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大釗 > 李大釗文集 | 上頁 下頁
十八年來之回顧


  ——在直隸法政專門學校十八周年校慶會上的演講(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三十日)

  今日是母校十八周年紀念日,就是母校十八歲生日的一天。母校的生日,好像母親生日是一樣。母親生日的那一天,同胞兄弟慶祝一堂,是很高興的。我們母校的生日,我們同學大家也歡聚在這個禮堂,和慶祝母親的生日是一樣的高興。所以我今天說不出是怎樣的快樂!發生了許多的感想,只好就這個題目——十八年來之回顧,說出我的感想來。

  十八年世界上的事情很多,若件件去講,是辦不到的。只能回顧與我們有關係及重大的事,還就著我所知道的說,那我不知道的,只好待別位同學來講,那沒有關係及不重要的也得丟開一邊。那麼,就分二部去講:一部是人民運動的經過,一部是本校同學運動的經過。

  人民運動的經過,又分我國與外國的事情。現在先說我國的,講完了以後,再把外國的重大事情,簡單說明。

  母校誕生在光緒三十二年,即西曆千九百零六年。回顧光緒三十二年,不禁又想到三十一年,即母校誕生的前一年。當三十一年時候,前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2]考察憲政。吳樾[3]在東車站放炸彈,要把五大臣炸死。他的意思是阻止前清的假立憲。霹靂一聲炸彈響,那革命歷史就開始了。孫中山在海外組織同盟會,作革命的運動。同時母校也隨著這聲炸彈響,產生下來。

  光緒三十二年前清頒佈假立憲[4],正母校誕生的時候。革命運動很激烈,而前清政府防止的也很厲害。母校成立,從我們一方面看,是預備革命和改造的運動;從前清政府一方面看,是拿我們一般人作假立憲局面的點綴,或說是為假立憲造就人才。隨著這兩方面不同的意思,母校於是乎誕生。

  光緒三十三年即西曆千九百零七年,是母校誕生第二年。徐錫麟[5]刺殺安徽巡撫,在安徽起義,結果失敗,同志死難的很多。清廷一面防止不測,一面敷衍人民,人民則為積極的改革運動。改革運動有主張請求立憲,有主張革命,而有立憲派、革命派的分別。立憲派的人就聯絡海外華僑,請求清廷立憲。清廷看人民的要求,不得不敷衍,遂飭各省設立諮議局。革命派的人,像孫中山先生也聯絡同志,在雲南起義,結果歸失敗。一年之內,清廷對於人民要求(立憲派)取敷衍主義,對於人民反抗(革命派)取防止主義,禁止人民聚會、開會、演說及學生參與政治運動。

  光緒三十四年即西曆千九百零八年,光緒死,罷免袁世凱職,清廷由攝政王攝政。各省人民都起來要求開國會,運動很激烈,清廷不得已允人民要求。這一年母校的同學也參入要求開國會。清廷命各省諮議局[6]開會。是年宣統即位(宣統元年)。

  宣統二年,北京資政院[7]及各省諮議局開會,外患有安奉鐵路[8]問題發生。在天津方面遂引起學生的激烈的政治運動,我們同學也參入運動,也分立憲派、革命派。立憲派運動的結果失敗,溫世霖[9]被發往新疆。革命派運動,像本校教員白雅雨[10]先生,奔走于灤州第二十師軍隊中,後殉於難。這是本校最緊要的一年,詳細情形,留在回顧本校同學運動的經過,再為細說。

  宣統三年,三月間黃克強先生率青年同志,歸自海外,在廣州起義,死難的很多,有七十二烈士,其實死的不只七十二烈士。七十二烈士都葬在黃花崗,其初名字不全,到了民國十年,才把七十二烈士名字填清楚。我曾到過黃花崗,起一種特別感想,殉難的都是純潔的青年,作政治運動的大犧牲,這黃花崗與民國產生很有關係。這次雖遭失敗,卻是後日成功之母,而一般革命家都因之而起。清廷又下令收川漢鐵路為國有,而黎元洪等起義武昌,各省響應。我們同學當時也參加革命運動,有奔往灤州的,有奔往徐州的,細情也留到回顧本校再說。後來革命成功,在南京組織臨時政府,宣佈約法,舉孫文為臨時大總統。蒙古宣告獨立。

