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大釗 > 李大釗文集 | 上頁 下頁
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


  (一九一八年六——七月)

  東西文明有根本不同之點,即東洋文明主靜,西洋文明主動是也。溯諸人類生活史,而求其原因,殆可謂為基於自然之影響。蓋人類生活之演奏,實以歐羅細亞[1]為舞臺。歐羅細亞者,歐亞兩大陸之總稱也。歐羅細亞大陸之中央,有一凸地曰「桌地」(Tableland),此與東西文明之分派至有關係。因其地之山脈,不延於南北,而亙乎西東,足以障阻南北之交通。人類祖先之分佈移動,乃以成二大系統:一為南道文明,一為北道文明。中國本部、日本、印度支那、馬來半島諸國、俾路麻[2]、印度、阿富汗尼斯坦[3]、俾爾齊斯坦[4]、波斯、土爾基[5]、埃及等,為南道文明之要路;蒙古、滿洲、西伯利亞、俄羅斯、德意志、荷蘭、比利時、丹麥、士坎迭拿威亞[6]、英吉利、法蘭西、瑞西、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奧士大利亞[7]、巴爾幹半島等,為北道文明之要路。南道文明者,東洋文明也;北道文明者,西洋文明也。南道得太陽之恩惠多,受自然之賜予厚,故其文明為與自然和解、與同類和解之文明。北道得太陽之恩惠少,受自然之賜予嗇,故其文明為與自然奮鬥與與同類奮鬥之文明。一為自然的,一為人為的;一為安息的,一為戰爭的;一為消極的,一為積極的;一為依賴的,一為獨立的;一為苟安的,一為突進的;一為因襲的,一為創造的;一為保守的,一為進步的;一為直覺的,一為理智的;一為空想的,一為體驗的;一為藝術的,一為科學的;一為精神的,一為物質的;一為靈的,一為肉的;一為向天的,一為立地的;一為自然支配人間的,一為人間征服自然的。南道之民族,因自然之富,物產之豐,故其生計以農業為主,其民族為定住的;北道之民族,因自然之賜予甚乏,不能不轉徙移動,故其生計以工商為主,其民族為移住的。惟其定住於一所也,故其家族繁衍;惟其移住各處也,故其家族簡單。家族繁衍,故行家族主義;家族簡單,故行個人主義。前者女子恒視男子為多,故有一夫多妻之風,而成賤女尊男之習;後者女子恒視男子為缺,故行一夫一妻之制,而嚴尊重女性之德。農業為主之民族,好培種植物;商業為主之民族,好畜養動物。故東人食物,以米蔬為主,以肉為輔;西人食物,以肉為主,以米蔬為輔,此飲食嗜好之不同也。東人衣則廣幅博袖,履則緞鞋木履;西人衣則短幅窄袖,履則革履。東方舟則帆船,車則騾車、人力車;西方舟則輪船,車則馬車、足蹈車[8]、火車、電車、摩托車。東人寫字則用毛筆硯池,直行工楷於柔紙;西人寫字則用鉛筆或鋼筆,橫行草書於硬紙。東人講衛生,則在斗室靜坐;西人講體育,則在曠野運動。東人之日常生活,以靜為本位,以動為例外;西人之日常生活,以動為本位,以靜為例外。試觀東人西人同時在驛候車,東人必覓坐靜息,西人必來往梭行。此又起居什器之不同也。更以觀於思想:東人持厭世主義(Pessimism),以為無論何物皆無競爭之價值,個性之生存,不甚重要;西人持樂天主義(Optimism),凡事皆依此精神,以求益為向上進化發展,確認人道能有進步,不問其究極目的為何,但信前事,惟前進奮鬥為首務。東人既以個性之生存為不甚重要,則事事一聽之天命,是謂定命主義(Fatalism);西人既信人道能有進步,則可[事]事一本自力以為創造,是謂創化主義(Creative Progressionism)。東人之哲學,為求涼哲學;西人之哲學,為求溫哲學。求涼者必靜,求溫者必動。東方之聖人,是由生活中逃出,是由人間以向實在,而欲化人間為實在者也;西方之聖人,是向生活裡殺來,是由實在以向人間,而欲化實在為人間者也。更以觀於宗教:東方之宗教,是解脫之宗教;西方之宗教,是生活之宗教。東方教主告戒眾生以由生活解脫之事實,其教義以清淨寂滅為人生之究竟,寺院中之偶像,龕前之柳,池中之水,沉沉無聲,皆足為寂滅之象徵;西方教主于生活中尋出活潑潑地之生命,自位於眾生之中央,示人以發見新生命、創造新生命之理,其教義以永生在天,靈魂不滅為人生之究竟,教堂中之福音與祈禱,皆足以助人生之奮鬥。更以觀於倫理:東方親子間之愛厚,西方親子間之愛薄;東人以犧牲自己為人生之本務,西人以滿足自己為人生之本務;故東方之道德,在個性滅卻之維持,西方之道德在個性解放之運動。更以觀於政治:東方想望英雄,其結果為專制政治,有世襲之天子,有忠順之百姓,政治現象毫無生機,幾於死體,依一人之意思,遏制眾人之願望,使之順從;西方依重國民,其結果為民主政治,有數年更迭之元首、之代議士[9],有隨民意以為進退之內閣,政治現象刻刻流轉,刻刻運行,隨各個人之意向與要求,聚集各個勢力以為發展。東人求治,在使政象靜止,維持現狀,形成一種死秩序,稍呈活動之觀,則詆之以搗亂;西人求治,在使政象活潑,打破現狀,演成一種活秩序,稍有沉滯之機,則摧之以革命。東方制定憲法,多取剛性,賦以偶像之權威,期於一成不變,致日新之真理,無緣以入於法;西方制定憲法,多取柔性,畀以調和之餘地,期於與時俱化,俾已定之法度,隨時可合於理。此東西文明差異之大較也。

