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徽因 > 林徽因談建築 | 上頁 下頁 |
文水縣文廟 |
|
文水縣,縣城周整,文廟建築亦宏大出人意外。院正中泮池,兩邊廊廡,碑石欄杆,圍襯大成門及後殿,壯麗較之都邑文廟有過無不及;但建築本身分析起來,頗多弱點,僅為山西中部清以後虛有其表的代表作之一種。廟裡最古的碑記,有宋元符三年的縣學進士碑,元明歷代重修碑也不少。就形制看來,現在殿宇大概都是清以後所重建。 正殿,開間狹而柱高,外觀似欠舒適。柱頭上用闌額和由額,二者之間用由額墊板,間以「荷葉墩」,闌額之上又用肥厚的普拍枋,這四層構材,本來闌額為主,其他為輔,但此處則全一樣大小,使賓主不分,極不合結構原則。斗拱不甚大,每間只用補間鋪作一朵。坐鬥下面,托以「皿板」刻作古玩座形,當亦是當地匠人,纖細弄巧做法之一種表現。斗拱外出兩跳華拱,無昂,但後尾卻有挑杆,大概是由耍頭及撐頭木引上。兩山柱頭鋪作承托順扒梁外端,內端坦然放在大樑上卻倒率直。 戟門三間,大略與大成殿同時。斗拱前出兩跳,單抄單下昂,正心用重拱,第一跳單拱上施替木承羅漢枋,第二跳不用拱,跳頭直接承托替木,以承挑簷枋及簷桁,也是少見的做法。轉角鋪作不用中昂,也不用角神或寶瓶,只用多跳的實拍拱(或栔),層層伸出,以承角梁,這做法不止新穎,且較其他常見的尚為合理。 汾陽縣小相村靈岩寺 小相村與大相村一樣在汾陽文水之間的公路旁,但大相村在路東,而小相村卻在路西,且離汾陽亦較遠。靈岩寺在山坡上,遠在村後,一塔秀挺,樓閣巍然,殿瓦琉璃,輝映閃爍夕陽中,望去易知為明清物,但景物婉麗可人,不容過路人棄置不睬。 離開公路,沿土路行可四五裡達村前門樓。樓跨土城上,下圓券洞門,一如其他山西所見村落。村內一路貫全村前後,雨後泥濘崎嶇,難同入蜀,愈行愈疲,愈覺靈岩寺之遠,始悟汾陽一帶,平原樓閣遠望轉近,不易用印象來計算距離的。及到寺前,殘破中雖僅存在山門券洞,但寺址之大,一望而知。 進門只見瓦礫土丘,滿目荒涼,中間天王殿遺址,隆起如塚,氣象皇堂。道中所見磚塔及重樓,尚落後甚遠,更進又一土丘,當為原來前殿——中間露天趺坐兩鐵佛,中挾一無像大蓮座;斜陽一瞥,奇趣動人,行人倦旅,至此幾頓生妙悟,進入新境。再後當為正殿址,背景裡樓塔愈迫近,更有鐵佛三尊,趺坐慈靜如前,東首一尊且低頭前傴,現憫惻垂注之情。此時遠山晚晴,天空如宇,兩址反不殿而殿,嚴肅麗都,不藉梁棟丹青,朝拜者亦更沉默虔敬,不由自主了。 鐵像有明正德年號,鑄工極精,前殿正中一尊已傾欹坐地下,半埋入土,塑工清秀,在明代佛像中可稱上品。 靈岩寺各殿本皆發券窯洞建築,磚砌券洞繁複相接,如古羅馬遺建,由斷牆土丘上邊下望,正殿偏西,殘窯多眼尚存。更像隧道密室相關連,有陰森之氣,微覺可怕,中間多停棺柩,外砌磚橔,印象亦略如羅馬石棺,在木造建築的中國裡探訪遺跡,極少有此經驗的。券洞中一處,尚存券底畫壁,顏色鮮好,畫工精美,當為明代遺物。 磚塔在正殿之後,建於明嘉靖二十八年。這塔可作晉冀兩省一種晚明磚塔的代表。 磚塔之後,有磚砌小城,由旁面小門入方城內,別有天地,樓閣廊舍,尚極完整,但闃無人聲,院內荒蕪,野草叢生,幽靜如夢;與「城」以外的堂皇殘址,露坐鐵佛,風味迥殊。 這院內左右配殿各窯五眼,窯築鞏固,背面向外,即為所見小城牆。殿中各餘明刻木像一尊。北面有基窯七眼,上建樓殿七大間,即遠望巍然有琉璃瓦者。兩旁更有簃樓,石級露臺曲折,可從窯外登小閣,轉入正樓。夕陽落漠,淡影隨人轉移,處處是詩情畫趣,一時記憶幾不及於建築結構形狀。 下樓徘徊在東西配殿廊下看讀碑文,在荊棘擁護之中,得朱之俊崇禎年間碑,碑文敘述水陸樓的建造原始甚詳。 朱之俊自述:「夜宿寺中,俄夢散步院落,仰視左右,有樓翼然,赫輝壯觀,若新成形……覺而異焉,質明舉似普門師,師為餘言水陸閣像,頗與夢合。餘因征水陸緣起,慨然首事。……」 各處尚存碑碣多座,敘述寺已往的盛史。唯有現在破爛的情形,及其原因,在碑上是找不出來的。 正在留戀中,老村人好事進來,打斷我們的沉思,開始問答,告訴我們這寺最後的一頁慘史。據說是光緒二十六年替換村長時,新舊兩長各豎一幟,慫恿村人械鬥,將寺拆毀。數日間竟成一片瓦礫之場,觸目傷心;現在全寺餘此一院樓廂,及院外一塔而已。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