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大釗 > 李大釗文集 | 上頁 下頁
中國內戰與中國農民


  (一九二四年九——十月)

  中國農民占全國人口的80%,他們絕大部分是半赤貧的小農。帝國主義從中國的南大門湧入之後,他們受到的壓迫更為深重。於是南風北漸,廣州(當今是孫中山革命政府的首府)也開始緩慢但踏實地把自己的勢力向中國腹地擴展。從那時候開始,作為太平天國起義(1850—1864)主力軍的無地農民的數量迅速增加。這次起義的急先鋒是農民和農村知識分子。

  起義的基本原因是外國帝國主義的侵入,它首先打擊了中國的農民經濟,這一點從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頒佈的耕者有其田、平分土地的法令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

  帝國主義者十分明白,破產的農民是起義的基本力量,而且這個因素正逐漸演化為廣泛的國民運動,他們便開始向中國民眾傳播基督教,想以此沖淡農民的革命意識,同時利用以反清複明為目的的秘密會道門,把反帝運動引入反清的軌道。因此帝國主義國家躲在幕後煽動內戰,使破產的農民受騙上當,家破人亡。

  事實上,明末已經有不少王公官員皈依基督教。所以反清複明運動是同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密切相關的,而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的皈依基督教則把方興未艾的運動引導至爭取恢復舊的明王朝的道路,故此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使有望得勝的革命遭到失敗。

  但是不言而喻,隨著太平天國起義軍革命力量的擴大,太平軍開始表現革命精神,帝國主義稍一覺察,便向反動的清王朝提供援助。帝國主義者從太平軍的「洋兄弟」變成了仇敵,正是他們組織起了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刀槍不入的軍隊」。

  帝國主義從這次內戰得到了下述好處:首先,他們逃脫了在戰爭中殺害大量革命農民(犧牲者多達幾百萬人)的責任;第二,他們控制了清朝政府,使之俯首帖耳。

  幾百萬農民在太平天國起義中犧牲,結果怎樣呢?

  帝國主義得以掌握海關;

  帝國主義在中國為所欲為;

  把中國變成了「列強」的殖民地。

  太平天國起義是帝國主義利用的首次中國內戰,他們在戰死疆場的無地農民的白骨堆上獲得了廣泛的特權。

  帝國主義對華北農村經濟的影響,在1900年當基督教徒深入中國農村,為帝國主義商品開路之際表現得特別突出。農民生活每況愈下,對外國人的仇恨與日俱增,結果是釀成了著名的義和團起義。然而眾所周知,它卻以失敗告終,並且迫使清政府締結了辛醜條約,帝國主義從此徹底束縛了中國。

  義和團起義後中國農民的破產速度越發急劇。大批無助的農民湧入其他國家。由於他們的逆來順受、愚昧和非常低的需求,倒成了外國資本家鎮壓罷工和降低工資的工具。外國資本家在需要時就把中國勞動力像牲畜一樣引入他們的國家,用完了又像牲畜一樣把他們趕回中國。那些多少有塊地的農民,在軍閥和地主、地方當局和外國資本的壓迫下也是難以為繼,最後為生活所迫流落到城市,加入到失業大軍的行列。

  自然,像中國這樣工業落後的國家,對於被帝國主義壓迫而流離失所的農民大軍,連其中百分之一的人也安排不了工作。於是他們出於無奈就去當車夫,拉那些財主們,要麼就落草為寇或充當炮灰,那就又被軍閥用來掠奪人民,擴大權利。

  帝國主義利用中國內戰企圖達到兩個目的。

  一方面使這些流離失所無地可種的農民犧牲于戰亂之中,減少革命的有生力量,另一方面則與中國軍閥為虎作倀,利用他們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削弱競爭。下表可以說明中國農民生活的每況愈下。

  從上表可以看出,無論農戶數還是農民的可耕地數量都日益減少。擁有30—100畝地的農戶數量減少的速度特別快,而擁有10畝地以下的農戶數卻在逐漸增加。這種傾向在1918—1921年間尤其明顯地呈現出來。它生動地說明中國農民在帝國主義和軍閥壓迫下遭到破產的狀況。

  目前導致中國四分五裂的內戰也是帝國主義國家煽動的。一方面帝國主義者利用破產的農民當炮灰互相爭戰,另一方面內戰有利於消除革命力量,這部分失去土地、流離失所的中國農民是構成革命力量的因素,可爭戰的各方卻招募農民入伍。在目前的內戰中,英美帝國主義支持曹錕、齊燮元的直系與其他敵對的軍閥派系廝殺,但矛頭所向主要是孫中山為首的南方國民黨。安福系(段祺瑞)和奉系(張作霖)得到法、日帝國主義的支持。眼下這場席捲全國的內戰實際上乃是英國、美國為一方同法國、日本為另一方的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殊死搏鬥。

  這場內戰在中國的波及面正日益擴大。江蘇、浙江、直隸、熱河(內蒙古)等地戰事十分激烈。前兩省是中國最大的稻米產地。戰爭給農民以何等可怕的打擊,就不言自明瞭。抓夫、徵收牲畜、征糧、搶劫和勒索直接落到農民頭上。

  此外還有財政混亂、物價上漲等,尤其雪上加霜的是自然災害——洪水。農民處境確實水深火熱。

  帝國主義強盜們把歐洲文明強加給中國。起初他們從中國爭戰的軍閥中尋找一些走狗,供應他們武器裝備,讓他們互相廝殺。帝國主義把資本主義生產制度造成的大量本國積壓的產品傾銷到中國市場,獲取巨額利潤,從而破壞和擠垮了中國農民的私有生產和手工業生產。

  幾百萬貧餓交加無以為繼的農民只好被發送到前線,以自己的血肉之軀為帝國主義列強的爭戰決一雌雄。帝國主義的文明是何等的人道!

  然而一切都有一個限度。中國內戰延續的時間越是長久,越是激烈,它對中國被壓迫工農群眾的覺醒所起的促進作用就越大,工農群眾就越能迅速地意識到,踏上反對帝國主義和軍閥之路才是惟一的求生之道。

  中國被壓迫的群眾已經聽到世界革命工人,特別是偉大的蘇聯工人呼喚他們奮起鬥爭的聲音。他們響應這一呼喚,拋掉外國資本和中國軍閥雙層枷鎖的日子已經為期不遠了。

  署名:李秦華

  《農民國際》1924年9—10月合刊第7—9期,第71—74頁

  李玉貞譯

  [1]本件由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維奇·舍維廖夫(漢名:石克強)提供。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