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大釗 > 李大釗文集 | 上頁 下頁
俄國革命之遠因近因


  (一九一七年三月十九——二十一日)

  十餘年來,世界革命之怒潮,澎湃騰激,無遠弗屆。以例舉之,葡萄牙革命[1]矣,墨西哥革命[2]矣,吾華革命[3]矣。他如印度、土爾其之青年革命運動[4],亦有漸即燎原之勢矣。而革命之醞釀最久,國民之犧牲最多,屢起屢僕,卒未告厥成功,以蘇其困苦顛連於專制政(治)下之民生者,厥惟宮庭陰謀政治根深蒂固之俄羅斯。歐戰初起,英、法、俄、德相繼淪於戰禍之中,於是數國之民,念國步之艱難,凜鬩垣之大戒,內政雖有未善,亦甯姑為隱認以同趨於舉國一致之一途。即俄之虛無黨[5],亦嘗停止其運動,而以捍禦外患為重。此等美談,固吾人時時所頌言於國人之前者也。而今忽於大敵當前之日,自起此天驚石破之紛爭,此其中必有非常之暴政陰謀,內不足以安民,外不足以禦侮,為俄人欲忍而有所不能忍,乃肯於敵軍壓境之秋,茹痛出此者。今昨所傳,電音甚簡,未能斷其共和赤幟已否樹于伯脫羅古拉德[6]之城頭,然而經此壯快的革命之風雲,君主國體,縱不能一時推翻,而自由政治之基礎,必緣茲而確立,為無可疑。蓋嘗論之,世界之進化無止境,即世界之革命無已時,帝王之運命,將漸絕於茲世。即彼依其末光之官僚政治,亦將以失所憑依而日即消沈。于以知自由民權之大義,無論如何屈挫,終有時而昌。專制陰謀之惡政,無論如何披猖,終有時而穹[窮]。由外患言之,俄國今日而有此,固為彼邦之不幸;由內政言之,則實自由政治之曙光也。

  俄國革命之氣運,久已彌漫於全國,茲將其遠因近因,分別陳之。

  一、新舊思想之軋轢。俄國之新舊思潮,久呈軋轢之象,對於亞細亞而有歐羅巴,對於英國主義而有德國主義,對於斯拉夫派而有歐化派。新思想則以伯脫羅古拉德為中心,舊思想則以莫斯科為根據,此二種勢力,遙相對峙,反動不已。因之政治之底裡,亦伏有此二大潮流,而時現不安之狀。彼得大帝[7]雖為介紹歐洲新思想於俄國之一最有力者,而於輸入政治的理想,則決非所好。故並自十四世紀時萌芽於俄國政治而漸趨發達之貴族議會,足為立憲政治之一基型者,而亦廢之。聞英倫議會之限制王權,輒詆議之以為非。至加劄林二世[8],一時賢明濟濟,宜可以建改革政治之宏功矣。而以其時俄之社會,無中流階級,足以運其思能于新政之上,故亦終於無功,甚可惜也。逮十九世紀初葉,開放農奴,施行憲政之運動,日以熾盛,其動機則起自貴族階級,而近畿將校及大學學生亦與謀焉。當此之時,俄之志士,殞身於斷頭臺上,與夫竄徙於西伯利亞荒寒之域者,固不計其幾千百人也。後遂分斯拉夫派與歐化派,各謀振其權威于思想界。斯拉夫派以保存俄國國粹為主義,其理想多在過去,而薩馬林[9]、亞薩哥夫[10]、李伯米亞哥夫[11]輩其首魁也。歐化派以輸入歐洲之新文明為職志,其理想多在未來,而古拉那夫士奇[12]、伯林士奇[13]等其傑俊也。亞歷山大[14]即位,頗謀廣布新猷,如下詔開放農奴,創設地方自治制度,改良裁判所,許可印刷刊行之適宜的自由,政績昭然,皆足為俄國政治開一新紀元。惜也此維新之明主,乃反慘遭新黨之暗殺。至其子亞歷山大三世[15]即位,乃力反其所為,一以保守壓制為主,凡稍含革新之質者,即排除之。一時新黨雖懾於其威,而遏鬱日久,將伺隙以求伸,此亦勢之所不能禁也。日、俄交戰之中,民黨嘗欲揚革命之旗,雖未見顯著之成功,而立憲思潮之勃發,固至今而未稍衰也。昔者彼得大帝嘗言伯脫羅古拉德為窺見歐洲文明之窗口,由今觀之,且為革命潮流之淵源矣。此其遠因一。

