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徽因 > 林徽因談建築 | 上頁 下頁
北京——都市計劃中的無比傑作(2)


  北京的水源——全城的生命線

  從元建大都以來,北京城就有了一個問題,不斷地需要完滿解決,到了今天同樣問題也仍然存在。那就是北京城的水源問題。這問題的解決與否在有鐵路和自來水以前的時代裡更嚴重地影響著北京的經濟和全市居民的健康。

  在有鐵路以前,北京與南方的糧運完全靠運河。由北京到通州之間的通惠河一段,順著西高東低的地勢,須靠由西北來的水源。這水源還須供給什刹海、三海和護城河,否則它們立即枯竭,反成孕育病疫的水窪,水源可以說是北京的生命線。

  北京近郊的玉泉山的泉源雖然是「天下第一」,但水量到底有限;供給池沼和飲料雖足夠,但供給航運則不足了。遼金時代航運水道曾利用高粱河水,元初則大規模地重新計劃。起初曾經引永定河水東行,但因夏季山洪暴發,控制困難,不久即放棄。當時的河渠故道在現在西郊新區之北,至今仍可辨認。廢棄這條水道之後的計劃是另找泉源。於是便由昌平縣神山泉引水南下,建造了一條石渠,將水引到甕山泊(昆明湖)再由一道石渠東引入城,先到什刹海,再流到通惠河。這兩條石渠在西北郊都有殘跡,城中由什刹海到二閘的南北河道就是現在南北河沿和禦河橋一帶。元時所引玉泉山的水是與由昌平南下經同昆明湖入城的水分流的。這條水名金水河,沿途嚴禁老百姓使用,專引入宮苑池沼,主要供皇室的飲水和栽花養魚之用。金水河由宮中流到護城河,然後同昆明湖什刹海那一股水匯流入通惠河。元朝對水源計劃之苦心,水道建設規模之大,後代都不能及。城內地下暗溝也是那時留下絕好的基礎,經明增設,到現在還是最可貴的下水道系統。

  明朝先都南京,昌平水渠破壞失修,竟然廢掉不用。由昆明湖出來的水與由玉泉山出來的水也不兩河分流,事實上水源完全靠玉泉山的水。因此水量頓減,航運當然不能入城。到了清初建設時,曾作補救計劃,將西山碧雲寺、臥佛寺同香山的泉水都加入利用,引到昆明湖。這段水渠又破壞失修後,北京水量一直感到乾澀不足。解放之前若干年中,三海和護城河淤塞情形是愈來愈嚴重,人民健康曾大受影響。龍鬚溝的情況就是典型的例子。

  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大力疏浚北京河道,包括三海和什刹海,同時疏通各種溝渠,並在西直門外增鑿深井,增加水源。這樣大大地改善了北京的環境衛生,是北京水源史中又一次新的記錄。現在我們還可以期待永定河上游水利工程,眼看著將來再努力溝通京津水道航運的事業。過去偉大的通惠運河仍可再用,是我們有利的發展基礎。(本節部分資料是根據侯仁之《北平金水河考》寫成的)

  北京的城市格式——中軸線的特徵

  如上文所曾講到,北京城的凸字形平面是逐步發展而來。它在16世紀中葉完成了現在的特殊形狀。城內的全部佈局則是由中國歷代都市的傳統制度,通過特殊的地理條件,和元、明、清三代政治經濟實際情況而發展的具體形式。這個格式的形成,一方面是遵循或承襲過去的一般的制度,一方面又由於所尊崇的制度同自己的特殊條件相結合所產生出來的變化運用。北京的體形大部是由於實際用途而來,又曾經過藝術的處理而達到高度成功的。所以北京的總平面是經得起分析的。過去雖然曾很好地為封建時代服務,今天它仍然能很好地為新民主主義時代的生活服務,並還可以再作社會主義時代的都城,毫不阻礙一切有利的發展。它的累積的創造成績是永遠可以使我們驕傲的。

