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梁啟超 > 李鴻章傳 | 上頁 下頁
第四章 兵家之李鴻章-上(3)


  敵軍大挫後,李秀成大舉圖恢復,使其部將糾合無錫、漂陽、宜興等處眾八萬餘,船千餘隻,出運河口,而自率精銳數千,據金匱、援蘇州,互相策應,與官軍連戰,互有勝敗。十月十九日,李鴻章親督軍,程學啟、戈登為先鋒,進迫蘇州城,苦戰劇烈,逐破其外郭,秀成及譚紹光等引入內城,死守不屈。既而官軍水陸並進,合圍三面,城中糧盡,眾心疑懼。其裨將郜雲官等,猜疑攜貳,遂通款于程學啟,乞降。於是學啟與戈登親乘輕舸造城北之洋澄湖,與雲官等面訂降約,使殺秀成、紹光以獻,許以二品之賞。戈登為之保人,故雲官等不疑。然卒不忍害秀成,乃許斬紹光而別。

  李秀成微覺其謀,然事已至此,無可奈何,乃乘夜出城去。廿四日,譚紹光以事召雲官於帳中,雲官乃與驍將汪有為俱,見紹光,即刺殺之,並掩擊其親軍千餘人,遂開門降。廿五日,雲官等獻紹光首,請程學啟入城驗視。其降酋之列銜如下:

  一、納王郜雲官
  二、比王伍貴文
  三、康王汪安均
  四、甯王周文佳
  五、天將軍范起發
  六、天將軍張大洲
  七、天將軍汪環武
  八、大將軍汪有為

  當時此八將所部兵在城中者尚十余萬人,聲勢洶洶。程學啟既許以總兵副將等職,至是求如約。學啟細察此八人,謂狼子野心,恐後不可制。乃與李鴻章密謀,設宴大饗彼等於坐艦,號炮一響,伏兵起而駢戮之,並殺餘黨之強禦者幹余,餘眾俱降。蘇州定,鴻章以功加太子少保。

  先是八酋之降也,戈登實為保人。至是聞鴻章之食言也,大怒,欲殺鴻章以償其罪,自攜短銃以覓之。鴻章避之,不敢歸營。數日後,怒漸解,乃止。

  案:李文忠於是有慚德矣。夫殺降已為君子所不取,況降而先有約,且有保人耶?故此舉有三罪焉。殺降背公理一也,負約食言二也,欺戈登負友人三也。戈登之切齒痛恨,至欲剚刃其腹以泄大忿,不亦宜乎?雖彼鑒於苗沛霖、李世忠故事,其中或有所大不得已者存,而文忠生平好用小智小術,亦可以見其概矣。

  蘇州之克復,實江南戡定第一關鍵也。先是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各以孤軍東下深入重地,彼此不能聯絡策應,故力甚單而勢甚危。蘇州之捷,李鴻章建議統籌全域,欲乘勝進入浙地,與曾、左兩軍互相接應,合力大舉,是為官軍最後結果第一得力之著。十一月,劉銘傳、郭松林、李鴻章進攻無錫,拔之,擒斬其將黃子漋父子。於是鴻章分其軍為三大部隊:其隊,自率之;隊,程學啟率之,入浙,拔平湖、乍浦、澉浦、海鹽、嘉善,迫嘉興府,左宗棠之軍,亦進而與之策應,入杭州界,攻余杭縣,屢破敵軍;隊,劉銘傳、郭松林等率之,與常勝軍共略常州,大捷,克復宜興、荊溪,擒敵將黃靖忠。鴻章更使郭松林進攻溧陽,降之。