  二、虛無主義之盛行。俄國黑暗政治下之特別產物,即虛無黨是也。是種秘密結社之組織最為嚴密,會員皆互不相識,其受黨魁之命令,實行暗殺時,則先授以暗殺之械具,並附之毒藥,以為被捕時自裁之準備,免泄本黨之秘密。即無自裁之餘裕,其受訊問時,則一委之於不知,此虛無之名之所由來也。虛無党之盛行於俄國,乃在千八百六十一年以後,其主義在滅絕皇族,而依暗殺手段以為一網打盡之計焉。其故由於是年二月十九日亞歷山大二世下開放農奴之詔,夫開放農奴為崇重人道回復自由之善政,何以反起如斯恐怖之反動?蓋以俄國全國之地主,平時驅役農奴,同于犬馬,耕作之勞,皆委之彼輩。故其子弟,皆不解稼穡之艱難。今一旦放免農奴,則小地主小貴族驟失其奴役,而又不能自作,乃相率售田于大地主,否則歸於荒蕪不治,而家以荒落矣。此等小地主之子弟,在學校肄業者,學費遂以不給,而軍隊將校之中,亦多是等之子弟,平居皆仰家中之接濟,至是亦驟蒙其影響,其時近畿第一聯隊曾有百余人為反對開放農奴詔書之運動,蓋為此也。以是緣因,不平之聲,遍於四境,而芬蘭、波蘭之革命黨人,亦相呼應。俄政府驚愕不知所措,乃禁止新聞雜誌發行,改正大學學制,加以橫暴之壓制,廢止星期學校圖書俱樂部,偵察密佈,緹騎四出,稍涉嫌疑,即遭捕羅。而文豪傑倫傑夫士奇[16],即於此時陷身囹圄。國民因之益憤,怨毒所召,欲與皆[偕]亡。青年男女,多投虛無黨中,而酷愛自由之亞歷山大,竟至為之犧牲焉。厥後此種根萌,遂以潛植於俄都。此次革命之發動,與此虛無主義有密切之關係,蓋莫可否認者也。此其遠因二。

  三、德國官僚主義之輸入。自彼得大帝輸入德國之官僚主義,既已建立俄國獨裁政治之基礎,迨至亞歷山大三世即位伊始,即宣言獨裁權為彼得大帝貽其後世子孫永守勿失者,其根蒂益深固而不可拔。然此種政治之運行,益以促俄國國民之覺悟,而有非革之除之使為立憲代議制不可之信念。此其遠因三。

  四、革命文學之鼓吹。俄國之文學,人道主義之文學也,亦即革命主義之文學也。其思想家、著作家有所評論、有所創作,莫不以人道主義為基礎,主張人性之自由發展,個人之社會的權利,以充豐俄羅斯國民生活之內容。此其原因,雖半由於彼邦之國情為其黑暗政治之反映,而西歐主義之思想所與之影響,亦甚大也。觀夫慈爾改捏夫[17]日記中有「我西歐派也」之言,伯林士奇書翰中有「我社會主義者也」之語,足以證之。蓋自法蘭西千八百四十八年革命之前,革命思潮之勃興,社會運動之強烈,已足與俄人以絕強之感化,湛深之信仰。至千八百四十年末,此種人道主義之思潮,幾表現於社會生活之各方面。其時有幾多嶄新之天才,受此新思潮之激蕩,各出其血淚凝注之文學,對於當代之政治、法律、風俗習慣、道德傳說乃至社會制度,加以痛切之批評,而其思想之中心,又皆注于農奴之開放,細民之地位。如哥爾哥羅奇[18]之《田舍》,慈爾改捏夫之《獵夫日記》,涅庫拉索夫[19]之詩章,半皆訴農民之疾苦,而代泄其衷懷者也。他如龔加羅夫[20]所著之《平凡之一生》,杜士泰夫士奇[21]所著之《貧之人人》,皆捧滿腔之同情,傾注於慘酷之社會。而赫爾金[22]之《誰之罪》,俾善士奇[23]之《貴族之領地》,則又關於改善家庭問題者也。就中尤以赫爾金、伯倫士奇[24]二氏為革命文學之先覺。赫氏自青年時代居莫斯科,嘗與朋輩登高遠矚,臨夕陽之美景,相與默契為人生光華之理想而奮鬥。自是益複瀏覽德國海智兒[25]之哲學,法國聖西門[26]之社會主義,卒以二十三歲之少年,毅然揭革命之旗,以抗專制之政府,而開革命之紀元,標旨樹義,不僅在回復男子之自由與權威,且並及於婦人,主張突破從來之陋習,脫婦人於男子壓抑之下。俄羅斯婦人運動之發軔,當推赫氏矣。伯氏于一八二九年在莫斯科大學,即立志以一生之活動,依科學與藝術之助,使自己之自性廣為圓滿之發展,更以其獲得之真理,為人類應用,為同胞犧牲,與種種罪惡壓制、惡習脅迫相搏戰。彼嘗見乞丐與車夫之慘苦,則自問曰:「社會如此,人尚有安心娛志於藝術知識中之權利耶?」遂以著小說為任務,以從事於人道主義之鼓吹焉。伯氏之後,則有傑倫傑夫士奇所著《藝術與真實生活之關係》,世推為名作,而《雷興與其時代》一書,其有功於俄國民之自由思想者,尤為宏偉。雷興之一生,殆以獨立自主之精神與社會之偏見、政治之陋習宣戰,而其傳記,即其效命于人道自由之戰史也。傑氏生平最仰佩其為人,故著此書,敘述雷興之為人道自由奮鬥如何勇烈,以與俄人以絕大之教訓。逮一八六三年,以文字禍系身彼得堡獄中,寂寞鐵窗,乃作《當何為歟》之小說以自遣,主張愛之絕對自由,俄國婦人之開放運動,得此益張其幟。而至一八七零年頃,虛無黨盛行時代,婦人爭投身其中,而甘蹈桁楊刀鋸有所不辭者,有由來矣。晚近文豪如托爾斯泰、杜士泰夫士奇,其汗牛充棟之著作,無非為人道主義之闡揚,雖冒政府之刑僇,宗教之破門,而猶再接再厲,以與專制為仇者。其與於此次革命之影響,正不減于法蘭西之盧梭、福祿特爾、孟德斯鳩諸人也。此其遠因四。