  民國元年,清帝退位,參議院成立。女子同盟會要求女子參政權。

  民國二年,革命元勳宋漁父[11]先生,極力主張把同盟會擴張成國民黨,受袁世凱的嫉妒,暗使人把宋漁父先生刺殺在上海。汪精衛先生很反對這事,他願意維持同盟會,以為同盟會是革命党的根源,在革命沒有成功以前,不應該把同盟會解散,組織國民黨,把不純粹革命分子拉進來,至今汪先生尚以此事行為遺憾。宋先生在上海被刺,有主張平和解決的,有主張用武力與袁世凱解決的,於是遂有二次革命起于南京,結果失敗。國會正式開會,各省省議會也開會。因有二次革命的緣故,袁世凱解散國民黨。憲法起草委員會自行解散,江蘇省議會解散。

  民國三年,袁世凱解散參眾兩院,停止各省省議會開會。歐洲大戰發生。

  民國四年,籌辦「籌安會」[12],偽造民意,佐袁世凱為皇帝,意欲推翻共和,重建帝制。日本乘機於五月七日提出「二十一條」,迫中國承認。當時蔡松坡[13]先生在京,袁世凱監視甚嚴,後來蔡先生逃至雲南,與唐繼堯起義。

  民國五年,西南諸省宣佈獨立,反對袁世凱稱帝。袁不得已取消帝制,憂憤而死。副總統黎元洪又召集各省省議會,重開國會。這年內有最可紀念者,黃克強先生死于上海,蔡松坡先生死於日本,民國偉人又弱了兩個!

  民國六年,罷免段祺瑞職。山東、福建、江蘇等省,反對國會。黎元洪辭職,馮國璋繼任。西南諸省反對解散國會,宣告獨立。張勳率兵入京,擁宣統復辟,推翻共和。段祺瑞在馬廠誓師,[14]打敗張勳,重建共和,段祺瑞又重掌中央政權。西南諸省組織軍政府,召集非常國會,舉孫中山先生為總統。吳佩孚在嶽州開會,主張與南方用武力解決。

  民國七年,南方軍政府重新組織,反對北方徐世昌為總統。北方召集新國會,舉徐世昌為總統。段祺瑞練參戰軍,以備與德國開戰。

  民國八年,學生反對「直接交涉」,作「五四運動」,驅逐曹、章、陸。南北兩政府在上海組織和平會,南北議和。段祺瑞所練參戰軍,改為邊防軍。

  民國九年,直、皖戰爭,結果直系勝,皖系敗。北方政府解散學生會,阻止學生參入政治運動。南方軍政府瓦解。

  民國十年,南方舉孫中山為大總統,川、鄂宣佈自治,吳佩孚率兵往攻,川、鄂發生戰事,結果川、鄂敗,自治軍也失敗。

  民國十一年,夏天,直、奉戰爭,結果奉張敗,直曹勝,黎元洪複職,恢復舊國會。南方陳炯明背叛孫中山先生,有廣州戰役,同時有婦女參政運動。

  民國十二年,南方孫中山先生複至廣東。北方強迫黎元洪下野,直系利用國會賄選,曹錕被選為總統,成現在的局面。在國民方面,有京漢鐵路工人罷工風潮,國民黨重新組織。十月十日北京政府頒佈憲法。

