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大釗 > 李大釗文集 | 上頁 下頁
戰爭與人口(上)


  戰爭與人口(上)(一九一七年四月一日)

  乾坤,一戰局也。陰陽,一戰象也。人類之歷史,一戰塵之積層也。造物之始,始于戰也。萬化之成,成于戰也。人類之蕃,蕃于戰也。一事之微,一物之纖,既自顯于生存,斯莫離于戰象。惟戰而後有優劣,惟戰而後有勝負,惟戰而後有新陳,惟戰而後有存滅。天時,以是代序;人事,以是遞嬗;草木,以是榮枯;禽獸,以是繁汰;變幻無常,盛衰迭易。人與天有戰,人與物有戰,人與人有戰。有物質之戰,有精神之戰,有鐵血之戰,有文化之戰。茫茫前古,悠悠方來。歷劫遷流,靡知所屆。碧血彌淪於大陸,白骨暴露于曠原。殺機潛乎萬有,慘像塞乎六合。天演之變無止竟[境],人生之患無窮期,戰固不可以已矣。於是宗天演者,謂物競自存,天擇其適,以斯象為可安。倡人道者,謂仁人愛物,世極大同,憫此情而不忍。嗟夫!幻身茲世,亦有因緣,甯獨何心,不發悲歎。用竭深念,就果窮因,冀有良謀,以解永苦。惟人能戰,必有所戰。苟屈於能,同乎自絕。苟歧於所,必致互噬。自今而往,既順受其能,宜善擇而[爾]所。為天理計,為人道計,為真實幸福計,為恒遠安樂計,凡我同類,各宜自察,與天爭存,役物為用,有無盡藏,享之不盡,用之不竭,同類之倫,必不可已。但無背天以自絕,何必任天以相殘。人心倘有覺悟之機,世運終有平和之望。因果循環,應報不爽,惟自造而自承之耳。

  蓋嘗俯仰天地,審萬象之森列,感玄元之難測。一碧穹蒼,星雲無極,大宇悠宙,渺無端倪。孰主宰是,孰創造是,幽矣微矣,奧矣妙矣,莫或窺其既矣。碩學奈端[1],發現新理,諦知太陽系中,蓄涵二力,一闔一辟,互為向背,二力相均,以成其體。茲說既出,紛紛世彥,翕然宗之。通於殊科,著為定律。叔本華則曰「意志」,斯賓塞則曰「抵抗」,各張其說,立為普則。其言不必相謀,其理實有相通。森羅萬有,各具意志。意志所在,乃可雲存。二體以上,互爭為存,抵抗之象,於焉以起。是宇宙成於抵抗,抵抗即戰象也。古時宗教,標幟樹義,亦有諧於此理者。卓拉士特教[2]理之源,謂有善惡二神,永事戰鬥,逮有創造,為其結果,以啟萬物恒久之局。天竺佛說,亦雲三神,合為造化。曰婆羅賀摩,亦稱梵天[3],主司創造;曰毗濕奴,主司保持;曰濕婆,主司毀滅;各以其德,周流六虛,而成宇宙[4]。神州哲理,陰陽蘊於太極。《易》曰:「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其生成創造者,亦莫非戰象也。本體之質,既為戰象所構成,斯其覆載之所被,運行之所周,塵塵刹刹,將無往而非戰機矣。

  無生之體,互為抵抗,以競存立,其理固若是矣。然其為象較靜,不若生物之複雜萬狀也。蓋有生之體,既於空間、時間據有何[向]度,其於殊體相抵爭存,視諸無生,全無違異。惟有二性,為其特秉:一曰代謝;一曰生殖。代謝者何?營養既攝,必有廢棄餘分,遺於體中,以待排泄。排泄既竟,新攝之物,亦複若是。新陳迭更,環行不已,謂之代謝。生殖者何?物之單體,或其二體,更孳新物,成若干體,機能形質,畢肖其先。凡茲化育之倫,或細胞分裂,或雌雄交媾,華實鱗介,蠕動蠉飛,有性無性,胎生化生,殖類繁族,其欲一也,謂之生殖。前者生物自存之本也,後者生物保種之原也。應茲二性,謀充厥欲,則又有充分之養與至適之境焉。夫營養之物,固所必要,即彼溫度日光,四圍境遇,亦關生運之隆替。顧以環厥躬者,需此之亟,亦猶夫己。物之陳於前,境之適於己者,為量有限。而有二數以上之生物,均欲取以自存,據以自殖。故求之未必恒得,得之未必恒足,爭斯劇矣。以爭之劇,益強厥能,虎豹於是有爪牙,蛇龜於是有鱗甲,蜂蠆有毒,螻蟻善戰。凡有血氣,含牙戴角,前爪後距,角觸齒噬,毒螫蹄趹,怒而相害,天之性也。此則生物生存之爭,烈於無生物存立之爭者,倜乎遠矣。

  人類之生,何自始乎?或雲神之墮落,或雲獸之演進,或雲系出多源,或雲本有一祖(生物學家謂一切動物出自共同祖先,漸衍而有脊椎類與非脊椎類之別。脊椎類又衍而為魚類、蜥蜴類、鳥類、獸類。其時獸類,即為今日人類與獸類之共同祖先。獸類中又分猿類及其他類。其時猿類,即為今日人類與猿類之共同祖先。猿類又分東半球猿與西半球猿,東半球猿又分有尾猿與無尾猿,今日之東半球猿中之無尾猿,即與今日之人類同祖。蓋東半球猿類之齒數上下共三十二,適於人類齒數相符,此即同祖之一證。然則人類為獸之演進,且出一源,較信)。洪荒既不可稽,妄誕尤非所尚。既賦以圓顱方趾之軀,演進以成今形。字之曰人,正不必以神自尊,更未可以獸自暴。就人論人,命為生物之一,當非大繆。既為生物,則其賦有代謝生殖之性,當與他物無殊。於是全生之志,亦必先之以自存,繼之以保種。而其謀達斯志也,尤必于物資之豐嗇,境遇之安危,外界所予奪,自己所取捨,在在須以力處之。處之而善,其生也榮;處之而敗,其亡也必。人之性為至靈,人之爭亦至烈。世事自此紛,人生自此勞矣。吾將循人類天演之跡,而觀其為爭之道焉。

  生物學家研考古代生物天演之跡,純據化石資為左證。原始時代,無化石可征,因之人類元祖當時奚似,無由考征。古生代之化石,魚類最多,其時殆為魚類世界。魚類以上,無何動物,人類元祖,其時當在魚類以下也。中生代之化石,蜥蜴最多,雖獸蹄鳥跡之跡,間或發現,為數僅矣,其時殆為蜥蜴世界。蜥蜴以上,無何動物,人類元祖,其時當在蜥蜴以下也。新生代之化石,獸類為主,其時殆為獸類世界。人類元祖,亦為獸類之一。恐其力甚弱,不足與群獸競也。逮第四期,人類肇生,種族日蕃,形質日進,以建今日之人類世界焉。初民之生也,榛芒[莽]蔽天,洪水流地,燥濕寒燠,弗適其宜,居處衣食,未安其體,惟恃天賦之長,依手與腦,足以奪天,足以役物,遂以受之天者還與天戰。戰而勝,榛芒[莽]可辟也,洪水可平也,燥濕寒燠可得而適,居處衣食可得而安也,不勝則亦歸於淘汰而已。巢居穴處,進而宮室舟車矣。居處既安,耕稼以作,而五穀百藥,惠濟人倫矣。知識瀹進,器制創興,金石土木之質,聲光電氣之力,罔弗供人利役焉,而人類與天然有戰矣。人類資以攝取營養者為類滋繁,有生無生,各有效用。然當人類崛起之初,龍蛇虎豹,嘯於山澤。動物之強者,獸蹄鳥跡,交於中國,未嘗不與人類爭此土。征之吾國,古說黃帝則殺五龍;堯則戰封豨、斷脩蛇;舜則烈山澤以焚禽獸;禹則平水土以驅龍蛇。周官之制,操弓挾矢,攻猛鳥猛獸,除毒蟲蠹物,去蛙黽,除水蟲,各設專官。有史而後,狀猶若此。太初之世,人類與獸類之搏戰,幾經世代,如何激烈,始得奠居平野,無與為患,概可知也。經茲戰跡,人性益殘。漁水獵山,而有所獲,輒寢其皮,食其肉,茹其毛,飲其血。牧業繼興,人知畜殖牛羊之利,生計視漁獵之期較為確實。雖至今日,動物之供食服役于人者尚多有之,而人之所施,物之所受,幾若天錫之用,天責之職者,是皆戰勝之結果耳,而人類與動物有戰矣。原群之際,人無倫序,惟從生殖之性,猥相媾遇。子之於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但由圖騰[5]〔圖騰(Totem)者,美洲印度人亞布吉亞族語符號之意,有以動物為符號者,有以植物為符號者。孟幹(Mengan[Morgan])[6]氏著《古代社會》,稱美洲印度人分為眾氏族,各以動物為圖騰,或用狼,或用龜蛇,此圖騰為其氏族全體之護神,族人咸敬畏之。吾國古代有以雲紀官、以鳥紀官者,與此頗類〕之標示辨其所自出,是為母系集團(Matronymic Group)。漸進始本父系以定戚緣,是為父系集團(Paternymic Group)。姑維的〔姑維的者,起於法蘭西南方之習俗。兒童生時,父懷子而寢,呻吟絕食數日,杜絕交際。蓋驟由母系時代移入父系時代,蠻人思想,殊難變易,父必作狀若生子然,一以示子為父產,一以示父之精神傳於其子。曠觀世界行此習者甚普,日本愛奴今猶行之。馬盧哥婆羅(Malocpolo)氏,謂于吾國南方嘗見此俗〕之儀式,即起於此時。血統既定,別緣立系,乃有所准。奉祀祖先之俗,信仰宗教之禮,此其始基也。禮俗殊異之影響,族不同者,而其體格、性質、言語、習慣亦異焉。故凡異族相遇,互私其同而斥其異者,性也。惠利當前,各不相讓,而反相爭者,勢也。勢縱不迫,性亦難安。人之排異,正如禽獸之嫌毛。惟其異群之排斥愈嚴,同群之團結愈固。軋轢既久,乃有併合,由氏族而部族,而國家,而民族。其間強淩弱,眾暴寡,小之攘其財,虜其身,大之略其地,奴其民,仇怨相尋,無時或已。雖以今日交通大辟之世,思想融匯之時,白優黃劣之說,且常騰諸皙人之口。即彼同色之內,亦複自分畛域,若為斯拉夫,若為日爾曼,若為拉丁,若為條頓[7]。今茲破天荒之戰劫,縱雲原因多端,種族舊怨,實與有力。蓋自人類獨掌茲世之霸權,外患既靖,內訌遂興,而人類與人類有戰矣。人文日進,奉祀祖先而外,漸有宗教儀式,以齊一其群之精神,統馭其群之思想。而此宗教為物,亦與戰爭有密切之關係。伊稽原始宗教之傳說經典,示例不罕。司凱特人(Scythes),俯仰兩大之間,參究造化之奇,相與肅然驚歎,謂有神祇,冥為主宰。其神備武士之德,相傳最初最偉之神曰Tivus[Titus],實司戰鬥,其纘繼諸神,Odin以下皆如之。耶經所舉耶和華者,亦為戰士,督軍臨陣,光榮塞乎天地。佛說戒殺,而彌陀利劍之辭,亦嘗見於內典。回教則一經一劍,好勇之習,今猶未衰。伊羅郭窪人奉Arscove[Arsaces]為軍神,戰時則供人身以致祭;審訊俘虜,亦予其前;戰士軍前,嘗高唱其名以壯聲勢。印度及福羅利達人,拜信太陽,尊為軍神。墨西哥奉Mexico為軍神,則以名其國。日爾曼人亦奉Ziu[Tiu]為軍神。諸如此類,足以證戰爭與宗教有關者,更仆難數。惟其如是,婆羅門與佛教相爭,則流血夷族。麻