  五、農民之困苦。俄國社會,分為四等階級,即貴族、僧侶、市民、農民是也。其中以貴族、僧侶為最有勢力,而以農民為最苦,農民之數又占其全人口十分之九。農奴之制雖經解放,而一般農民之地位,終未進於改善之域也。此其遠因五。

  六、皇帝內閣之專斷。俄自一九〇五年,雖號稱立憲,實則仍為君主獨裁政治。大權一操之皇帝,內閣議長恒處於無權之地位。由來膺斯職者,概以齒高或為皇帝寵任最專之人,與他立憲國之內閣總理絕殊。惟士多雷賓[27]任此職時,頗能舉內閣總理之實權,士氏歿後古闊耶慈氏則並內閣議長之權威,亦不能舉矣。郭列迷津翁雖足以其高齡抑制閣僚對於議長之叛背,而謀其間步調之一致,則所難也。秀慈迷爾氏身為議長,而自投於閣僚暗鬥旋[漩]渦之中,閣員更迭之頻,致彼不能久於其位,固其所矣。至於特列勃夫,則又以議長之資位,而不能統禦一內務總長,卒使其內閣僅曆四十六日而殤,己遂掛冠以去,而內務總長蒲羅特蒲蒲夫且被正式留任。當其被命留任及新任司法總長之時,特氏並未與聞,翌朝始于報紙得知其詳。即彼新承大命之總理哥裡金氏,司法總長多普羅羅福士奇氏,亦不自知大臣之任突降於己身。足見大臣之任免黜陟,其柄一操之於俄皇,他人固不能與聞也。哥氏既任內閣議長之翌晨,曾對俄京新聞記者宣言曰,「大臣僅對於皇帝有責任」,足知皇帝內閣之專斷矣。皇帝既欲伸其大權,因[固]不利統一內閣之存在,故除士多雷賓氏曾組織統一內閣而外,由俄皇降[匠]心獨造之內閣,皆為分裂內閣,蓋正惟其分裂乃益足以限制議長之權威,便於獨裁大權之行使,而政局之變動,亦以迭起環興而無已,足以激成此次革命之大波瀾焉。此又其近因一。

  七、官僚反動派之跋扈。特列勃夫之內閣,既不幸短命而殤,哥裡金繼之,官僚反動派遂乘此機以大得勝利。蓋特氏雖為官僚出身,而其政策頗主與議會協力,以謀國事之進行,而哥裡金者,則與前總理秀慈迷爾同謀撲滅慈威庫縣自治機關之純粹官僚也。他如前教育總長伊古那傑夫,溫良儒雅,眾望所歸,而乃斥退之,使為士流所鄙棄之前伯脫羅古拉德教育局長之庫裡機茲奇繼居其職。此皆官僚對於民党之示威運動,並以內務總長蒲氏與司法總長多氏相結,而固後寵于宮庭,跋扈之勢,日以滋長,而革命之動機,因以潛伏矣。此其近因二。

