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李大釗 > 李大釗文集 | 上頁 下頁
《晨鐘》之使命


  《晨鐘》[1]之使命——青春中華之創造(一九一六年八月十五日)

  一日有一日之黎明,一棋[稘][2]有一稘之黎明,個人有個人之青春,國家有國家之青春。今者,白髮之中華垂亡,青春之中華未孕,舊棋[稘]之黃昏已去,新棋[稘]之黎明將來。際茲方死方生、方毀方成、方破壞方建設、方廢落方開敷之會,吾儕振此「晨鐘」,期與我慷慨悲壯之青年,活潑潑地之青年,日日迎黎明之朝氣,盡二十稘黎明中當盡之努力,人人奮青春之元氣,發新中華青春中應發之曙光,由是一一叩發一一聲,一一聲覺一一夢,俾吾民族之自我的自覺,自我之民族的自覺,一一徹底,急起直追,勇往奮進,徑造自由神前,索我理想之中華,青春之中華,幸勿姑息遷延,韶光[3]坐誤。人已汲新泉,嘗新炊,而我猶臥榻橫陳,荒娛于白髮中華、殘年風燭之中,沉鼾于睡眠中華、黃粱酣夢[4]之裡也。

  外人之祗[詆]吾者,輒曰:中華之國家,待亡之國家也;中華之民族,衰老之民族也。斯語一入吾有精神、有血氣、有魂、有膽之青年耳中,鮮不勃然變色,思與四億同胞發憤為雄,以雪斯言之奇辱者。顧吾以為宇宙大化之流行,盛衰起伏,循環無已,生者不能無死,毀者必有所成,健壯之前有衰頹,老大之後有青春,新生命之誕生,固常在累累墳墓之中也。吾之國家若民族,歷數千年而巍然獨存,往古來今,罕有其匹,由今論之,始雲衰老,始雲頹亡,斯何足諱,亦何足傷,更何足沮喪吾青年之精神,銷沉吾青年之意氣!吾人須知吾之國家若民族,所以揚其光華於二十稘之世界者,不在陳腐中華之不死,而在新榮中華之再生;青年所以貢其精誠於吾之國家若民族者,不在白髮中華之保存,而在青春中華之創造。《晨鐘》所以效命于胎孕青春中華之青年之前者,不在惜戀黤黤就木之中華,而在歡迎呱呱墜地之中華。是故中華自身無所謂運命也,而以青年之運命為運命;《晨鐘》自身無所謂使命也,而以青年之使命為使命。青年不死,即中華不亡,《晨鐘》之聲,即青年之舌,國家不可一日無青年,青年不可一日無覺醒,青春中華之克創造與否,當于青年之覺醒與否卜之,青年之克覺醒與否,當於《晨鐘》之壯快與否蔔之矣。

  過去之中華,老輩所有之中華,歷史之中華,墳墓中之中華也。未來之中華,青年所有之中華,理想之中華,胎孕中之中華也。墳墓中之中華,盡可視為老輩之紀錄,而拱手以讓之老輩,俾攜以俱去。胎孕中之中華,則斷不許老輩以其沉滯頹廢、衰朽枯窘之血液,侵及其新生命。蓋一切之新創造,新機運,乃吾青年獨有之特權,老輩之于社會,自其長於年齡、富於經驗之點,吾人固可與以相當之敬禮,即令以此自重,而輕蔑吾青年,嘲罵吾青年,誹謗吾青年,淩辱吾青年,吾人亦皆能忍受,獨至並此獨有之特權而侵之,則毅然以用排除之手段,而無所於躊躇,無所于遜謝。須知吾青年之生,為自我而生,非為彼老輩而生,青春中華之創造,為青年而造,非為彼老輩而造也。

  老輩之靈明,蔽翳於經驗,而青年腦中無所謂經驗也。老輩之精神,局牖於環境,而青年眼中無所謂環境也。老輩之文明,和解之文明也,與境遇和解,與時代和解,與經驗和解。青年之文明,奮鬥之文明也,與境遇奮鬥,與時代奮鬥,與經驗奮鬥。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征服歷史。老輩對於青年之道義,亦當尊重其精神,其思想,其直覺,其生命,而不可抑塞其精神,其思想,其直覺,其生命。苟老輩有以柔順服從之義規戒青年,以遏其邁往之氣、豪放之才者,是無異于勸青年之自殺也。苟老輩有不知蘇生,不知蛻化,而猶逆宇宙之進運,投青年于廢墟之中者,吾青年有對於揭反抗之旗之權利也。