  時敵將陳坤書,有眾十余萬,據常州府,張其翼以搗官軍之後背。李鴻章與劉銘傳當之,敵軍大盛,官軍頗失利。坤書又潛兵迂人江蘇腹地,出沒江陰、常熟、福山等縣,江陰、無錫戒嚴,江蘇以西大震。李鴻章乃使劉銘傳獨當常州方面,而急召郭松林棄金壇,晝夜疾赴,歸援蘇州。又使李鶴章急歸守無錫,楊鼎勳、張樹聲率別軍扼江陰之青陽、焦陰,斷敵歸路。時敵軍圍常熟益急,苦戰連日,僅支。又並圍無錫,李鴻章嬰壁固守幾殆。數日,郭松林援軍至,大戰破敵,圍始解。松林以功授福山鎮總兵。

  先是程學啟圍嘉興極急,城中守兵,鋒銳相當,兩軍死傷枕籍。二月十九日,學啟激厲將士,欲速拔之,躬先陷陣,越浮橋,肉搏梯城。城上敵兵死守,彈丸如雨,忽流彈中學啟左腦,僕。部將劉士奇見之,立代主將督軍,先登入城。士卒怒憤,勇氣百倍。而潘鼎新、劉秉璋等,亦水陸交進,遂拔嘉興。

  程學啟被傷後,臥療數旬,遂不起,以三月十日卒,予諡忠烈。李鴻章痛悼流涕。

  嘉興府之克復也,杭州敵焰大衰,遂以二月二十三日,敵大隊乘夜自北門脫出。左軍以三月二日入杭州城,至是蘇軍與浙軍之連絡全通,勢始集矣。

  程學啟之卒也,鴻章使其部將王永勝、劉士奇分領其眾,與郭松林會,自福山鎮進擊沙山,連戰破之。至三河口,斬獲二萬人。鴻章乃督諸軍合圍常州,使劉銘傳擊其西北,破之;郭松林攻陳橋渡大營,破之;張樹聲、周盛波、鄭國櫆等襲河邊敵營廿餘,皆破之。敗軍潰走,欲還入城,陳坤書拒之,故死城下者不可勝數。三月廿二日,李軍進迫常州城,以大炮及炸藥轟城,城崩數十丈,選死士數百人,梯以登。陳坤書驍悍善戰。躬率悍卒出戰拒之,修補缺口,官軍死者數百人。鴻章憤怒,督眾益治攻具,築長圍,連日猛攻,兩軍創钜相當。經十余日,李鴻章自督陣,劉銘傳、郭松林、劉士奇、王永勝等,身先士卒,奮戰登城,敵始亂。陳坤書猶不屈,與其將費天將共率悍黨,叱吒巷戰,松林遂力戰擒坤書,天將亦為盛波所擒。銘傳大呼傳令,投兵器降者赦之,立降萬餘。官軍死者亦千數。常州遂複,時四月六日也。至是江蘇軍與金陵軍之聯絡全通,江蘇全省中,除金陵府城內無一敵蹤矣。

  自同治元年壬戌春二月,李鴻章率八千人下上海,統領淮軍、常勝軍,轉鬥各地,大小數十戰,始於松江,終於嘉興常州,凡兩周歲至同治三年甲子夏四月,平吳功成。

  案:李鴻章平吳大業,固由淮軍部將驍勇堅忍,而其得力于華爾、戈登者實多,不徒常勝軍之戰勝攻取而已。當時李秀成智勇絕倫,軍中多用西式槍炮,程、劉、郭,周、張、潘諸將,雖善戰,不過徒恃天稟之勇謀,而未曉新法之作用。故淮軍初期,與敵相遇,屢為所苦。李鴻章有鑒於是,故諸將之取法常勝軍,利用其器械者亦不少焉。而左宗棠平浙之功,亦得力于法國將官托格比、吉格爾之徒甚多。本朝之絕而複續,蓋英法人大有功焉。彼等之意,欲藉以永保東亞和平之局,而為商務之一樂園也。而豈料其至於今日,猶不先自振,而將來尚恐不免有great revolution在其後乎。

