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大釗 > 李大釗文集 | 上頁 下頁 |
馬克思的經濟學說 |
|
——在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上的演講(一九二二年二月十九日) 今天是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第一次公開講演。兄弟得乘這個機會來把馬克思的經濟學說大概講講,實在非常榮幸。 馬克思的學說很深奧,我固然不能說瞭解他,我並且不敢說對於他有什麼研究,不過乘這機會,同各位談談。 大家現在對於馬克思的經濟學說都很想研究,但是真正能夠研究他的很少。不但真正能夠研究他的很少,甚至於關於他的著述,僅僅只看過一遍的,這樣的人也不能找出。現在已經有個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有了這會,想必可以引起大家研究馬克思學說的興味。倘若各位能于讀書之餘去研究馬克思的學說,使中國將來能夠產出幾位真正能夠瞭解馬克思學說的,真正能夠在中國放點光彩的,這實在是我最大的希望。 馬克思的經濟學說很深奧。根據我所知的,提出他學說中的兩大原理: 第一,在現代資本主義的經濟組織之下,資本家把勞動的結果怎麼劫去; 第二,現代經濟組織之趨勢。 在從前,大多數的人根據統計學立論,提出生產的三要素:資本、土地、勞動。既然如此,那麼,說到分配,一定也是三方面。於是資本家利用這樣好聽的理論,實質上從勞動者的手中劫去所得。我們且看,地主得著(「地租」,資本家得著)「利潤」,勞工得著「工銀」,外面看起來,好像很公平似的。其實,「資本家得了勞動結果,勞動者僅僅得了他們勞動結果的一部分!」好,從馬克思起,揭破了「此中秘密」,他詳詳細細地講這「剩餘勞動——剩餘價值」。 價值是什麼?「價值就是勞動的分量」。譬如兩件東西,說他們倆的元素相等,意思就是說他們倆的勞動分量相等。例如八時間的工作,便等於八時間的勞動分量。「勞動量與勞動力不同」。例如多少煤的生產等於多少勞動量,而在生產此煤時所需之力,則為勞動力。又如工作十點,須有能夠工作十點之力,而此十點工作則為勞動分量。 物品的價值是什麼?物品的價值就是勞動分量,被資本家劫去的便是這個。例在[如]工人工作,一天十點鐘,十點鐘的工作等於十點鐘的勞動分量,資本家僅僅從這勞動分量中拿出一部分給工人,維持他們的勞動力,其餘都歸自己所得。我且再拿機器作個比方,可以使我們更明白一點。比方,我們去問一個工程師,一副機器得多少錢維持他的生命,倘若說,要十噸煤維持他的生命,這個意思就是要拿十噸煤去維持他的勞力;除掉拿這十噸煤(煤之價值由於勞動分量)去維持他的勞力外,他所生產的都被資本家得著。這正如勞動者作十點鐘的工,除拿五點的工作維持他們的生命外,其餘五點的工作,都被資本家劫去一樣。這被劫去的五點工作,便是剩餘勞動,便是剩餘價值,便是資本家要想劫奪的東西!——以上所講,即為「馬克思剩餘價值說」。 在這資本家靠著資本主義的組織情形之下,勞動者僅僅得著一部分,而資本家則劫去剩餘價值,這層已經說過。現在且講剩餘價值之來源。 馬克思把資本分成兩種:可變資本,不變資本。不變資本,只能保存其原價,可變資本,除此之外,還可另生價值。Adam Smith稱不變資本為固定資本,可變資本為流動資本。馬克思同Adam Smith的分類差不多完全相同。其不同者,馬克思所說的不變,不是資本的形狀不變,乃是他的價值不變,Adam Smith所說的不變,乃是形狀不變,如機器。至其所謂流動資本者,包含著兩部分。他把他包含進去的這一部分,就是形體雖變,而僅能保持其原有價值者。馬克思把這部分歸併在不變資本內,此為馬克思與Adam Smith分類不同之點。據馬克思的意見,這不變資本,在生產程序中,或者不如可變資本之重要。