  今日之中華,猶是老輩把持之中華也,古董陳列之中華也。今日中華之青年,猶是崇拜老輩之青年,崇拜古董之青年也。人先失其青春,則其人無元氣;國家喪其青年,則其國無生機。舉一國之青年,自沉於荒塚之內,自縛於偶像之前,破壞其理想,黯郁其靈光,遂令皓首皤皤之老翁,昂頭闊步,以陟於社會樞要之地,據為苑丘終老之所,而欲其國不為待亡之國,其族不為瀕死之族,烏可得耶?吾嘗稔究其故矣,此其咎不在老輩之不解青年心理,不與青年同情,而在青年之不能與老輩宣戰,不能與老輩格鬥。蓋彼老輩之半體,已埋沒於黃土一壞[抔]之中,更安有如許之精神氣力,與青年交綏用武者。果或有之,吾青年亦樂引為良師益友,不敢儕之于一般老輩之列,而葬於荒塚之中矣。吾國所以演成今象者,非彼老輩之強,乃吾青年之弱;非彼舊人之勇,乃吾新人之怯;非吾國之多老輩多舊人,乃吾國之無青年無新人耳!非絕無青年,絕無新人,有之而乏慷慨悲壯之精神,起死回天之氣力耳!此則不能不求青年之自覺與反省,不能不需《晨鐘》之奮發與努力者矣。

  由來新文明之誕生,必有新文藝為之先聲,而新文藝之勃興,尤必賴有一二哲人,犯當世之不韙,發揮其理想,振其自我之權威,為自我覺醒之絕叫,而後當時有眾之沉夢,賴以驚破。歐人促于科學之進步,而為由耶教桎梏解放之運動者,起于路德一輩之聲也。法蘭西人冒革命之血潮,認得自我之光明,而開近世自由政治之軌者,起于孟德斯鳩、盧騷、福祿特爾[5]諸子之聲也。他如狄卡兒、培根、秀母[6]、康德[7]之徒,其於當世,亦皆在破壞者、懷疑主義者之列,而清新之哲學、藝術、法制、倫理,莫不胚孕於彼等之思潮。薩蘭德、海爾特爾[8]、冷新[9]、乃至改得[10]、西爾列爾[11]之流,其於當代,因[固]亦嘗見詆為異端,而德意志帝國之統一,殆即苞蕾於彼等熱烈之想像力,彼其破丹敗奧,摧法征俄[12],風靡巴爾幹半島與海王國。抗戰不屈之德意志魂,非俾士麥[13]、特賴克[14]、白侖哈的[15]之成績,乃謳歌德意志文化先聲之青年思想家、藝術家所造之基礎也。世嘗嘖嘖稱海聶[16]之名矣,然但知其為沉哀之詩人,而不知其為「青年德意志」[17]彈奏之人也。所謂「青年德意志」運動者,以一八四八年之革命為中心,而德國國民絕叫人文改造□□□也。彼等先俾斯麥、摩爾托克[18]、維廉一世[19]而起,于其國民之精神,與以痛烈之激刺。當是時,海聶、古秋闊[20]、文巴古[21]、門德[22]、洛北[23]諸子,實為其魁俊,各奮其穎新之筆,掊擊時政,攻排舊制,否認偶像的道德,詛咒形式的信仰,沖決一切陳腐之歷史,破壞一切固有之文明,揚布人生復活國家再造之聲,而以使德意志民族回春、德意志帝國建于純美青年之手為理想,此其孕育胚胎之世,距德意志之統一,才二十載,距今亦不過六十餘年,而其民族之聲威,文明之光彩,已足以震耀世界,征服世界,改造世界而有餘。居今窮其因果,雖欲不歸功於青年德意志之運動,青年文藝家、理想家之鼓吹,殆不可得。以視吾之文壇,墮落於男女獸欲之鬼窟,而罔克自拔,柔靡豔麗,驅青年于婦人醇酒之中者,蓋有人禽之殊,天淵之別矣。記者不敏,未擅海聶諸子之文才,竊慕青年德意志之運動,海內青年,其有聞風興起者乎?甚願執鞭以從之矣。

