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大釗 > 李大釗文集 | 上頁 下頁
中國最近的政變


  ——在東方大學中共旅莫支部大會上的報告(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二日)

  中國各軍閥後面都緊緊的依靠著帝國主義,而且不僅僅是只有一個單獨的帝國主義。在帝國主義者方面,他只是根據他的利益作他與中國軍閥勾結的標準。吳佩孚所依靠的是美國,同時英、日也是與他有關係的,不過以美國帝國主義者為主要的就是。譬如在去年,吳佩孚打四川時,曾托日輪運軍火入川,最近又有向日借款的消息,這些勾當,明明的表示他是以美國為主要靠山,而同時又與日本、英國有關係的。美國是在歐戰後新起的在中國強有力的帝國主義者,自然與日本在中國的利益範圍是衝突的。日本助段棋[祺]瑞,被美國幫助的吳佩孚打敗了,日本就掉方法[向]去助奉張,促成直、奉戰爭去撲滅美國帝國主義在華的勢力,結果美國(幫助)的吳佩孚又勝了。在去年,日本又經過地震的災亂,於是在中國的侵略政策就形成和緩的保守的態度了,美國就成了在中國的帝國主義當中的主要分子〈人〉,英、法、意、比等都正在爭先恐後地競爭時代。這是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大略情形。

  中國的軍閥比較大一點的,是直系的北洋派,東三省的張作霖。直系現在可以說是全盛時代[2]。在他之下又分幾派,名義上是曹錕為首領,其實就是吳佩孚左右一切,蕭耀南[3]、張複[福]來[4]等都是與吳秀才直接有密切關係的。現在來分析分析他們各個的歷史:

  吳佩孚原是曹部下的一個小軍官,他自來都是反國民黨的。第一次在四川打革命軍蔡松坡[5],他攻下衡州,不接受段祺瑞的命令(進攻),並在酒後的話(中)表明他反抗段的命令的用意。過後,段果然不滿意他反抗命令,於是吳佩孚就利用民眾對[說]段(是)「賣國賊」的口號去打段,結果打勝了,直、奉戰爭又取得勝利,接著打川攻湘,一直到現在,他公然形成為直系中的主要力量了。

  馮玉祥[6]。基督教徒,張紹曾[7]部下的軍官。辛亥革命時,吳祿貞[8]、張紹曾都在北方有起革命的動機,因武昌較先爆發,他們就沒有作革命的先導線。此時袁世凱出山了,他看清張、吳等在南[灤]州、天津等地與他不利,於是把吳暗殺了,把張趕走了(因張、吳是國民黨)。這時馮玉祥也還是在奔走于張紹曾部下。當直、奉戰爭時,馮有功于吳,所以他得著河南督軍的位子。因他不忠心替吳佩孚抓錢,於是河南的地盤又被張複[福]來占去了,把他趕到北京虛懸起來(陸軍監察使與西北邊防督辦的虛銜),沒有一個可靠的地盤,同時王懷慶又嫉妒他。在這時候,王正廷替他在黎元洪那裡討著一個西北邊防督辦時,王懷廣[慶]就跑到保定報告,說馮玉祥要反了,已經投降黎元洪了。於是曹、吳就有不滿意于馮的表現,而馮又自告奮勇去趕黎出京。……馮玉祥是半途投降直系的,他沒有地盤,只想侵略蒙古,一便從內蒙(察哈爾之特別區)攻王懷廣[慶],一便又好躲開將來的直、奉戰爭的責任。而那一面吳秀才早已知道他的心病,始終不許他得地盤,把他放在北京虛懸起(來),以備先鋒之用。

  王懷慶。他很忠〈孝〉于曹、吳。他是個保皇黨,他在灤州殺過曹魯真[張紹曾]部下的革命党。他打蒙古失敗後,已經是淪沒下去了的,過後徐世昌登臺時,因氣味相投,又把這個保皇黨找出來,作北京衛戍司令。把徐世昌趕走時,他就投降了直系(將來直系打奉張,大致分兩路進攻,以王懷慶、王承斌[9]兩人走熱河去,馮玉祥走山海關去)。

  王承斌。他是個滿人,本名承斌,後來才加上一個「王」字。他是奉天人,也是個秀才,不及吳的手段高,所以還在吳秀才之下找飯吃。吳佩孚令他打過奉天,使他與奉天人的感情完全破裂,而給他一個空虛的直督。

