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大釗 > 李大釗文集 | 上頁 下頁
歐洲各國社會黨之平和運動(下)


  (一九一七年五月二日)

  吾今乃更進而詳述俄、德社會黨之態度及其行動焉。交戰以來,俄國社會黨之活動,由表面觀之,似無甚大之影響,而考此次革命之成功,則泰半為社會黨運動之效果。當俄京騷動之際,其各大都會,赤旗飄揚,一揮而蔽羅馬那夫朝[1]之日月,而CDPN[СДРП]之幟,到處與國民以絕明之痕印,不啻為社會民主黨建紀功碑于人人之腦中也。革政之業既成,大權一操之由工黨及下級士卒團組織之委員會,遂乃本其主義檄告國民,其綱領如左:

  一、俄國軍人並工党委員幹部,期與峻拒各國政府頑守之侵略主義,同時將和戰問題解決之權,取於吾人之手,敢糾合世界之同志促其決議。

  二、吾人斷然拒絕我最高樞府所執之侵略政策,極望全歐人士取與吾人同一之態度,為平和努力。

  三、俄國之革命,當不屈首於征服者刀鋸之前,同時亦斷不甘外敵之壓迫。

  四、吾人對於德、奧國民應布檄文,勸其亦如俄國民衝破君主制之羈絆,努力以脫于人生最悲慘可恐之修羅巷[2]。

  五、告波蘭人以吾人甚望當然保有獨立權能之波蘭,樹立獨立國于民主主義共和政體之下,愈速愈善,並祝其早告成功。

  厥後,該委員會複集合與軍事有關係之八十二都市諸委員,開全俄工人及軍人團體聯合大會,決議使臨時政府實現社會民主黨對外之主義,執確固之方針,力勸聯合國民,使其政府拋棄征服的計畫,迫之實行。以使聯合國各政府一致斷絕併吞土地之念,實行委員會之決議,亦略仿此。加以德國社會黨之運動,瑞、丹社會黨之斡旋,此種平和運動之風潮,殆已騰播乎俄之全境。俄外交總長米留哥夫曾宣言,非至佔領君士坦丁府[3]及達爾達聶爾海峽[4]

  斷不議和。蓋即為抵抗此風潮而發者。而社會黨領袖現任司法總長凱冷士奇則又聲明,此系外交總長一人之私言,非政府全體之意思。可知俄國民對於和戰之主張,即在現政府之內部,亦不一致。近複增設不管部國務員一名,勞動總長一名,均以社會黨人充之。蓋為調融社會黨對於議和之意見者也。現政府中堅之國民黨雖仍主張繼續戰爭,而社會黨及工人于此次革命立功甚偉,彼等意見亦殊未可蔑視。但彼等雖力勸聯合國拋棄征服人國之計畫,期於無條件無併吞土地賠償款項等事締結平和,而一方仍勸德國社會黨仿俄人革命之壯劇再演一幕。此一幕也,或即為此次大戰之收場,亦未可知。觀德國因食品節用,到處騷動,同盟罷工之風潮,絡繹不絕,「與我麵包」、「與我普通選舉」、「與我平和」之聲日高,漸與俄京社會黨人之聲浪遙遙應和,似柏林全市亦將變為赤旗之世界。然則社會黨心目中認為大敵之軍國主義,將從維廉二世之威靈以俱倒。吾知世之力竭聲嘶于平和運動者,固不僅俄、德、丹、瑞之社會黨已也。

  德國之社會黨,開戰之前,雖嘗竭力為防止戰爭之運動,而至開戰之際,雖相傳其首領李普庫聶西特[5]及學者羅劄盧森堡[6]等以反抗政府致遭槍斃,迨後詳查,始知此皆謠諑,而非事實。其黨員多贊助政府,甚至躬與戰役殞身而死者亦有其人,概如前述矣。蓋德國有選舉國會議員之權者,約一千一百八十九萬餘人,其中有四百二十五萬餘人屬￿社會民主黨,議員總計三百九十七人,社會民主黨居一百一十二人。社會黨既于議會擁有爾許之勢力,倘彼等全不贊助政府宣戰之舉,則德之與戰絕不可能。當其軍費案提出於議會也,數日之前社會黨首領哈宰氏[7]與德相佛爾威西會見,聲明該黨不與贊成。至八月三日社會黨議員開協議會,百一十二議員中有八十人出席,對於軍費案之意見分為三派,既為種種討論後,贊成政府之軍費案者竟占勝利。其三派如左[下]所舉:

