不使他們絕望為主。唐朝末年,天下大亂,蠻族首領也在當地搞割據,自任為刺史。馬希範在湖南的時候,瑤族依山沿江聚眾守衛,有十幾萬人。到了後周之時,周行逢作亂,幾次進犯邊境,逼近辰州、永州,殺害百姓,劫掠牲畜,幾乎沒有一年安寧。到了宋朝擁有天下,兵威不能振奮,力量達不到較遠的地方,這些蠻族首領就割地據守,自己任命個官職,朝廷也就順水推舟,承認他們,維持現狀,所以,這些人越來越驕橫放縱。其中勢力比較強大的有北江的彭氏,南江的舒氏、田氏、向氏,梅山的蘇氏,誠州的楊氏等。北江的彭氏,世代佔據溪州,州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上、中、下三溪。還佔據了龍賜、天賜、忠順、保靜、感化、永順六個州,以及懿、安、新、遠、給、富、來、甯、南、順、高十一個州,總共是二十個州。南江的各個蠻族,從辰州到長沙,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溪峒,叫做敘、峽、中勝、元的幾個地方,是舒氏的領地;叫做獎、錦、懿、晃的幾個地方,是田氏的領地;叫做富、鶴、保順、天賜、古的幾個地方,是向氏的領地。他們都刻薄地盤剝自己的民眾,而且互相殘殺,塗炭生靈,沒有一點規矩。他們還屢次侵犯宋朝邊境,老百姓為此而感到痛苦異常。到了熙甯(宋神宗年號,公元1068—1077年)初年,湖北提點刑獄趙鼎,上疏說道,峽州蠻族的首領對待老百姓非常刻薄,剝削殘酷,蠻族百姓都願意歸附宋朝。辰州百姓張翹也上疏朝廷,言說南江、北江的利害,當時的宋神宗和王安石正想著要以武力震懾四方夷族。於是,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七月,派遣章惇任察訪荊湖北路,解決蠻族的問題。

  這一年的十一月,章惇招降了梅山的溪峒蠻族首領蘇氏。梅山過去與中原不相同,其地東邊與潭州相接,南邊與邵州相接,西邊與辰州相接,北邊與鼎州、澧州相接。章惇把他們招降後,登記當地的百姓共有一萬四千八百餘戶,田地二十六萬四百餘畝,都為他們制定了稅額,每年繳納一次,並修築武陽、開峽二城,設置安化縣,就是今天的長沙府安化縣和寶慶府新化縣。

  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十月,南江的蠻族向永晤、舒光銀二人,各自獻出他們的土地,向章惇投降。只有田氏仗著他有幾個勇猛的人,表現得非常桀驁不馴。章惇發兵攻打懿州,南江各州的溪峒陸續加以平定,於是在這裡設置了沅州,以懿州新城作為沅州的治所。後來又有誠州、徽州的蠻族首領楊光富,率領他的族姓二十三州溪峒歸附宋朝,於是設置了誠州。沅州就是今天的沅州府,誠州就是今天的靖州,而徽州就是今天靖州所屬的綏寧縣。

  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正月,章惇又招降了下溪的蠻族彭師晏。最初,彭氏世代統轄五溪,自己冊封為刺史,已經過去好幾代了,朝廷沒有人敢於過問。章惇平定南江之後,師晏感到很恐懼,章惇就與湖北提刑李平招降了他。他所轄二十個州都歸入宋朝版圖,就是今天的辰州府。於是,宋神宗下詔在這裡建築下溪城,賜名「會溪」,派兵在那裡駐守,隸屬於辰州,要求他們和那裡的漢人一樣繳納租賦。

  章惇經營治理蠻族之事,三年多的時間,招降的蠻族大首領就有幾十人,土地有四十餘州,相當於今天的四個州府。他還從廣西融州開闢道路,到達誠州府,在潯江等地增設了城堡。融州就是今天的柳州府融縣。元祐(宋哲宗年號,公元1086—1094年)初年,傅堯俞、王岩叟二人請求全部廢棄熙甯(宋神宗年號,公元1068—1077年)年間設置的新的州郡,只是因為考慮到蠻族民眾歸附已久,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才沒有完全廢棄,就廢棄了誠州,而保留了沅州。章惇所開闢的道路,所建的城堡,全部拆毀,從此以後,五溪一帶的郡縣,再也沒有人過問了。