  八、上院右黨之復活。去年殘臘開會之上院,多年跋扈橫行之右黨,旗幟頓衰其光采,其所決議,多與眾院之自由政策相表裡,帝党及官僚,因而失望。今年歲首,遂以皇帝之大權,先罷上院正議長庫倫金氏、副議長郭爾貝夫氏,而以王黨巨魁西鐵谷羅威特夫為議長,以上院右派中央党領袖鐵脫利夫副之,其所欽命改選之議員十八名,悉為純粹右党黨員。本年上院右黨當占大多數,而左黨之勢力掃地以盡,可以預卜。是殆王党欲於上院抑制左黨以牽制眾院之自由政策,而非民黨之所能堪矣。此其近因三。

  九、後黨親德之陰謀。俄後固德國皇家之女也,故俄國親德黨陰謀之醞釀,概以俄後為中心,而妖僧拉士布金與內務總長蒲氏,實與此種陰謀有秘密之關係。妖僧拉士布金以邪術禍世之人,而常出入宮庭,大得俄皇及其皇后之寵信,勳爵多畏憚之,一犯及彼,輒遭譴罰。近數月來,俄國政界之波瀾,皆與彼有秘密之關係。如薩佐那夫之黜免外交總長,秀慈迷爾之被任為內閣議長,內政改革之失敗,去臘議會之停會,彼皆與其謀焉。佛士脫夫為內務總長時,即頗注意其人,認為於時局最危險之人物。先是有伊遼多爾者謀刺之,事為妖僧所聞,伊僅以身免遁走。那威佛氏於去今二三月間,嘗陰使魯傑福士奇者,急往瑞典方面,其使命即在傳關於暗殺妖僧之秘密命于伊氏者。以機事不密,又為妖僧所知,乃使人要之於途。使者歸至芬蘭境,遂以被逮。以內務總長之密使而為妖僧所捕獲,斯以見此宮中怪物勢力之大矣,而佛氏遂與其次長去職焉。洎乎去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之深夜,此久與宮庭之陰謀而隱握政治黑幕中絕大勢力之妖僧,竟橫死于優斯蒲夫公爵邸之地下室中,越四五日,其屍始發現於尼窪河之一橋下。天之報施惡魔,固有時而著也。妖僧既死,與之有密切關係之秀慈迷爾及內務總長蒲氏,益以自危,而宮中之俄後,亦以喪此嬖寵益引蒲氏等親德黨以自厚,蒲氏之正式留任,即發表於妖僧慘死之數日內。蓋妖僧與秀氏、蒲氏及俾奇林大僧正,皆為著名之親德黨,其奔走宮庭[廷]之中,以為單獨議和之陰謀,似已有線索之可尋,而妖僧被刺之慘劇,或即大革命之先聲也。以俄國政治之黑暗,內部之秩序最難保持,故其內務總長之責任最重,因之其權力亦最大。開戰以來,俄皇由議員中擢充斯職者,於今已為二度,即前內務總長佛士脫夫與蒲羅特蒲蒲夫也。佛氏以官僚而膺斯職,原無足怪。蒲氏則以豪農與工業家著稱,甚有勢力於地方,自第三議會以來,充眾院議員,為十月黨[28]之中堅人物,故能被選為副議長。以其閱歷言之,實為民党中之溫和進步派。當其入閣之初,世對之屬望頗重,以為從此俄國之政治方針,庶有傾于自由進步之望矣。而孰知其入內閣也,並未謀及同黨,一入閣台,即宣言脫離十月黨,而投降于官僚。政治家之節操,棄若敝屣,而其保守之政策,或且在官僚之上也。最可疑者,彼于去年夏間,嘗以議員團長之資格,訪問英、法、意諸國,歸途於斯托荷倫與德國外交官某相見,談及議和之條件。據蒲氏所自述與當時列席之上院議員奧士費夫所證,顯有矛盾之處。歸都不多時,即膺此秩,似與斯托荷倫之會見有聯帶之關係,其事至今懸為疑問。近頃哥裡金及蒲氏時往來于俾奇林大僧正之門,而最近又聞彼與哥氏因議會延期開會及改選意見殊不一致,俄皇因聞妖僧被刺之耗,亦匆遽還宮,而努力於政府與議會之調停,蒲氏仍得安於其位。此以知俄國宮庭[廷]中之黑幕,必有親德之陰謀,而盤踞要位之蒲氏,必為親德陰謀中之中心人物,而于宮庭[廷]有絕大之奧援也。俄人排德之思想最為熾盛,無問於國粹派、歐化派,莫不皆然,尤以自由民主黨人,極欲摧德以除其專制政治之護符,今見少數之王黨,欲挾宮庭[廷]黑幕之陰謀,與德單獨議和,外縱敵而內召亂,此舉國所以憤慨憂懼而至革命卒興之不可以已也。此其近因四。

