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清代學術概論 | 上頁 下頁
二十一


  清學分裂之導火線,則經學今古文之爭也。

  何謂今古文?初,秦始皇焚書,六經絕焉。漢興,諸儒始漸以其學教授,而亦有派別。《易》則有施(讎)、孟(喜)、梁丘(賀)三家,而同出田何;《書》則有歐陽(生)、大夏侯(勝)、小夏侯(建)三家,而同出伏勝;《詩》則有齊、魯、韓三家,《魯詩》出申公,《齊詩》出轅固,《韓詩》出韓嬰;《春秋》則惟《公羊傳》,有嚴(彭祖)、顏(安樂)兩家,同出胡毋生、董仲舒;《禮》則惟《儀禮》,有大戴(德)、小戴(聖)、慶(普)三家,而同出高堂生。此十四家者,皆漢武帝、宣帝時立於學官,置博士教授,其寫本皆用秦漢時通行篆書,謂之今文。《史記·儒林傳》所述經學傳授止此,所謂十四博士是也。逮西漢之末,則有所謂古文經傳出焉。《易》則有費氏,謂東萊人費直所傳;《書》則有孔氏,謂孔子裔孔安國發其壁藏所獻;《詩》則有毛氏,謂河間獻王博士毛公所傳;《春秋》則《左氏傳》,謂張蒼曾以教授;《禮》則有《逸禮》三十九篇,謂魯共王得自孔子壞宅中;又有《周官》,謂河間獻王所得。此諸經傳者,皆以科鬥文字寫,故謂之古文。兩漢經師,多不信古文。劉歆屢求以立學官,不得。歆移書讓太常博士,謂其「專己守殘,黨同妒真」者也。王莽擅漢,歆挾莽力立之;光武複廢之,東京初葉,信者殊稀。至東漢末,大師服虔、馬融、鄭玄皆尊習古文,古文學遂大昌。而其時爭論焦點,則在《春秋公羊傳》。今文大家何休著《左氏膏肓》、《谷梁廢疾》、《公羊墨守》,古文大家鄭玄則著《箴膏肓》、《起廢疾》、《發墨守》以駁之。玄既淹博,遍注群經,其後晉杜預、王肅皆衍其緒,今文學遂衰。此兩漢時今古文哄爭之一大公案也。

  南北朝以降,經說學派,只爭鄭(玄)、王(肅),今古文之爭遂熄。唐陸德明著《釋文》,孔穎達著《正義》,皆雜宗鄭、王。今所傳《十三經注疏》者,《易》用王(弼)注,《書》用偽孔(安國)傳,《詩》用毛傳鄭箋,《周禮》、《儀禮》、《禮記》皆用鄭注,《春秋左氏傳》用杜(預)注,其餘諸經,皆汲晚漢古文家之流。西漢所謂十四博士者,其學說皆亡,僅存者惟《春秋公羊傳》之何(休)注而已。自宋以後,程朱等亦遍注諸經,而漢唐注疏廢。

  入清代則節節復古,顧炎武、惠士奇輩專提倡注疏學,則複于六朝、唐。自閻若璩攻偽《古文尚書》,後證明作偽者出王肅,學者乃重提南北朝鄭、王公案,絀王申鄭,則複于東漢。乾嘉以來,家家許、鄭,人人賈、馬,東漢學爛然如日中天矣。懸崖轉石,非達於地不止。則西漢今古文舊案,終必須翻騰一度,勢則然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