  (一)主張絕對反對軍費案,同時不負關於戰爭一切之責任者。此派凡十四人,李普庫聶西特及《萊卜奇西平民新聞》之蘭休、雷蝶勃、柏羅鐵、凱耶爾等屬之。居最少數。

  (二)主張戰爭雖為利於貴族資本家之事,而當受俄國專制主義脅迫之時,社會黨亦不能袖手旁觀。此派稍有勢力。

  (三)主張國家與他國肇釁時,國內黨派全宜消泯,即社會黨亦當與政府取同一之行動。達比特博士所率之派別屬之。此派勢力最大。

  社會黨既決定贊成政府之軍費案,是日午後,其首領等乃連袂往見德相。四日午後,各黨議員偕謁德皇,以表舉國一致之精神,均蒙賜與握手之光寵。雖社會黨以格於黨義不肯往,而於是日午後之議會軍費預算案提出時,反對者僅李普庫聶西特一人而已。哈宰氏以該党實行委員長之資格,關於贊成預算案演說曰:「對於戰爭之一切責任固在政府,然當國家危急之秋,雖社會黨亦當不辭為國家而赴戰場,……吾儕有對於俄國之專制主義而擁護德國文化之責任,……社會黨之反對侵略的戰爭固不待言,然為防衛己國之獨立與自由,當執干戈以從事於戰爭有所不辭……。吾儕為社會主義者,同時亦為德國人,吾儕之所為絕不背國際社會黨之旨趣者也」云云。於是德國議會滿場一致可決軍費案。其他各派議員對於社會黨議員亦致感謝之誠。德皇及其宰相且執社會黨贊成政府之事實誇示於世,指為德國合于正義之證焉。

  (未完)

  署名:守常

  《甲寅》日刊第92號

  1917年5月2日

  【注釋】

  [1]羅馬那夫朝 Романовы,今譯羅曼諾夫王朝,俄羅斯封建王朝(1613—1917)。1613年1月,在縉紳會議上,貴族、商人、僧侶和哥薩克上層的代表推舉羅斯托夫總主教非拉列特的兒子米哈伊爾·費多羅維奇·羅曼諾夫(1596—1645)為沙皇,是為羅曼諾夫王朝之始。羅曼諾夫王朝共曆16個沙皇。1917年二月革命中,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次年7月17日,在葉卡捷琳堡被處決。

  [2]修羅巷 修羅,梵語Asura的譯音,「阿修羅」的省稱,意為「不端正」或「非天」,是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住在海天,常與天神戰鬥。佛教採用其名,把他列為天龍八部之一,又列為輪回六道之一。唐呂岩《敲爻歌》:「聲聞緣覺冰消散,外道修羅縮項驚。」修羅巷,同修羅場,指修羅與天神戰鬥的場所,通常用以比喻慘酷的場合。

  [3]君士坦丁府 即Constantinople,通譯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4]達爾達聶爾海峽 即Dardanelles Strait,通譯達達尼爾海峽。

  [5]李普庫聶西特 即今譯之李蔔克內西。參見《歐洲各國社會黨之平和運動(上)》注11。

  [6]羅劄盧森堡 Rosa Luxemburg(1871—1919),今譯羅莎·盧森堡,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左派領袖、德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生於波蘭,1898年移居柏林,此後積極投入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活動。1904年6月因「褻瀆」德皇被監禁3個月。1905年12月秘密返回華沙,領導波蘭工人的革命鬥爭。次年3月被捕,7月獲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她在多次國際會議上揭露帝國主義發動戰爭的危險性,號召各國工人團結起來進行反對軍國主義的鬥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她同F·梅林、K·李蔔克內西等一起創辦《國際》雜誌,提出「進行國內戰爭」的口號。在德國國內,她又於1916年1月1日參與建立左派社會民主黨人的革命組織「斯巴達克同盟」。大戰期間,曾兩次被捕。1919 年1月領導柏林工人舉行武裝起義。起義失敗後,於1月15日與李蔔克內西同時被殺害。

  [7]哈宰氏 即Hugo Haase(1863—1919),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USPD)領導人。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