  吾嘗論之,歐戰既起,德意志、勃牙利[24]亦以嶄新之民族爆發於烽火之中。環顧茲世,新民族遂無複存。故今後之問題,非新民族崛起之問題,乃舊民族復活之問題也。而是等舊民族之復活,非其民族中老輩之責任,乃其民族中青年之責任也。土爾其以老大帝國與吾並稱,而其冥頑無倫之亞布他爾哈米德朝[25],顛覆於一夜之頃者,則青年土爾其党[26]憤起之功也。印度民族久已僵死,而其民間革命之烽煙[27],直迷漫于西馬拉亞山之巔者,則印度青年革命家努力之效也。吾國最近革命運動,亦能舉清朝三百年來之歷史而推翻之。袁氏逆命,謀危共和,未逾數月,義師勃興,南天震動,而一世之奸雄,竟為護國義軍窮迫以死。今雖不敢遽斷改革之業為告厥成功,而青春中華之創造,實已肇基於此。其胚種所由發,亦罔不在吾斷頭流血之青年也。長驅邁往之青年乎,其各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取由來之歷史,一舉而摧焚之,取從前之文明,一舉而淪葬之。變弱者之倫理為強者之人生,變庸人之哲學為天才之宗教,變「人」之文明為「我」之文明,變「求」之幸福為「取」之幸福。覓新國家,拓新世界,于歐洲戰血餘腥、炮焰灰燼之中,而以破壞與創造、征服與奮鬥為青年專擅之場,厚青年之修養,暢青年之精神,壯青年之意志,礪青年之氣節,鼓舞青春中華之運動,培植青春中華之根基,吾乃高撞自由之鐘,以助其進行之勇氣。中華其睡獅乎?聞之當勃然興;中華其病象[28]乎?聞之當霍然起。蓋青年者,國家之魂,《晨鐘》者,青年之友。青年當努力為國家自重,《晨鐘》當努力為青年自勉,而各以青春中華之創造為唯一之使命,此則《晨鐘》出世之始,所當昭告于吾同胞之前者矣。

  附言

  篇中所稱老輩雲者,非由年齡而言,乃由精神而言;非由個人而言,乃由社會而言。有老人而青年者,有青年而老人者。老當益壯者,固在吾人敬服之列,少年頹喪者,乃在吾人詬病之倫矣。

  署名:守常

  《晨鐘報》創刊號

  1916年8月15日

  【注釋】

  [1]《晨鐘》 以梁啟超、湯化龍等為首的進步黨(後改為憲法研究會,即研究系)的機關報,1916年8月15日創刊。該報創立初期,李大釗曾擔任編輯主任,不久(9月初)即辭職。

  [2]稘 音jī,「期」的本字,也作「朞」,原指周年。《說文》「稘」字條引《虞書》:「稘,三百有六旬」。近代也用來指百年。下文的「二十稘」即指「二十世紀」。

  [3]韶光 美好時光。《廣弘明集》十八《南朝梁簡文帝與慧琰法師書》:「五翳消空,韶光表節。」

  [4]黃粱酣夢 黃粱,一種粟,穗大毛長,收子少,不耐水旱,味道比其他粱米更香,號稱竹根黃。唐代沈既濟《枕中記》:盧生在邯鄲客店遇道士呂翁。盧生自歎窮困。道士遂遞給盧生一個枕頭,說:只要枕上這個枕頭就會榮華富貴。時店主正在蒸黃粱,生夢入枕中,享盡人間富貴。等他醒來,黃粱還未蒸熟。後因以「黃粱一夢」比喻虛幻的事和不能實現的欲望。李大釗改用此成語,意在痛貶國人沉迷在文明古國的夢幻中而遲遲不能覺醒。