  東西民族因文明之不同,往往挾種族之僻見,以自高而卑人。近世政家學者,頗引為莫大之遺憾。平情論之,東西文明,互有長短,不宜妄為軒輊於其間。就東洋文明而論,其所短約有數端:(一)厭世的人生觀,不適於宇宙進化之理法;(二)惰性太重;(三)不尊重個性之權威與勢力;(四)階級的精神,視個人僅為一較大單位中不完全之部分,部分之生存價值全為單位所吞沒;(五)對於婦人之輕侮;(六)同情心之缺乏;(七)神權之偏重;(八)專制主義之盛行。而其所長,則在使彼西人依是得有深透之觀察,以窺見生活之神秘的原子,益覺沉靜與安泰。因而起一反省,自問日在物質的機械的生活之中,紛忙競爭,創作發明,孜孜不倦,延人生於無限爭奪之域,從而不暇思及人類靈魂之最深問題者,究竟為何?

  東西文明之互爭雄長,歷史上之遺跡,已數見不鮮。將來二種文明,果常在衝突軋轢之中,抑有融會調和之日,或一種文明竟為其他所征服,此皆未決之問題。以餘言之,宇宙大化之進行,全賴有二種之世界觀,鼓馭而前,即靜的與動的、保守與進步是也。東洋文明與西洋文明,實為世界進步之二大機軸,正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而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須時時調和、時時融會,以創造新生命,而演進于無疆。由今言之,東洋文明既衰頹於靜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於物質之下,為救世界之危機,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俄羅斯之文明,誠足以當媒介東西之任,而東西文明真正之調和,則終非二種文明本身之覺醒,萬不為功。所謂本身之覺醒者,即在東洋文明,宜竭力打破其靜的世界觀,以容納西洋之動的世界觀;在西洋文明,宜斟酌抑止其物質的生活,以容納東洋之精神的生活而已。

  印度開放而後,西洋思想已漸蒙東洋之影響,如叔本華(Scho-benhauer)之厭世哲學,尼采(Nitzsche)之天才個性主義,皆幾分染東洋思想之顏色。惟印度之交通不便,西人居印者少,而印人之視英人,只認為嫻於政治藝術之巧練蠻人,以為論及修養,彼輩尚屬幼稚,彼輩所汲汲以求者,東方人決之於心中也久矣。故東西文明之間,在印度不生密切之接觸。逮於海通,西人航海來華者日眾,東西思想之接觸始漸密切,良以吾國氣候之溫和,海路之利捷,遠非印度可比也。由是言之,對於東西文明之調和,吾人實負有至重之責任,當虛懷若谷[10]以迎受彼動的文明,使之變形易質于靜的文明之中,而別創一生面。一九一六年九月八日,美德加父教授(Professor Maynard W.Metcalf)[11]曾在奧伯林(Oberlin)為中國留美學生會演說《科學與現代文明》,論及中國之將來,有日[曰],設有一民族於世界最終之民族中,能占一大部者,其惟中國人乎?其數量之眾,忍苦之強,衍殖之繁,愛重平和之切,人格品性之堅,智力之優,與夫應其最高道德觀念之能力,皆足以證其民族至少亦為最終民族中之要素。但彼等究與啟發未來最終民族生息於其下之文明型式,以若何之影響乎?中國其將于智於德有所貢獻於世界,亦如其於數量乎?此殆全視彼善導其發育於今方環接之新境遇下之成功何如耳!中國于人類進步,已嘗有偉大之貢獻。其古代文明,擴延及於高麗,乃至日本,影響於人類者甚大,今猶能捲土重來,以為第二次之大貢獻于世界之進步乎?世間固尚未有一國民能于世界之進步為第二次偉大之貢獻者,埃及、阿西利亞[12]、佛尼西亞[13]、希臘、羅馬、亞拉比亞[14]、波斯,皆曾達于極盛之域,而遂衰亡不復振。獨意大利之文藝復興,為顯著之例外,然亦非舊羅馬之復活。逮其純為新民族之日,固不知有幾多異族之血,混入古意大利人之族系也。猶憶三十年前,加潘特(Edward Carpenter)[15]曾為文以論《文明之起原及其救濟》,甚有趣味。文中指陳曾經極盛時代民族中,文明疾病之徑路,謂此等文明之疾病,大抵皆有其相同之預兆時期,寖假而達於炎熱最高之度,寖假而貽其民族以永世削弱之運焉。世界史中,尚未見有回春復活之民族,重為世界之強國也。

