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 上頁 下頁
一 反動與先驅(1)


  這部講義,是要說明清朝一代學術變遷之大勢及其在文化上所貢獻的分量和價值。為什麼題目不叫作清代學術呢?因為晚明的二十多年,已經開清學的先河,民國的十來年,也可以算清學的結束和蛻化。把最近三百年認作學術史上一個時代的單位,似還適當,所以定名為《近三百年學術史》。

  今年是公曆1923年。上溯三百年前至1623年,為明天啟三年,這部講義就從那時候講起。若稍為概括一點,也可以說是17、18、19三個世紀的中國學術史。

  我三年前曾做過一部《清代學術概論》。那部書的範圍和這部講義差不多,但材料和組織很有些不同。希望諸君預備一部當參考。

  這個時代的學術主潮是:

  厭倦主觀的冥想而傾向於客觀的考察。

  無論何方面之學術,都有這樣趨勢。可惜客觀考察多半仍限於紙片上事物,所以它的效用尚未能儘量發揮。此外還有一個支流是:

  排斥理論,提倡實踐。

  這個支流屢起屢伏,始終未能很占勢力。總而言之,這三百年學術界所指向的路,我認為是不錯的——是對於從前很有特色而且有進步的,只可惜全部精神未能貫徹。以後憑藉這點成績擴充蛻變,再開出一個更切實更偉大的時代,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這回演講的微意。

  凡研究一個時代思潮,必須把前頭的時代略為認清,才能知道那來龍去脈。本講義所講的時代,是從它前頭的時代反動出來。前頭的時代,可以把宋元明三朝總括為一個單位——公曆1000至1600——那個時代有一種新學術系統出現,名曰「道學」。那六百年間,便是「道學」自發生成長以至衰落的全時期。那時代的道學思潮又為什麼能產生能成立呢?(一)因為再前一個時代便是六朝隋唐,物質上文化發達得很燦爛,建築、文學、美術、音樂等等都呈現歷史以來最活潑的狀況。後來,這種文明爛熟的結果,養成社會種種惰氣。自唐天寶間兩京陷落,過去的物質文明已交末運,跟著晚唐藩鎮和五代一百多年的紛亂,人心愈發厭倦,所以入到宋朝,便喜歡回到內生活的追求,向嚴肅樸素一路走去。(二)隋唐以來,印度佛教各派教理儘量輸入,思想界已經攙入許多新成分,但始終儒自儒、佛自佛,采一種不相聞問的態度。到了中晚唐,兩派接觸的程度日漸增加,一方面有韓愈一流人據儒排佛,一方面有梁肅、李翱一流人援佛入儒。到了兩宋,當然會產出儒佛結婚的新學派。加以那時候的佛家,各派都衰,禪宗獨盛。禪宗是打破佛家許多形式和理論,專用內觀工夫,越發與當時新建設之道學相接近。所以道學和禪宗,可以說是宋元明思想全部的代表。

  道學派別,雖然不少,但有一共同之點,是想把儒家言建設在形而上學——即玄學的基礎之上。原來儒家開宗的孔子不大喜歡說什麼「性與天道」,只是想從日用行為極平實處陶養成理想的人格。但到了佛法輸入以後,一半由儒家的自衛,一半由時代人心的要求,總覺得把孔門學說找補些玄學的作料才能滿足。於是從「七十子後學者所記」的《禮記》裡頭抬出《大學》《中庸》兩篇出來,再加上含有神秘性的《易經》作為根據,來和印度思想對抗。「道學」最主要的精神實在於此。所以在「道學」總旗幟底下,雖然有呂伯恭、朱晦庵、陳龍川各派,不專以談玄為主,然而大勢所趨,總是傾向到明心見性一路,結果自然要像陸子靜、王陽明的講法,才能徹底地成一片段。所以到明的中葉,姚江(王陽明)學派,奄襲全國,和佛門的禪宗,混為一家。這是距今三百五六十年前學術界的形勢。