  十、守舊派之反對國會。日、俄戰役中,俄之革命運動幾有不能遏止之勢,遂至開設國會而國粹派及官僚反動派則竭力反對之,謂為違背彼得大帝之遺旨。當第一議會開會時,有所謂「俄羅斯人同盟」[29]者,即為若輩所組織,以試反對國會之運動者也。厥後遇有皇帝及宮廷中人舉行祝賀典禮時,彼輩輒為狂暴之示威運動,卒以官憲之干涉,歸於無效。此次戰起,俄人鑒於開放奴隸、日俄戰爭時之騷動,惴惴焉多所警戒,幸而開戰之初,召集國會,殆以滿場一致可決十三億盧布之軍費,此固足以驗俄人排德思想之盛,亦以政府于此實許以種種改革內政之條件,明白宣佈於議場演說之中也。後以反對黨關於內政改革之希望,時與內務總長之意見相反,因之政府與國會間之紛爭迭興不已,卒演出去臘被命停會之事,此全為蒲氏一派所主持。至於今年二月二十七日例應開會之會議,蒲氏又主張延期,而哥氏則殊不謂然。蒲氏主張眾院議員期滿改選,俾以抑壓民黨之勢力,而哥氏及其他閣員之意見又與之相反,以為戰爭之中,波蘭等處尚有在敵軍佔領之下者,主張延長本屆議員任期,哥裡金內閣幾以此又複瓦解。此次俄皇還宮,尚從哥氏之議,諄諄詔諭,尤以政府與議會,宜相協力為言。比至開會之期,議會亦未至有如世所懸慮之騷擾,世方為俄幸,誰複知其為萬木無聲待雨來矣。蓋不去慶父,魯難未已[30]。蒲氏與議會已成不兩立之勢,蒲氏久居要職,竟以激起此次掀天動地之波瀾。吾人溯本窮源,未始非守舊派反對國會之一念,有以啟之也。此其近因五。

  十一、工黨之激昂。上月中旬,俄政府以革命黨之嫌疑,逮捕中央戰時工業委員會之代表人物數名,該委員會力辯此會為工黨之穩健派所組織,旨在贊助政府。該會委員長古奇闊夫更向俄都軍區司令官,請撤退被拘工党領袖果茲鐵夫家宅之警衛,並請釋放果氏。警衛雖撤,而釋放果氏之請,竟未邀允。該會正副委員長複以此事涉及革命之陰謀,頗聳社會之耳目,乃約兩院主要議員,開評議會,明示此事之真相,以解世人之惑。委員長古氏詳細報告關於工黨之事業,評議會決議以該黨之事業行動,無認為如政府發表之危險之理由,遂向哥裡金總理髮一警告,謂最近政府對於工黨所執之壓制手段,恐將召可怖之惡結果。工黨對此異常激昂,率相投袂而起,以猛烈之同盟罷工,為示威之運動。此俄都本月八九日事,識者已預知其為革命前之月暈礎潤也。此其近因六。

  十二、麵包之缺乏。此猛烈之同盟罷工,雖由逮捕革命黨之激起,但此外尚有一大原因在,即麵包之缺乏是也。法蘭西革命之勃興,固自原因多端,其為最近之要因,亦在麵包問題焉。俄國之谷類,尚有積藏於各地者,而以運輸供給之方法不善,以致莫斯科及其他重要都市,麵包之供給,頗告不足,故罷工之工人,橫行市中,麵包店有遭其破壞者,交通機關亦一部被阻,憲兵及哥薩克兵皆列隊彈壓,此革命前之形勢,亦足數為革命之一因也。此其近因七。

  此外之原因,未能悉舉,擇其大者要者拉雜述之,如斯而已。

  署名:守常

  《甲寅》日刊

  1917年3月19—21日

  【注釋】

  [1]葡萄牙革命 指葡萄牙推翻君主制的資產階級革命。1910年10月4日,葡萄牙共和黨人在首都部分衛戍部隊支持下發動起義,得到人民群眾響應。次日,政府軍投降,起義領袖宣佈葡萄牙為共和國,成立以布拉加為首的臨時政府。臨時政府頒佈一系列革命法令,宣佈政教分離,取消貴族稱號。1911年8月,立憲會議通過共和國憲法,規定保障人民不可剝奪的各種權利。