可變資本,除維持勞力外,更能發生新的價值。新的價值之發生,完全靠著可變資本。拿什麼去維持勞力?資本家這樣:從勞動分量內拿出一部分給工人,去維持他們的勞力,於是勞動的結果,全被資本家劫奪。資本家又利用這生產須靠資本的理論,可變不變的混狀,拿他們的障眼法,暗中把勞動所得的結果完全掠奪。我們知道,資本家總是說,生產須靠他們的資本。但是資本又是什麼?資本,他是勞動的結果!因為社會上有了私產制度,於是他們也永[擁]有資本。他們有了資本,於是也有機會去劫奪勞動的結果。資本這個東西,在馬克思看來,並不如何重要,最可靠的只是勞動者的勞力,因為他能產生新的價值。 有許多人講,勞工既然是神聖,資本也是神聖的。不錯,可以這樣說。但是要曉得,資本是勞動的結果,資本神聖是因勞動神聖而來,所以這神聖應該屬勞動者,而不應該屬資本家。——說到這裡,資本家的秘密,我們又可從馬克思的學說中把他揭破。 我們不妨再說一說資本家取利的方法。資本家取利的方法有兩種:一是增加勞動的時間,一是減少勞動的工銀。增加勞動的時間,便是增加剩餘勞動、剩餘價值。例如勞動者一天作八點鐘的工,只要三點的工作即足維持他的生命,則剩餘勞動、剩餘價值為五點。倘若要作十二點,則剩餘勞動、剩餘價值為九點。剩餘勞動、剩餘價值越多,資本家的利潤就越大,所以資本家極力的增加勞動時間。一方面,資本家想極力的增加時間,可是一方面,勞動者想極力的減少時間。在英國,勞動者有九時運動;在世界,勞動者有八時運動。八時運動,現在多已成功,近來又有六時的運動。六時運動,為資本家產業家所倡出,因為他們覺得六時工作于他們更有利。在現在機器時代,機器工作可以日夜不息,人去工作總有疲倦的時候,拿精神疲倦的人去作工,結果生產減少,生產減少,這是于資本家大不利的。所以資本家把晝夜分為四段,教勞動者換班工作。每人只作六點鐘的工,自然精神很好,精神好,自然生產多,生產多,自然于資本家有利,于資本家有利的事,他們自然願意作了。 資本家利在增加勞動時間,勞動者利在減少勞動時間,這層已經說過。但是資本家還有一個法子,是于他們有利的。什麼法子?減少工銀,減少勞動者生活費。他們利用婦女兒童,雇他們來作工,給他們很低廉的工銀。有許多國家為保護婦女兒童的健康,定了一種工廠法,限制工作。但是資本家依然雇用婦女兒童,騙取他們的剩餘勞動。從此,更可證明馬克思的剩餘價值說,揭破了資本主義下之秘密。 根據馬克思的學說,一方面資本家騙取剩餘勞動,一方面卻又有一種新趨勢。什麼新趨勢?「資本集中」。資本集中於少數人的手中,於是資本家獲利更厚,而小產業因此凋敝倒閉者亦複不少。從前在小產業中可以作事的人,既然受了大資本家的壓迫,漸漸不能自存,於是小資本家亦不得不去勞動,而變為「無產階級者」。大都市發生的大產業一天多一天,失業的「無產階級者」也一天多一天,於是千千萬萬的「無產階級者」齊集資本家之下,而形成社會上的兩大階級: 「有產階級 無產階級」。 我們知道,從前的勞動者很少集合的機會,自經資本集中,大產業發生之後,於是勞動者得著集合的機會。他們集合的地點,便是資本家的大工廠,他們有了「階級自覺」,大家聯絡起來和資本家作戰,和資本家競爭。——這樣,發達的資本家他們自己卻產生了可以致其死命的敵人——無產階級。這也是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了。 馬克思唯物史觀講,在資本主義發達中,產生了一種新勢力。這種新勢力,就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之發生,恰如雞子在卵殼裡發生一樣。「社會主義」之想打破資本主義的制度,亦恰如雞子之想打破卵殼一樣。卵殼打破,才能產生一個新生命;卵殼打破,才能產生一個新局面。在這卵殼尚未打破的時期,是一種進化現狀,到雞子已經發生成熟的時期,便非打破這殼不可。「社會主義」也是如此。