  末二派互抗,則革命絕祀。回、耶相犯,則十字軍興[8],勞師遠伐,禍結兵連,教皇肆威于堂廟,婦孺失散于征途,未睹天國之光,徒重人間之禍。厥後歐洲教難,棼若亂絲,分東西,分新舊,政教混淆,雲翻雨覆。十六世紀頃,前後二百餘年,紛紜擾攘,不可爬梳。民生塗炭,於斯為極。間嘗瀏覽史乘,歎息歐人中世所遘之教禍,其慘不減於十八世紀政潮之變。籲!亦烈已[矣](前歲報載土耳其加入戰局,大興回教十字軍,亦頗著宗教戰爭之顏色),此宗教之戰也。國家者,戰爭之子而又戰爭之母也。蓋個人相爭,強力屈服之結果,乃生權力關係。統治之體,以具雛形。更展其力,則有外競;偶失其勢,則有內爭。吾國自黃帝戰蚩尤,張武德,宅我族於中土。唐虞揖讓而後,曆三代而秦,而漢,而唐、宋、元、明、清,其間改姓易步[代],必有征誅之事。戰伐之聲,或數年,或數十年或數百年,黃塵匝地,赤幟飄揚,勝者王侯,敗者盜賊,爭一姓之興亡,流萬民之膏血。他如英蘭薔薇之戰[9],日本南北之爭[10],是皆草澤之雄,權僭之臣,乘朝綱解紐之時,值人心思亂之際,野心勃發,斬木揭竿,或執正統之義,或托帝室之胄,以謀顛覆舊社營建新基者也。此為統治權之攘奪。其或暴君肆虐,貴族擅權,政制失其公平,國民憤其專橫,法蘭西則揭三色之旗,美利堅則豎獨立之幟。三五年來,若葡若墨,革命風雲,甲僕乙起。辛亥之歲,神州革命之華,亦嘗燦焉爛焉,葩于漢水方城之域,不及兼旬,播於全國。最近俄國鼎革,亦告成功。均能推倒帝政,改建共和。此為政體之變革,皆內爭也。一圉之內,諸國並立,壤地相接,犬牙交錯,其間利害相關,至為複遝,必有中心勢力,足以鎮撫諸邦者,而後是非曲直,有所裁判。不從則以力服之,爭攘之局,獲以少安。顧以各國之間,縱不無強弱大小之殊,而欲為之中心勢力,統攝其上,則必有勢均力敵者,起而訴之武力,以爭此柄。最終勝者,獨能握之,諸邦亦翕然受命,謂之霸權。春秋戰國之際,五霸[11]迭興,七雄[12]並起,兵威震於疆場,盟主登乎壇坫,霸權之戰,未有盛於此時者也。當其時,洋海未通,舟車未達,報聘之使,不出神臯,故霸權所及,未能越乎殊域。今者亞、歐、美、非,軺車四出,皇華載途,霸權所延,從茲益廣。所謂東亞霸權也,太平洋霸權也,新大陸霸權也,得之則豪,失之則怨。歐戰方酣,將來歐洲霸權,正未知鹿死誰手。由是演進,遲早不可知,世界霸權,他日必有爭而能獲之者。苟至於是,人類戰局,當得一結束,是為霸權之爭。若乃有國弱小,列強逐逐其側,欲試鯨吞蠶食之謀,受者本身,既無獨力抵禦之力,事齊事楚,無所適從。於是爭者協議,或劃勢力範圍,相約勿侵,列強之于吾華是也。或設緩衝地帶,認其國為永久中立,永世勿犯,比利時、盧孫堡[13]是也(但此種條約,其在戰時決無效力)。或所議不協,所爭不下,禍心包藏于平日,戰端卒起於一朝,日、俄之因滿、韓而戰,日、德之因青島而戰,皆是也。人亦有言,今世均勢相抵,滅人家國之事甚罕,然而均勢一有不敵,殘局何由能保?故日既勝俄,不戰而並韓。英無他國牽制,力戰而服杜(杜蘭斯哇)[14]。是為制馭之戰,征服之戰,皆外競也,斯又政治之戰也。若夫宗教之傳播,言語之擴衍,教育之灌輸,風俗之同化,無不呈競爭之象,助戰爭之勢。幅帙所限,茲不具論。即宗教、政治之戰爭,其泉源所在,亦生計問題而已矣。請進而論之。

  人類最初之欲,不外自存與保種二者。為充此欲,有所雲為,是曰生計,戰爭即應茲而起者也。日本坪井博士[15]謂:「一切戰爭,莫不基因于生計」。斯言可以道破列國國民對於戰爭之心理矣。蠻僿之民,生計苟簡,不知儲備將來,以防事變之突發,一旦饑寒迫至,四顧無依,物資匱乏,非所堪忍,輒起而與人爭奪,此一類也。亦有貪悍性成,視人之以他術致生資為迂遠無能,而以強奪暴掠為便捷,此又一類也。夫天之生物,足以養人而有餘,人不知求所以自養之道,惟貪人之養,以為攖取之計,則人之不智不義,非天之不仁也。然而此義可責之文明之族,而不能責之蠻荒之民。蓋蠻民智不足以役物,德不足以愛人,其去禽獸,猶未遠也。即彼文明早達之族,如菲尼夏人、希臘人,殘殺劫掠之事,初亦未免。降至中世,果爾人、新普爾人、條頓人、果特人、法蘭克人、亞郎人、亞拉伯人、蒙古人、土耳其人、布爾加爾人、諾曼人等,皆嘗于海于陸,求擴其劫掠之路,比史冊之所示,亦普羅德亨(Proudhon)[16]氏之所證也。至於掠獲之物,則從家族制度之進而日趨於複雜,動產而外,更需俘虜,為女則婚之,為男則奴之。昔者希臘人之侵入希臘及小亞細亞也,征服土人,夷為皂隸,其時一般哲者如亞裡士多德(Aristotle)、柏拉圖(Plato)之流,均謂此等被征服之民及外國人(Barbarians)為天性之奴隸。羅馬之襲耶多流士也,亦嘗掠其婦女。彼印度之穢多族(Pariahs),法蘭西之平民(Roturiers),歐洲封建時代之農奴與賤奴(uillains[Villains]),莫非征服之結果也。土地之用,起於畜牧時代,耕稼既興,其效尤著,而爭亦隨之。初所爭者,不過利用較沃之土壤,施行較少之勞力,收穫較豐之產物而已。洎乎國家形成,所求乃不止此,將以擴張版圖,(此處疑有脫漏。——編者)實逼處此。苟挾兵力以臨其地而無與為敵,則舉其居民財物一體屬￿己國權力之下,納為領土之一部。中、日之役,我則割臺灣全島於日;普、法之役[17],法則割亞(亞爾薩士)、羅(羅聯士)二州於德,殆其類矣。至於近世宇內雄邦,稱強者以十數聞。其於弱國之經營,輒齊驅並進,以保均衡之局,相牽互制,勿得有所專肆,領土之欲,益以難達。每因戰爭勝利,和平條約有所取予,乃不汲汲於領土形式之獲得,以避列邦之忌;而於經濟特權,則不稍讓,或索一域以專商,或要一港以互市。其在吾國,外力潛滋,紛紜錯綜,星羅棋佈,若者經商於內部,若者移民于外藩,頃者內憂外患,紛至遝來。財政匱困,仰屋空嗟,凡百政務,相率乞靈於外債。即如借款修路,路線之所及,即債權之所及也。債權之所及,即兵力之所及也。長此飲酖,毒中心腹,埃及覆轍,可為寒心。此國群之際,生計與戰爭關係變遷之略徑也。若乃一群一國,內亂之所由起,亦必在群級不平之國,或當年穀不登之時。法蘭西革命之禍,流血百年,今人言之,猶為心悸。史家以民生凋敝為其要因,殆非過論。即辛亥革命之際,五色旗下,奔呼來集者,亦多無業之民。所以邦基未定,變起贛、寧,狼氛繼騰,禍延數省,迄今伏莽遍地,蠢動堪虞。今者,俄人且不恤于大戰方酣之日,大起革命,其最近之一因,亦在麵包之缺乏。近日,德、奧亦以麵包不足,都城騷動聞矣。是知古今中外,苟非皇天降災,國家失政,閭閻多愁苦之聲,庶民無驩虞之象,篝火狐鳴之侶,繩傴[樞]甿隸之徒,又安所憑以造大變也。蓋戰爭之行,不問內外,生計極於戰爭,戰爭隱于生計。本質原非異物,程度則有緩激耳。自十九世紀初,拿破崙耀武歐土,各國乃悟武備之不可緩,軍實之不可缺。更以一時現象,人口繁殖,著見增加,益興辟疆拓土之思,其時著先鞭者,首推英倫。千八百七十八年而後,世界土域隸英者十之二,人口隸英者六之一。各國既悚於人口過庶之說,迫於生存競爭之烈,複羨夫英人擴張版圖之成功,尤而效之,爭地搆兵,世界乃從茲多事矣。雖以美國獨領新大陸之河山,卓然自樹,猶不免為帝國主義所誘致,將亦投於列強角逐之舞臺。世變之極,蓋可睹矣。當是時也,官僚政治之勢焰,黃金萬能之迷信,亦從軍國主義之幟,蔓延於世界,深固而不可拔。縱有代議制度、社會政策之反響,稍事抑裁,卒不免釀成今日全歐之大亂。戰局牽于九國,鏖殺動輒萬人。鐵血無情,風雲未已。墮名城,毀絕塞。繁華事散,夢逐力巨(比國一要塞)[18]之煙;猿鶴同歸,血染多腦之水。[19]方其從戎之日,訣別之期,誰無妻孥?誰無父母?攜手送于河梁,牽衣哭于道路,朝辭恩愛之家庭,夕上陰森之戰場。霜寒草白,地黯天愁。滑鐵盧之劫灰未寒,萊茵河之腥濤又咽。征衣難寄,聽碪杵而銷魂。歸雁不來,聞鼓鼙而逆翼。軍笳哀咽,戰馬悲鳴。幾家夢裡之人,萬里天涯之鬼。嗚呼!戰禍之酷,一至於此。人類苟有良知,奚能忍與終古也?