  [2]墨西哥革命 指墨西哥人民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910年10月,薩帕塔和比利亞領導農民起義,次年5月推翻迪亞斯獨裁統治。10月,馬德羅(Francisco Indalicio Madero,1873—1913)出任總統。1913年2月,美國支持烏埃爾塔(Victoriano Huerta,1854—1916)發動政變,奪取政權,激起人民反抗,農民軍攻入首都墨西哥城,1914年7月烏埃爾塔被推翻。但不久自由派首領卡蘭薩(Venustiano Carranza,1859—1920)擊敗農民軍,奪取政權,並於1915年和1917年頒佈土改法及憲法。這次革命為墨西哥發展民族經濟創造了有利條件。

  [3]吾華革命 指1911年在武昌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通稱辛亥革命。

  [4]印度、土爾其之青年革命運動 指20世紀初印度民族解放運動和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運動。1905年至1908年,印度人民在印度國大党的領導下,掀起了民族解放運動,要求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後因英國殖民當局的鎮壓和分化,國大黨分裂,這次運動以失敗告終。與此同時,土耳其在青年土耳其党人的領導下,于1908年7月在馬其頓發動起義,得到士兵和當地人民支持,於1909年5月佔領首都伊斯坦布爾,廢黜哈米德二世,立穆罕默德五世(MuhammadⅤ,1844—1918)為蘇丹,青年土耳其党掌握政權。史稱青年土耳其革命或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

  [5]俄之虛無黨 即民意黨。俄國民粹派恐怖組織。1879年秋於彼得堡成立。由熱裡雅波夫(А·И·Желяъов,1851—1881)、彼洛夫斯卡婭(С·Л·Перовская,1853—1881)和菲格涅爾(В·Н·Фигнер,1852—1942)為首的執行委員會領導,在許多城市設有分部,以個人恐怖作為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的主要鬥爭手段,曾在1881年3月,炸死亞歷山大二世。由於脫離群眾和內部的分裂,很快被沙皇政府摧毀。

  [6]伯脫羅古拉德 俄文Петерград的音譯,即彼得格勒。位於波羅的海芬蘭灣中,1713年彼得大帝遷都於此後,改稱彼得堡。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改稱彼得格勒。

  [7]彼得大帝 即彼得一世(Алексеевич ПётерⅠ,1672—1725),俄國沙皇(1682—1725年在位)。1682年與其兄伊凡五世(ИванⅤ)同時即位,為「第二」沙皇,由其姊索菲亞攝政。1689年推翻索菲亞掌握實權。1696年伊凡五世病卒後,為惟一君主。1697年化名並以下士身份隨大使團出國到西歐考察。返國後仿效西方,實行經濟、軍事和政治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對外實行擴張政策,1721年從瑞典奪得波羅的海海口,1723年又從波斯奪得裡海西岸地區。並兩次對土耳其作戰,欲打開黑海出海口,未果。

  [8]加劄林二世 Алексеевна ЕкатеринаⅡ(1729—1796),又譯喀德鄰二世。今譯葉卡特琳娜二世。俄國女皇(1762—1796)。系德意志公爵之女,原名索菲亞·奧古斯特。1745年與彼得三世(ПётрⅢ1728—1762)結婚,改用此名。1762年廢彼得三世自立。任內標榜「開明專制」,與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及百科全書派交往密切。但同時擴大貴族特權,頒佈地主有權放逐農民的詔令。對外同土耳其、瑞典進行戰爭,三次參加瓜分波蘭(1772、1793、1795),吞併立陶宛、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的大部分土地以及克裡米亞。其執政時期是俄國農奴制的鼎盛時期。

  [9]薩馬林 Юрий Фёдорович Самарин(1819—1876),俄國哲學家、歷史學家、政論家。斯拉夫派主要思想家。貴族出身。曾起草自由派貴族廢除農奴制的計劃,參加1861年農奴改革的準備工作。撰有關於波羅的海沿岸社會政治關係和民族關係方面的著作。

  [10]亞薩哥夫 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Аксаков(1823—1886),今譯阿克薩科夫,俄國政論家和社會活動家。斯拉夫派思想家之一。曾編輯《日報》、《莫斯科報》、《俄羅斯座談》等雜誌和《俄羅斯報》等。19世紀40—50年代主張廢除農奴制。1877—1878年俄土戰爭期間是斯拉夫人爭取擺脫土耳其壓迫運動的組織者。