  在本講義所講的時代開始之時,王陽明去世已將近百年了。(陽明卒於嘉靖八年,當公曆1529年。)明朝以八股取士,一般士子,除了永樂皇帝欽定的《性理大全》外,幾乎一書不讀。學術界本身,本來就像貧血症的人,衰弱得可憐。王陽明是一位豪傑之士,他的學術像打藥針一般,令人興奮,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學結束,吐很大光芒。但晚年已經四方八面受人妒忌排擠,不得志以死。陽明死後,他的門生,在朝者,如鄒東廓守益、歐陽南野德;在野者,如錢緒山德洪、王龍溪畿、羅近溪汝芳、王心齋艮,都有絕大氣魄,能把師門宗旨發揮光大,勢力籠蓋全國,然而反對的亦日益加增。反對派別,大略有三:其一,事功派,如張江陵居正輩,覺得他們都是書生迂闊,不切時務;其二,文學派,如王弁州世貞輩,覺得他們學問空疏,而且所講的太乾燥無味;其三,勢利派,毫無宗旨,唯利是趨,依附魏忠賢一班太監,專和正人君子作對,對於講學先生,自然疾之如仇。這三派中,除勢利派應該絕對排斥外,事功、文學兩派,本來都各有好處。但他們既已看不起道學派,道學派也看不起他們,由相輕變為相攻。結果這兩派為勢利派利用,隱然成為三角同盟以對付道學派。中間經過「議禮」、「紅丸」「梃擊」「移宮」諸大案,都是因宮廷中一種不相干的事實,小題大做,雙方意見鬧到不可開交。到最後二三十年間,道學派大本營,前有「東林」,後有「複社」,都是用學術團體名義,實行政黨式的活動。他們對於惡勢力,拼命奮鬥的精神,固然十分可敬可佩,但党勢漸成以後,依草附木的人日多,也不免流品很雜。總而言之,明朝所謂「士大夫社會」,以「八股先生」為土台。所有群眾運動,無論什麼「清流濁流」,都是八股先生最占勢力。東林、複社,雖比較的多幾位正人君子,然而打開天窗說亮話,其實不過王陽明這面大旗底下一群八股先生和魏忠賢那面大旗底下一群八股先生打架。何況王陽明這邊的末流,也放縱得不成話,如何心隱本名梁汝元、李卓吾贄等輩,簡直變成一個「花和尚」。他們提倡的「酒色財氣不礙菩提路」,把個人道德社會道德一切藩籬都衝破了,如何能令敵派人心服。這些話且不必多說。總之晚明政治和社會所以潰爛到那種程度,最大罪惡,自然是在那一群下流無恥的八股先生,巴結太監,魚肉人民。我們一點不能為他們饒恕。卻是和他們反對的,也不過一群上流無用的八股先生,添上幾句「致知格物」的口頭禪做幌子,和別人鬧意見鬧過不休。最高等的如顏習齋所謂「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至矣極矣。當他們筆頭上口角上吵得烏煙瘴氣的時候,張獻忠、李自成已經把殺人刀磨得飛快,準備著把千千萬萬人砍頭破肚,滿洲人已經把許多降將收了過去,準備著看風頭撿便宜貨入主中原。結果幾十年門戶黨派之爭,鬧到明朝亡了一齊拉倒。這便是前一期學術界最後的一幕悲劇。

  明亡以後,學者痛定思痛,對於那群閹党、強盜、降將,以及下流無恥的八股先生,罪惡滔天,不值得和他算賬了。卻是對於這一群上流無用的道學先生,倒不能把他們的責任輕輕放過,李剛主說:

  ……高者談性天,撰語錄;卑者疲精死神於舉業。不唯聖道之禮樂兵農不務,即當世之刑名錢谷,亦懵然罔識,而搦管呻吟,自矜有學。……中國嚼筆吮毫之一日,即外夷秣馬厲兵之一日,卒之盜賊蜂起,大命遂傾,而天乃以二帝三王相傳之天下授之塞外……《恕穀集·書明劉戶部墓表後》

  又說:

  宋後,二氏學興,儒者浸淫其說,靜坐內視,論性談天,與夫子之言,一一乖反,而至於扶危定傾大經大法,則拱手張目,授其柄于武人俗士。當明季世,朝廟無一可倚之臣。坐大司馬堂批點《左傳》,敵兵臨城,賦詩進講,覺建功立名,俱屬瑣屑,日夜喘息著書,曰此傳世業也。卒至天下魚爛河決,生民塗炭。嗚呼,誰生厲階哉!《恕谷集·與方靈皋書》

  朱舜水說:

  明朝以時文取士。此物既為塵羹土飯,而講道學者又迂腐不近人情。……講正心誠意,大資非笑,於是分門標榜,遂成水火,而國家被其禍。《舜水遺集·答林春信問》

  顧亭林說:

  劉、石亂華,本於清談之流禍,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談,有甚於前代者。昔之清談談老莊,今之清談談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遺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辭其末。不習六藝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綜當代之務,舉夫子論學論政之大端,一切不問,而曰「一貫」,曰「無言」。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股肱惰而萬事荒,爪牙亡而四國亂,神州蕩覆,宗社丘墟。昔王衍妙善玄言,自比子貢,及為石勒所殺,將死,顧而言曰:「吾曹雖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虛,戮力以匡天下,猶可不至今日。」今之君子,得不有愧乎其言。《日知錄》卷七《夫子之言性與天道》條亭林既憤慨當時學風,以為明亡實由於此,推原禍始,自然責備到陽明。他說:

  以一人而易天下,其流風至於有百餘年之久者,古有之矣,王夷甫(衍)之清談、王介甫(安石)之新說;其在於今,則王伯安(守仁)之良知是也。孟子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撥亂世反諸正,豈不在後賢乎?《日知錄》卷十八王船山亦以為王學末流之弊,從陽明本身出來。他說:

  姚江王氏陽儒陰釋誣聖之邪說,其究也,刑戮之民、閹賊之黨皆爭附焉,而以充其「無善無惡圓融事理」之狂妄。《正蒙注·序論》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