  大略地說,凸字形的北京,北半是內城,南半是外城,故宮為內城核心,也是全城佈局重心,全城就是圍繞這中心而部署的。但貫通這全部署的是一根直線。一根長達八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了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我們可以從外城最南的永定門說起,從這南端正門北行,在中軸線左右是天壇和先農壇兩個約略對稱的建築群;經過長長一條市樓對列的大街,到達珠市口的十字街口之後才面向著內城第一個重點——雄偉的正陽門樓。在門前百余米的地方,攔路一座大牌樓,一座大石橋,為這第一個重點做了前衛。但這還只是一個序幕。過了此點,從正陽門樓到中華門,由中華門到天安門,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這中間千步廊(民國初年已拆除)禦路的長度,和天安門面前的寬度,是最大膽的空間的處理,襯托著建築重點的安排。這個當時曾經為封建帝王據為己有的禁地,今天是多麼恰當地回到人民手裡,成為人民自己的廣場!由天安門起,是一系列輕重不一的宮門和廣庭,金色照耀的琉璃瓦頂,一層又一層地起伏峋峙,一直引導到太和殿頂,便到達中線前半的極點,然後向北,重點逐漸退削,以神武門為尾聲。再往北,又「奇峰突起」地立著景山做了宮城背後的襯托。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正在南北的中心點上。由此向北是一波又一波的遠距離重點的呼應。由地安門,到鼓樓、鐘樓,高大的建築物都繼續在中軸線上。但到了鐘樓,中軸線便有計劃地,也恰到好處地結束了。中線不再向北到達牆根,而將重點平穩地分配給左右分立的兩個北面城樓——安定門和德勝門。有這樣氣魄的建築總佈局,以這樣規模來處理空間,世界上就沒有第二個!

  在中線的東西兩側為北京主要街道的骨幹;東西單牌樓和東西四牌樓是四個熱鬧商市的中心。在城的四周,在宮城的四角上,在內外城的四角和各城門上,立著十幾個環衛的突出點。這些城門上的門樓、箭樓及角樓又增強了全城三度空間的抑揚頓挫和起伏高下。因北海和中海,什刹海的湖沼島嶼所產生的不規則佈局,和因瓊華島塔和妙應寺白塔所產生的突出點,以及許多壇廟園林的錯落,也都增強了規則的佈局和不規則的變化的對比。在有了飛機的時代,由空中俯瞰,或僅由各個城樓上或景山頂上遙望,都可以看到北京傑出成就的優異。這是一份偉大的遺產,它是我們人民最寶貴的財產,還有人不感到嗎?

  北京的交通系統及街道系統

  北京是華北平原通到蒙古高原、熱河山地和東北的幾條大路的分岔點,所以在歷史上它一向是一個政治、軍事重鎮。北京在元朝成為大都以後,因為運河的開鑿,以取得東南的糧食,才增加了另一條東面的南北交通線。一直到今天,北京與南方聯繫的兩條主要鐵路幹線都沿著這兩條歷史的舊路修築;而京包、京熱兩線也正築在我們祖先的足跡上。這是地理條件所決定。因此,北京便很自然地成了華北北部最重要的鐵路銜接站。自從汽車運輸發達以來,北京也成了一個公路網的中心。西苑、南苑兩個飛機場已使北京對外的空運有了站驛。這許多市外的交通網同市區的街道是息息相關互相銜接的,所以北京城是會每日增加它的現代效果和價值的。

  今天所存在的城內的街道系統,用現代都市計劃的原則來分析,是一個極其合理,完全適合現代化使用的系統。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是任何一個中世紀城市所沒有的。我們不得不又一次敬佩我們祖先偉大的智慧。

  這個系統的主要特徵在大街與小巷,無論在位置上或大小上,都有明確的分別,大街大致分佈成幾層合乎現代所採用的「環道」;由「環道」明確的有四向伸出的「幅道」。結果主要的車輛自然會彙集在大街上流通,不致無故地去鑽小胡同,胡同裡的住宅得到了寧靜,就是為此。

  所謂幾層的環道,最內環是緊繞宮城的東西長安街、南北池子、南北長街、景山前大街。第二環是王府井、府右街,南北兩面仍是長安街和景山前大街。第三環以東西交民巷,東單東四,經過鐵獅子胡同、後門、北海後門、太平倉、西四、西單而完成。這樣還可更向南延長,經宣武門、菜市口、珠市口、磁器口而入崇文門。近年來又逐步地開闢一個第四環,就是東城的南北小街、西城的南北溝沿、北面的北新橋大街,鼓樓東大街,以達新街口。但鼓樓與新街口之間因有什刹海的梗阻,要多少費點事。南面則尚未成環(也許可與東西交民巷銜接)。這幾環中,雖然有多少尚待展寬或未完全打通的段落,但極易完成。這是現代都市計劃學家近年來才發現的新原則。歐美許多城市都在它們的彎曲雜亂或呆板單調的街道中努力計劃開闢成環道,以適應控制大量汽車流通的迫切需要。我們的北京卻可應用六百年前建立的規模,只須稍加展寬整理,便可成為最理想的街道系統。這的確是偉大的祖先留給我們的「餘蔭」。

  有許多人不滿北京的胡同,其實胡同的缺點不在其小,而在其泥濘和缺乏小型空場與樹木。但它們都是安靜的住宅區,有它的一定優良作用。在道路系統的分配上也是一種很優良的秩序,這些便是我們發展的良好基礎,可以予以改進和提高的。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