  中國文明之疾病,已達炎熱最高之度,中國民族之運命,已臻奄奄垂死之期,此實無容[庸]諱言。中國民族今後之問題,實為復活與否之問題,亦為吾人所肯認。顧吾人深信吾民族可以復活,可以于世界文明為第二次之大貢獻。然知吾人苟欲有所努力以達此志的者,其事非他,即在竭力以受西洋文明之特長,以濟吾靜止文明之窮,而立東西文明調和之基礎。

  今日立于東洋文明之地位觀之,吾人之靜的文明,精神的生活,已處於屈敗之勢。彼西洋之動的文明,物質的生活,雖就其自身之重累而言,不無趨於自殺之傾向,而以臨於吾儕,則實居優越之域。吾儕日常生活中之一舉一動,幾莫能逃其範圍,而實際上亦深感其需要,願享其利便。例如火車、輪船之不能不乘,電燈、電話之不能不用,個性自由之不能不要求,代議政治之不能不採行。凡此種種,要足以證吾人生活之領域,確為動的文明物質的生活之潮流所延注,其勢滔滔,殆不可遏。而一察其現象,則又扞格矛盾之觀,到眼都是。最近所發生之社會現象,如飛虹、普濟、江寬等輪之沖沉[16]也,某處火車之遇險也,某處電燈之失慎也,此類事實,若一一叩其原因,固各不一致,而且甚複雜。就生活現象,以為大量之批評,則皆足引為吾人不適於動的文明物質的生活之證據。其他大至政制,微至衣履,西人用之則精神煥發,利便甚溥,而一入於吾人之手,著於吾人之身,則怪像百出,局促弗安,總呈不相配稱之觀。蓋嘗推原其故,以為以靜的精神,享用動的物質、制度、器械等等,此種現象必不能免。苟不將靜止的精神根本掃蕩,或將物質的生活一切屏絕,長此沉延,在此矛盾現象中以為生活,其結果必蹈於自殺。蓋以半死帶活之人,駕飛行艇,使發昏帶醉之徒,禦摩托車,人固死于艇車之下,艇車亦毀於其人之手。以英雄政治、賢人政治之理想,施行民主政治;以肅靜無嘩、唯諾一致之心理,希望代議政治;以萬世一系、一成不變之觀念,運用自由憲法,其國之政治,固以杌隉不寧,此種政制之妙用,亦必毀于若而國中。總之,守靜的態度,持靜的觀念,以臨動的生活,必至人身與器物,國家與制度,都歸粉碎。世間最可恐怖之事,莫過於斯矣。

  餘既言之,物質的生活,今日萬不能屏絕勿用。則吾人之所以除此矛盾者,亦惟以徹底之覺悟,將從來之靜止的觀念、怠惰的態度,根本掃蕩,期與彼西洋之動的世界觀相接近,與物質的生活相適應。然在動的生活中,欲改易一新觀念,創造一新生活,其事較易;在靜的生活中,欲根本改變其世界觀,使適於動的生活,其事乃至難,從而所需之努力亦至大,吾人不可不以強毅之氣力赴之。

  奇普陵(Kipling)[17]之詩曰:

  「Oh,East is East and West is West,

  And never the Twain shall meet,

  Till Earth and Sky stand presently

  At God's great judgment Seat;

  But there is neither East nor West,

  Border.nor Breed nor Birth,

  When two strong men stand face to face,

  Tho'they come from the ends of the Earth.」

  譯其大旨,即謂除非天與地,立于上帝最高裁判之席前,東終是東,西終是西,絕無相遇之期。但有二偉人焉,雖來自地球之兩極,相對而立,則無東西畛域之見,種族血系之分也。吾青年乎,其各以two strong men中之一人自命,竭力剷除種族根性之偏執,啟發科學的精神以索真理,奮其勇氣以從事於動性之技藝與產業。此種技藝與產業,足致吾人之日常生活與實驗之科學相接近。如斯行之不息,科學之演試必能日臻於純熟,科學之精神必能淪浹于靈智。此種精神,即動的精神,即進步的精神。一切事物,無論其於遺襲之習慣若何神聖,不憚加以驗察而尋其真,彼能自示其優良者,即直取之以施於用。時時創造,時時擴張,以期盡吾民族對於改造世界文明之第二次貢獻。

  本篇所用參考書報

  (一)茅原華山[18]著:《人間生活史》。

  (二)Reinsch[19]著:World Politics,chapter III。

  (三)Jenks著:Principles of Politics,page 32。

  (四)The Scientific Monthly,Vol.4,no.5.中所載Professor Maynard M.Metcalf著:Science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五)《新青年》第一卷第四號獨秀著《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