到了已經發生成熟的時期,便非打破這資本主義的制度不可。打破卵殼,是革命的現象;打破這資本主義的制度,也是革命的現象。有些人,願意進化而不願意革命,「但是我們也要知道,革命乃是我們更大的途程」。雞子在卵殼裡,長了眼睛,長了頭,長了毛,既然非打破這殼不可,那麼,「社會主義」到了他羽毛豐滿的時候,自然也非打破資本主義不可。雞子打破他的卵殼,「社會主義」去打破資本主義,這都是「革命」。——「革命是不可避免的」。 從馬克思學說理論方面講,雖然有人說,資本、土地、勞力為生產的三要素,但馬克思則以為一切生產都從勞力,都是勞動結果。資本、土地都是從勞力生的,都是勞動結果。如水,如煤,他們都沒有什麼價值。水一定要從海裡搬到這地,才有價值;煤一定要從礦裡搬到這地,才有價值。怎麼去搬?靠勞力。所以一切價值都靠勞力,變地變形而生產之。在從前,雖然一切生產都靠勞力,但分配起來,純由資本家作主——我們簡直可以說,「從前沒有分配」。 再從事實方面講,在資本主義下,才發生「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發生,便要去推翻資本主義。這可以說,「資本家自己,產生了致其死命的東西」。 與資本家相對的便是勞動階級。勞動階級,當然是處於不平的地位。到現在他們有了覺悟,有了「階級自覺」,去集合全世界(的)勞動階級〈的〉,成一「全世界勞動階級的經濟組織」。 有人說,中國勞動階級沒有經濟的組織,不能同世界的勞動階級聯合,但我想,這不儘然。因為中國現在,已經受了外國資本家的影響,華工又散在全世界,不能說中國的勞動階級不重要。——不過有一點可惜,就是我們東方勞動者,沒有「階級自覺」,常常拿很低廉的工銀替人做工。因為這個原故,各國勞動者很不高興,美國已經排斥黃色人種,法國也把華工漸漸底送回,在俄國的華工,現在倒還沒有遣送回國。我們想想,世界各國,勞動者與資本家都有一種對壘了的趨勢。一些小產業受資本家壓迫而變成無產的,他們卻有集合的地點,他們卻找得著資本家的門同他們對抗。但是中國的勞動者,情形就不相同,他們既沒有集合的地點,更找不著資本家(的)門同他們對抗!國內的小工業,因受外國資本家經濟勢力的壓迫,漸就凋敝,無以為生。他們這種受他國資本家間接壓迫的影響,比各國無產階級者受他們資本家直接壓迫的影響還要厲害,以至於流離失所,散而之四方,不曉得什麼地方可去工作,可去集合。國內是這種情形,有這麼多的無產階級,我們再從全世界著想,還能說中國勞動者與社會無關嗎?倘若還說與社會無關,恐怕不甚合理吧! 「全世界的無產階級呵!你們聯合起來吧!」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已經說過。現在世界各國的無產階級,他們都有了覺悟,有了「國際組織」。他們為什麼要有國際的組織?因為資本家想壓制勞工,極力的增加時間、減少工銀,勞工反對這種辦法,遂以「同盟罷工」為武器起而與之抗,倘若他們沒有「國際組織」,資本家便可利用這點去雇用別國的工人,這樣,「同盟罷工」就會失敗。譬如日本工人罷工,華工就可過去破壞,這便是因為無產階級沒有「國際組織」。 「無產階級的國際組織」,不是沒有,有「第一國際大會」,「第二國際大會」,「第三國際大會」。「第一國際大會」,到普、法戰後消滅了。「第二國際大會」,很有馬克思的精神,但是歐戰一起,裡頭的會員大多數棄其主義而從事於戰事,名雖存而實亡。「第三國際大會」,曾在莫斯科開會,很能承繼「第一國際大會」,而有世界革命(World Revolution)的精神,比較的還算進步一點。 近幾年來,勞動界的勢力漸漸地大起來。英國共產黨已經受了「第三國際大會」的命令,而加入國內的勞動黨。世界的勞動者,現在差不多漸漸地都聯合起來。他們的勢力一天鞏固一天,革命的時期也一天逼近一天。這完全是受馬克思經濟學說的影響。在中國,有現在的這種情形,也不能不說這是受馬克思的影響。 馬克思的大著作是《資本論》。