  以上是人民的運動,或對軍閥,或對政府。然後再把外國的事情,很可注意的,說一下。

  宣統二年,葡萄牙革命,建共和。千九百十四年歐洲大戰發生。千九百十七年俄國革命,勞農政府成立。千九百十八年德國也起革命,建共和國。千九百十九年歐戰停止,起始議和。

  我國與外國外交方面重要事情:宣統二年有安奉鐵路問題發生;宣統三年有片馬問題[15];民國四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條」;民國八年日本約求魯案直接交涉,俄國勞農政府宣言放棄前俄在中國攫取的權利。

  現在要講十八年來本校同學的運動經過,我們在這一方面作一番回顧。我對於同學的政治運動知道的很少,只可就我知道的來講。

  我最初進校的時候,就有風潮發生,社會給這個風潮起了名字,叫「醬油風潮」。這個風潮是因甚麼所起呢?說來很有趣味。在座的都是前後同學,無妨當小說告訴大家。有浙江的同學楊君,年紀很輕,都在食堂上用飯的時候,他要用點醬油,喚廚子不答應,他就用筷子敲飯桶。齋務長李先生把楊君責斥了幾句,楊君年紀本小就哭起來了。諸位同學對他很表同情,就同黎監督[16]交涉,一方面學生在現在沒有被火燒的東大講堂(現在已改成圖書館)開會。齋務長看見學生開會,恐怕有政治上運動,走告黎監督,黎監督也不問所以,往藩台臬台衙門去報告,帶來許多的兵把學校圍住。學生推舉了八個代表去講話,八個代表的名字記不清楚,講話以後也沒有甚麼結果,無條件的,就把八個代表都斥退。別位同學很不平,以為我們舉出來的代表無故斥退,我們無顏再在校內居住,於是大家都搬在外邊旅館。黎監督勸阻大家,拿很和藹的態度,沒有效果。又經紳士勸解,勸大家回校,八個代表是不能回校的,諸位可替他們介紹別的學校。後來都回在校內,推出代表來,白惺亞[17]先生等和監督打官司,也沒有甚麼結果。

  這次風潮其初原因很小,不過為醬油而已。到了後來,拿兵圍起學校,斥退代表,鬧了個很大,學生方面有不得不如此的原故。這次風潮影響是怎樣呢?風潮影響於我校是很大的,是很惡的!早先齋舍整理的很好,秩序很整齊,經了這次風潮以後,都變壞了。風潮的結果沒有好結果,只得到惡結果。所以外人對這次風潮很不滿意,我們對他也覺很不幸的!希望我們同學,以後不要以小故而起絕大的爭端,倘若遇見這樣事情,務請和平解決才對。

  政治運動分二派:一是立憲派,一是革命派。那時中國北部政治運動的中心,首推天津,天津以北洋法政學校為中心。所以我校在政治運動史上,很關重要。我們今天要談談,以後還怕沒有人知道。時當宣統二年,日本要強迫攫取安奉鐵路,東省代表來津求援,天津學生在東馬路開會歡迎,共舉溫世霖為會長。本校同學立憲、革命兩派,立憲派公開運動,革命派秘密運動。同學多數屬￿立憲派,少數屬￿革命派,於永滋[18]、王德齋兩位先生是革命派中心人物。立憲派打算全體往北京請願,要求政府開國會。本校同學在東大講堂(現改圖書館)開會,同學秦廣禮斷指寫血書,激揚民氣。同學孫可君斷肘,大家非常激烈。孫君斷肘之後,全身為血所染,許多同學鼓掌叫喚,都以淚相見。此時同學只以血淚相見,李監督、鄧和甫都勸大家不必自殺,可以積極想法就是了。那種悲慘激昂的光景,我終身不能忘!大家鬧了一天,夜間開會,相約明天黎明整隊到廣東會館開會,作請願的運動。過河的時候,碰見李監督,李監督善言相勸,教大家回校再商議,學生不肯。平時學生對監督談話時非常客氣,這時候也不客氣了。一直到了廣東會館,商議上府院請願。全天津學校的校長及提學司也都來到廣東會館,勸阻大家不要走,大家不聽,把諸位校長及提學司圍在中間。這時候的群眾心理,那裡還可以理喻?若工夫一大必有不測。李監督為人聰慧機警,見這般光景,實有不了之勢,他就站在臺上,對眾嚷道:「你們要請願,我們幫著你們。」眾鼓掌。「大家出發的時候,必須有秩序。」眾鼓掌。「我們要先走一步。」眾鼓掌。於是,各位校長及提學司得免於難。大家全體出發,電車也停了,到了府院衙門前都坐下,要求立時給北京打電報,使其立憲開國會,還要立時等回電。又整隊往省議會去請願,在道上碰見道台坐著馬車,大家把道台打了個不亦樂乎,馬車也碎了。後來同學勸止,才把道台放走,逃了一條命!這是大眾的狂熱,於事業上沒有多大效果,但當這時候也沒法勸止,後來學生各歸本校。