  愚文既已付印,偶於《東方》[20]第十五卷第六號,見有《中西文明之評判》一文,譯自日本《東亞之光》。其首段曰:「有中國人胡某[21]者,於開戰前後在德國刊行德文之著作二種:一名《中國對於歐洲思想之辯護》[22],為開戰前所刊;一名《中國國民之精神與戰爭之血路》[23],為開戰後所刊者。」

  歐美人對於東洋民族多以為劣等國民,偶或見其長處則直驚以為黃禍,其真傾耳於東洋人之言論者極少。有時對於東洋人之言論呈贊詞者,多出於一時之好奇心,或屬￿外交辭令而已。

  然此次戰爭,使歐洲文明之權威大生疑念。歐人自己亦對於其文明之真價不得不加以反省,因而對於他人之批評虛心坦懷以傾聽之者亦較多。胡某之著作,在平時未必有人過問,而此時卻引起相當之反響,為贊否種種議論之的。……次乃介紹德人對於辜氏著作之意見,贊成之者則有台裡烏司氏及普魯克陀爾福女士,反對之者則有弗蘭士氏。其中所論頗足供愚文之參證,為幅帙所限,未能迻[24]錄,讀者可取《東方》閱之。往者愚在日京,曾于秋桐先生《說憲》(1)文中,知辜鴻銘氏有《春秋大義》(2)之作,嗣以激於一種好奇之心理,嘗取辜氏之書略為披閱,雖讀之未暇終篇,但就其卷頭之綱目導言之大旨觀之,已足窺其概要。彼謂「西洋之教人為善,不畏之以上帝,則畏之以法律。離斯二者,雖兄弟比鄰不能安處也。逮夫僧侶日多,食之者眾,民不堪其重負。遂因三十年之戰[25],傾覆僧侶之勢力,而以法律代上帝之權威。於是繼僧侶而興者,則為軍警焉。軍警之坐食累民,其害且過於僧侶,結果又以釀成今日之戰。經此大戰之後,歐人必謀所以棄此軍警,亦如昔之屏棄僧侶者然。顧屏棄軍警之後,其所賴以維持人間之平和秩序者,將複迎前曾屏棄之僧侶乎?抑將更事他求乎?為歐人計,惟有歡迎吾中國人之精神,惟有歡迎孔子之道。」是篇所舉胡氏之說與辜氏之說,若合符節。胡氏疑即辜氏之誤,辜字譯音頗與胡近。其書既以英文出版於北京,複以德文出版于柏林,日人展轉迻譯,致訛為胡,國人不察,亦以胡某受之。愚以為中國二千五百餘年文化所鍾,出一辜鴻銘先生,已足以揚眉吐氣於二十世紀之世界。一之為奇,寧複有偶?必為辜氏之訛無疑。

  愚讀歐人對於辜說之評判,不禁起數種感想:第一,國人對於現代西洋最有價值之學說,恒扞格不相入,詆排之惟恐不及,而我以最無價值之夢話,一入彼歐人之耳,彼皆以誠懇之意迎之。或則以促其自反,或則以堅其自信,雖見仁見智各不相同,要皆能虛心坦懷資為他山之助[26],以視膠執己見[27]、夜郎自大之吾人,度量相越之遠,有非可以道裡計[28]者。故吾人對於歐人之注意辜說,惟當引以自愧,切不可視為「驚動歐人之名論」以自榮。第二,西洋文明之是否偏於物質主義,宜否取東洋之理想主義以相調劑?此屬別一問題。時至今日,吾人所當努力者,惟在如何以吸收西洋文明之長,以濟吾東洋文明之窮。斷不許以義和團的思想,欲以吾陳死寂滅之氣象腐化世界(例如以不潔之癖為中國人重精神不重物質之證,則吸食鴉片之癖,亦何不可數為相同之例?是非欲腐化世界而何)。斷不許舍己芸人[29],但指摘西洋物質文明之疲窮,不自反東洋精神文明之頹廢。第三,希望吾青年學者,出全力以研究西洋之文明,以迎受西洋之學說。同時,將吾東洋文明之較與近世精神接近者介紹之于歐人,期與東西文明之調和有所裨助,以盡對於世界文明二次之貢獻,勿令歐人認此陳腐固陋之談為中國人之代表。第四,台裡烏司氏謂:「人雖有採用新稅制、新制服者,而無輕易採用新世界觀者」,斯言誠不盡妄。但愚以為於吾東方靜的世界觀,若不加以最大之努力,使之與動的世界觀接近,則其採用種種動的新制度、新服器,必至怪像百出,不見其利,只見其害。然此非可輕易能奏功效者,亦屬事實。當于日常生活中習練薰陶之,始能漸漬濡染,易靜的生活為動的生活。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吾人即於日常生活中常懸一動的精神為準則,其結果猶不能完全變易其執性之靜止,倘複偏執而保守之,則活動之氣質將永不見於吾人之身心,久且必歸於腐亡。