  [11]李伯米亞哥夫 Алексей Стеланович Хомяков(1804—1860),今譯霍米亞科夫。俄國宗教哲學家、作家、詩人、政論家,斯拉夫派的創始人之一。主張實行言論、出版等自由,贊成廢除農奴制。在哲學上既崇尚東正教的教父學,又具有濃厚的理性主義色彩。1856年當選為彼得堡科學院通訊院士。

  [12]古拉那夫士奇 今譯基列耶夫斯基。俄國宗教哲學家、文藝批評家、政論家。斯拉夫派創始人之一。他認為「歐洲啟蒙運動」發生危機以及抽象思維在德國唯心主義哲學中佔據統治地位的根源是背離了宗教的原則和喪失了宗教的嚴整性。主張俄國哲學的任務是按照東方的教父學說來改造「歐洲文明」。

  [13]伯林士奇 即別林斯基。參見本篇注24。

  [14]亞歷山大 此指亞歷山大二世(Александр II,1818—1881),俄國沙皇(1855—1881)。尼古拉一世之長子。即位後,面臨克裡米亞戰爭失敗和農民革命高漲的形勢,被迫於1861年,宣佈廢除農奴制,給農民以人身自由,同時給予一塊份地和宅旁園地,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在位期間,殘酷鎮壓70年代革命運動和1863年波蘭起義,兼併北高加索和中亞的大部分土地。1881年3月在彼得堡被民意黨人刺殺。

  [15]亞歷山大三世 (АлександрⅢ,1845—1894),俄國沙皇(1881—1894)。其父亞歷山大二世被刺後登極。在位期間,迫於國內形勢,實施廢除人頭稅、降低農民贖金等改革;但後又在社會各領域中進行反改革,力圖鞏固貴族地位。實行愚民政策和民族歧視,蹂躪猶太人,並強化警察制度,維護專制統治。對外向巴爾幹地區擴張滲透。

  [16]傑倫傑夫士奇 今譯車爾尼雪夫斯基(Николай Гаврилович Черныщевский,1828—1889),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哲學家、作家。大學時代接觸空想社會主義理論,並研究黑格爾與費爾巴哈的哲學。1855年發表學位論文《藝術與現實的美學關係》(即李大釗此文中提及的《藝術與真實生活之關係》),認為美就是生活,強調藝術的社會作用。1856年起擔任《現代人》雜誌主編。同年發表《俄國文學果戈理時期概觀》。1862年遭沙皇政府逮捕,流放西伯利亞。被監禁、流放期間寫出長篇小說《怎麼辦?》(即本文中提及之《當何為歟?》)與《序幕》等。1889年回到故鄉,同年去世。

  [17]慈爾改捏夫 Иван Сергеевнч Тургенев(1818—1883),今譯屠格涅夫,俄國文學家。出身貴族家庭,早年入彼得堡大學學習。1847—1851年先後寫成並發表《獵人筆記》(包括25個短篇),大都貫穿著反對農奴制的思想,因此而被沙皇政府放逐。在監禁時寫成中篇小說《木木》,對農奴制表示抗議。1853年獲釋,繼續為《現代人》雜誌撰稿。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等。

  [18]哥爾哥羅奇 Дмитрий Василъевич Григорович(1822—1899),今譯格裡戈羅維奇。俄國作家。彼得堡科學院通訊院士(1888)。其作品中篇小說《鄉村》(一譯《田舍》,1846)和《苦命人安東》(1847),描繪農民生活,具有反對農奴制度的色彩。50年代創作的長篇小說《漁夫們》和《移民》包含豐富的民族學材料。

  [19]涅庫拉索夫 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Некрасов(1821—1878),今譯涅克拉索夫。俄國詩人、革命民主主義者。出身地主家庭,父親不願為他的學業花錢,17歲起,涅克拉索夫即在彼得堡過饑寒交迫的生活。1847年在別林斯基支持下,主辦《現代人》雜誌,並使其成為進步文學和革命民主派宣傳中心。後又創辦《祖國紀事》雜誌。代表作為長詩《誰在俄羅斯能過好日子》(一譯《在俄羅斯誰能快樂和自由》)。

  [20]龔加羅夫 Иван Алексанярович Гончаров(1812—1891),今譯岡察洛夫,俄國作家。生於商人家庭。1834年畢業于莫斯科大學文學系。後長期在沙皇政府中供職。1847年在《現代人》雜誌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平凡的故事》,反映了19世紀中葉俄國社會生活的急劇演變,特別是貴族青年在生活、思想上的變化。1859年完成小說《奧勃洛莫夫》,刻畫了農奴制崩潰前夕俄國的昏庸懶惰的地主形象。