  近自世局大辟,學說爭鳴,影響所及,有足以助戰禍之昌熾者。人口論倡導於前,天演論繼興於後。談人口者輒曰:「地球之質力有限,人類之繁衍無窮,遲早不可知,人滿之患,卒無免焉。」談天演者輒曰:「萬化之宗,歸於天演,人群之象,亦何能逃?蓋優勝劣敗,弱肉強食者,天之道也。」斯其所言,旨則明理,未遽可以厚非。而野心之雄,聞而善之,將欲黷武窮兵,必執其言以為口實。明之以利害,動之以忠勇,煽之以地狹人庶之危機,激其民侵略之心,文之以物競天擇之新義,張其民忍殘之性(參閱甲寅年十一月《早稻田講演錄》及十二月《新日本雜誌》),殺人盈野,爭地爭城,莽莽寰區,斯無寧日。匹夫乘時,拔劍而起,急功名,崇勢利,苟可以依暴行為而族略尺寸之土,聲威赫赫,百世稱焉。但成一將之名,誰恤萬姓之骨?吾人衡義責言,原不求備於此輩,獨怪碩彥宿哲,一語一默,足以禍福人間,稍一未慎,躬為作俑,駟不及舌,徒因一時之感想,遠種茲世之惡萌。吾誠荒謬,輒敢雌黃于先輩之後而不能已於言矣!

  人眾致爭之義,周秦諸子,嘗有見及者矣。管仲[20]、韓非[21],其最著者也。《管子·山至數》篇:「桓公問〈有〉管子曰:『請問爭奪之事何如?』管子曰:『以戚殆[始]。』桓公曰:『何謂用戚始?』管子對曰:『君人之主,弟兄十人,分國為十;兄弟五人,分國為五。三世則昭穆同祖,十世則為祏。故伏屍滿衍,兵決而無止。』」《韓非子·五蠹》篇:「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婦人不識[織],禽獸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養足,人民少而財有餘,故民不爭。是以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雖倍賞累罰而不免於亂。」此二說者,其論致爭之理,皆甚精確。韓子則本事異備變之理,謂仁義辯智不能行於當世。偃王仁義而徐亡,子貢辯智而魯削。所欲既在土地,所爭當於氣力。此其所言,頗與今世倡帝國主義者合符,而五子二十五孫之說,尤與英人馬查士(Malthus)[22]幾何級數增殖之理一致。管子十世之義,亦複與馬說相通。惟管子地數之說,則非馬所能見及。《管子·地數》篇:「桓公曰:『地數可得聞乎?』管子對曰:『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其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山,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山。此之所以分壤樹榖也。戈矛之所發,刀幣之所起也。能者有餘,拙者不足。封于泰山,禪于梁父[23],封禪之王七十二家,得失之數皆在此內。是謂國用。』桓公曰:『何謂得失之數皆在此?』管子對曰:『昔者桀霸有天下而用不足,湯有七十裡之薄,而用有餘。天非獨為湯雨菽粟,而地非獨為湯出財物也。伊尹善通移輕重,開闔決塞,通于高下徐疾之

  ,坐起之費時也。』」韓非之策,雖用於秦而霸天下,當時受兵戰之禍者匪淺。馬氏之說,今雖漸明其誤,而一為好戰之桀所執,猶足以禍今日之蒼生於無窮,皆未足喻管子「能者有餘,拙者不足」之旨也。於是約述馬氏之說,而摭撥其未安。謗毀前賢,則吾豈敢。然而迷想流傳,世惑未解,或亦非馬氏立言之初衷?豈好辯哉,不得已也。

  馬氏因古德文[24](Godwin)氏之論文(古氏嘗著一論,痛論貪欲與浪費)有所感觸,一時辭鋒不能自斂,遂有《人口論》之殺青,凡六版行世,間亦有所纂易,增附全書,成一巨帙。茲最[撮]其要,不備舉焉。氏論要謂人類有二大法為不可抗,即:(一)人非食物不能生存;(二)男女情欲永久不變是也。人口之繁一任其自殖,毫無遏制,其進率為幾何級數(Geometrical Ratio),如1,2,4,8,16,32,64,128……,而地積之載,地力之生,終有必窮之時。蓋產物之進率,為算術級數(Arithmetical Ratio),如1,2,3,4,5,6,7,8……,不足應人口增加之度,人類乃漸有乏食之勢,其結果遂以釀疾疫、夭折、饑饉、戰爭等之禍患,竊盜、劫掠、殺人、墮胎等之罪惡。聽人口自然增殖,此等禍患罪惡,為必然之結果,無善法以弭之。無已則有一焉,各人克己節欲,必自度己有教養子女之能力而後結昏[婚],遠慮以防未然,乃為計之得者。此其大略也。

  夫有生之物,既具代謝之性,營養斷不可缺。苟或缺焉,生機必絕。惟人之生,待養於食,庸有特異?雖昔時搜神紀秘之書,相傳避[辟]谷有方,長生有術,而今之世,上窮碧落,下臨黃泉[25],恐不得黃石[26]、赤松[27]其人者。則嗷嗷眾生,待哺孔急,仍非米穀菜蔬之屬,不能塞泣饑之聲,應庚癸之呼也。如氏所舉,有人相告,生物之變,不可究詰。閱若干年,人類當化為駝鳥,首漸長,唇漸堅而突出,足亦易厥初形,毛髮變為翮羽,吸風飲露,戛然長鳴,逍遙乎游於天地之間,斯誠夢囈難信。但據生物學者之研究,人有盲腸,今無毫末之用,而食芻獸類皆有之,以消化草類。可知人類先世,當有食草之期者,至於今日,斯廢於用而猶存其形也。然則人類食物之品類,亦非一成而不變者。既變于初矣,來者亦難保其必無。惟在今日,人類尚未至飲吸風露、餐取精英之境,則駝鳥之說,只可視為南華蝶夢[28]之類。至於男女之性,實秉天地陰陽之氣以成其質,微有天地毀、乾坤息、人道絕之時,禁情斷欲,沙門[29]清寂之士,空山比丘[30]之徒,或有能行之者,乃若常人則無是也。於茲二法,無間言矣。

  氏更制為定律者三,曰:(1)食物不給則人口不增;(2)食物充裕則人口繁殖;(3)人口增殖之度越乎食物生產之度,則禍患與罪惡,必不可免,以為天然之遏制。對此定律適示其反者,亦嘗有人焉,達蒲得(Doubleday)[31]、加雷[32](Carey)之徒是也。達氏之言曰:「人類及他種生物繁殖之度,皆與資養成反比率。故瘠養之人口殖力綦速,而居於適境之級者,從生理之律,生反不繁,微由貧苦階級之增殖以補足之,幾不保其原數。蓋資養之極端超越,並不惠於多生。動物固與果樹無殊也,而繁殖之象,可保其最高之度於食給微受限制之時,雖無證驗,亦所必能。苟有人焉,容為斯理所動,將制為論斷以示異于馬氏者,只請其一考貴族之冊籍,察閥閱之門庭,是等階級,罔弗如是。即英倫僧侶之家,中流之族,莫不然也。」加氏聞其說而和之曰:「伊稽紀錄,北美合眾國人口之增加,倘不計外來移居之民,其度當為世之最遲者。」此足以與達氏之說以佐證也。氏複根據生理,自述己意,略謂資養總分之為有機體所受用者,每自導其最大比率於其耗用最勞之官部。是知人類殖力之所由減,非必由於豐食,乃由於勞思,以應日進之文明也。其論人類與食物之關係,頗具樂觀,且甚奇妙。要為生物之殖力,從其進化之級,次第減退。故植物之殖力最繁,動物次之。等為動物,下等動物繁於高等動物,高等動物繁於人類。人雖食牛,牛雖食草,而不能盡其類者,為其草繁于牛,牛繁於人也。論者謂有忘卻生物年齡之嫌(法人卜爾隆氏[33],謂動物壽命平均為其發育年齡之五倍,如駱駝八年發育,其壽命為四十年;牛四年發育,其壽命為二十年),固不為無見。然即脩短盛衰之數推之,益足證氏說之有合于天演秘義者。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晉王弼注有曰:「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地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加氏草牛之說,老氏芻狗之義,兩相印證,乃知天地間之供人芻狗者,至無窮盡。惟人致物於適,所用莫不瞻矣。此天地之不仁於物者,正天地之仁於人也。人乃欲以天地之不仁於物者,而亦施之於同類。此老子所謂聖人之過,非天地之不仁於人也。

  英人碩學彌勒[34](John Stuart Mill)氏,善以哲理論治,亦嘗稱馬氏之說並暢言其旨曰:「人類實增之數未塞其所容者,其理非玄秘難測。譬彼兔類,胡以弗能繁衍遍於環球?非其殖力之不足,環厥境者皆敵,生資又弗裕如,既不足于食,尤須供異類之吞噬也。人類雖無供異類吞噬之患,而戰亂不幸足以代之。使人類僅於增殖之進,盲從其能與他物等,將產生之繁,如其體質之所許,人口必為死亡所夭閼矣。但人類所為,因預計未來之遠慮,超乎獸性之刺激,多少足與以影響,故其所生,不同於豚豕之多。雖眾人於此,參差不齊,要皆能因一己之節欲,或社會之感情,自為之制,免致所生罹於憂患夭劄之厄也。人口之受制,正如其優於禽獸之度,與其由缺乏之自身,毋寧由於缺乏之憂慮。雖在饑饉無憂之域,眾亦有恐喪其終身安逸之位置,而自為節制者。中流社會,則以更進而求較良之境,亦不欲多生子女。但此志求于勞民之間,頗為罕覯,有之亦罕奏效焉。果能養其一家,如其所自為養,即茲慎行,亦堪〈許〉嘉許,奈恒並此而不為,徒貪天佑冀公惠而已。未開之群,如中世歐洲或方今亞洲各部者,其人口恒為饑饉所貶抑。夫凶荒之患,非有定序,天不令其有秋,斯民遂有無衣無食何以卒歲之歎。惟彼未開之群,視今日歐洲之所常遘者較為頻繁,且加甚焉。當此之際,實現之饑饉與因饑饉而生之疾苦,足以大殺人口之勢,其數則為連年豐收之所致其繁衍,而今之所再斬者也。文明之邦,即屬極貧之夫,亦准於其所實需,與冀其實需之較裕,而有自為之制者。故其增加之裁抑,不由於死亡之超越,由於產生之限制。而行之之方,又各不同。有數邦焉,純以慎身自製期獲境遇之善果,雖在勞民,亦能習而安之。彼知有過繁之家族,必致墮其初境,且將累及其子孫,故極思避免。國之於此行之至於其極而又最久者,諾威與瑞西各處是也。馬氏博征廣采,亦嘗示我以例證。厥後悉心參稽,所獲益多。於以知斯二邦者人口增加之度甚遲,所以遏之者,不在死亡之多,而在產生之少。生死之數,比於人口,均見減退,平均壽命于全歐為最永。人口總額所涵視世界各國童稚較寡,壯丁較多。居是邦者,生也不繁,以永厥壽,為其致民于安適之境也。庸行惟謹,足避艱窘,為其離民于困厄之原也。而二邦又為壤地褊小之國,尤有注意之值者也。」彌氏之說如此,蓋亦以人口果增,物資之窮為不可免。苟欲免焉,自非人自節欲以塞厥生不能奏功。此其畸於一偏,與馬氏等。抑彌氏不雲乎:「人口之受制,正如其優於禽獸之度。與其由於缺乏之自身,毋寧由於缺乏之憂慮。」夫人之于其所患,必境未至而預為之謀,以杜于未然。物力之棄於兩間者,既無涯既,苟有缺乏之恐,安在不可依人類獨秉之智能,謀于物力之開發,而必自抑天賦之情感,謀於人口之制塞也。果能齊民于小康之域,泣饑號寒之聲,不聞於其群,人於餘暇,以慰養其性靈,自無過繁之生,以重其累,而風化之良,教育之普,益足以致富而自養。如諾、瑞二國,其所以致民于安適之境,離民于困厄之原者,豈必僅為慎身節欲之結果,蓋必有先為之因者耳。苟其世俗樸厚,民德純良,比戶編氓,類能勤於事而儉於用,厚富不可致,小康則易為。人之於此,更求其境之益適,則人口之增殖,不節自節,即任其增,亦無過庶之憂。若民無勤儉之習,以開財之源而節財之流,徒抑塞人口至於何度,貧困之苦,終懼無以自免耳。