  先是曾國荃軍水陸策應,圍金陵既已二撚,至甲子正月,拔鍾山之石壘,敵失其險,外圍始合,內外不通,糧道已絕,城中食盡。洪秀全知事不可為,於四月二十七日飲藥死。諸將擁立其子洪福,當時官軍尚未之覺,朝旨屢命李鴻章移江蘇得勝之師助剿金陵,曾國荃以為城賊既疲,糧彈俱盡,殲滅在即,恥借鴻章之力,而李鴻章亦不顧分曾之功,深自抑退,乃托言盛暑不利用火器,固辭不肯進軍。朝廷不喻鴻章之旨,再三敦促。國荃聞之,憂憤不自勝,乃自五月十八日起,日夜督將士猛攻地保城,遂拔之。更深穿地道,自五月三十至六月十五,隧道十余處皆成。乃嚴戒城外各營,各整戰備,別懸重賞募死士,約乘缺以先登。

  時李秀成在金陵,秀全死後,號令一出其手。秀成知人善任,恩威並行,人心服之,若子于父。五月十五日,秀成自率死士數百人,自太平門缺口突出,又別遣死士數百冒官兵服式,自朝陽門突出,沖入曾營,縱火嘩噪。時官軍積勞疲憊,戰力殆盡,驟遇此警,幾於瓦解獸散,幸彭毓橘諸將率新兵馳來救之,僅乃獲免。

  六月十六日,正午,隧道內所裝火藥爆裂,萬雷轟擊,天地為動,城壁崩壞廿餘丈。曾軍將叱吒奮登,敵兵死抗,彈丸如雨,外兵立死者四百余人。眾益奮發,踐屍而過,遂入城。李秀成至是早決死志,以所愛駿馬贈幼主洪福,使出城遁,而秀成自督兵巷戰,連戰三日夜,力盡被擒,敵大小將弁戰死焚死者三千余人。城郭宮室連燒,三日不絕,城中兵民久隨洪氏者男女十余萬人,無一降者。自咸豐三年癸醜秀全初據金陵,至是凡十二年始平。

  案:李秀成真豪傑哉。當存亡危急之頃,滿城上下,命在旦夕,猶能驅役健兒千數百,突圍決戰,幾殲敵師。五月十五日之役,曾軍之不亡,天也。及城已破,複能以愛馬救幼主,而慷慨決死,有國亡與亡之志。雖古之大臣儒將,何以過之,項羽之烏雛不逝,文山之漆室無靈,天耶?人耶?吾聞李秀成之去蘇州也,蘇州之民,男女老幼,莫不流涕。至其禮葬王有齡,優恤致將降卒,伊然有文明國戰時公法之意焉,金陵城中十余萬人,無一降者,以視田橫之客五百人,其志同,其事同,而魄力之大,又百倍之矣,此有史以來戰爭之結局所未曾有也。使以秀成而處洪秀全之地位,則今日之城中,安知為誰家之天下耶!秀成之被擒也,自六月十七日至十九日凡三日間,在站籠中慷慨吮筆,記述數萬言。雖經官軍刪節,不能備傳,而至今讀之,猶凜凜有生氣焉。鳴呼!劉興罵項,成致論人,今日複誰肯為李秀成、楊偉業發幽光者?百年而後,自有定評,後之良史,豈有所私。雖然,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曾、左、李亦人豪矣。

  金陵克復,論功行賞。兩江總督曾國藩,加太子太保銜,封世襲一等侯。浙江巡撫曾國荃,江蘇巡撫李鴻章,皆封世襲一等伯;其餘將帥恩賞有差。國荃之克金陵也,各方面諸將,鹹嫉其功,誹謗讒言,蜂起交發,雖以左宗棠之賢,亦且不免,惟李鴻章無間言,且調護之功甚多雲。

  案:此亦李文忠之所以為文也,詔會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懷嫉妒於薦主,其德量有過人者焉。名下無虛,非苟焉已耳。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