  [21]杜士泰夫士奇 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1821—1881),今譯陀斯妥耶夫斯基。俄國作家。早年就讀於彼得堡軍事工程學校。1846年發表中篇小說《窮人》,描寫小公務員的悲慘生活。1849年因參加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組,被判死刑,後改判苦役,流放西伯利亞。先後寫成中、長篇小說《白夜》、《尼托契卡·涅茲瓦諾娃》、《死屋手記》、《罪與罰》、《白癡》等,揭露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的種種黑暗,但充滿消極悲觀情緒。

  [22]赫爾金 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Герчен(1812—1870),今譯赫爾岑。俄國革命家、作家。出身大貴族家庭。幼年深受十二月黨人思想影響。1829—1833年在莫斯科大學學習時,組織政治小組,研究傅立葉、聖西門學說,進行革命宣傳。畢業後不久被捕。曾先後兩次被流放,長達6年。1847年被迫流亡國外。1853年在倫敦創辦「自由俄國印刷所」,出版《北極星》和《鐘聲》等報刊,深刻揭露沙皇制度的腐朽,為農民解放疾呼。代表作有回憶錄《往事與隨想》、長篇小說《誰之罪》。

  [23]俾善士奇 Михаил Василъевич Петращевский(1821—1866),今譯彼特拉舍夫斯基。俄國革命家,空想社會主義者。法學副博士。主張在俄國實行民主政治制度,解放農奴。1849年被判處終身苦役,流放至外貝加爾工廠服刑。1856年被遷往伊爾庫茨克。編著有《外來語袖珍詞典》(第二版)。

  [24]伯倫士奇 Виссарион Григоръевич Ъелинский(1811—1848),今譯別林斯基。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文學批評家。早年在莫斯科大學文學系就讀,因撰寫反對農奴制的話劇《季米特裡·加里寧》而被開除。1834年發表論文《文學的幻想》,蜚聲文壇。1838—1846年先後任《莫斯科觀察家》、《祖國紀事》、《現代人》等雜誌的編輯。畢生以文學批評為武器,無情地抨擊農奴制度、專制制度和教會。1847年發表的《給果戈裡的信》,集中表達了他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還寫有《論普希金的作品》、《1846年俄國文學一瞥》等。

  [25]海智兒 即黑格爾。參見本書第一卷《厭世心與自覺心》注13。

  [26]聖西門 Claude Henride Rouvroy Saint-Simon,Comtede(1760—1825),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出身貴族,青年時曾參加北美獨立戰爭。1789年革命爆發時支持革命,放棄貴族頭銜。後脫離政治鬥爭,專事著述。代表作有《一個日內瓦居民給當代人的信》、《論實業制度》、《新基督教》等。

  [27]士多雷賓 Пётр Аркадъевич Столыпин(1862—1911),今譯斯托雷平。俄國首相(1906—1911)。貴族出身。1906年任首相兼內務大臣。1907年發動「六三政變」,解散第二屆國家杜馬,開始了「斯托雷平反動時期」。任內推行政治高壓方針,大肆屠殺革命者和工農群眾;經濟上實施新土地法,培植沙皇制度在農村中的支柱——富農階層。1911年被社會革命黨人刺死。

  [28]十月黨 亦稱十月十七日同盟。俄國大資產階級、大地主的政黨。1905年11月由地方自治運動的右翼代表組成。因承認尼古拉二世頒佈的《十月十七日宣言》而得名。主張君主立憲,召開國家杜馬,希冀與沙皇分享政權。在1905年革命失敗後,全力支持斯托雷平的反動政策。二月革命後,參加臨時政府。十月革命後,反對蘇維埃政權,被取締。

  [29]俄羅斯人同盟 即俄羅斯人民同盟,沙皇政府為鎮壓革命於1905年10月在彼得堡建立的君主派黑幫組織。「正教、專制、民族」為其綱領,組織各種鎮壓、扼殺革命工人和學生的活動,迫害猶太人及其他非俄羅斯民族。1917年2月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同盟被取締。

  [30]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語出《左傳》閔公元年(前662年)。魯莊公卒,其子子般即位。魯莊公的弟弟慶父派人殺死子般,立年僅8歲的莊公庶子啓方,是為魯閔公,導致魯國內亂。齊桓公派大臣仲孫湫到魯國察看。仲孫回來後向桓公彙報,說:「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後來用「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比喻不把造成內亂的罪魁禍首除掉,國家就不得安寧。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