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林徽因 > 林徽因談建築 | 上頁 下頁
文水縣開柵鎮聖母廟


  開柵鎮並不在公路上,由大路東轉沿著山勢,微微向下曲折,因為有溪流,有大樹,廟宇村巷全都隱藏,不易即見。廟門規模甚大,丹青剝落。院內古樹合抱,濃蔭四布,氣味嚴肅之極。建築物除北首正殿,南首樂樓,巍峨對峙外,尚有東西兩堂,皆南向與正殿並列,雅有古風;廊廡,碑碣,鐘樓,偏院,給人以浪漫印象較他廟為深,尤其是因正殿屋頂歇山向前,玲瓏古制,如展看畫裡樓閣。屋頂歇山,山面向前,是宋代極普通的式制,在日本至今還用得很普遍,然而在中國,由明以後,除去城角樓外,這種做法已不多見。正定隆興寺摩尼殿,是這種做法的,且由其他結構部分看去,我們知道它是宋初物。據我們所見過其他建築歇山向前的,共有元代廟宇兩處,均在正定。此外即在文水開柵鎮聖母廟正殿又得見之。

  殿平面作凸字形,後部為正方形殿三間,屋頂懸山造,前有抱廈,進深與後部同,面闊則較之稍狹,屋頂歇山造,山面向前。

  後部斗拱,單昂出一跳,抱廈則重昂出兩跳,佈置極疏朗,補間僅一朵。昂並沒有挑起的後尾,但斗拱在結構上還是有絕對的機能。耍頭之上,撐頭木伸出,刻略如麻葉雲頭,這可說是後來清式桃尖梁頭之開始。前面歇山部分的構架,榑枋全承在斗拱之上,結構精密,堪稱上品。正定陽和樓前關帝廟的構架和斗拱,與此多有相同的特徵。但此處內部木料非常粗糙,呈簡陋印象。

  抱廈正面驟見雖似三間,但實只一間,有角柱而無平柱,而代之以槏柱(或稱抱框),額枋是長同通面闊的。額枋的用法正面與側面略異,亦是應注意之點,側面額枋之上用普拍枋,而正面則不用;正面額枋之高度,與側面額枋及普拍枋之總高度相同,這也是少見的做法。

  至於這殿的年代,在正面梢間壁上有元至元二十年(公元 1283年)嵌石,刻文說:

  「夫廟者元近西溪,未知何代,……後於此方要修其廟,……梁書萬歲大漢之時,天會十年季春之月……今者石匠張瑩,嗟歲月之彌深,睹棟樑之抽換,……恐後無聞,發願刻碑。……」

  刻石如是。由形制上看來,殿宇必建於明以前,且因與正定關帝廟相同之點甚多,當可斷定其為元代物。

  聖母廟在平面佈置上有一特殊值得注意之點。在正殿之東西,各有殿三間,南向,與正殿並列,尚存魏晉六朝東西堂之制。關於此點,劉敦楨先生在本刊五卷二期已申論得很清楚,不必在此贅述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