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清代學術概論 | 上頁 下頁 |
三十一 |
|
前清一代學風,與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相類甚多。其最相異之一點,則美術文學不發達也。 清之美術(畫)雖不能謂甚劣於前代,然絕未嘗向新方面有所發展,今不深論。 其文學,以言夫詩,真可謂衰落已極。吳偉業之靡曼,王士禎之脆薄,號為開國宗匠。乾隆全盛時,所謂袁(枚)、蔣(士銓)、趙(翼)三大家者,臭腐殆不可向邇。諸經師及諸古文家,集中多亦有詩,則極拙劣之砌韻文耳。嘉道間,龔自珍、王曇、舒位,號稱新體,則粗獷淺薄。咸同後,競宗宋詩,只益生硬,更無餘味。其稍可觀者,反在生長僻壤之黎簡、鄭珍輩,而中原更無聞焉。直至末葉,始有金和、黃遵憲、康有為,元氣淋漓,卓然稱大家。 以言夫詞,清代固有作者,駕元明而上,若納蘭性德、郭麐、張惠言、項鴻祚、譚獻、鄭文焯、王鵬運、朱祖謀,皆名其家,然詞固所共指為小道者也。 以言夫曲,孔尚任《桃花扇》、洪昇《長生殿》外,無足稱者;李漁、蔣士銓之流,淺薄寡味矣。 以言夫小說,《紅樓夢》只立千古,餘皆無足齒數。 以言夫散文,經師家樸實說理,毫不帶文學臭味;桐城派則以文為「司空城旦」矣。其初期魏禧、王源較可觀,末期則魏源、曾國藩、康有為。清人頗自誇其駢文,其實極工者僅一汪中,次則龔自珍、譚嗣同。其最著名之胡天游、邵齊燾、洪亮吉輩,已堆垛柔曼無生氣,餘子更不足道。 要而論之,清代學術,在中國學術史上,價值極大;清代文藝美術,在中國文藝史美術史上,價值極微;此吾所敢昌言也。 清代何故與歐洲之「文藝復興」異其方向耶?所謂「文藝復興」者,一言以蔽之,曰返於希臘。希臘文明,本以美術為根幹,無美術則無希臘,蓋南方島國景物妍麗而多變化之民所特產也。而意大利之位置,亦適與相類。希臘主要美術在雕刻,而其實物多傳於後。故維那神像(雕刻裸體女神)之發掘,為文藝復興最初之動機;研究學問上古典,則其後起耳。故其方向特趨重於美術,宜也。我國文明,發源于北部大平原。平原雄偉廣蕩而少變化,不宜於發育美術。所謂復古者,使古代平原文明之精神復活,其美術的要素極貧乏,則亦宜也。 然則曷為並文學亦不發達耶? 歐洲文字衍聲,故古今之差變劇;中國文字衍形,故古今之差變微。文藝復興時之歐人,雖競相與研究希臘,或徑以希臘文作詩歌及其他著述,要之欲使希臘學普及,必須將希臘語譯為拉丁或當時各國通行語,否則人不能讀。因此,而所謂新文體(國語新文學)者,自然發生,如六朝隋唐譯佛經,產生一種新文體,今代譯西籍,亦產出一種新文體,相因之勢然也。 我國不然,字體變遷不劇,研究古籍,無待迻譯。夫《論語》、《孟子》,稍通文義之人盡能讀也,其不能讀《論語》、《孟子》者,則並《水滸》、《紅樓》亦不能讀也,故治古學者無須變其文與語。既不變其文與語,故學問之實質雖變化,而傳述此學問之文體語體無變化,此清代文無特色之主要原因也。重以當時諸大師方以崇實黜華相標榜,顧炎武曰:「一自命為文人,便無足觀。」(《日知錄》二十)所謂「純文藝」之文,極所輕蔑。高才之士,皆集於「科學的考證」之一途。其向文藝方面討生活者,皆第二派以下人物,此所以不能張其軍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