  風潮鬧完之後,當局方面以為風潮起的原因,都因為會長的鼓動,於是把溫世霖放逐到新疆去,學校方面提倡提前放假。當時大家沒有出息,見學校裡提前放假,都歸家去了!像這狂熱的政治運動,不一時就消滅。這次風潮的結果,大家把溫世霖先生送到新疆,誰也不聞不問了!

  這次風潮,算立憲派運動失敗,而革命派進行越發有力,從此立憲派的人也都傾向革命派,大家都覺得對溫先生義氣上過不去,只好再等機會。革命派組織秘密團體,上海的《克復報》、福建的《民心報》、香港的《中國報》,對於革命思想,充量紹介。同學訂閱該報不少,大家都搶著看報,情願不上班,也得看報,於永滋、王德齋先生親往郵局去取。同學奔走革命的,白雅雨、於永滋往灤州,王德齋往徐州。白先生平時很古板的,這時也作革命的運動。灤州革命失敗,同學以為白、于二先生不免于難,惡耗傳來,大家悲傷得很!後來才知道白先生確乎身殉于難,于先生倖免。給白先生開追悼會,就在這個禮堂上。那追悼白先生挽聯的字句,今天我來在這禮堂上,還仿佛有人念給我聽!當天津學生政治運動正在昂激的時候,上海《民立報》上天天有一段時評,告訴我們學生,應該作甚麼樣運動。後來清廷起用袁世凱的時候,袁世凱在河南即打電(報)給天津督署嚴防某法校,就是本校。可見本校當時很受官府的注意。河下駐紮有兵,是監視本校同學的運動。當時有兩位日本教員,一系吉野作造,一系今井嘉幸,在本校當教授,後來兩位歸國都極力鼓吹平民主義,紹介民治思想,作民權運動,教導他們國民,日本國民很受他的恩澤。剪髮運動也很有趣味,同學黃君首先剪髮,那時剪髮的很少,都以為希奇,當黃君進食堂的時候,大家哄然笑他,監督知道了,給黃君為剪髮記了一過。