  近人塞裡古曼[35](Seligman)氏,以計學聞于時,亦嘗取馬氏之說評騭之,謂其人口與食物之差率,中於實否,尚為疑問。即人口增率果否高於食物,猶不敢知。但依報酬遞減之律,地力終有一定之限度,此理則不可爭,惜又非馬氏之所創見也。塞氏欲張己說以難之,猶故縱一步以為之辯曰:「自來辟馬氏人口之說者,有二義焉,即生理說與社會生計說是也。為生理說者,謂生物孳生之力,從其組織之複,進化之度而減。觀夫上流社會家族之簡與新英蘭婦人舉子之稀,可以概見。然其減率,究由自然,抑屬人為,未能確知也。為社會生計說者,謂依社會組織計學原理,家族之人數,恒與其富力成反比率。下流之氓,爭欲舉子以終養其餘年,每自墮於早婚之弊,致增家族之累以為常。中流之家,則頗以教養之資為念,力求保其處世之位置,虞以早婚貽眾口之累。上流富豪,亦以多生子女施教不完為憂,與其分施于群兒,毋寧求備於一子,且欲免俯畜之責,必先避有人之累,故亦不喜子弟之繁衍。法之農夫,其為此也,無異于歐美都市之居民。惟前者生活之動機強,後者處世之動機強,其志在限制生子則一也。然是說也,不足以非馬氏之說,正為其遠慮之果,適以資之左證也。」塞氏所以斥馬氏之點,乃在論左右人口之增減者,不在人口與食物相比,而在人口與富力相較。故於人口之事象,如達氏、加氏之說,雖于馬氏之說相違,而不願舉此以難之,此其心非不恕也。顧依生理之律,處世之理,生殖與富力相反,既屢驗於世,吾人即可認為社會自然之趨勢。其為福也,固非馬氏所得邀功,蓋其說縱不行,社會之趨勢自若也。其為禍也,有之適足以助虐,吾人蘄人類之昌熾,不得不攻其謬。碩宿見之,雖有好勇過我之譏,所不辭也。

  抑彼西土昌茲論旨者,亦匪自馬氏始。柏拉圖(Plato,前427—前347)、亞裡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二子,遠在邃古,亦既說明其理。洎乎十七八世紀頃,英、意諸國學者,皆能暢發其旨。揭舉其要,意大利則有勃鐵樓(G·Botero,1540— 1617)[36]、傑諾衛西(A·Genovesi,1712—1769)[37]、奧提士(G· Ortes,1713—1790)[38]諸人,英吉利則有臘利翁(Sir Walter Raleigh, 1552—1718[1618])[39]、士秋瓦(James Stewart,1712—1780)[40]、楊阿則(Arthur Young,1741—1820)[41]、唐審(Joseph Townsend, 1740—1816)[42]諸人,美利堅則有芙蘭克令(Benjamin Franklin, 1609[1706]—1690[1790])[43],德意志則有摩塞(Gustus Moser, 1720—1794)[44]。特自十七世紀以還,重商派[45](Mercantilism)以獎勵人口為富國強兵之策,雖重農派(Physiocrat)[46]及亞丹·斯密[47](Adam Smith)一派自反對其以國權助長外,亦未嘗不默示贊同,歐洲一時人口又有過庶之戚。馬氏時,學說大變。氏製成論文,斐然成其組織,應時而出,並世彥俊,多欣然迎以同情,如庇德[48](William Pitt)、畢勒(Archdeacon Paley)[49]、高雷鈍(Bishop Coplestion)[50]、海拉母[51](Hallam)、傑穆士·彌勒[52](James Mill)、李家竇[53](Ricardo)、蔔柔漢(Brougham)[54]等是也。馬氏固誠敬忠信之士,學品雅足以動人,讀其友所撰之墓誌,有以知其性之感人者深。而馬肯陶士翁[55](Sir James Mackintosh)稱其學詣,至儕之於亞丹·斯密、李家竇之列,許為三傑。則其學之見重于時,又可知矣。於是崇其人者,倍信其說。人口過庶之憂,益以擾歐人之魂夢。曾幾何時,甫閱半世紀之星霜,舉世所虞者,適當其反。斯豈馬氏著筆時所及料者哉!而在今日,各國人口,愈有衰減之勢。德國雖尚未有顯征,而繁華都市,已漸呈衰象。英國人口之衰減,頗為學者所注意。其所謂減,非必年減一年,但使一年依舊,不稍增益,此其為減,當亦可計,不獨英之本國為然也。即其移殖之所,凡有英人足跡者,若澳洲,若新錫蘭,若坎拿大,若南非洲,均有不振之觀。夫以南非彈丸之地,英人篳路藍縷,辟荊榛之域,征貝盧之人,耗財三十億,勞民四萬,經年二載,始克有成。迄今英之人口,乃不見增,而蒸蒸日盛者,反為貝盧之人。將謂人口之衰,由於食物之嗇耶?彼澳洲之地,無尺寸新墾之壤,雖十倍今之人口,亦能供養而有餘,今亦有人口衰落之勢者抑又何也?此豈天意有厚薄於客主之間歟?抑或馬氏之說深中于英人之心,雖曠世遷地,猶有勢力歟?非也,蓋亦社會自然之趨勢使之然耳。法國人口之衰,至堪驚歎。千九百九年四月一日至九月三十日,半載之間,較其上年此季之出生,有一萬二千六百九十二之減少,死亡則有二萬五千十九之增加,此半載中人口減額為二萬八千二百三。又查千九百十一年人口統計,人口減額為三萬六千四十人。斯誠法國之悲運,人類之危機也。於是彼邦人士,瞿然以為國運人生之大難,相率著書立說,調查討論,不遺餘力,蘄有以挽茲狂瀾。報章不越三日,輒揭人口問題之論文。千八百九十六年,有法國人口增加國民同盟會之設。千九百一年,複有人口衰減調查特別委員會之成立,任命朝野識時彥俊七十有二人充該會委員,貴族院議員馬甯氏為其議長,副議長數人亦皆貴族、庶民、學士三院知名之士。秋蒙[56]氏者,當時委員之一也。捐畢生之精力,以考茲事之究竟,著《人口衰減與文明》一書,評騭諸家論旨,殿以己意。略謂法國有數大社會的矛盾,如一方奉加特力之教旨,一方施自由共和之政治,一也;一方行中央集權之制度,一方重個人自由之發展,二也;一方誇歷史之光榮,一方驀進以向理想之域,三也。此種矛盾,深中乎人心,則感不安,或蹈無序,溺淪沈湎,無能自拔,發為群象,則人口衰減,此其所由來也。千九百九年,法國人口衰減之訊傳于柏林也,統計學大家畢爾夐氏,亦嘗求其主因,則謂法國財富十分發達,故有斯果。法人魯彭氏,以醫者兼事社會學,其說亦與畢說略同。謂揮金之奢,無如富者;法人固多富裕,以是因緣人口衰減。皆能探社會自然趨勢之本矣。厥後學者,熟索其理,有可舉者,一曰生理:法國女界,多行避妊之法,士女沈湎於酒,淫風流行,俾晝作夜,往往更深漏盡,流連歌舞之場,猶未歸寢,以致斲喪體質,奄奄無生氣。尪弱之民,欲其繁殖,烏可得哉!二曰心理:今世之文明進步,極其迅烈,故人之神智受其刺激也綦頻,是亦與人口之衰有莫大之關係。南洋、澳洲及美洲之土人,一與歐人相接,輒減其繁殖之強度,其理在斯。蠻人如是,開明之族,豈能獨異。矧彼法國政治革命之風雲,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展轉百年,喪亂未已。其民呻吟愁歎,亦常有亂離之慨,是其傷感于心者尤深也。三曰生計:法人生計之狀,馳於兩端,或趨於窮奢,或趨於過儉,是皆足以妨人口之增進焉。四曰風氣:巴黎世稱絕豔,採風問俗之士,尋芳訪勝之子,肩摩轂集于繁華之場,風俗之靡,日益加甚。富者苟且偷安,寧為貲財以貸利,不為資本以生產。世產繼承,取均分制,生計因以多艱,人口愈以不振。有此四因,以成法國人口銷沈之近象。籲!可懼已。美國自盎格魯撒遜民族播遷此土,反客為主,漸成土著之民,而人口則有減無繁,賴有歐人移居者絡繹不絕,以實其缺。然歐人來此,不問何族,其為個人之暫居,則必繁昌,其為血統之久住,則必零落。新陳代謝,以初來之繁,補久居之衰,美國人口得以維持,亦宇宙之一奇觀也。查美國人口統計,其人口七分之六為白人,七分之一為黑人。此七分之六白人中,半為土著,半為移民,或其次代與美有祖國之誼者,此亦可卜其外來移民之盛矣。昔有意大利學者費雷羅[57]氏,嘗以美國社會現象與羅馬較而論之,亦頗為彼美人士所垂聽。蓋羅馬之興也,以其富強之資,法制之備,創一亙古未有之帝國,而孰知帝國成立之日,即風俗人心頹喪之日,遂以與影響於羅馬之人口。今以美國教育之盛,產業之隆,甲乎環球,而人口之發展反有瀕危之象者,其故不大可思哉?卜林磨爾女子大學卒業生,嘗集二十六人組一同窗會,十七年間,僅行一次產兒之祝賀。斯例縱不凡,亦足覘白色婦人產子之日少。政雄羅斯福[58]有憂之,嘗以「美國人犯種族自殺罪」揭櫫國中,大聲疾呼,為絕痛之警告。蓋自物質文明之發達,都市生活之繁華,上流門庭,楚楚士女,多溷跡於歌舞之會,交際之場,逐麗競侈,不遺餘力。平居所蓄之財,大抵揮霍于香車寶馬、晏飲征逐之間。每憂事畜之維艱,致妨一己之淫樂,黠者防于未然,乃不願為人父母。餘如甿隸之夫,繩樞之子,終歲勤動,以避饑寒,乃複竭其餘喘之力,廣生子嗣,冀以分其勞,養其老。夫以極艱之境,重以多口之食,正恐不惟有人者累,而見有於人者亦憂,夭亡病苦,人生不幸將於是乎叢生矣。試揭歐洲今日文明之內幕,貧富相懸,如隔深淵。富者男女競於驕奢之虛榮,蕩佚之淫樂。如法蘭西之婦女,至有恐以孕育衰其色,重其煩,不為交際場中所歡,不能自由遊嬉者,而以無兒為幸。貧者顛連於困頓無告之遇,所生益多,所窮益迫,而中道殤殂者益眾。噫!此不獨國家盛衰之基,實人類存亡之朕也。聞之生物學家,人類今已由絕盛之期,漸歸滅種之途(日本生物學者丘淺次郎近著《人類之過去現在及未來》一書,暢論人類滅種之見端,可畏哉)。人既皆嫌有生之為累,官器久屈其能,從天然淘汰之律,殖力必以日微。淫奢進步之結果,文明之病,益複滋其流毒,終於釀成人種之自殺。他日有滅種之禍者,斯其先機,其患有以烈於洪水猛獸者遠矣。醫者嘗言,一夫一婦,僅生三子,則人口不增,果能齊民于小康之境,配富於均平之度,人口自能適應其分。生者不嫌其多,死者亦形其寡,人生樂利,乃可企于向上之途。斯非純出於幻想。群制革於法,民德成於教,勤儉勵於俗,茲境亦易致耳。惟其相懸太甚,富者習於奢華,其生不繁;貧者淪於孤苦,夭亡者眾,人口之衰,可立而待。且夫人生之樂,半在家庭,夫婦之情,深於兒女,故大易之道,肇于夫婦,國風之化,始于關睢[雎][59]。必使內無怨女,外無曠夫,而後老老幼幼,齊治均平之效,可得而言。群治不良,生計不給,以致芸芸之眾,無生之樂,有死之悲,仁者固不忍睹,而必謂欲致人生之康樂,舍限制人口,別無可圖,則養生送死之義輕,仰事俯畜之任解,渙家庭之良緣,毀人間之大愛,屈情拂性以求一己之苟安。雖有宮室,居有所不寧;雖有膏粱,食有所不飽;雖有韶武之樂[60],鐘鼓之聲,享有所不樂;珍玩不以悅其心,狗馬不以娛其志也。蓋人情之不可安於此也。苟有可安於此者,涼薄刻忍之習,必日以長。幼者既斬不使生,老弱者亦將棄之溝壑耳。人情至此,生也何歡?死也何哀?馬氏而聞此言,或將謂吾東洋人之家族思想,深中於心,不足以喻斯旨。然人類者生而好群,有感必通,感情之湧發,夙以家族為之泉源。此心此理,放諸四海而准。世有仁人,固莫不汲汲焉謀所以匡救之矣。於是有倡為說者,或於所得稅之征課,選舉權之行使,依教養子女之數為之損益,或逕以教養子女之數,列為一種資格,亦有給以獎金者。凡以求人口之增,杜惡風之漸也。馬氏之說,固不必致人口之衰勢因其助長而有所加疾,特恐其所謂德義之限制,適以資驕奢淫佚者之藉口,飾刻忍寡恩者之假面耳。今日之勢,不必慮人口之過庶,且將憂其過減。馬氏固未能逆知,使其複生於今日,當亦自悔其言之過。而今之稱其說者,乃膠執而不知所自返,是果何為者耶?

