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大釗 > 李大釗文集 | 上頁 下頁 |
團體的訓練與革新的事業 |
|
(一九二一年三月) 人類之社會的觀念和組織的能力,和文化有相互的影響。文化高的民族,社會的觀念和組織的能力,固然也高;亦惟社會觀念和組織能力既高,而文化始有進步。原始社會如獵群、戰團,其組織之單簡[簡單],較諸今日社會乃不可以道裡計。然證諸十九世紀以來,政黨之發達,則人類組織能力之進步,又極可驚。英、美政治純受政黨支配,其政黨都有極繁複之機關,極巧妙之組織,所以勢力雄厚,直與政府並駕,甚或稱為第二政府。至於歐、美社會方面,只要有兩人以上的公同行動,就成一個團體的組織,打獵、釣魚、旅行、音樂、茶話,都稱為一個Party[1]。他們團體生活之習慣,幾若出自天性,由小擴大,所以議會、政黨,亦都行之若素。如兒童、婦女、慈善、教育、科學種種結社,非常的多,並且也有切實的計劃,偉大的成績,所以社會事業才能這樣發達。 最近時代的勞動團體,以及各種社會黨,組織更精密,勢力更強大。試看各國罷工風潮及群眾運動之壯烈,不難想見。俄羅斯共產黨,黨員六十萬人,以六十萬人之大活躍,而建設了一個赤色國家。這種團體的組織與訓練,真正可駭。 中國人雖然也是社會動物,但幾千年專制之壓迫,思想之束縛,和消極的、懶惰的、厭世的學說之浸染,鬧得死氣沉沉,組織的能力都退化了。然而中國社會腐敗到這個樣子,又不能不急求改革。改革的事業,亦斷非一手一足之力,自然還要靠著民眾的勢力,那麼沒有團體的訓練,民眾勢力又從那裡表現呢?所以我們因渴想社會之改革,就恨中國人的組織能力太低,但是這也無怪,因為團體的訓練和民眾的運動,是互為因果的。即團體的訓練愈發達,民眾的運動愈有力;亦惟民眾的運動愈發達,團體的訓練才愈高明。換言之,沒經過民眾運動的人民,團體的訓練是不會發達的;毫無團體訓練的人民,也不能產生有力的民眾運動,可見這兩件事是相待為用,相隨俱進的。所以我們現在要一方注意團體的訓練;一方也要鼓動民眾的運動,中國社會改革,才會有點希望。 中國自滿清道、鹹海禁大開之日[2],就有受些歐化洗禮的兩個大黨產生,一是同盟會[3],一是強學會[4]。強學會的成績是戊戌變法。同盟會的功業,是辛亥革命。他們都自有他們的價值。既入民國以來的政黨,都是趁火打劫,植党營私,呼朋嘯侶,招搖撞騙,捧大老之粗腿,謀自己的飯碗,既無政黨之精神,亦無團體的組織,指望由他們做出些改革事業為人民謀福利,只和盼望日頭由西邊出來一樣。 近二三年來,人民厭棄政黨已達極點,但是我們雖然厭棄政黨,究竟也要另有種團體以為替代,否則不能實行改革事業。 五四運動以後,學生團體發生,儼然革新運動中之惟一團體。其實學生雖有幾許熱心俠氣,究竟還是團體的訓練不大充足,其中缺憾正多,到了現在又有「強弩之末」的樣子,令人正自傷心無極(聞最近北京學生會選舉職員,投票兩次都未產出,照投票這樣散亂看來,恐怕就是團體訓練薄弱之一證)。 最近也產生了幾個小團體,只是章程定妥以後,就算完事,其中亦是學生居多。有人呼為「章程運動」,其言雖謔,亦自有理,尤足令人喪氣。 聞特來中國講學的某大學者,嘗于私下對三兩學生說:「中國這樣政府,設有革命黨千人,便要站不住了。」然而我們竟沒有那樣的人,竟沒有那樣的團體,說到這裡我們只有慚愧。 我們的社會腐敗到這個樣子,終天口說改革,實際上的改革,半點沒有。這總因為我們團體的訓練不充足,不能表現民眾的勢力,而從事革新的運動。 然而沒有團體,也沒有地方可以得到團體的訓練,所以我們現在還要急急組織一個團體。這個團體不是政客組織的政黨,也不是中產階級的民主黨,乃是平民的勞動家的政黨,即是社會主義團體。中國談各種社會主義的都有人了,最近談Communism[5]的也不少了,但是還沒有強固精密的組織產生出來。各國的C派[6]朋友,有團體組織的很多,方在躍躍欲試,更有第三國際[7]為之中樞,將來活動的勢力,必定一天比一天擴大。中國C派的朋友,那好不趕快組織一個大團體以與各國C派的朋友相呼應呢? 中國現在既無一個真能表現民眾勢力的團體,C派的朋友若能成立一個強固精密的組織,並注意促進其分子之團體的訓練,那麼中國徹底的大改革,或者有所附托! 署名:S.C 《曙光》[8]第2卷第2號 1921年3月 【注釋】 [1]Party 譯作「團體」。 [2]道、鹹海禁大開之日 清代中國本是閉關自守的國家。清道光20年至22年(1840—1842),與英國發生鴉片戰爭,中國失敗,訂立《南京條約》,除賠款外,割讓香港島,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被迫開了海禁。清咸豐7年至10年(1857—1860),又發生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咸豐帝逃熱河,圓明園遭浩劫。清廷被迫先後訂《天津條約》與《北京條約》,對英開放增加牛莊(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臺)、臺灣(台南)、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鎮江、南京、天津等通商口岸;派公使駐京,派領事駐各通商口岸;教士自由傳教,英人得在內地遊歷、通商,在通商口岸得任意租地蓋房,設醫院、教堂、倉庫等;商船可在長江各通商口岸來往;割讓九龍。法、俄等國也都得到相應特權。從此,中國的海禁被迫徹底打開。 [3]同盟會 全名中國同盟會,簡稱同盟會。1905年8月20日,在孫中山發起下,以興中會和華興會為基礎,聯絡光復會成員,在日本東京正式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黃興為執行部庶務長,輔助總理計劃一切。確定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為革命綱領,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理論指針,成為中國資產階級的革命政黨。其後,發動和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起現代體制的中華民國。1912年8月,改組為國民黨。 [4]強學會 又名譯書局,或稱強學書局或強學局,1895年11月(光緒21 年10月)首先成立於北京。它是戊戌變法之前維新派的政治團體,也是中國歷史上在本土最早建立的(以孫中山為首的興中會雖成立於1894年11月,但那是在美國檀香山)具有現代色彩的政治團體。由康有為發起聯絡,翁同龢等帝黨支持贊助,由翰林院侍讀學士文廷式出面組成,由張孝謙主其事,會員有楊銳、沈曾桐、徐世昌、袁世凱、張之洞等數十人。成立後,「先以報事為主」。在北京將《萬國公報》改為《中外紀聞》,在上海創辦《強學報》,並定每十日集會一次,每次有人演說。其目的是宣傳維新變法,求中國自強。梁啟超說:「自近世嚴禁結社,而士氣大衰,國之日孱,病源在此。」故康先生「務欲破此錮習」。強學會本為探「萬國強弱之原」,供謀國者參擇,但1896年1月,禦史楊崇伊彈劾強學會「私立會黨,將開處士橫議之風」,遂被清廷封禁。 [5]Communism 譯作「共產主義」。 [6]C派 指共產黨。 [7]第三國際 1919年3月,在列寧領導下,以俄共(布)為核心,有30個國家的工人政黨和左派團體的代表參加,在莫斯科召開第三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成立共產國際。大會選舉出領導機構執行委員會和執行局,總部設在莫斯科,凡參加第三國際的各國共產黨都成為它的一個支部。它曾開過7次代表大會,領導過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共產黨。中國共產黨就是在第三國際幫助下建立的,1922年「二大」決議參加共產國際,成為它的一個支部。後經各國共產黨同意,第三國際於1943年6月宣告解散。 [8]《曙光》 由北京中國大學、法文專修館、俄文專修館等高等學校的學生所辦的刊物,1919年11月在北京創刊,宋介主編,主要成員有王統照、耿濟之、鄭振鐸、瞿世英等。該刊宗旨為「本科學的研究,以促進社會改革之動機。」倡導教育救國與科學救國,介紹西方新思潮。1920年後大量介紹俄國革命和社會主義思潮。1921年夏停刊。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