第一集在他生時刊行,二、三兩集是恩格斯替他刊行。我們要去研究馬克思的經濟學說,只僅僅地讀過一遍就不容易。有一個德國人講,「一個人,倘若他不到五十歲,要說他能研究馬克思的學說,這一定是騙子」。而以我,要說我對於馬克思學說有了什麼研究,當然不能,不過稍微知道一點,乘這第一次講演的機會,來與諸君談談。希望諸君聽過這次講演馬克思學說大體之後,能夠引起點興趣,去研究他的學說,將來把研究的結果發表出來,指導社會,這是我最盼望的。 署名:李大釗講 黃紹穀記 《晨報》 1922年2月21—23日 附:馬克思經濟學說——在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上的演講(一九二二年二月十九日) 馬克思的學說是很淵深宏博的,很難在短時間內講完,現在只介紹一點他的經濟學說的大概。 馬克思的剩餘價值說 從前正統派的經濟學說,以為生產有三個要素:第一是土地,第二是勞力,第三是資本;而分配也是公平的及於這三方面,即地主得地租,勞動者得工銀,資本家得利潤。這話從表面上看去,似乎很公平,其實完全不對,徒為資本家所利用。 馬克思說,勞動不只是價值的標準與理由,並且是價值的本體。 有人說,效用是價值的必要條件,馬克思並不否認,但他以為說明效用的價值,這確是惟一的理由。若單拿效用這一點說明交易的價值,理由還不充分。在每一個交易的行為,兩個物品間必含有共同的元素,一致的等級,但這種一致,決不是效用的結果,因為效用的等級,在每個物品中均不相同。交易所以存在的原因,正是因為效用不同。在性質各異的物品中所含的共同元素,不是效用,乃是那些物品中所含勞工[動]分量的大小。每個物品的價值,應該是物品中所含人類勞動結晶的全量。物品價值的不同,全依勞動的分量而定。 物品的價值就是生產那物品時必需的時間的等量。工作十小時生產的煤,與別的物品交換,那物品必須亦是工作十(小)時生產出來的。資本家就抱[把]工人生產的物品按實在的價值出售,而以工銀的名義還他一部分,這個僅足以當他的必要生活費。 維持一日的勞動力所必要的物品,決不能與十小時勞動力的價值相等,或者還不抵五小時。假使僅抵五小時,那其餘五小時的勞動就是剩餘勞動。剩餘勞動所生產的價值,是剩餘價值。剩餘價值本來是完全屬勞動者的,但是資本家靠著資本主義的組織,無形中都掠奪去了。 他這剩餘價值說根據於他的《資本論》。他將資本分為兩種:一種是不變的,一種是可變的。這樣分法,與亞當斯密的固定與流動的分法,似乎相像,但實在是不同的。亞當斯密所謂固定資本是指不變形體的,如機器之類,而馬克思所說的不變資本則是指價值不變而言。亞當斯密所謂流動資本,包含兩部分:一部分是雖變形體而仍能保持原有價值的;一部分是用以維持勞動者的生活的。其前一部分,馬克思將他劃歸不變資本;後一部分即馬克思所說的可變資本。在馬克思的意思,不變資本在生產程序中,只能保持其原有價值,所有新價值的產生全靠可變資本。所以新價值可以說是完全由於勞動者自己產生的,但不幸,很冤枉的被資本家掠奪去了。 因此,可見資本所以能夠產生價值,全靠勞動力;勞動者所得工資只是他自己的創造中之一小部分,大部分的剩餘價值都被資本家剝奪,而資本家還要用一種障眼法,賣弄他養贍勞動者的恩惠。 有人說,既然資本出於勞動,你們說勞動神聖,難道不可說資本也是神聖嗎?是的,資本出於勞動,勞動神聖了,資本當然也可以跟著神聖,但是有一點你須注意,就是這所說的資本,應當是屬勞動者所有的。 資本家因欲掠取剩餘價值,所以竭力的想增加工作時間。在勞動者一方面即有減少工作時間的運動。英國當第一國際的初年,須[有]過九時間運動。現在八時間運動,在世界全勞動界已經大部分成功了。最近有資本家方面提議六小時制,但其動機完全是自利的,因為工作時間(縮短),工人的精力不致疲倦,用四班精神煥發的人輪流著運用晝夜不停的機械,工作效率比較得好。資本家還有一種方法,即減少工銀,利用婦女小孩作工。