  而今回顧從前加入政治運動的同學,已經有些死亡凋零了,真是不堪回想!白先生雅雨在灤州革命的時候就死了,斷肘的那位孫先生在二次革命也死了,還有許多死了我不曉得。那末,同學參加政治運動的死去了大半,而民國建設還沒有成功,有許多責任在我們身上,我們沒有開出路子來,覺著非常的慚愧,只好把我們沒有盡的責任,推到後來諸位同學身上。早先我們的歷史是很短小的,算不了甚麼,光華燦爛的歷史還在後邊。我今天說的這些,不過是本校歷史的「破題承」,那本校歷史的正文,不知道將來有多少人,像我站在這地方,給大家講那本校有聲有色的歷史。現在本校歷史是很幼稚,但歷史沒有不繼續的。我們已經過去了,我們已經離了本校在社會上去作事,那發揚本校的精神,盡國民的責任,希望諸位後來的同學,在學校極力培養自己的學問,趕快去擔負那些責任,不要回顧,不要躊躇,一往直前。高先生所說國家是工具,我們要知道怎樣應用,有許多法子,利用國家不出流弊。我到母校以後,一方感慨,一方樂觀。感慨的是,參加政治運動的同學,死去大半,不能再相見了!犧牲他們大好生命,而民國的國家,天天在昏迷不醒之中。早先食堂裡飯桶聲,也聽不見了,食堂的房舍,也改變了。樂觀的是,校中樹木早先很小,現在都森鬱起來,那種煥發活潑的氣象到處彌漫。我們母校裡歷史,也是像這樣發展的,越發展越大。同學也是新陳代謝,老同學凋零,擔不起他們的責任,同時新同學來替他們,擔他們的責任。像東樓不戒於火,盡成灰燼,是很不幸的,但舊的已去,新的才來,舊的給新的讓位置。這樣看來,我們的歷史,不過是小小的本校歷史的序文,本校歷史的正文在將來。我希望以後的同學齊心努力,給本校歷史正文第一頁第一章下頭一筆。整頓我們的國家,恢復我們的民族,專賴諸位同學,齊心!努力!

  署名:李守常講演

  邢有森、楊景濂筆記

  原載《直隸法政專門學校十八周年紀念特刊》

  [1]題解 北洋法政專門學堂創辦於1906年,12月30日,關防(校印)正式啟用,故定該日為校慶。民國成立後,該校改名為直隸法政專門學校。1923年12月30日為該校18周年校慶,李大釗應邀在慶祝會上演講。此文原有題注:「李守常先生講演,邢有森、楊景濂筆記。」

  [2]五大臣出洋 1905年7、8月,清廷決定派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紹英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以期「擇善而從」。9月24日在正陽門火車站登車後,吳樾謀刺,炸傷載澤與紹英。12月,清廷改派載澤、李盛鐸、尚其亨與戴鴻慈、端方5人,前3人往日、英、法、比等國,後2人往德、意、奧等國。次年7月回國,帶回有關書籍400餘種,輯為《列國政要》133卷和《歐美政治要義》18卷。

  [3]吳樾(1878—1905) 安徽桐城人。1900年至上海,結交陳天華、趙聲、楊篤生等革命志士。後入保定高等師範學堂並辦《直隸白話報》。1905年9月24日,懷匿炸彈入北京正陽門火車站,謀炸出洋五大臣。載澤、紹英二人受輕傷,本人當場犧牲。

  [4]前清頒佈假立憲 庚子事變後,清王朝更加面臨統治危機。為了欺騙人民,消滅革命,1906年9月1日(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由光緒皇帝發佈慈禧懿旨:「時至今日,惟有及時詳晰甄核,仿行憲政,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以立國家萬年有道之基。」由此開始了清朝末年的預備立憲。

  [5]徐錫麟(1873—1907) 浙江山陰(今紹興)人。1904年赴滬訪蔡元培,入光復會。後辦大通學校,準備反清起事。1906年任安徽巡警處會辦、巡警學堂監督。次年秋,與秋瑾相約,浙皖同時起義。7月6日,於安慶刺殺安徽巡撫恩銘。起義失敗,遇難。

  [6]諮議局 1907年10月19日(光緒三十三年九月十三日),清政府命各省設立諮議局。次年7月,頒佈《各省諮議局章程及議員選舉章程》。1909年10月,各省諮議局正式成立。一方面規定有權議決本省興革事件、預決算、稅法、公債、選舉資政院議員以及討論本省所付之義務等;另一方面又規定議決事項,須得本省督撫同意才能生效。在由諮議局發動的請求早開國會的請願活動被鎮壓後,不少諮議局在武昌起義後成為響應起義、策動獨立的重要力量。

  [7]資政院 1907年9月20日(光緒三十三年八月十三日),清政府決定在中央設立資政院,1910年10月3日正式成立,行開院典禮。規定議員共200名,欽選100名,民選100名。其職權雖然規定議定國家預決算、制定法規以至彈劾大臣等,但同時又規定:所議事項,須具奏請旨,決定可否。故它雖貌似西方議會,但實為御用機關,清室退位後被解散。