  千八百七年馬氏論文末版之刊行也,有二種名著相繼出世。一為韋蘭德(Weyland[Wayland])氏之《人口與生產》(The Princeples[Principle]of Population and Production),一為穀臘寒(James Graham)氏之《人口之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61],皆所以難馬氏之說者也。千八百十七年馬氏制附錄跋於其論尾以答辯之,有云:「谷氏於其序論,述餘之旨,似謂餘主張限制過庶之人口與康德塞[62](Condorcet)氏之主張取人為法(Artificial Method)者略同,此全無據。余蓋斥其說而不止者也。夫人為背天之人口制限法,既違于德,尤有墮勤於惰之恐。若令夫婦自製其生子之數,惰苶之氣,必彌漫於其群,于國於世,將亦致人口不足適額之果。餘所主張,大異乎是。既葉于道義,見許於宗教,而又足以鼓舞人之勤奮。蓋以結婚希望勵其勤奮為力之大,無出其右者也。」斯透宗之義,出於馬氏晚年之口,殆亦有自懺之意歟?夫人口過庶與否之標準,在乎財富之豐嗇;財富豐嗇之本源,在乎生產之勤惰。人惟自勵其能,以勤於用足矣,奚用鰓鰓焉慮人口之庶為者。然則馬氏之說,自為常人立身處世之本,正不必放言高論,大張人口無限、土地有窮之幟,悚人聽聞。但解鈴繫鈴,馬氏亦自難之。故為數語,以求慧心讀者之諒解,惜世人多不察耳。

  或有謂人口衰減之勢,歐美各國雖偶有之,而統十九世紀百年間之人口趨勢,仍有增庶之傾向。俄則由三千八百萬人達一億五百萬人;北美合眾國則由五千萬人達七千五百萬人;德則由二千三百萬人達五千五百萬人;英則由一千五百萬人達四千萬人;日本則一八七二年(明治五年)為三千三百萬人,至一九〇三年(明治三十六年)為四千六百萬人,至一九一一年(明治四十四年)遂達六千八百萬人;雖以人口不振之法蘭西,亦由二千六百萬人達三千八百萬人。此亦足覘人口之增勢矣。然是等人口之增,除日本外,非由出生之加多,乃由死亡之減少。列表以對勘之,可以知已。

  生產率(對人口一千)

  死亡率(對人口一千)

  (上表據日本大正四年元月號《日本及日本人》雜誌所載醫學博士永井潛《人種改善學之理論與實際》論文)

  迄茲所論,凡以證人口殖力與其富力相反之理,征之事實,亦複不爽。則人口增加無限之說,為無足據。就令增加無限,地積地力今猶未至窮極之域;縱有窮極之一日,人類之知力與自然之勢力,皆無盡藏,用之不竭,取之無窮,其時當有以自為之所。人徒見地球之體其于諸天滄海一粟耳,吾人蟄居其中,不能摶扶搖而上達於他星,人類繁衍之度,綿綿不絕,何世不敢必終有充塞無容之時。使此有限之地積,包蓄無量之物力,人第增益其勞,亦足以獲其生計。而自黎嘉德(Ricardo)氏有報酬遞減律之發明,乃知土地蓄有一定之力,苟越茲以求其產之益豐,雖厚施資本與勞工,決不能如所施之量以相償。然則人口之庶,遍乎寰區,土地之力,窮于啟發,此其危險將沖決人間一切之道義而不顧,惟有暴掠橫殺以相食矣。是不獨馬氏當時之所慮,今之學者政士,相與引為大戚而未已也。然而宇宙事理之變固未易以一時之人智測也。天文學者哥白尼[63]、奈端以下,均謂星雲無限,即天體中之類乎吾太陽系、吾地球者,正不知其幾何。後儒繼起研究所得,僉謂火星之質候,與吾人所居之地球無甚差異,其中當有類乎地球所產之生物。科學泰斗魏爾士[64](H.G.Wells),更本是理,預想地球人類與火星人類之戰爭(氏謂火星中人類為八足龐大之動物,其武器必利用一種強光物體,遇之隨即焦毀。微吾人設法將病菌射入火星中,未足以禦之)。是則諸星之間,將來或有交通。人類于地球之繁殖,苟至於無地自容,斯謀轉徙他星,依科學之進步,竟克致此,未可知也。斯非騶衍九州之空談,千年以往,有語以今世歐、亞、美、非之廣漠者,人皆以荒誕棄之,有甚於今日之聞斯言者,而今則舟車絡繹,天涯堂奧矣。雖瓦賴士[65](A.R.Walace)奮志標出新義,期於推翻星雲無限之定案,謂地球位置獨得天體之中,專為生育高等動物如人類者之所,俾發達其靈魂。此義於宗教之根據為至忠,于科學之原理猶未足認為確當。蓋其立言之時,目光所炬,頗注於宗教教育之點,故於科學不免有牽強之處也。姑以此境距今日之人類尚為渺遠,未便以渺遠之境,慰茲世逼近之憂。即茲地球之內,供吾人回翔生息於其間者,尚不知足經幾何世代。哥侖布[66](Columbus)未發現美洲以前,果誰知窮海之外,溟洋之中,尚有人跡罕到之新大陸者,之尚待人探發乎?雖方今各國人士從事探險者,南北極於冰洋,雖天涯地角,冱寒荒涼之絕域,亦茹辛忍苦,為所必至,茲世更安有第二新大陸之尚秘封于人寰者。然地球說與地平說之是非,以今日猶未十分確定。果如地平說者之言,地體實為扁平,茫無涯既(余前歲居日本時,適有飯田竹風氏之《地學革命論》出世,氏研究分學三十餘載,主張地非球形,乃為扁平。謂地球論者皆為奈端引力說所拘囚者也)。則莽莽乾坤,所謂新大陸者,當欠[次]第湧現,以舒吾人今日地狹之憂耳。然在地平說未得確證以前,吾亦不欲持以解決人口之難題,致遭幻夢樂觀之誚。即就今人類所居之域,土地之量視乎人口,尚稱遼裕。引列數表,資考證焉。

  五洲面積、人口及其疏密表

  (右[上]據千九百〇六年Stegemaun之統計,本於德意志帝國統計局之調查。)

  世界人口之統計,其事為至難。而稽采紀錄,又言人人殊。據S氏之說,方今世界人口之總額,凡十五億。其密度則平均一方基羅米突十一人,即平均一方英里二十九人。雖屈指於今,已曆八載,當亦無大差。其時各國人口之勢,則何如者?

  各國面積、人口及其疏密表 [67]

  (右[上]表據千九百〇六年Stateman』s Year-book.)

  惟據統計學家雷北氏最近調查,各洲每方英里平均人口,以歐洲為最多(一百二十一人),亞洲次之(五十七人)。各國每方英里平均人口,以日本為最多(二百六十七人),奧匈國次之(一百九十一人),吾國又次之(百〇二人)。蓋人生與自然關係最切者,惟水與熱。寒帶地方及高山峻嶺黃沙絕漠之域,大抵人煙寥落,而溫帶之平原海岸,則村邑輻輳焉。故比洲而觀之,人口莫眾于亞、歐;比國而觀之,人口莫眾于華、日。雷氏之說,理或然歟?要之,以今日人類之知能,享茲現能生產之土域,尚有容納六百餘億人口之餘地(說詳後)。即以吾國而論,幅員次英、俄、法為最廣,持與列國版圖相校,其率如左[下]:

  (右[上]表據日人大村欣一氏著《支那政治地理志》,大正二年出版。)

  人口之庶,則次於日本為最稠。神皋本部,南有長江之浩瀚,北顧黃河之奔流,沃野無垠,天府之區也。寶藏尚封而未啟,邊藩尚棄而未營,已足供本部人口之需而有餘。吾人憑茲版圖,守而勿失,更興工農,以盡其利,誠子孫萬世之業,無事拓土開疆之勞也。日本蕞爾島邦,領土最狹,人口最密,其國非攻論者,猶謂東海、北海二道,尚待墾辟,而以侵略土地為貪。自餘各國,坐擁廣土,而田野不治,蒿萊未披者,為量之巨,更可知矣。或謂是區區者,容或有然,人口之增不可制止,豈能久賴此乎?曰:地球之面積有限,自然之蓄蘊無窮,人苟竭知盡能以求之,天之予人者不吝也。其在疇昔,果孰信宇宙之間,複有蒸氣電光,足以效用於茲世者乎?而今何如者?輪舟則飛渡重洋矣,汽車則橫貫大地矣,輕艇則翔回空碧矣,電訊則瞬息天涯矣!古之人九京可作,使其一覘今日之文明,彼且驚神疑鬼,不信為人間之實境也。韓非子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近古之世,桀、紂暴亂,而湯、武征伐。今有構木鑽燧于夏後氏之世者,必為鯀、禹笑矣。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然則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道於當今之世者,必為新聖笑矣。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行,論世之事,因為之備。」審譯此義,反是而構木鑽燧之民,有以洪水氾濫、桀、紂暴亂為三代憂者,其不為鯀、禹、湯、武笑者又將幾何?今之憂人口過庶者,得毋類是。西哲斯賓塞(Spincer[Spencer])氏謂治化日進,人類所以防過庶之道益工。同學郁嶷[68]君,則嘗許為名論,闡申其義曰:「前世人民之所以為患者,至其境乃因民智之進,辟新制異,創為嘉猷,防其患而濟其窮,而終以無慮。據已往以測將來,則今之學者之所患,安知後世果有人口過庶之一境,而有限之農產物,不足以資其生,不別籌宏謀至計于農產物之外,另求養生之道以救其患,一如前人之所為乎?但彼時補救當出何法,則非所知。蓋猶漁獵之民,不知有畜牧,畜牧之民,不知有耕稼也。」(郁君前主課瀋陽法政學校,嘗以此義示諸生)可以盡斯氏之旨,通韓非子之說矣。蓋人類之智慧無涯,斯宇宙之利源無盡,苟能濬發其能,不為他務所紛,吾人腦海之中,自有廣漠無垠之新大陸可尋,足供來者生存之資,正不必惴惴於