  王夫之曾對此加以評論,他說:「章惇經制湖北的蠻族,試探神宗有用兵的想法,希望能因此而邀功請賞,似乎應該受到所有人的指責。但是,澧、沅、辰、靖之間,蠻族不再騷擾內地,而安化、靖州等州縣,至今仍是經過文教禮樂治理的地方,並與湖北、湖南的其他郡縣唇齒相依,他的功績難道是可以埋沒的嗎?章惇的事業沒有最終完成,在麻陽以西,沅漵以南的廣大地區,苗民仍然作亂,至今仍然是當地的禍患。住地接近蠻族的百姓,他們的性命和妻子兒女,以及牲畜糧食,都沒有辦法得到保護。這樣看來,章惇是有功還是有罪,已經非常明顯了,為什麼喜歡議論別人的過錯,自己卻不反思呢?如果用國家大義來衡量,那麼,他的功勞還不僅這一點呢!《論語》上說:『王者不治理夷狄。』這裡說的恐怕是九州以外吧。如果是在九州以內,被高山險阻、溝壑隔絕的民族,它的中間是華夏,它的外面就是夷狄;它的外面是華夏,它的中間就是夷狄,相互連接,卻又相互隔絕,就像胸、腋、肘、臂,互相庇護卻又互不瞭解。這些地方不是不可治理,也不是不應當治理,然而卻沒有得到治理,那麼,所謂君天下又有什麼可以稱道的呢!君天下,就是行仁義於天下;行仁義於天下,最重要的,就是將別人當作禽獸的人,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生命的尊貴。那些苗民部落的首領,在自己管轄的土地上作威作福,用粗暴乖戾的手段對付他的百姓,使他們像禽獸一樣生活,而且搜刮剝削、誅殺屠戮,沒有親與疏的區別。仁人一定不忍心看到這一切,就要誅殺他們的首領,平定這些地方,讓他們向國家繳納固定的賦稅,洗去他們身上的污穢,讓他們穿上衣服,逐漸使他們得到改變,使得詩書禮義也能在那裡產生影響,發揮作用,在這種條件下,忠孝、廉節、文章、政事等方面的人才,也就在這種氣氛中生長出來了。這難道不是以仁治天下的人最大的心願嗎?只有這樣,奪取蠻族的土地,在那裡設置郡縣,他的功勞才是博大的,他的品德才是端正的,他的仁政也才能行於天下。況且,辰、沅、澧、靖的高山峽谷有險要可以阻擋進兵,難道不是漢唐時期政治教化推廣實施的好地方嗎?就好像出於污泥,而一步登天,雖然有所殺戮,仁人也是不避諱的。軍隊很辛苦,糧草也消耗很多,但這都是為了保境安民,使得生活在邊境地區的婦女兒童不受傷害。一勞永逸,即使有怨言和誹謗,可以不必答理他。這是君天下者應該履行的天職。章惇的心思,是想逢迎君主去做事,並以此邀功,他其實不必這樣。但他把事做成了,也就有他的功勞。既然有功勞,那麼,最終就不該加罪於他。直到今天,他所建的那些州縣,保存下來的還歷歷在目。沿襲下來的設施,就像城步、天柱這些堡寨,星羅棋佈,也還歷歷在目。而沒有被他平定的,就是苗民的那些部落,他們就憑藉這些地方侵擾我們的郡縣,這也是有目共睹的。哪個安,哪個危,哪個治,哪個亂,哪個得,哪個失,考察一下這些事實,捫心自問,怎麼可以掩蓋呢?大概對小人來說,功也是罪,是也是非,還自以為是清明的議論,是不能改變的。儘管如此,還是有不相信這一套的人存在。」王夫之平日的論述,並不偏袒王安石,只有在談論這件事的時候,可以說能從大處著眼。只怪元祐(宋哲宗年號,公元1086—1094年)年間的那些所謂賢人,他們對於已經取得的功績,務必要將它毀滅才心裡痛快。說什麼騷擾生事,但事情畢竟已經過去,以後只是因襲並修整它罷了,國家花費並不多,而且蠻族民眾也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他們一定要廢棄這些建制的理由到底在哪裡呢?從這裡可以看出,當時那些在朝廷內外大吵大鬧的人,都是出於意氣和私心,沒有一件事是為國家百年大計考慮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