  愚頃又見早稻田大學教授北聆吉[30]氏曾作《論東西文化之融合》一文(載于《東方時論》第三卷第六號),中多透闢之語。茲節譯數段,供參證焉。

  「……西洋之文化,為求精神之自由,先傾其全力以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歐人對於自然,不能漠不關心。純取觀望之態度,不能融合其自我于自然之中,以與自然共相遊樂。其視自然為自我發展之憑基,非自我產生之嫡母。自然者,可以克服之障礙也。菲西的[31]謂對象即抵抗,實足為歐人自然觀之綱領。彼等所以不即其本然之體以觀察自然,而必分析之以求發見其構成之之要素與軌範要素結合之法則者,乃欲如斯以為人類再建自然。其科學的文明,皆因其要求主張自我克服自然而產出。倍根嘗謂為『知識之力』。蓋歐人之科學,即使彼等制禦自然之力也。

  「然東洋諸民族,關於此點,其努力則與歐美人異。同是東洋民族,其間固亦有相異之點。而自大體言之,則凡東洋諸民族,皆有一共同與西洋民族不同之所,即其不欲制禦自然,征服自然,而欲與自然融合,與自然遊樂是也。彼等不言人則與天則[32]對立,寧依天則以演繹人則。東洋人一般之宿命觀,以從天命為道德之能事,足為彼等如何視自然為強權之實證。東洋人與其欲制禦自然以獲精神之自由,寧欲使精神之要求服從自然,於此覓一安心之境地。故彼等對於自然,不加解剖,不加分析,但即其本然之體觀察之而已。

  「東西文化之差別,可雲一為積極的,一為消極的。此殆基於二者使現實生活徹底之意力之強弱。歐美人使現實生活徹底之欲望盛,故向利用或征服於其生活必要之自然之途以進。東洋人之于現實生活,不視為絕對,故使之徹底之努力缺乏。東西對於自然之差異,無論其基於何種理由,究於二者之間,生出思想與生活種種之不同。西洋人在與自然奮戰之間,養成一種猛烈之生活意志。初哉首基,即利用此種生活意志,以使其他劣弱諸民族為之屬隸,更為此目的利用其獨佔之科學知識。東洋人常以求得最大之滿足於其被與之境遇為能事,故於本民族中認不法階級之存在,即認異族為政治統治者,亦甘受之而帖服。西洋人在與自然奮戰中所養成之自我觀念,與人間中心之思想,構成一種價值哲學,設便於自己之標準,評量一切價值,不僅于現世以自己為中心,即于來世亦主張個性價值之保存。

  「希臘人受地理之影響,本為極端個人主義之信者。以智慧、勇氣、正義、節制為四德,而慈悲仁愛在東洋思想認為一切道德之首者,則反屏之于道德範疇之外。今日之西洋人,合此希臘人之個人主義與希臘教靈魂不滅之教義,而成個性價值保存之哲學,從而西洋人缺真實大我之哲學。顧在東洋,儒教則求修養最終之標的於天,佛教則求之於涅槃,以成大我無我[33]之哲學。寧以打破個人主義與人間本位之價值哲學,始足認為備哲人之風格。老莊荊楚之學[34],於此點最為徹底。……

  「自然之制服,境遇之改造,為西洋人努力所向之方向;與自然融合,對於所與境遇之滿足,為東洋人優遊之境地。此二者皆為人間文化意志所向之標的,吾人於斯二者均不可蔑視。若徒埋頭于自然之制服,境遇之改造,而忘卻吾人對於內的生活之反省,則吾人之生活必歸於空虛。故今世大哲,若柏格森,則謂今日普魯士人之生活,幾全埋頭於生產之事,於軍事與產業方占勝利之際,詩與哲學,益趨退化,以為警告矣。若倭鏗[35],則以內的文明與外的文明、詩與產業之兩立為理想,昌言今日人本主義的文明,一面征服自然、一面有使自己靈性歸於空虛之恐矣。……

  「彼歐美人今既于征服自然之中漸喪其自己之靈性,而東洋人則何如者?彼等既不求若何以征服自然、利用自然,故其與自然融合一致之精神,不過僅為少數人所能知,自餘之大多數,殆為自然所征服。東洋聖哲,自覺『破于此處成於彼處』之大自在[36],故現實生活之成敗,多不足以惱其心神。其大多數對於人生真義毫不理解,為自然所征服,又為利用自然者所驅使,以度最悲慘之生活。故于產生老莊解脫哲學之支那,造成多數如豚之苦力。於產生釋尊宗教之印度,其生民不苦於疾疫,則厄於饑饉,今且被傭為兵,在西部戰場為英國人效死。然則無征服自然之能力,甘居於被與之境遇之東洋民族,將有莫大之危險從其生活以俱至。此為吾人所不可不記取者。