  [杞]人之天,惟努力自進而已矣。彼土地之力受制於報酬遞減之律,亦非絕對無抗者。文明之勢力未足以敵之,遂令報酬遞減之律,獨行無阻,一旦文明進運,堪以制其勢而勝之,一時著為定律者,安見其必存耶?韋爾士博士又嘗以科學之目光,預測未來世界之變局,謂科學進步,將有應用原子力之發明,斯力一出,舉世一切諸力胥為所壓倒,其時電機汽機,均為過去之陳物,迂拙不切於用,原子力獨掌絕對無限之威權。其為用於人也,一如初民之得火;施於溶冶,可化銅屑為黃金;用以治農,可得足給當時人口全額百分一之餘裕;飛機運行,既安且迅,大好乾坤,任意行止;沙漠亦成樂園,兩極化為沃野。斯雖理想之談,亦非必無之事(但氏又言,原子力發明之後,必有極猛烈之武器,其時人類將淪於浩劫,使之不敢再言戰爭,斯或劫盡之期歟)。或又疑文明之進步,未必可期,自然之限制,則確乎不易。使自然勢力已迫人於窮蹙,文明勢力未即有以應之,將奈何?且自然勢力彌綸於大宇,普天率土莫不皆然,文明勢力之所及,或限於一隅之地,一部之人,世之窮于自然而又窮于文明者,又將奈何?斯若近理矣,然猶有說。征諸近象,誠有如論者之恐。第斯非文明勢力之不足恃,人事怠荒之結果。教育未能普行,才智誤于應用,今之棲棲皇皇所建設之文明,不惟未能舉其全力以戰勝自然,反有以自殺其勢,致任自然勢力之獨行,而猶不自悔悟,複齦齦焉慮自然惠與之不豐,文明進運之難恃,豈理也哉?試剖今日文明之內容,竭人類之全知全能,所謀何事?製造殺人之器械而已,練習殺人之方術而已,增加殺人之智識而已,儲備殺人之費用而已!其餘供人類和平歲月中享用之資產,既已為數甚僅,一旦炮火臨頭,莫不煙消霧散于戰雲血雨之中矣。倘能移其備戰之智慧財產于和平幸福之營求,當有偉大之功績補自然表著之不足,造福同胞,功莫與偉。然則地力有限不足憂,人口過庶不足憂,文明進程之無定,亦不足憂。人類及今而猶不自覺其沈夢,辟無疆之樂土於各人之胸海,以自福而福人,徒為野心家之偽愛國主義所驅役,逐鐵血之風雲以圖生,斯民之禍,將無穹[窮]期。是則餘對此懵懵沉醉溺於貪惰之人心,不能不引為巨痛深憂者耳!就今茲之大戰言之,列國之民,固皆將賴戰爭以掠奪麵包也,而今則麵包皆因戰爭而窮竭。普若塞(Prnudhon)[普羅德亨(Proudhon)]云:「戰爭者饑饉之子也。」今日之象,戰爭乃為饑饉之母。古語亦云:「大兵之後,必有凶年。」餘謂非凶年之必遘於大兵之後也,其在平時,縱值凶荒,民間多年積儲之財產穀粟,亦是[足]救濟其窮乏,而在戰後,則破壞者破壞,荒廢者荒廢,消用者消用,虛擲者虛擲,一遇蟲蝗旱潦,喪其有秋,則饑饉之患,必無能免。然則戰爭不惟不能救濟饑饉,且適以助成饑饉,戰爭非由饑饉產生,且適以誕孕饑饉。而由戰爭以謀避免饑饉者,其矛盾顯然易察矣。至於戰後之勞動問題、女子過庶問題,尤皆蒙莫大之影響。此以知以戰爭解決人口問題者,實為背道而馳也。所懷未盡,容於下篇賡論之。[69]

  署名:李大釗

  《言治》季刊第1冊

  1917年4月1日

  【注釋】

  [1]奈端 Isaac Newton(1642—1727),今譯牛頓。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經典力學的創始人。自1655年起,提出了一系列近代科學理論。在力學方面,建立了作為經典力學基礎的牛頓運動定律,發現萬有引力。

  [2]卓拉士特教 卓拉士特,古波斯語Zarathushtra(意為「像老駱駝那樣的男子」或「駱駝的駕馭者」)的舊譯,今譯瑣羅亞斯德,其生平眾說不一,生活於前7至前6世紀(一說約前628—前551)。30歲時創建瑣羅亞斯德教。該教主張善惡二元論。認為火、光明、清淨、創造、生是善端;黑暗、惡濁、不淨、破壞、死是惡端。要求人們從善避惡,棄暗投明。其道德箴言是「善思、善言、善行」。認為火是善和光明的化身。其主要儀式為禮拜「聖火」。該教在3—7世紀(229—652)成為薩珊王朝的國教,並大規模傳入中亞,南北朝時,傳入中國,中國史稱之為「祆教」、「火祆教」、「火教」、「拜火教」。北宋末南宋初在汴梁、鎮江等地區還有祆祠。宋以後,中國史籍不再提及。

  [3]梵天 梵語Brahmā的意譯,音譯為婆羅賀摩。古印度婆羅門教的最高神。婆羅門教認為世間一切現象皆為虛幻,惟有梵天真實存在。梵天與另外兩個主神毗濕奴和濕婆稱為「三位一體」,合為造化。

  [4]各以其德,周流六虛,而成宇宙 此為古印度的宗教——婆羅門教的學說。婆羅門教是大約公元前7世紀,在印度、雅利安人國家形成過程中,婆羅門祭司階級把印度、雅利安人的原始信仰加以整理而成的宗教體系。該教以《吠陀》為其經典。以梵天(Brahmā,婆羅賀摩)為最高主神,毗瑟拏(毗濕奴)和濕婆為另外兩主神,三者分別代表宇宙的創始、保全(持)和毀滅。公元前6世紀佛教和耆那教興起後,婆羅門教受到極大衝擊,經過一千多年的改革,至公元八九世紀間,改稱印度教。故此「三神」說,並非「佛說」。

  [5]圖騰 英語totem一詞的音譯。源出北美印第安人的奧季布瓦語,意為「他的親族」。圖騰為原始社會一些氏族認定的同本氏族有親屬或其他特殊關係的動物或自然物。被一個氏族稱為圖騰的物(如熊、鹿、鷹等),即成為該民族的標誌,被認為可起到保護和庇佑的作用。圖騰往往為全氏族的忌物,禁殺禁食,並對之舉行崇拜儀式,以促進該物的繁衍。圖騰崇拜曾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

  [6]孟幹 Lewis Henry Morgan(1818—1881),今譯摩爾根,美國民族學家,原始社會史學家。生於紐約州。早年從事律師業,以維護土著印第安人的利益聞名。1843年組織「大易洛魁社」。1847年被印第安易洛魁部落收養入族。1879年任美國科學促進會主席。長期研究印第安人與原始社會歷史,著有《易洛魁聯盟》等多部著作。代表作《古代社會》第一次揭示氏族是原始社會的基本組織、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存在與發展的規律以及婚姻、家族形態的歷史演變等,並把人類歷史劃分為蒙昧、野蠻與文明三個時代。馬克思、恩格斯對其學術成就給予高度評價。恩格斯並以《古代社會》一書為基礎,寫成《家庭、國家和私有制的起源》(1884),並稱摩爾根的發現堪與達爾文的進化論和馬克思的剩餘價值論相比。

  [7]條頓 Teutoni或Teutones,即條頓人。古日耳曼人的一支。公元前4世紀分佈在易北河下游的沿海一帶,性強悍善戰。前2世紀後期,南下闖入羅馬北部境內。後世有以條頓人泛指日耳曼(德意志)人及其後裔者。嚴格地說,條頓人只是日耳曼人的一族。此處為泛指。

  [8]回、耶相犯,則十字軍興 指十字軍東侵事件。它是天主教會、封建主和大商人以保護基督教聖地為藉口,對東地中海沿岸國家發動殖民侵略的遠征。1095年,西歐天主教會、封建主和大商人由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組織,在法國召開宗教大會,宣佈組織十字軍遠征,號召到東方去和「異教徒」(穆斯林)作鬥爭,奪回聖地耶路撒冷。法、意、德、英等國都參加。大批沒有領地的騎士成了主力軍。時值地中海東岸各國陷於分裂,拜占庭帝國已削弱,遂為東侵造成可乘之機。從1096至1291年,共組織八次東征,前後持續了近二百年。除第一次攻佔耶路撒冷和愛德沙並建立王國統治外,其餘七次均以失敗告終。這一侵略戰爭嚴重破壞地中海東岸各國的生產力,給當地人民帶來極大災難;西歐各國人力物力也受到極大損失。

  [9]英蘭薔薇之戰 英國的薔薇戰爭(因薔薇又名玫瑰,故又稱玫瑰戰爭),乃1455—1485年英國兩大王族間的混戰。蘭加斯特家族(House of Lancaster)的族徽為紅薔薇(玫瑰),約克家族(House of York)的族徽為白薔薇,故名。1455年5月,約克公爵理查舉兵反對蘭加斯特家族的亨利六世,戰爭爆發。1460年理查戰死。1461年3月,理查之子愛德華佔領倫敦,廢黜亨利六世,取得王位,稱愛德華四世,建立約克王朝。1483年4月,愛德華四世卒,其子愛德華五世即位,愛德華四世之弟理查攝政。6月,理查篡位,稱理查三世。約克家族中擁護愛德華四世後裔的貴族和蘭加斯特家族的餘黨聯合,反對理查。1485年8月,蘭加斯特家族的遠親亨利·都鐸擊敗理查,自立為王,稱亨利七世,建立都鐸王朝,薔薇戰爭結束。

  [10]日本南北之爭 指日本京都北朝同吉野南朝對峙的南北朝時代。1336年,足利尊氏自北九州進入京都擁立光明天皇,後醍醐天皇由京都南逃至吉野建立朝廷;1392年兩朝合併。北朝實權掌握在足利手中,1336年足利尊開創室町幕府,1338年自任征夷大將軍,不斷發動對南朝的進攻。南朝建立不久,軍事支柱新田義貞等戰死,後醍醐天皇病死,勢力衰退。但由於幕府統治集團內部傾軋激烈,南北朝對峙的局面仍得以維持。至尊氏之孫足利義滿統治之時,幕府統治趨於穩定。1392年經足利義滿提議,兩朝以南朝後龜山天皇讓位給北朝後小松天皇的形式實現合併。此後皇位由北朝子孫繼承,南北戰爭結束。

