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大釗 > 李大釗文集 | 上頁 下頁 |
青年厭世自殺問題 |
|
(一九一九年十二月一日) 自林德揚[1]君自殺,一時論壇對此問題頗有所討論。因此,我也把我近來對於青年自殺的意見寫出來和大家商榷。 我於討論這個問題以前,有幾個要點要預先聲明。 第一,自殺的情形因各個事件而有不同,我們不能夠泛就自殺而下籠統的判斷。我們應該分別自殺的種類,個別的論斷他的是非。 第二,自殺流行的社會,一定是一種苦惱煩悶的社會。自殺現象背後藏著的背景,一定有社會的缺陷存在。 第三,我們應該承認一個人於不直接妨害社會、迷惑他人的範圍內,有自己處決他自己的生命的自由權。 第四,我們只能批評自殺者的人生觀,說他是或非,指導一般生存的青年向人生進路的趨向,不能責備自殺者的個人,說他道德不道德,罪惡不罪惡;惟因自殺直接予人以迷惑,予社會以妨害的,又當別論。 把這四點認定,才可論青年厭世自殺問題。 本來自殺是人類生活特有的現象,人類以外的動物,不發生自殺的現象,因為自殺是智慧的結果。野蠻人多有不瞭解自殺是怎麼一回事。牙崗人[2]和安德曼島[3]的土人,看見白人有在他們部落內自殺的,他們一定想是被別人殺的,嘲著要大索犯人。你若向中部澳洲的土人說自殺的事,他一定說你是說笑話,萬不相信。可是這也有例外,那康甲卡人[4]和赫士人[5]又有胡亂自殺的傾向:媳婦因為婆母不吃她做的飯,也自殺;老年人因為身子衰怠,也自殺;小姑娘臉上一發赤就得嚴加監視,直到伊全然忘記了伊害羞的事而後已。加冷人[6]晚間飲酒的時候,夫妻有三言兩語的不合,明朝夫或妻必有一人在樹枝上自縊。這或者是因為這些人種生理上、心理上,或他們所住的地方地理上、氣候上有特別的原因。大體看來,智慧多的人容易自殺,自殺的現象多盛行於教育階級、智識階級中。那有關於自殺的名著的意大利人摩塞裡[7],曾于意國發現自殺最多者為從事科學、文學的人,百萬人中有六百十四人,其次就是從事國防的,四百零四人,從事教育的,三百五十五人,從事行政的,三百二十四人,商人二百七十七人,司法官二百十八人,醫師二百零一人,從事工業的八十人,從事原料製造的,二十五人。法國亦然,奴婢八十三人,商人及運送業者九十八人,原料製造者百十一人,工業家百五十九人,從事所謂自由職業的,五百十人。其餘統計家所得的結果,雖也有與此不同的,但自殺在生活狀態簡單者最少,與生活狀態複雜的程度遞加,幾乎是一個普遍的原則。 文明進步的結果,生活狀態愈趨於複雜。人類的生活,去原始的自然生活、勞動生活日遠,而偏於耗用腦智精神,因而過勞;又因生活上的欲望增高,內容擴大,往往招來失望和災難,所以自殺的激增是十九世紀內各國普遍的現象。我們可以說自殺是十九世紀的時代病,我們可以說十九世紀是「自殺時代」! 意大利人摩塞裡著有《自殺論》。他說:十九世紀間,歐洲各國的泰半,不但自殺的數都是增加,而且增加的比例略同。法國由千八百二十六年至千八百七十五年五十年間,一年自殺的平均數,由人口百萬中五十四人升到百五十四人。普國由千八百十六年至千八百七十七年,由七十人二分升到百七十三人五分。日爾曼和奧大利增加更甚。惟有英國和挪威不見增加,英國每百萬人中平均在六十五人左右,挪威由八十人降到七十人,這是一個例外。 日本近年自殺者的增加,尤為可驚。據他們警視廳的調查,就在他所管的地方,東京市十五區與六郡八島的自殺者,明治四十三年一一一二人,四十四年一一五七人;大正元年一二六八人,二年一三一二人,三年一三八九人。合計自殺既遂者和未遂者——全國合計起來,明治四十四年一萬零七百五十三人,大正元年一萬一千百二十八人。 中國全國的自殺統計,雖然未必精確,然亦可以看出增加的趨勢。