  「於是乃生歐羅巴的文化與亞細亞的文化之補救乃至融合之必要矣。吾人為自己精神的自由,一面努力於境遇之制服與改造,一面亦須注意於境遇之制服與改造不可無一定之限制,而努力於自己精神之修養。單向前者以為努力,則人類將成為一勞動機械;僅以後者為能事,則亦不能自立於生存競爭之場中,必兼斯二者,真正人間的生活始放其光輝。而欲為此,非能將一切反對之要素攝取而統一之之民族不可。世間固有之文化,大抵因其民族之特質與其被置之境遇,多少皆有所偏局。必有民族焉,必於是等文化不認其中之一為絕對,悉攝容之而與以一定之位置與關係,始有產出將來新文化之資格。若而民族,于歐則有德意志,於亞則有日本。德人之天才,不在能別創新文化之要素,而在能綜合從來之一切文化的要素,日本人之天才,亦正在此處。……梅烈鳩闊佛士基論歐羅巴的精神與亞細亞的精神曰:『漸向下沉之西方之光,地之真人之真也;漸向高升之東方之光,天之真神之真也。西方之光,非必較東方之光為小,惟此二種之光、二種之真相結合,始與真晝之光、始與神人之光。』」

  今且引述其言以終吾文矣。

  按:此篇所論,頗多特見。而其主張東西文明之須相調劑,亦與愚論無違。惟其謂具調和東西文明之資格者,于歐則有德國、於亞則有日本,此則全為日人「我田引水」之談,與其崇拜德國文明過度之過。固執文明特質之民族,固不易與反對之文明言調和,而能綜合異派文明兼容並收之民族,固于異派文明之調和易與介紹疏通之助,愚亦非敢概為否認。但愚確信東西文明調和之大業,必至二種文明本身各有激[徹]底之覺悟,而以異派之所長補本身之所短,世界新文明始有煥揚光采發育完成之一日。即介紹疏通之責,亦斷斷非一二專事模仿之民族所能盡。愚惟希望為亞洲文化中心之吾民族,對於此等世界的責任,有所覺悟、有所努力而已。

  署名:李大釗

  《言治》季刊第3冊

  1918年7月1日

  【注釋】

  [1]歐羅細亞 Eurasia的音譯,今通譯「歐亞」。

  [2]俾路麻 Burma,今譯緬甸。

  [3]阿富汗尼斯坦 Afghanistan或Afghānestan的音譯,今通譯阿富汗。

  [4]俾爾齊斯坦 即Pakistan,舊譯俾耳芝斯坦、俾路支等,今通譯巴基斯坦,原與阿富汗同屬東波斯,1720年脫離波斯獨立,後因兩國內部紛爭,英、俄乘虛而入,迫其成為保護國。

  [5]土爾基 即Turkey,又譯土耳機、土耳幾、土爾其,今通譯土耳其。

  [6]士坎迭拿威亞 指Scandinavia,今譯斯堪的那維亞。

  [7]奧士大利亞 即Austria,今譯奧地利。

  [8]足蹈車 即自行車,今我國江南一代仍稱之為腳踏車。

  [9]代議士 舊指近代西方代議制政體下的議會議員。

  [10]虛懷若谷 《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又《老子·第四十一章》:「上德若穀」。王弼注:「不德其德,無所懷也。」後因以「虛懷若谷」形容非常虛心,心胸開闊。

  [11]美德加父教授(Professor Maynard W.Metcalf) 不詳。

  [12]阿西利亞 即Assyria,又譯阿西利阿、亞西裡亞,通譯亞述,西亞古代文明古國,其領土相當於今伊拉克。林樂知等譯《四裔編年表》:「洪水後,閃之子但居西裡亞,阿奴居亞西裡亞。其地北為阿米尼阿(亞美尼亞),東為西里西亞,南為阿剌伯(阿拉伯),西為西裡亞。西裡亞一名密所頗退米阿(美索布達米亞),譯言兩江中,一名倍打乃郎,譯言高平原,在大格裡司江(底格裡斯河)、由弗拉的江(幼發拉底江)之間。近大格裡斯江者為亞西裡亞,近由弗拉的江者為巴比倫,今皆東土耳其地也。」英國李思倫白約翰甫輯《萬國通史前編》卷三《迦勒邸亞述合志》:「亞洲西境黑海、裡海之南有地焉,總名曰米素波濤米,介於曷弗臘底澌、底格漓兩大川之間……古大國之興於此者,如迦勒邸,如米塔,如巴沘崘,如亞述,如波斯,大都物阜民殷,兵強財富。」

  [13]佛尼西亞 指Phenicia或Phoenìcìa,又譯腓尼西亞,通譯腓尼基,古代文明古國,其地相當於今之黎巴嫩沿海及敘利亞部分地區。嚴複譯孟德斯鳩《法意》:「希臘……海權,乃有遠駕長馭之實,以商則贏,以戰則勝,西亞名王,受其要約,而敘利亞、凱布剌思(塞浦路斯)、腓尼西亞之海船皆受制,不敢與沖矣。」

  [14]亞拉比亞 即Arabia,又譯亞剌比亞、亞拉伯等,今通譯阿拉伯。

  [15]加潘特 Edward Carpenter 今譯卡彭特(1844—1929),英國作家,早年受教育于劍橋大學,畢業後積極參與和支持社會改革,是莫理斯(W.Morris)派社會主義的追隨者。代表作除李大釗所引用的《文明之起源及其救濟》(Civilization:Its Cause&Cure,1898)外,還有《英國之理想》(England's Ideal,1887)、《創造的藝術》(The Art of Creation,1904)等。