為防止此層起見,有的國家設工廠法以限制之。由此亦可證明馬克思的剩餘價值說。 馬克思的資本集中說 近世科學技術的進步,一日千里,大規模的生產組織也是日增月盛。資本的勢力愈大,小產業愈無以自存,都漸次為大資本所併吞。勞動者固受壓迫,即中產階級也都漸漸流為無產階級,昔之能獨立營業者,至此多只能為人傭工。於是大多數的無產階級,群集而叩大工廠之門,要求工作。社會亦因以顯然成為兩大階級——資本階級(資本家)與勞動階級(工人)。但工廠的發達亦未始于無產階級完全無利,因為他們可以利用工廠為聚集的機關,可以促進階級的自覺,準備與資本家奮鬥。因此,資本家的勁敵也就應運而生——無產階級大聯合。社會主義是在資本主義中發育完成的。這好比一個雞蛋,蛋裡面本來有一種新的生機,等到孵養成熟,小雞自然破殼而出。階級鬥爭的新生機,原動力,就是社會主義。原來推翻資本主義的力量,就是在資本主義積威之下,順著進化的程序而自然養成的。這是我們承認進化論的地方。但是到了時機成熟,新生命已經發育完全,那就必須採用革命的手段——這是必須的,必經的,無可避免的。 馬克思學說的要點 總括起來,馬克思學說的要點,就是: (1)理論方面——生產行為是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之聯合。現在不變資本固為資本家所掠奪,即可變資本也被資本家以障眼法欺騙工人,成為他的恩惠。所謂生產,實即以勞力變更自然界物質的位置或形式,其結果完全為勞力之產物;但是分配的時候即全部為資本家所有,而分出一部分僅足維持勞動力的給與工人。 (2)事實方面——資本主義發達的結果,即產生適以制其死命的勁敵。 馬克思學說之影響 勞動階級在此種狀態之下,乃有世界的階級覺悟。近來有人說,中國沒有資本階級,馬克思的學說與中國沒有關係。這話是不對的。勞資衝突是世界的趨勢,中國豈能獨外!不但不能獨外,而且在全世界以資本主義為基礎的帝國主義壓迫之下,中國因為實業不發達,勞動階級雖然受了壓迫,而無相當的場所容他們去工作,所以也沒有結合的機會,便都散而之四方,去到外國作工,而且中國工人沒有階級覺悟,到了外國于資本家是很合式,但是將那邊有組織而與資本家對抗的勞動團體都破壞了,所以很不受他們工人的歡迎。 馬克思主張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其最大武器就是同盟罷工。但資本家即利用勞動者無國際的階級覺悟,遇必要時可以雇用他國工人。所以勞動界有第一國際、第二國際的組織。最後繼起的有第三國際,承繼馬克思的精神,俄國革命成功後,即以莫斯科為大本營。英國共產黨也受了第三國際的命令加入英國勞動黨。這都是馬克思學說的影響。 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是《資本論》。很希望有人把他系統的研究一下。從前有一個德國人說,不到五十歲的人,要說他能全懂馬克思,此人一定是個騙子。因為只是讀一讀他的著作,就要二三十年,可見這很不是容易的事。我們這裡不過隨便說說,還說不到講他的學問。 署名:李守常講演 陳仲瑜記錄 《北京大學日刊》 1922年2月21日 【注釋】 [1]題解 1922年2月17日,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發出如下一則通告:「本會開第一次公開講演會,不論會員或非會員皆歡迎自由聽。演講人:李守常先生;題目:馬克思經濟學說;地點:北大第二院大講堂;時間:本月十九日(星期日)下午二時起。」此文為李大釗在會上的講演記錄稿(黃紹谷記),於《晨報·時論》欄內發表。1922年2月21日《北京大學日刊》亦發表了由陳仲渝記錄的此次講演的記錄稿《馬克思經濟學說》。附于本文之後,供學者研究。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