各省的統計表,我還未搜集完全,暫且不論。但據內務部的《內務統計》京師人口之部和京師警察廳的《京師警務一覽圖表》裡面所載北京內外城自殺的統計:前清光緒三十三年,男四十六,女三十四,合計八十人。光緒三十四年,男五十三,女三十七,合計九十人。宣統元年,男五十九,女三十四,合計九十三人。宣統二年,男三十九,女二十二,合計六十一人。宣統三年,男五十八,女三十二,合計九十人。民國元年,男五十,女三十六,合計八十六人。民國二年,男女合計八十三人。民國三年,五十四人。民國四年,男六十八,女四十二,合計一百一十人。民國五年,自殺已遂者,男五十五,女三十,合計八十五人;未遂者,男四十,女五十七,合計九十七人。民國六年,自殺已遂者,男九十三,女三十三,合計一百二十六人;未遂者,男四十六,女三十八,合計八十四人。亦足以證明自殺者增加的趨勢。 普通說,夏季是「自殺季節」,因為太陽的光線刺激人的神經,挑撥人的感情,足以擾亂人心的安定,使人的心理上精神上起一種變化。在這個時候,凡是生活上失意的人,絕望的人,或是對於人生問題懷疑的人,對於社會現狀苦悶的人,往往被誘到死路上去。近來生活困難的結果,年關也成了生活上的生死關頭,也成了一種「自殺季節」,不過這是由人事的關係發生的,不是由自然的影響發生的。這「自殺時代」誘引人逼迫人上自殺的途徑去,也和「自殺季節」的誘引與逼迫一樣。因為十九世紀末年的世界,已經充滿了頹廢的氣氛,物質文明漸漸走入死境,所以牽著人也到死路上去。各人生活上塞滿了煩悶,苦惱,疲倦,頹廢,失望,懷疑。青年的神經銳敏,很容易感受刺激,所以有許多的青年,作了「自殺時代」的犧牲。 自殺的原因不一,所以自殺者的類別也不同:有因犯了罪惡愧悔而自殺的,有因窮餓所迫而自殺的,有因失戀而自殺的,有因殉情而自殺的,有因家庭不和而自殺的,有因考試落第而自殺的,有因社會政治不良而自殺的,有因職務上不能如意執行而自殺的,有因神經失常而自殺的,有因避病苦而自殺的,有因哲學上對於人生起了煩悶懷疑而自殺的,有因堅持自己的主義信仰保全自己的人格名譽而自殺的,有因宗教上的迷信而自殺的,有因外界自然的誘引,或受他人的暗示(模仿)而偶然自殺的。這些樣的自殺,個別的原因雖然不同,而時代文明與社會制度的缺陷,實在是他們的根本原因,共同原因。社會制度若是沒有經濟上的不平,不會發生因窮餓而自殺的人。社會制度若是不迫人犯罪,不會發生因愧悔而自殺的人。若是婚姻制度沒有弊病,不會發生因失戀殉情而自殺的人。若是家庭制度有解放個性的精神,不會發生因家庭不和而自殺的人。若是學校制度、教育制度沒有缺陷,不會發生因考試落第、或因課業過勞患神經病而自殺的青年。若是政治制度明良,不會有因憤世,或因不能自由執行職務而自殺的人。就是病苦的人,也與日常生活的安與不安,很有關係。就是那些因哲學上對於人生起了懷疑與夫那些為主義、信仰、人格、名譽,甘願犧牲而自殺的人,也多發生在黑暗社會裡,或黑暗勢力的下面。千八百五十年頃的俄羅斯專制的黑暗勢力,把人民的生活趣味,完全遮斷。社會一切現象,都呈出死氣。那時的文學家,只有謳歌「死」,描寫「死」的莊嚴、「死」的美善。那時的青年,只有「死」、只有自殺是他們的天國。就有不自殺的,也沒有什麼生趣了,這就是一個顯例。至於模仿的自殺,也多發生於自殺流行的社會。為自然誘引的自殺,也多發生於懷有隱痛的人。看那日本的青年,自從叫藤村操的一位青年,因哲學上的懷疑投入華嚴瀧[8]以後,投華嚴瀧自殺而死的年以數十計。警察設種種方法防阻自殺的人,終不奏效。這一個景致絕美的瀑,幾乎成了「死之瀑」,成了日本人的惟一死所。其他投入淺間山[9]噴火口,或在富士山巔自殺的青年,尚在接踵而起。請問這些青年,全是模仿藤村操的麼?都是為湖光山色所誘引的麼?他們自殺的原因,模仿、誘引而外,果然沒有生活上的苦痛麼?