  [16]飛虹、普濟、江寬等輪之沖沉 民國初年重大水上交通事故。江寬號是輪船招商局商船,1918年4月25日晚8點左右,在漢口下游約40裡處的丹水池地方被國務總理段祺瑞的隨員所乘坐的「楚材」號軍艦撞沉,400多名乘客(一說1200多名)落水溺死,段祺瑞的主要隨員、國務院副官羅鳳閣及陸軍第十六混成旅旅長楊桂堂等從「楚材」號倉皇逃命時亦被淹死。飛虹、普濟兩船之遇難經過不詳。(5月8日《民國日報》所發表的《江寬歸客與某政治家之談話》,對江寬號被撞的政治背景進行了分析,指事件為一起有預謀的政治謀殺。)

  [17]奇普陵Kipling 即Rudyard Kipling(1865—1936),又譯基普林,今譯吉卜林,英國小說家、詩人,以創作描述駐紮在印度和緬甸的英國士兵的故事和詩、撰寫兒童故事而聞名,1907年曾獲諾貝爾文學獎,一次大戰前後對中國文學界、文化界產生過一定影響。

  [18]茅原華山 (1870—1952),日本評論家。1870年8月生於東京。其父為幕府舊臣。幼名廉平,號華山。1892年在《東北日報》任記者,其後歷任仙台《自由新聞》、《長野新聞》等報刊的主筆。1900年熱烈鼓吹對俄作戰論,被《萬朝報》聘為評論員。1905年至1910年,以海外通訊員的身份巡遊歐美各國。大正(1912—1926)初期回國,抨擊政府官僚主義,宣揚民本主義,主張小日本主義,反對帝國主義擴張,對吉野作造有影響。1913年創辦雜誌《第三帝國》,1914年退出《萬朝報》,與安部磯雄、植原悅二郎等自由主義者和無政府主義者大杉榮等有文字交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華山拋棄小日本主義,追隨帝國主義擴張思想。1916年創辦雜誌《洪水以後》(後改稱《日本評論》)。同年赴美,回國後再次投身民主主義運動,擔任工運機關報《東京每日新聞》的編輯監督。1920年刊行雜誌《內觀》,1944年被停刊。1948年復刊,改名《自我批判》。有《動中觀靜》等著作40餘種存世。

  [19]Reinsch 全名為Reinsch Paul Samuel(1869—1923),即芮恩施,美國外交官。曾任威斯康辛大學教授。1913年任美國駐華公使。1915年中日進行「二十一」條交涉時,以調停人身份勸說袁世凱向日本妥協。任內執行《藍辛—石井協定》,謀取美國在華修築鐵路、勘探、開採石油等特許權。1919年秋辭職。旋被北京政府聘為法律顧問。著有《遠東的知識和政治潮流》、《公共國際聯盟》、《一個美國外交官使華記》。

  [20]《東方》 即《東方雜誌》,創刊於1904年3月11日,初為月刊,後改為半月刊,內容分社論、內務、軍事、外交、教育、實業、宗教、小說、譯件、調查、大事記等,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1948年12月停刊)的大型綜合性期刊。

  [21]胡某 即下文所說的辜鴻銘。

  [22]《中國對於歐洲思想之辯護》 指《中國牛津運動史》(1910年2月,英文版)的德譯本Verteidigung Chinas Gegen Europa,由德國著名漢學家衛禮賢(Richard Wilhelm,1873—1930)翻譯,並由歐根·狄特裡希斯(Eugen Diederichs)出版社於1912年出版。

  [23]《中國國民之精神與戰爭之血路》 指1915年4月辜鴻銘以英文在北京出版的《春秋大義》(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一書的德譯本(德文書名Ku Hung-ming:Der Geist des Chinesischen Volkes),《戰爭之血路》是書中所收的論文之一,由施密茨(Osccar A.H.Tchmitz)譯(一說由瑞典學者斯萬伯Harald Svanbarg譯),1916年在德國出版,此後陸續有法文、日文等譯本出現,在國際上曾引起很大反響。

  [24]迻 音yí,謄寫、翻譯。魯迅《墳·文化偏至論》:「此非操觚之士,獨憑神思構架而然也,社會思潮,先發其朕,則迻之載籍而已矣。」嚴複《譯〈天演論〉自序》:「夏日如年,聊為迻譯。」

  [25]三十年之戰 指1618—1648年間因德意志境內天主教與新教之間的政治宗教紛爭而引發的一系列戰爭。1618—1623年,波希米亞的新教徒發動叛亂,被天主教聯盟鎮壓。西班牙、丹麥、瑞典、法國等先後於1621—1623、1624—1629、1630—1635、1635—1648年間發動了對哈布斯堡王朝的戰爭。戰爭的結局,使德意志受到毀滅性打擊,西班牙大受損失,法國的勢力則大大加強。

