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先秦政治思想史 | 上頁 下頁
第二章 政治思想四大潮流及研究資料


  春秋戰國間學派繁茁,秦漢後,或概括稱為百家語,或從學說內容分析區為六家為九流。其實卓然自樹壁壘者,儒墨道法四家而已。其餘異軍特起,略可就其偏近之處附庸四家。四家末流,雖亦交光互影,然自各有其立腳點所在,故今惟以四家為一期思想之主幹。

  四家思想之內容,當于次章以下分別詳述,惟欲令學者先得一概念以為研究之準備,故先以極簡單之辭句敘說如下:

  一、道家。信自然力萬能而且至善,以為一涉人工,便損自然之樸。故其政治論,建設于絕對的自由理想之上,極力排斥干涉,結果謂並政府而不必要。吾名之曰「無治主義」。

  二、儒家。謂社會由人類同情心所結合,而同情心以各人本身最近之環圈為出發點,順等差以漸推及遠。故欲建設倫理的政治,以各人份內的互讓及協作,使同情心於可能的範圍內儘量發展,求相對的自由與相對的平等之實現及調和。又以為良好的政治,須建設於良好的民眾基礎之上,而民眾之本質,要從物質精神兩方面不斷的保育,方能向上。故結果殆將政治與教育同視,而於經濟上之分配亦甚注意。吾名之曰「人治主義」或「德治主義」或「禮治主義」。

  三、墨家。其注重同情心與儒家同,惟不認遠近差等。其意欲使人人各撤去自身的立腳點,同歸依于一超越的最高主宰者(天)。其政治論建設於絕對的平等理想之上,而自由則絕不承認,結果成為教會政治。吾名之曰「新天治主義」。(對三代前之舊天治主義而言。)

  四、法家。其思想以「唯物觀」為出發點,常注意當時此地之環境,又深信政府萬能,而不承認人類個性之神聖。其政治論主張嚴格的干涉,但干涉須以客觀的「物准」為工具,而不容主治者以心為高下。人民惟於法律容許之範圍內,得有自由與平等。吾名之曰「物治主義」或「法治主義」。

  以上四段以思想性質為序,試取譬于歐陸各國國會席次,則道家其極左党,法家其極右黨,儒家則中央党,而墨家則中央偏右者也。至其發生及成立年代,則儒家為傳統的學派,成立最早;道家成立年代大有疑問,然最早亦當在儒家後,遲或竟在墨家後;墨家成立,確在儒家後法家前;法家發生甚早或竟在儒家前,而成立則在彼三家後。此其大較也。今次論四家之代表人物及其年代與著作。

  儒家宗孔子人所共知,孔子生春秋之末,當西紀前五五二至四七九年。世傳其刪《詩》、《書》,定《禮》、《樂》,贊《易》,修《春秋》。但《詩》、《書》、《禮》皆舊文,《樂》無文字,《易傳》是否全出孔子尚有問題,確經孔子手定者惟《春秋》耳。吾儕研究孔子,不能克求諸其著述,惟當求諸其弟子及後學所記。所記最醇粹可信者,首推《論語》,次則《易傳》,次則公羊氏所傳《春秋傳》。其二戴《禮記》各篇,成立年代早晚不同,最晚者實出漢儒手,且純駁亦互見,當分別觀之。要之,《論語》以外各書,若確指為孔子學說則尚容商榷,若認為儒家學說,蓋無大過也。儒家至戰國末有二大師,一為孟子,一為荀卿。年代具如前表所推定,孟子書有《孟子》七篇,蓋其門人手記而大半曾經孟子閱定者。荀卿書有《荀子》三十二篇,其中或有一小部分為後人竄亂附益,要亦無逾越畔岸之處。故以此二書及前舉各書貫通研究,便可見儒家思想之全部及其派分變遷之跡。

  道家言宗老莊,人所共知。但《老子》五千言之著者果為誰氏,《莊子》三十三篇之著者果為何時人,今尚為學界懸案未決之問題。舊說大率認五千言之著者為孔子所從問禮之老聃,果爾,則其人為孔子先輩,道家當在儒家前成立。雖然,問老聃著書之說從何出?不外據《史記》本傳,然《史記》即以與太史儋、老萊子三人並舉,不能確指為誰。(關於《老子》之疑問,可看汪中《述學》、崔述《洙泗考信錄》及拙著《學術講演集》中《評胡適之中國哲學史大綱》。)墨子、孟子皆好譏評,而未嘗一及老聃,其書中有「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等文,似是難儒家;有「不尚賢使民不爭」等文,似是難墨家;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等文,似是難法家。以此推之,其書或頗晚出,要之,最早不能在孔子以前,最晚不能在莊子以後也。莊子年代,亦難確考。惟知其與惠施同時,約當孔子百年後。其書真偽參半,要皆道家言也。楊朱為道家重要人物,偽《列子》中曾詳述其學說,雖未敢盡信,然舍此亦更無所資。別有許行一派,蓋道家別出之附庸,其緒論見《孟子》中。

  墨家由墨翟開宗。翟蓋孔子卒後十餘年生,孟子生前十餘年卒。其學說具見《墨子》五十三篇中。雖間有後人附益,然面目大致可見。其後學有惠施一派,專言名學,與政治較為緣遠;有宋鈃一派,專弘「非攻」義,為宣傳墨宗政論一健將。兩派著述皆無傳,其緒論時見於莊、孟、荀諸家書中。

  法家成為一學派,時代頗晚。然所謂「法治思想」者,其淵源抑甚古。蓋自「宗法政治」破壞以後,為政者不能不恃法度以整齊其民,於是大政治家競以此為務。其在春秋,則管仲、子產、範蠡,其在戰國,則李悝、吳起、申不害、商鞅之流,皆以法治卓著成績。其事業與言論,往往詒影響于社會人心。其在野學者如鄧析、計然之徒,時複以議法文談法術顯於春秋。逮戰國末年,則慎到、尹文輩益精研法理。至韓非而集其成,斯則法家之所以蔚為大國也。今所存諸家書,當以《慎子》、《尹文子》、《韓非子》為斯學代表。《管子》、《商君書》雖非管仲、商鞅所作,然皆戰國末治法家言者之所推演薈集,其價值亦與儒家之《戴記》埒也。

  四家重要之人物及著作大略如上。但猶有一事當注意者,各派末流,交光互影,其性質絕不如初期之單純。故荀卿之言禮,與法家所謂法殆相逼近,韓非為法家鉅子,而《解老》、《喻老》諸篇,蓋粹於道家言;尹文亦法家,而「非攻」說則宗墨者。諸如此類,各家皆然,觀異觀同,是在學者之懸解也已。

  大政治家年表

  管仲相齊 (前708-643)
  子產相鄭 (前543-522)
  範蠡相越 (前482-472)
  李悝相魏 (前424-387)
  吳起相楚 (前401-381)
  商鞅相秦 (前352-338)
  申不害相韓 (前351-337)
  李斯相秦 (前237-208)

  今先將四家重要旨趣分別論次,而別舉數問題為各家所共趨或互諍者比較評騭於後,凡二十一章。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