  [8]安奉鐵路 1909年2月6日,日本公使伊集院向中國政府要求對安(安東)奉(奉天,今瀋陽)鐵路及沿線礦務享有特權。8月6日又照會中國:日本政府已決定自行改築安奉鐵路的路線。於是,京、津及東北三省等地民眾起而抗議,並抵制日貨。

  [9]溫世霖 曾任直隸諮議局議員,天津請願早開國會同志會會長。立憲派請求早開國會第三次請願被鎮壓後,以李大釗為首的北洋法政學堂學生起而繼續抗爭,溫率天津商民聯合行動,被清廷下令發往新疆,交地方官嚴加管束。

  [10]白雅雨 白毓崑(1868—1912),字雅雨,江蘇通州(今南通市)人。江陰南菁書院畢業,1908年到天津任北洋女子師範和北洋法政學堂教習。1911年武昌起義後,組織天津共和會,又作為同盟會代表之一組織北方革命協會。1912年1月2日,策動灤州起義,成立北方革命軍政府,任參謀長。失敗後就義。

  [11]宋漁父 宋教仁(1882—1913),字遯初,號漁父,湖南桃源人。1904年春,與黃興等創華興會,任副會長。因謀起義失敗,逃亡日本,入東京法政大學和早稻田大學。曾任《民立報》主筆、同盟會中部總會總務幹事,南京臨時政府法制局局長,農林總長。國民黨成立後,任代理事長。1913年3月20日,於上海火車站遭袁世凱派人襲擊,22日晨身亡。著有《宋教仁集》。

  [12]籌安會 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御用團體。1915年8月14日成立,楊度、孫毓筠為正副理事長,嚴複、李燮和、劉師培、胡瑛為理事。宣稱「以共討國體問題、籌一國之安」為宗旨,即主張廢除民主共和制、改行君主立憲制。袁氏敗亡後,楊等被通緝。

  [13]蔡松坡 蔡鍔(1882—1916),字松坡,湖南寶慶(今邵陽市)人。1898年入長沙時務學堂,受業於梁啟超。後留學日本,入成城學校、日本士官學校。武昌起義後,領導雲南新軍起義,旋任雲南軍政都督。二次革命後被袁世凱調京羈縻。袁復辟帝制日彰,蔡與梁密謀興軍捍衛共和,並先後潛行。1915年12月25日,蔡于昆明宣告雲南獨立,組成護國軍,任第一軍總司令,入川討袁。袁死後,任四川都督兼民政長。1916年11月8日,因喉癌逝世於日本。

  [14]馬廠誓師 1917年春夏,總統黎元洪與總理段祺瑞的矛盾日益激化,段憤而去職。段利用張勳入京趕走黎元洪、迫使解散國會、並於7月1日擁溥儀復辟之機,於7月3日自任討逆軍總司令,在天津附近馬廠誓師討伐張勳。12日攻入北京,段複任國務院總理,並自居「再造共和」。

  [15]片馬問題 1911年1月18日,英公使照會中國外務部,聲稱尼泊爾為自治之國,不丹與英有特殊關係,英兵隨即佔領雲南片馬,經交涉仍拒不撤兵。

  [16]黎監督 即黎淵,時任北洋法政專門學堂監督。

  [17]白惺亞 白堅武(1880—1938),號惺亞。

  [18]於永滋 於樹德(1894—1982),號永滋,天津靜海人,北洋法政專門學校畢業。曾參與策動灤州起義與北方革命,以響應武昌起義。後赴日本留學,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國共合作後,當選國民黨「一大」、「二大」中央執行委員,並任國民黨北京執行部常務委員,協助李大釗領導北方革命運動。大革命失敗後脫黨。建國後,曾任全國供銷合作社總監事會副主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1982年2月,於北京病逝。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