  [11]五霸 即春秋五霸。春秋時大國爭霸期間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一說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12]七雄 即戰國七雄。齊、楚、燕、趙、韓、魏、秦。

  [13]盧孫堡 即盧森堡。

  [14]杜(杜蘭斯哇) 即德蘭士瓦(Transvaal),位於南非東北部,首府比勒陀利亞。1902年淪為英國殖民地,1910年成為南非聯邦的一個省。

  [15]坪井博士 即坪井正五郎(1863—1913),日本人類學家、考古學家。1884年組織東京人類學會,1886年創刊《人類學會雜誌》,後任學會會長。1889年赴英國留學。1892年回國,任東京帝國大學教授,1898年獲理學博士學位。1912年病死於彼得堡。著有《人類學講義》、《埴輪考》等。

  [16]普羅德亨(Proudhon) 參見《戰爭與人口問題》注③。

  [17]普、法之役 1870—1871年普魯士同法國的戰爭。因爭奪歐洲大陸霸權和德意志統一問題,普、法兩國長期交惡。西班牙王位繼承的爭執則被雙方利用來作為發動戰爭的藉口。1870年7月19日,法國對普宣戰。戰爭爆發後,法軍屢敗。9月2日法皇拿破崙三世在色當投降,法蘭西第二帝國垮臺,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但普軍繼續進攻,逼近巴黎。1871年1月法國政府與普魯士簽訂屈辱的停戰協定。3月18日,巴黎無產階級起義,成立巴黎公社。5月10日,法國與普魯士正式締結了《法蘭克福和約》,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這次戰爭使原來依附法國的德意志小邦歸順普魯士,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

  [18]力巨(比國一要塞) Liege,比利時一要塞,今譯列日。

  [19]多腦之水 即多瑙河。

  [20]管仲 春秋初期政治家。名夷吾(?—前645),字仲。穎上(穎水之濱)人。出身貧賤,後由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治齊40年,實行改革,富國強兵,使齊國成為春秋時第一個霸主。《漢書·藝文志》著錄有《管子》86篇,一般認為是託名於他的著作,實為戰國至西漢的文集。

  [21]韓非 約生於公元前280年,卒於公元前233年,戰國末期思想家,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韓國貴族公子,和李斯同為荀子的學生。曾多次上書韓王勸諫改革,未被採納。其著作傳到秦國,秦王政極為讚賞。公元前234年為韓國出使秦國,為李斯、姚賈所讒,被迫自殺於獄中。著作有《韓非子》。

  [22]馬查士(Malthus) 今譯馬爾薩斯。參見《戰爭與人口問題》注①。

  [23]封于泰山,禪于梁父 梁父,泰山下的一座小山。封、禪(音shàn)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在泰山上築土為壇,報天之功,稱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辟場祭地,報地之德,稱禪。

  [24]古德文 今譯葛德文,William Godwin(1756—1836),英國思想家。牧師出身,後信仰無神論。他認為通過理性教育可以建立一個完美的社會。人口增長也可以由理性來控制。馬爾薩斯則與之相對,寫出《人口原理》,認為人與社會並非可完全由理性控制。1820年,葛德文出版《論人口——對托馬斯·馬爾薩斯的回答》,對馬爾薩斯的人口論進行了反駁。他的思想曾對後來的空想社會主義者產生影響。著有政論《政治正義論》。

  [25]上窮碧落,下臨黃泉 白居易《長恨歌》:「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碧落,即天上、天宮;黃泉,地下,地府。

  [26]黃石 黃石老人,事見《史記·留侯世家》。

  [27]赤松 即赤松子。相傳為上古時神仙,各家所載,其事互有異同。《史記·留侯世家》:「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司馬貞索隱引《列仙傳》:「神農時雨師也,能入火自燒,昆侖山上隨風雨上下也。」《漢書·古今人表》:「赤松子,帝嚳師。」

  [28]南華蝶夢 指莊子的「蝴蝶夢」。莊子,名周,先秦道家學者,後世別稱南華真人。典出《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本為寓言,後用來表示虛幻之思。

  [29]沙門 梵語sramana的音譯。或譯為「桑門」、「安門」等。原為古印度反婆羅門教思潮各個派別出家者的通稱,佛教盛行後專指佛教僧侶。

  [30]比丘 亦作「比邱」。佛教語。梵語Bhiksu的音譯。意譯「乞士」,以上從諸佛乞法,下就俗人乞食得名,為佛教出家「五眾」之一。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俗稱和尚。

  [31]達蒲得(Doubleday) 當指Thomas Doubleday(1790—1870),著有《與人口相關聯而表現出的真正的人口規律》(The true Law of Population Shown as Connected with the Food of the People,1842)等。

  [32]加雷 即Henry Charles Carey(1793—1879),今譯凱裡。美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以創立階級利益調和論、鼓吹保護關稅政策而著稱於世。他是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反對者。基於美國由於人口增加而迅速繁榮發展起來的事實,他認為,人口是生產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人口的增加,可以共同勞動,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食物的供給。因此,人口的增長決不會超出生活資料的增長。其思想曾對歐美經濟學界產生重要影響。主要著作有《政治經濟學原理》、《過去、現在和未來》等。

  [33]蔔爾隆 疑指Marie-Jean-Pierre Flourens(1794—1867),舊譯「夫盧龍」、「佛諾林」等,法國生理學家、首個進行腦功能試驗的科學家,曾任法國巴黎Jardin植物博物館比較生理學教授、法國科學院院士等,著有《人類壽命》(De la Longēvite humaine et la quantite de vie sur le globe,Paris:Garnier frères,1855;英譯本:On Human Longevity and the amount of life upon the globe,London:H.Bailliere,1855,系Charles Martel根據1855年法文第二版譯出)等,提出著名的定律:動物和人類壽命的長度,是其發育期的5倍左右數。他指出:駱駝、馬、牛、人類等的發育期分別為8年、5年、4年、20年,因此,其各自的壽命分別應是40年、25年、15—20年、100年不等。

  [34]英人碩學彌勒 參見本書第一卷《民彝與政治》注39。

  [35]塞裡古曼 即Edwin Robert Anderson Seligman(1861—1939),今譯塞利格曼。美國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後去柏林、巴黎留學。回國後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社會科學百科全書》主編,古巴政府財政顧問等職。著有《租稅的轉嫁和負擔》、《通貨膨脹和公債》等。

  [36]勃鐵樓(G.Botero,1540—1607) 一說生於1544—1617,意大利耶穌會會士。1584—1586年在薩伏依家族(HOUSE OF SAVOY)服役。不久出版《城市之所以偉大的原因》(The Causes of the Greatness of Cities),奠定了其作為人口學研究開創者的聲譽。1589年發表《國家理性》)(Reason of the State)批評馬基雅弗利政治學說的不道德性,闡述其反馬基雅弗利主義的觀點,此書也是直到今天勃氏最為出名的著作。1591—1595年間,出版《世界關係》(Universal Relations)初編及二、三編,1596年合為全本出版,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政治地理學著作。其著作有拉丁、德、英、西班牙、波蘭等多種文字版本行世。

  [37]傑諾衛西(Antonio Genovesi,1712—1769) 全名為Antonio Genovesi,意大利經濟學家、哲學家、重商主義思想家,1741年、1754年分別被任命為那不勒斯大學形而上學教授和經濟學教授。著有Disciplinaru,metaphysicanum elementa(1743—1752)等。

  [38]奧提士(G.Ortes,1713—1790) 全名為Giammaria Ortes,又譯奧特斯、奧忒斯等,意大利經濟學家,先做牧師,後研究經濟學、哲學等,著有《國民經濟》(L』economic nazionale)、《關於人口的思考》(Riflessioni sulla popolazione)等,是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先驅,注意到人口的潛在增長與生產資料增長之間的巨大懸殊,認為人類對於人口過剩能夠進行理性的自製。

  [39]臘利翁(Sir Walter Raleigh,1552—1718[1618]) 生卒年一說1554—1618,英國政治家、探險家、文學家,早年畢業于牛津大學,曾在英國王宮中任職。詹姆士一世當政時被判死刑,未執行,在倫敦塔中囚禁13年,在獄中寫成《世界史》。1617年,為替詹姆士一世籌款而被釋放出獄,籌款失敗,被處死刑。

  [40]士秋瓦(James Stewart,1712—1780) 今譯斯圖亞特。英國經濟學家。出身封建貴族,曾亡命歐洲大陸。是英國重商主義的後期代表之一。提出貨幣流通的一般規律,持貿易差額論,主張國家全面地干預經濟生活。主要著作有《政治經濟學原理研究》。

  [41]楊阿則(Arthur Young,1741—1820) 今譯楊格·阿瑟,英國農學家和經濟學家,貨幣數量論的擁護者。早年經營農業,後曾實地考察英國國內外的農業狀況。著有《英國荒地現狀考察記》、《法國旅行記》等,為研究英法等國農業史的重要資料。

  [42]唐審 (Joseph Townsend,1740—1816) 今譯唐森,英國牧師,地質學家和社會學家。他在1791年出版的《西班牙遊記》一書中,提出人口的增長依賴於生活資料的增長,進而認為下層階級的生殖率最高,即使國家對貧民加以救濟,也無助於改變他們的現狀。他的這種觀點成為馬爾薩斯論述的人口規律之一。

  [43]芙蘭克令(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 今譯富蘭克林。美國政治家、科學家。出身于馬薩諸塞州一工人家庭。後至費城,建立北美第一個公共圖書館,組織美洲哲學會。1751年幫助創辦賓夕法尼亞大學。獨立戰爭時積極參加反英鬥爭,當選為第二屆大陸會議代表,並參加起草《獨立宣言》。曾出使法、英,締結法美同盟(1778)、英美停戰的《巴黎和約》(1783)。1787年為出席制憲會議代表,主張廢除奴隸制。在科學研究上,發明避雷針、雙焦眼鏡等。其回憶錄《自傳》影響廣泛。

  [44]摩塞(Gustus Moser,1720—1794) 當指Justus Mser或Justus Meser,通譯尤斯圖斯·默澤爾,德國歷史學家、政治家、法官、作家。反對德國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對德國民族意識的發展具有影響。著有《奧斯納布呂克史》(Osnabrucke Geschichte,1768),《愛國主義想像力》(Patriotische Phantasien,1774)。

  [45]重商派 即重商主義(Mercantilism)。15至18世紀西歐國家的一種經濟政策和早期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一個派別。亞當·斯密稱之為「商業的重商體系」,故名。其中心內容是:貨幣是財富的基本形式,發展對外貿易以獲取金銀貨幣是積累國家財富的主要途徑。實行重商主義政策的典型是塞西爾(William Cecil,1520—1598)任財政大臣時期(1572—1598)的英國和科爾培爾(Jean-Baptiste Colbert,1619—1683)任財政總監時期的法國。重商主義是資本原始積累時期代表商業資本利益的意識形態,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和經濟放任主義的流行,經濟學家的注意力也從流通領域轉向生產領域,重商主義遂趨衰落。

