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先秦政治思想史 | 上頁 下頁
附錄四 《春秋》「作稅畝」、「用田賦」釋義


  《春秋宣十五年》,「初稅畝」。《左傳》云:「初稅畝,非禮也。谷出不過藉,以豐財也。」《公羊傳》云:「……譏始屢畝而稅也。何譏乎始屢畝而稅?古者什一而藉。……」後儒多解初稅畝為初壞井田,似是而實非也。古代之課于田者,皆以其地力所產比例而課之,無論田之井不井皆如是,除此外別無課也。稅畝者,除課地力所產外又增一稅目以課地之本身——即英語所謂Land Tax。不管有無所產,專以畝為計算單位,有一畝稅一畝,故曰屢畝而稅。魯國當時何故行此制,以吾度之,蓋前此所課地力產品以供國用者,今地既變為私人食邑,此部分之收入,已為「食」之者所得,食邑愈多,國家收入愈蝕,乃別立屢畝而稅之一稅源以補之。自「稅畝」以後,農民乃由一重負擔而變為兩重負擔,是以《春秋》譏之也。

  《春秋·哀十二年》,「用田賦」。後儒或又以為破壞井田之始。井田有無且勿論,藉如彼輩說,宣十五年已破壞矣,又何物再供數十年後之破壞。今置是說,專言「稅畝」與「田賦」之區別。賦者,「出車徒供繇役」,即孟子所謂「力役之征」也。初時為本屬人的課稅,其性質略如漢之「口算」,唐宋以來之「丁役」。哀公時之用田賦,殆將此項課稅加征於田畝中,略如清初「一條鞭」之制。此制行而田乃有三重負擔矣。此民之所以日困也。

  複次,吾儕所甚欲知者,古代商業狀況何如?《皋陶謨》有「懋遷有無化居」語。似商業在唐虞時已發達。雖然,吾前已屢言,《虞夏書》為春秋前後人追述,未可遽據為史實。以情理度之,夏禹以前,當為部落共產時代,未必有商業之可言。《酒誥》云:「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群經中明言商業者,似以此為最古,據此則商周間已頗盛矣。《詩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氓》),「如賈三倍」(《瞻卬》)。皆足為春秋前商業漸展之證。春秋中葉以後,鄭商人弦高,出其貨品以紓國難。(《左·僖三十三》)鄭子產又言其國君與商人世有盟誓。(《左·昭十六》)則商人地位似甚高。孔子稱子貢「不受命而貨殖焉」(《論語》)。《史記》稱「子貢廢著鬻財于曹魯之間」,「範蠡治產積居與時逐……三致千金」(《貨殖傳》),皆春秋末年事,因此吾輩可以大概推定,春秋時商業蓋與農業駢進,但各地狀況不同。彼地狹人稠之鄭國,發達當最早,其餘或仍有甚微微者。(《昭十六》傳記晉韓起市環于鄭商。子產曰:「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恃此質誓,故能相保以至於今』……」據此可推想當時政府對於商人之態度何如。)

  於此最當注意者,則貨幣起原及變遷之跡何如?詳言之,則商業何時始由實物交易進為貨幣交易耶?貨幣何時始用金屬鑄造且有一定重量耶?此問題甚重要,因資本制度之發生,其基礎在此也。

  《繫辭傳》稱:「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孟子》稱:「古之為市者,以其所有易其所無,有司者治之耳。」此所記未知為確指何時之制度,但實物交易之習慣,直至漢時猶甚盛行,則古代更可想。(吾舊著《春秋時貨幣種類及流通狀況考》,曾登載《新民叢報》,今意見變遷甚多,然所搜資料,尚有一部分可用。)古代最初之貨幣為貝殼,故凡關於財貨之字皆從貝。五貝排貫,名之曰「朋」。《易·爻辭》言「喪貝」,言「十朋之龜」,《詩》言「錫我百朋」,鐘鼎文中記「王賜貝」者頗多,間有記所賜之數者,大率五朋十朋。可見貝在古代極為貴重。貝產水濱,可想見最初之貨幣交易,起于黃河下游入海各地。其後應用漸廣,而實貝不給,則有用他物仿製者。近頃在彰德附近之古殷墟發見骨制之貝,人造貨幣現存者,當以此為最古。其後漸以銅仿製,俗所稱蟻鼻錢,即銅貝也。是為金屬貨幣之始,再進則以銅仿製為刀形為農器形。為刀形者,今錢譜家所謂刀幣也;為農器形者,彼輩所稱「方足布」、「尖足布」等皆是。此物在古代謂之「錢」,不謂之「布」。錢譜家陋耳。(錢譜家動稱某種古錢為少昊時代物,為虞夏贖刑所用物,為太公圜法,為周景王大錢,其實皆以意附會耳。古錢流傳至今者,恐無戰國以前物,茲事吾當著專篇考之,本書非經濟史,不能詳及也。)《詩》:「庤乃錢鎛。」「錢」為小農器,如今之鋤或鏟,方尖足布即仿其式。此類之貨幣,皆由實物交易一轉手。當人類發明用銅之後,社會最貴重者,即為銅制之刀及農具,常以他種實物如牲畜、谷米、布帛之類與之交換。其後漸用之為價值公准,於是仿其形而縮小之以為代表,則一定重量之金屬貨幣所由起也。刀及錢皆仿縮原物,而上加一環,穿孔以便貫串,用之既久,其工准為社會所公認,則並其刀與錢(農器)之原形而去之,僅留一圓環,其後更將環之內孔易圓為方,使與「外圓內方」之道德觀念結合,則後世「製錢」之所由成立也。

  後世言圜法者,盛稱太公、管子。錢幣之興,濫觴齊境,或不失為一種史實,雖然,吾細讀《左傳》,覺其時用金屬貨幣之痕跡甚少。間有一二,亦末葉(昭、定、哀時)事耳。因此吾欲假定春秋中葉以前之商業狀況,仍以實物交易為原則,吾所以齗齗考證此事者,因貨幣未通用以前,資本儲藏之量,勢不能為無制限的擴張,此於經濟社會組織之變遷,其所關最巨也。

  貸資取息之行為,在春秋時當然已有。但此種行為,似仍以實物借貸行之。齊晏嬰述陳氏專齊之政策,謂「以家量貸而以公量收之」(《左·昭三》)。謂貸民以粟,而貸出時與收回時所用之鬥量異也。使貨幣已盛行,借貸者必不復為此笨滯之舉。晏子與孔子同時,齊又為用幣最早之國,而當時狀況猶如是,故可假定為終春秋之世,資本制度未能成立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