我想往那裡去的人,去時雖然未必有自殺的決心,但是在那裡自殺的人,生活上未必沒有可以供他自殺的隱痛,不過加上一層模仿與誘引,更容易促他實行就是了。這樣看來,與其說自殺的行為是罪惡的行為,不如說自殺流行的社會,是罪惡的社會;與其責難自殺的人,不如補救促起自殺流行的社會缺陷。志希[10]君論林德揚君的自殺標題曰:《是青年自殺?還是社會殺青年?》蓋含有沉痛的意義! 各宗教對於自殺的是非觀,亦有不同的地方。回教以自殺為逆神的命令,比殺人的罪更重,故教中懸為厲禁。耶教十戒中,有禁殺一條,不但禁止殺人,並且禁止自殺。儒教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11];「匹夫匹婦,自經溝瀆」[12]的話,大概也是反對自殺。佛教于一定的事情,許人自殺,但通常都以為自殺者,死後受慘苦,是前世的罪孽。惟波羅門教[13]因有死後靈魂可以祟敵的信仰,故認因為復仇而自殺為勇敢行為。 哲學家對於自殺的意見,也不一樣。康德[14]以自殺為輕蔑存于人中的人道。菲西的[15]以欲保生命、欲生是吾人的義務。海格爾[16]以人能左右自己的生命的權利為絕大的矛盾,所以自殺是一種罪惡。陶馬士·穆阿[17]主張人若罹不治的病,很以為苦的,得牧師或長官的同意可以自殺。但牧師或長官須照自殺志願者的志願與病狀,務求合於他的希望。美國某州已採取此說,公認罹不治難醫的病的,可以自殺。柏拉圖[18]說,不可非難因苦運命或難堪的恥辱而自殺的人。耶比邱拉士[19]說待死與自殺孰宜,不可不加以考究。這是很有含蓄的話。 關於自殺的道德觀,又因國因民族而有差異。在東洋犧牲個性的消極的厭世的靜的文明,多可認自殺。有時認自殺為無上的道德。中國之旌表節烈,日本以切腹為武士道的要素,都是例證。在西洋保存個性的積極的樂天的動的文明,多否認自殺。以自殺者為犯了罪惡,認他是殺人罪的被害者,同時又是加害者。英國以前不許自殺者葬普通的墳墓。 中國自潘宗禮、楊篤生[20]、陳星台[21]相繼蹈海而後,各處青年厭世自裁的,漸漸有了。民國二、三年頃,湘中少年有因外交失敗而自殺者,我當時適在日本,曾致書《甲寅》[22],與章行嚴先生討論過這個問題。當時我以為少年不應自殺,應該留此身以為奮鬥之用。行嚴先生複書[23]頗有幾句沉痛的話,他說:「吾國之所大患,亦偷生苟容之習而已。自殺之風果昌,尚能矯起一、二」;「匹夫溝瀆之言,乃先民半面的教訓,古今幾多馮道[24]、吳廣[25]之輩,依此以藏其身」;「無自殺之決心者,未必即能立效命之宏願。往者曾滌生[26]敗於靖港,憤投湘江,吾家價人負之以起。負之以起,非滌生所及料也,爾後成功,即卜於此」;「今吾國之所患,不在厭世而在不厭世。有真厭世者,一方由極而反,可以入世收捨己救人之功;一方還其故我,與濁世生死辭,極廉頑立懦之致」。如今思之,他的話實含有至理。中國社會到了今日,黑暗算是達於極點。中國若有有血氣、有理想、有精神的青年,對於這種黑暗的社會,沒有趣味的生活,當然不滿意、失望、悲觀。將來青年的理想,日高一日,這種不滿意、失望、悲觀,也必日多一日;青年厭世自殺的風,恐怕也日盛一日。我們對於這種自殺而死的不幸青年,當然要流幾點同情的熱淚,因為他們實在不是醉生夢死的青年。然而對於他們的自殺,終不能不抱一點遺憾,因為他們只知厭倦卑污的生活,不知創造高尚的生活,他們只知道向死裡逃避舊生活,不知道向死裡尋找新生活。我希望活潑潑的青年們,拿出自殺的決心,犧牲的精神,反抗這頹廢的時代文明,改造這缺陷的社會制度,創造一種有趣味有理想的生活。我們應該拿出那日本人情死的精神,與我們的新生活相抱合,任他是車輪,是白刃,是華嚴瀧的水,是噴火山的火,我們也要前進,與我們理想的新生活握手。