  [46]重農派(Physiocrat) 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派別。主要代表有魁奈(Francoiss Quesnay,1694—1774)和杜爾哥(Anne Robert Jacques Turgot,1727—1781)。其學說是作為重商主義對立面出現的。其經濟理論的基本內容是:一切財富源於土地,農業是提供純產品、增殖財富的惟一經濟部門,農業經營者是惟一的生產者階級;工業不是生產部門,只能改變物質財富的形式而不能創造財富;應採取經濟放任主義,保證貿易絕對自由,由自然的經濟規律發揮作用。杜爾哥任法國財政總監時(1774—1776)曾推行重農主義政策,以失敗告終。重農學派把研究重心從流通領域轉移到生產領域,是對資本主義生產作有系統理解的第一個學派,對亞當·斯密產生重大影響。

  [47]亞丹·斯密 參見本書第一卷《政論家與政治家》(二)注①。

  [48]庇德 William Pitt,the younger(1759—1806),今譯皮特,老皮特之子,人稱小皮特。英國首相(1783—1801,1804—1806),托利党領袖。1781年當選下議院議員,1782年任財政大臣。首相任內,進行財政與關稅改革,主張自由貿易;1800年實施愛爾蘭與英國合併,鎮壓愛爾蘭民族民主運動;1788年法國革命爆發後,積極組織反法聯盟,進行反對法國革命政權與拿破崙政府的戰爭。

  [49]畢勒(Archdeacon Paley) 全名為William Paley,英國神學家,道德哲學家,功利主義奠基人之一,著有《道德與政治哲學原理》等。其最有名的著作是《自然神學》,論證了神的存在。他死後,其著作被編為《畢勒著作集》(The Works of William Paley,5 volumes,1819)出版。

  [50]高雷純(Bishop Coplestion) 疑指Edward Copleston(1776—1849),西文文獻中有時亦將之稱為Bishop of Llandaff。高雷純曾專門論及婚姻問題,相關資料被後人編為《已故蘭達夫主教愛德華·高雷純及副主教威特利等有關贊成通過立法允許與已故妻子的姐妹結婚的意見》(Opinion of the late Copleston,Bishop of Llandaff and Archbishop Whately in favour of Legalizing Marriage with a Deceased Wife』s Sister,1866)。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的人口危機及圍繞此問題而展開的大論戰中,高雷純屬於贊成控制人口的一派,但他反對用戰爭及限制貧民結婚等不道德的手段來控制人口,而主張通過道德的手段,採取「節儉限制」(Prudent restraint)的方法。1796年,馬爾薩斯的《人口論》還未發表,他就已經在其牛津獲獎的論文《論農業》(On Agriculture)中,提出「農業是一個永遠不會因被勞作而失效的資源」,「同時,由於技藝和勤勞施諸其上,其產量將會相應地得到提高。」他在與人通信中,也論及生產與人口問題,認為勤勞和節儉交相為用,前者會把生活水平從(勉強維持)生存提高到活得體面,而後者則會幫助維持體面生活以及生活必需品。人口原則一直對下層人群有壓力,但隨著其絕對水平的提高,此種壓力更多將變成一種輕微的限制,而不是殘害。上述諸事似與李大釗所說「並世彥俊,多欣然迎以同情」相吻合。

  [51]海拉母 Henry Hallam(1777—1859),今譯哈勒母,英國歷史學家。牛津大學畢業,從事律師職業。1812年繼承其父遺產後專事歷史研究。著有《中世紀歐洲國家論》、《從亨利七世繼位到喬治二世遜位的英國制度史》等。

  [52]傑穆士·彌勒 James Mill(1773—1836),今譯詹姆士·穆勒。英國經濟學家、歷史學家、功利主義學說主要代表。是系統論述大衛·李嘉圖學說的第一人。認為資本是積累勞動,利潤是積累勞動所創造的價值。首倡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體系的「四分法」,即分為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為一般經濟學者廣泛採用。主要著作有《政治經濟學要義》、《英國印度史》。

  [53]李家竇 David Ricardo(1772—1823),今譯李嘉圖(李大釗文中「李家竇」、「黎家德」混用),英國古典經濟學派代表之一。早年經商,後從事經濟理論研究。1817年發表《政治經濟學和賦稅原理》,繼承和發展了亞當·斯密的理論,提出了較為徹底的勞動價值論。1819年當選下院議員,主張議會改革,鼓吹自由貿易,反對《穀物法》,代表了當時英國工業資產階級的利益。

  [54]蔔柔漢(Brougham) 全名為Henry Peter Brougham(1778—1868,一說1779—1868),英國律師、政治家。1802年與友人合作創辦《愛丁堡評論》,馬爾薩斯等均曾是該雜誌的重要撰稿人。1903年參加輝格黨,積極推動廢除奴隸制的立法,贏得社會聲譽,被選為平民院議員,並成為輝格党重要領導人物。積極倡導平民教育。1828參與創辦倫敦大學。1830年任Lord Chancellor,積極推進議會選舉制度改革,雖獲得國王和百姓支持,但卻被上院否決。1833年輝格黨在選舉中失敗,他失去官職。晚年經常到法國南部度假。1844年著小說Albert Lunel,or the Chateau of Languedoc,即以其在法國度假的地方為背景。1868年逝世於法國。

  [55]馬肯陶士翁 Sir James Mackintosh(1765—1832),今譯麥金托什。(「翁」即Sir之舊譯,今譯爵士。前文言及的「臘利翁」,即臘利爵士。)英國法學家、歷史學家。早年習醫,1795年獲專門律師資格。曾在孟買任記錄法官和海事法庭法官。1812年回英國後,被選為下院議員,代表輝格党利益。後任印度事務委員會委員。著有《自然法和萬國公法》、《論道德哲學的進展》。

  [56]秋蒙 Arsène Jean Francois Dumont(1849—1902),今譯杜蒙。法國社會學家、人口學家。主要研究人口社會學,特別是法國的人口減少問題。他認為出生率下降是某些文明民族人口日趨減少的直接原因,也是現代文明的結果之一。因為現代文明建立在個人主義的生存觀念上面。在現代民主社會裡,人人都有向上發展的希望和可能,這種向上發展對個人來說,意味著要減輕因養育子女所造成的家庭負擔。人們隨著日益增加的願望在社會階梯中上升,導致自動自願地限制子女的數目。他把人們在社會階梯中的上升能力稱為「社會的毛細管現象」,並歸納出一條規律:如果社會毛細管作用活躍,出生率就低;反之則高。主要著作有《人口減少和文明》、《出生率和民主》、《以人口統計學為基礎的倫理學》等。

  [57]費雷羅 Guglielmo Ferrero(1872—1942),意大利歷史學家、作家。畢業于比薩大學和都靈大學。初研究犯罪學,與人合著《犯罪的女人》。後從事歷史著述。從民主主義思想出發,激烈反對法西斯主義。晚年被迫移居瑞士,任日內瓦大學歷史教授。著有《羅馬興衰史》、《古代羅馬和現代美洲》等。

  [58]羅斯福 此指西奧多·羅斯福。參見本書第一卷《北美之風雲兒》注①。

  [59]國風之化,始于關雎 《詩經·國風》的第一篇為《關雎》,首句為「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所以說《詩經·國風》對人的化育,始于《關雎》篇,此篇歌唱了男女的情愛。

  [60]韶武之樂 「韶」、「武」,古代二樂曲名。《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舊注:「韶」,舜樂也。「武」,周武王樂。李大釗以此二樂曲代表最美好的音樂。

  [61]「穀臘寒(James Graham)氏之《人口之研究》」 An Inquiry into the Principles of Population一書,全名為An Inquiry into the Principles of Population:including an exposition of the causes and the advantages of A Tendency to Exuberance of Numbers in Society,a Defence of poor-laws,and a Critical and Historical View of the Doctrines and Projects of the Most Celebrated Legislators and Writers Relative to population,the Poor and Charitable Establishments,1916年在愛丁堡出版。作者James Graham疑指詹姆斯·格雷厄姆爵士(Sir James Graham,1792—1861),英國政治家、國會議員,曾任內務大臣等職。

  李大釗文中稱「千八百七年馬氏論文末版之刊行也,有二種名著相繼出世,一為韋蘭德(Wayland)氏之《人口與生產》(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and Production),一為穀臘寒氏之《人口之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皆所以難馬氏之說者也。千八百十七年馬氏制附錄跋於其論尾以答辯之」。經核實,韋蘭德氏的《人口與生產》出版於1812年,馬氏的答辯刊於1817年,馬氏的答辯文中確實對以上兩書提出了反批評。

  [62]康德塞 Marie Jean Antoine Nicolasde Caritatde Condorcet(1743—1794),今譯孔多塞。法國數學家、哲學家、侯爵。曾就學於巴黎那瓦爾學院。1769年因數學上的卓越成就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1782年當選為法蘭西語文學院院士。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被選入立法議會和國民公會,後被捕,卒於獄中。認為改善人類理性即可促進社會進步。維護財產私有制和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主張政教分離,普及初等教育。著有《人類理性進步的歷史概觀》、《概率論原理》等。

  [63]哥白尼 Nicolas Copernicus(1473—1543),波蘭天文學家,日心說的創立者,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早年留學意大利。從意大利歸國後不久,即開始醞釀提出日心說。1536年左右撰成《天體運行論》一書,推翻了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說」,建立了「太陽中心說」(即日心說或地動說),主要內容是: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只是圍繞太陽運行的一顆普通行星,其本身又以地軸為中心自轉。此說的創立否定了在西方統治達一千多年的地心說,引起了宇宙觀的重大革新。參見本書第一卷《憲法與思想自由》注13。

  [64]魏爾士 Herbert George Wells(1866—1946),今譯威爾斯,英國作家。早年生活艱辛,後在大學攻讀生物學。畢業後曾做過赫胥黎的助手。1903年加入費邊社,贊成社會改良主義。早期寫有科學幻想小說《時間機器》、《隱身人》、《星際戰爭》等,諷刺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合理現象,主張以技術力量改良資本主義社會。後發表一系列長篇小說,揭露資產階級的虛偽道德和不合理的教育制度。李大釗下文中「韋爾士博士」也指他。

  [65]瓦賴士 Alfred Russel Walace(1823—1913),今譯華萊士。英國博物學家。自然選擇學說創立者之一。曾旅行各地,進行生物區系的比較研究。1858年獨立提出生物進化的自然選擇學說,與達爾文的進化學說論文同時宣讀于倫敦林賴學會。著有《動物的地理分佈》、《達爾文學說》。

  [66]哥侖布 Cristoforo Colombo(約1451—1506),意大利航海家。生於熱那亞。1476年移居葡萄牙,曾向葡王建議向西環航以探索通往印度和中國的海上航路,未被採納。1485年移居西班牙。1492年奉西班牙統治者之命,率船隊橫渡大西洋,到達巴哈馬群島和古巴、海地等島。後又三次西航,到達牙買加、波多黎各諸島及中美、南美洲大陸沿岸地帶,誤認為所到之處即印度,故稱當地居民為「印第安人」。

  [67]表內數字有自相矛盾之處,原文如此。

  [68]鬱嶷 字憲章。湖南澧縣人,1890年生。李大釗在北洋法政專門學校的同學。1912年底北洋法政專門學校成立了北洋法政學會,鬱嶷與李大釗同為學會編輯部部長。1913年4月他們共同編輯、創辦了《言治》月刊。後任私立朝陽大學、私立中國大學教授。1949年前後逝世。

  [69]該文未見有下篇。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