  齊燮元[10]。他是段的學生,李純當江蘇督軍時他任師長。李純是反對段的。後李死,吳佩孚說是齊主謀刺主,因此吳、齊不睦。齊曾想謀副座,於是吳防齊用詭計予[于]盧,結果齊不得勢仍守江蘇。何豐林[11]是盧的部下,何駐上海聽浙盧的命令,而使上海實際屬￿浙江了。

  盧永祥[12]段系,與齊不和。上海警廳長徐國梁被刺,都是因他是齊部人,與盧、何不方便的原故。齊、盧之戰早就要爆發的,江、浙此次決裂,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吳佩孚把川、湘弄好了,轉過頭來注目浙江,最後才去對付奉天,再最後就去打廣東。奉張見江、浙起事,而馬上出兵[13],也是意中事。暗中奉、浙或許一定有聯絡,雲、貴也要注意江、浙的勢力,所以,江、浙戰爭,不是一回簡單的事,而是牽連全國的,牽動帝國主義者美、日的。

  國民黨——三角聯盟的關係(孫、張、段)恐怕還是有一點,這次中山不免要出兵于江西、福建去牽制牽制。

  總括起來說,這次戰爭的時間一定是較長的,且結果軍閥還要分化,帝國主義者更要伸張他們的勢力,人民對帝國主義的反抗也必更烈。總之,這是一個重要的時期,我們的責任是要拿出很正確的口號到民眾中去宣傳。此外,廣東的局面,商團的首領、英國的走狗、滙豐銀行的買辦,他私運軍火想來推倒國民黨在廣東的勢力,已被民黨發覺了,中山將要把工人武裝起來,此時還正在分化之中。

  署名:李大釗

  李季達記錄

  《黨的文獻》1990年第1期1924年9月12日

  【注釋】

  [1]題解 1924年6月中旬,李大釗率中共代表團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會後在蘇聯參觀訪問並考察講演。此文即為在中共旅莫支部第三次大會上的報告摘要。會議主持人袁子貞,記錄李季達。袁子貞1925年曾任中共石家莊地委書記,後犧牲。李季達(1900—1927),1920年赴法勤工儉學,1923年加入中共,1924年回國後,曾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1927年11月被捕犧牲。

  文中所說的「政變」,是指江、浙戰爭與隨之而起的第二次直、奉戰爭,而不是指其後10月23日所發生的馮玉祥推翻曹、吳的「政變」。由於遠在國外以及形勢的複雜多變,文中的某些說法難免不確,但在當時情況下即看到此次「政變」對於中國局勢發展的嚴重影響,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時期」,則被後來的事實所證明。正是由於此次「政變」引起形勢的急劇變化,11月中,李大釗提前回國。從此,他進入生命最艱險也是最光輝的奮鬥階段。

  [2]直系現在可以說是全盛時代 1920年7月10日,以曹錕、吳佩孚為首的直系軍閥與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之間的直皖戰爭開始。12日,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派兵入關與直系聯合反段,使皖系失敗,國務院總理段祺瑞下臺。直皖戰爭後,奉系軍閥與直系軍閥之間的矛盾又日益激化。1922年4月奉、直兩軍大戰於京津地區及冀東一帶,奉軍大敗,退出關外,張作霖被免除軍政各職。文稱此時直系處於全盛時代。

  [3]蕭耀南 (1875—1926),字衡山,湖北黃岡人。與吳佩孚同為北洋第三鎮(後改為第三師)曹錕部下。1918年隨吳佩孚進攻湖南,1921年任湖北督軍,曾鎮壓「二七」大罷工,是吳佩孚的主要支持者之一。

  [4]張複來 應為「張福來」(1871—1925),河北交河人。曾任曹錕部第24師師長。第二次直奉戰爭中任援軍總司令。

  [5]蔡松坡 即蔡鍔(1882—1916),字松坡,湖南邵陽人。1899年赴日留學。1911年武昌起義後,他在昆明領導新軍起義,宣佈雲南獨立。袁世凱復辟帝制,蔡於1915年12月25日在昆明與唐繼堯等宣佈雲南獨立,討袁護國,並任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入川作戰。袁世凱派曹錕為征滇軍川路總司令前往鎮壓,護國軍與曹部吳佩孚旅鏖戰於瀘州、敘州一帶。