我們斷斷不可只為厭世,為生苦而不怕死,應該為造世為求樂而不怕死。 由此說來,青年自殺的流行,是青年覺醒的第一步,是迷亂社會頹廢時代裡的曙光一閃。我們應該認定這一道曙光的影子,努力向前沖出這個關頭,再進一步,接近我們的新生命。諸君須知創造今日的新俄羅斯的,是由千八百五十年頃自殺的血泡中闖出去的青年。創造將來的新中國的,也必是由今日自殺的血泡裡闖出去的青年。我憫吊這厭世自殺的青年,我不能不希望那造世不怕死的青年!我不願青年為舊生活的逃避者,而願青年為舊生活的反抗者!不願青年為新生活的絕滅者,而願青年為新生活的創造者! 署名:守常 《新潮》第2卷第2號 1919年12月1日 【注釋】 [1]林德揚 北京大學法律系三年級學生,四川華陽人。五四時正患病療養,抱病投入運動。後發起創辦北京第一國貨店,常廢寢食,致勞病篤,且以傷時,遂於1919年11月16日晨赴萬牲園(今動物園)投溪自殺,年27歲。這是北京的大學生第一個自殺者。蔡元培悼辭稱:他「因奮鬥而自殺」;他有提倡國貨的宏大願望,「心急得很」,「所以決然自殺,要想刺激他的同志」;「犧牲自己的一身,做發展國貨的廣告」。 [2]牙崗人 今譯牙甘人(Yahgan)。智利南端印第安人的一支。過去有近三千人,至20世紀50年代末,僅存40餘人。 [3]安德曼島 今譯安達曼群島。位於孟加拉灣與安達曼海之間,共有島嶼204個。現屬印度。 [4]康甲卡人 今可能譯為岡加利達人(Ganggalida),澳大利亞土著部落之一,分佈於昆士蘭州和北部地方之間北部沿海一帶。 [5]赫士人 今可能譯為胡斯人(Hus),巴布亞新幾內亞土著部族之一。 [6]加冷人 今可能譯為加龍迪人(Garandi),澳大利亞土著部族之一,分佈在北方約克角半島以西奔塔利亞灣沿岸一帶。 [7]摩塞裡 今譯莫爾塞利·恩裡科(Morselli,Enrico,1852—1929),意大利社會學家。曾任都靈大學、費拉拉大學精神病學教授,對促進精神病治療設施的改革有過重要貢獻,在精神病學和具有心理學特點的社會病理學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著有《自殺論》等。 [8]華嚴瀧 位於日本本州櫪木縣西南男體山。該山是具有代表性的錐狀火山,高2484米。山南側有中禪寺湖,湖水自山的熔岩上溢流而下,形成華嚴瀑布,高97米。 [9]淺間山 位於日本本州群馬縣西南與長野縣分界處。山高2542米,是全國最高的活火山。該山擁有廣大而壯觀的山麓地帶,構成上信越高原國立公園的主要部分,是觀光勝地。 [10]志希 羅家倫(1896—1969),字志希,時為北京大學英國文學系學生,與中國文學系學生傅斯年共同發起組織《新潮》社,創辦編輯《新潮》雜誌。文中提到的志希論林德揚自殺的文章(題為《是青年自殺?還是社會殺青年?》),發表於1919年12月出版的《新潮》雜誌第2卷第2號。同時還發表蔣夢麟的文章《北大學生林德揚自殺問題》與李大釗的這篇文章。 [11]「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語出《孝經·開宗明義章》。文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12]「匹夫匹婦,自經溝瀆」 語出《論語·憲問》。文為:「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13]波羅門教 今譯婆羅門教,印度古代宗教之一。主張善惡有因果、人生有輪回之說。 [14]康德 參見《物質變動與道德變動》注②。 [15]菲西的 參見《物質變動與道德變動》注14。 [16]海格爾 今譯黑格爾(1770—1831),德國哲學家。