  [26]他山之助 他山,指別處山上的石頭,比喻磨礪自己、幫助自己的外力。《群書治要》卷四五引漢仲長統《昌言》:「可令王侯子弟,悉入大學,廣之以他山,肅之以二物,則腥臊之汙可除,而芬芳之風可發矣。」三國魏曹丕《以鄭稱為武德傅令》:「龍淵太阿,出昆吾之金;和氏之璧,由井裡之田。礱之以砥礪,錯之以他山,故能致連城之價,為命世之寶。」

  [27]膠執己見 膠執,固執。宋歐陽修《論楊察請終喪制乞不奪情劄子》:「豈可不通人情,膠執舊弊,推祿利之小惠,廢人臣之大節。」膠執己見猶固執己見。楊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記》第九章第七節:「若參議院諸公必欲膠執成見,事久變生,誠恐以一時未審之謀,貽全國無窮之禍。」

  [28]以道裡計 道裡,指普通長度。梁啟超《變法通議·自序》:「其于古人之意,相去豈可以道裡計哉!」「以道裡計」,指用一般的長度或標準來衡量,「不可以道裡計」則是指不能用一般的長度或標準來衡量,言差距之大。

  [29]舍己芸人 《孟子·盡心下》:「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於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趙岐注:「芸,治也;田以喻身。捨身不治,而欲責人治,是求人太重,自任太輕。」後以「舍己芸人」指看重別人,輕視自己。鄭觀應《盛世危言·稅則》:「按西例,出口貨稅或輕或免,以期暢銷土貨;重征進口貨稅以遏來源,保我黎民,毋侵害農工。未有舍己芸人、抑內護外者也。」李大釗此處用來批評辜鴻銘等人把西方文化的弊害之處看得過重,而對本民族文化、本國文化的缺點卻不加反思。

  [30]北聆吉 即「北昤吉」(1885—1961),日本思想家、評論家、政治家。號鴨湖、光永、禮華。北一輝的胞弟。早年入早稻田大學學習哲學。1914年始任早稻田大學講師,講授哲學。同時作為大正民主主義的旗手登上論壇,與吉野作造論爭。1918年6月前往美國,在哈佛大學等校學習,後遊學歐洲。1922年回國後,加入大東文化協會,兼任大東文化學院、大正大學教授。1928年創辦綜合評論雜誌《祖國》,自任主編。1936年,在眾議院議員總選舉中當選為議員,當選後加入立憲民政黨。戰後曾一度被開除公職,後又成為眾議院議員。1952年創刊評論雜誌《猶興》。著作有《柏格森哲學解說及批判》、《從哲學到政治》、《光來自東方》、《戰爭哲學》。

  [31]菲西的 即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又譯菲斯的、菲希特,今通譯費希特,德國古典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全部知識學基礎》(1794)、《論學者的使命》(1794)、《自然法基礎》(1796)、《知識學第一導論》、《知識學第二導論》(1797)、《倫理學體系》(1798)、《人的使命》(1800)、《對德意志國民講演》(1812)等。梁啟超曾撰《菲斯的人生天職論述評》,對其生平學說進行介紹。費希特學說對民初思想文化界產生過重要影響。

  [32]人則與天則 則,規律、法則。《詩經·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管子·形勢》:「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又指規章、制度。《尚書·五子之歌》:「有典有則,貽厥子孫。」《周禮·天官·大宰》:「以八則治都鄙」,鄭玄注:「則亦法也。典、法、則所用異,異其名也。」人則即人事、人類社會之演進規律;天則即天道、天命,自然之演進規律。

  [33]大我無我 佛教語。無我,謂世界上不存在實體的自我,以諸法無我為根本義。唐王維《能禪師碑》:「禪師默然受教,曾不起予。退省其私,迥超無我。」唐鮑容《贈僧戒林》詩:「風行露宿不知貧,明月為心又是身。欲問月中無我法,無人無我問何人?」大我無我,似指離開一己小我之境入無我之境。

  [34]老莊荊楚之學 老莊,老子和莊子的並稱,春秋戰國時期道教的主要思想家。《淮南子·要略》:「道應者,攬掇遂事之蹤,追觀往古之跡,察禍福利害之反,考驗乎老莊之術,而以合得失之勢者也。」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老莊之作,管孟之流,蓋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老子是楚國苦縣人,莊子雖不是楚人,但其學問「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又因荊為楚之舊號,大體相當於古荊州地區(在今湖北、湖南一帶),故老子和莊子的學說又常常被稱為「老莊荊楚之學」。

  [35]倭鏗 參見本書第一卷《日本之托爾斯泰熱》注⑥。

  [36]大自在 佛學術語,指進退無礙、心離煩惱。《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複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後多用指自由自在、無掛無礙的境界。袁枚《隨園詩話》卷五引清符曾詩:「心死便為大自在,魂歸仍返小玲瓏」。

  (1)見《甲寅》第8期。——作者注

  (2)The Spirit of Chinese.——作者注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