  [6]馮玉祥 (1882—1948),字煥章,安徽巢縣人。原在張紹曾部下,不屬￿曹錕、吳佩孚(北洋三鎮)系統。文中所說「馮有功于吳」,是指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時,任陝西督軍的馮玉祥自任援直陝軍總司令,率所部第十一師至洛陽與曹、吳聯合反奉,對戰爭勝利起著重要作用。5月10日,被任命為河南督軍。11月4日,又被調任陸軍檢閱使(文中為「監察使」,不確),駐軍南苑。文中所說將來直奉戰爭「馮玉祥走山海關」等,其後情況有很大的變化。1924年8月20日,總統曹錕召見馮玉祥,擬調馮赴山海關前線,防禦奉軍,馮以「力不勝任,願衛京師」為由,沒有接受。8月29日,曹錕按吳佩孚的電請,又擬授予馮東北前敵總指揮一職,並派人勸說,馮又拒絕。9月10日,曹錕又第三次請馮負責山海關軍事,再被拒絕。9月17日,曹、吳最後確定,由彭壽莘任第一軍總司令,負責山海關方面;由王懷慶任第二軍總司令,負責朝陽方面;由馮玉祥任第三軍總司令,負責熱河、赤峰方面。李大釗演講在此之前,故有馮將去山海關之說。10月23日,馮玉祥經精心策劃,發動北京政變(亦稱首都革命)成功,幽禁曹錕,主張停戰,組織國民軍,電邀孫中山北上,主持大計,使中國政局由此發生一系列重大變化。

  [7]張紹曾 (1879—1928),字敬輿,河北大城人。1911年任新軍第二十鎮統制,駐兵灤州,時馮玉祥在其部下任管帶。

  [8]吳祿貞 (1880—1911),字綬卿,湖北雲夢人。1898年留學日本,入士官學校騎兵科,後加入興中會、同盟會。1910年任陸軍第六鎮統制。武昌起義後,赴灤州與張紹曾密謀起義響應,旋被袁世凱派人刺殺於石家莊火車站。

  [9]王承斌 (1873—?),字孝伯,遼寧興城人。歷任北洋第三鎮曹錕部下管帶、陸軍第三師團長、混成旅旅長、23師師長。1923年曹錕賄選總統時,王總管賄選工作,後升任直、魯、豫巡閱副使兼直隸督軍、省長。旋被吳佩孚解除23師師長職務,王有所不滿,對馮所告知的政變計劃,表示同情,但又表示不背吳,僅守中立,不告密。後被張作霖趕下臺。

  [10]齊燮元 (1879—1946),直隸寧河(今屬天津市)人,畢業于北洋武備速成學堂。1920年起任江蘇督軍,1923年任蘇、皖、贛巡閱使。1924年9月,與皖系將領盧永祥發生江、浙戰爭,獲勝後兼任淞滬護軍使,旋被免職。日寇侵華後任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兼治安總署督辦,抗戰勝利後被槍決。

  [11]何豐林 (1873—?),山東平陰人,天津北洋武備學堂畢業。曾任旅長、浙江甯台鎮守使、淞滬護軍使。江、浙戰爭時,任浙、滬聯軍第一軍總司令。戰敗後逃大連,投靠張作霖,審理殺害李大釗等人時,任審判長。1938年投降日寇,任偽華北政務委員會武官長。

  [12]盧永祥 (1867—1933),字子嘉,山東濟陽人。北洋武備學堂畢業,原為曹錕舊部,後投靠段祺瑞。1923年,通電不承認曹錕任總統。1924年江、浙戰爭中任浙、滬聯軍總司令,戰敗後逃往日本。

  [13]奉張見江、浙起事,而馬上出兵 「江、浙起事」,即1924年的江、浙戰爭(1925年又發生第二次江、浙戰爭),又稱「齊、盧之戰」,是江蘇督軍、直系軍閥齊燮元為爭奪上海地盤而向皖系軍閥盧永祥、何豐林所發動的戰爭。8月26日,齊燮元下令江蘇全省總動員;29日,張作霖決定:如戰爭發生,即率兵入關,「作武裝調停」。9月2日,盧永祥電告張,齊已「入侵」,張作霖當即決定假秋操為名,令奉軍向山海關進發。3日,江、浙戰爭開始,奉軍已在進關途中。文中說:「是意中事」,「暗中奉、浙或許一定有聯絡」。事實上,盧永祥與張作霖間早有聯絡。9月3日,盧永祥派其子盧小嘉抵奉天,請求張作霖接濟款械、借給飛機,張都同意。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