杜賓根大學哲學博士。其哲學體系為客觀唯心主義,把整個世界看成是絕對觀念的表現和發展。而所謂「絕對觀念」,實為上帝的別稱。由此形成邏輯、自然哲學和精神三個發展階段,其哲學體系亦相應形成邏輯學、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三個組成部分。主要著作有《哲學全書》、《邏輯學》(通稱《大邏輯》)、《法哲學原理》、《哲學史講演錄》、《美學講演錄》、《精神現象學》等。 [17]陶馬士·穆阿 今譯托馬斯·莫爾(Thomas More,1477—1535),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1516年出版代表作《烏托邦》,是歐洲第一部空想社會主義著作。 [18]柏拉圖 參見《物質變動與道德變動》注①。 [19]耶比邱拉士 今譯伊壁鳩魯(Epikouros或Epicuras,前341—270)。古希臘哲學家,後期希臘著名的唯物主義與無神論者。 [20]楊篤生(1871—1911) 湖南長沙人。1902年赴日本留學,入早稻田大學。1903年參加拒俄義勇隊與軍國民教育會。受俄國無政府主義影響,主張搞「破壞」和暗殺,曾研製炸彈,多次謀刺慈禧和其他大臣。1906年6月加入同盟會。次年入英國愛伯汀大學學習。1911年圖歸國,「尋一民賊死之」。至利物浦,因病覺回國無望,投大西洋而死。 [21]陳星台 陳天華(1875—1905),字星台,湖南新化人。1903年留學日本,旋回國策動武裝起義,與黃興、宋教仁創立華興會,擬于長沙舉事。1905年參與發起成立中國同盟會。所著《猛回頭》與《警世鐘》,宣傳民主革命,影響甚大。1905年12月8日,因反對日本政府頒佈的《取締清國留學生規則》,憤而在日本的大森灣投海自殺。 [22]曾致書《甲寅》 即1915年8月10日《甲寅》雜誌第1卷第8號所載的《致〈甲寅〉雜誌記者》的信。 [23]行嚴先生複書 章士釗,字行嚴,時為《甲寅》雜誌(東京)主筆,其「複書」刊於同期《甲寅》雜誌李大釗文章之後,題名為《論厭世——答李大釗君》。 [24]馮道(828—954) 五代時瀛洲景城(今河北交河東北)人,歷任後唐、後晉、契丹、後漢、後周的宰相等職,自號長樂老。後世以其恬事五朝,多非之。 [25]吳廣 應為胡廣,字伯始,漢南郡華容(今湖北荊州東)人,是中國歷史上擅於做官固位的又一典型人物。《後漢書》載:「在公台三十餘年,曆事六帝」(按:指安、順、沖、質、桓、靈六帝);「凡一履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又為太傅。」當時京師有諺:「萬事不理問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 [26]曾滌生 曾國藩(1811—1872),號滌生,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清末湘軍首領。1853年以吏部侍郎身份回湖南辦團練,次年編組為湘軍。對太平軍作戰,敗於靖港,憤而投水自殺,被救起。其後,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繼續與太平軍鏖戰,授兩江總督、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1864 年6月攻破天京,太平軍敗。他還與李鴻章等一起興辦中國近代工業(主要是軍事工業),成為晚清的一代重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