  [5]福祿特爾 Francois-Marie Arouet Voltaire(1694—1778),又譯福耳特耳、佛爾泰等,今通譯伏爾泰,法國文學家、史學家、哲學家,代表作有《論各民族之風俗與精神》(Essa'l sur les Maeurset l'esprit des nations',1796)、《路易十四時代》(le Sièclede LouisⅩⅣ,1751)等。其思想強調自由、平等、人的尊嚴,不僅對歐洲思想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而且在19世紀中期傳入中國後,也對近代中國思想界發生了重要影響。參見《民彝與政治》注126。

  [6]秀母 David Hume(1711—1776),又譯休姆,今通譯休謨,蘇格蘭哲學家、史學家,代表作有《關於人類理解力之哲學論文》(Philosophical Essays Concerning Human Under standing,1748)、《關於道德原理之研究》(An Enquiry:Concern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1751)、《政治論文》(Political Discourses,1752)以及《英格蘭史》(History of England,1754—1762)等。

  [7]康德 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

  創始人。哥尼斯堡大學哲學院畢業,後歷任哥尼斯堡大學講師、教授、哲學院院士和校長。1775年發表《自然通史和天體論》、《宇宙發展史概論》,提出關於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1770年以後,致力於哲學和社會理論問題的研究。完成《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等重要著作。另著有《論永久和平》、《道德的形而上學》等。

  [8]海爾特爾 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1744—1803),今譯赫爾德,德國哲學家、神學家、文學評論家、宮廷佈道師,曾對德國思想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代表作有《論德國現代文學片斷》(1766—1767)、《批評之林或根據最近發表的論文的尺度對美的科學和藝術的一些看法》(1769)、《論語言的起源》(1772)、《關於人類歷史的哲學思想》(1784—1791)、《關於促進人性的通信》(1793—1797)等。

  [9]冷新 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今通譯萊辛,德國市民悲劇的開創者和德國民族文學的開路先鋒,在其劇作中生動地表現了啟蒙運動所追求的理想,即理性和寬容。代表作有《當代文學書簡》、《文集》(1759—1760)、《拉奧孔,或論畫與詩的界限》(1766)等。

  [10]改得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又譯桂特、爵特等,今譯歌德,德國文學家、思想家,對德國思想文化史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其代表作《少年維特之煩惱》及《浮士德》在五四前後被翻譯介紹到中國,對中國思想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11]西爾列爾 Ja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Schiller(1759—1805),今通譯席勒,德國詩人、思想家,主要著作有《華倫斯坦》(1799)、《威廉·退爾》(1804)、《尼德蘭獨立史》(1788)、《三十年戰爭史》(1792—1793)、《試論人的動物本性與精神本性的關係》(1780)、《論秀美與尊嚴》(1793)等。

  [12]破丹敗奧,摧法征俄 1864年,普魯士聯合奧地利,派軍隊越過艾德河,佔領了整個日德蘭半島,迫使丹麥國王簽訂《維也納和約》,把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割讓給普、奧兩國。1866年,普魯士為爭奪德意志霸主的地位而向奧地利和薩克森聯軍宣戰,並在柯尼希格萊茨戰役中大敗奧—薩聯軍。1870年7月19日,法國以西班牙王位候選人問題為由對普魯士宣戰。德軍以優勢兵力迅速侵入法境並於9月2日在色當戰役中大敗法軍,生俘法皇拿破崙三世和9萬法軍,不久又攻陷巴黎。1871年5月10日,普法簽訂《法蘭克福和約》,法國被迫支付戰爭賠款50億法朗,並把阿爾薩斯和洛林的大部分割讓給德國。

  [13]俾士麥 Otto Fürst von Bismarck—Schonhausen(1815—1898),今通譯俾斯麥。1862年出任普魯士首相兼外交大臣,1871—1890年任德意志帝國首相,是德國統一中的幾個關鍵人物之一。

  [14]特賴克 Heinrich von Treitschke(1834—1896),今譯特賴奇克,德國歷史學家、政治家。曾在弗賴堡、基爾、海德堡等大學任教授。1871—1884年為國會議員。1866—1889年任《普魯士年鑒》發行人,是俾斯麥的重要筆桿子,也是強權國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反猶太人運動的開山鼻祖。「猶太人是我們的不幸」即出自他口。

  [15]白侖哈的 Friedrich Adolf Julius von Bernhardi(1849—1930),亦譯俾倫哈的,德國將軍,精于史學及哲學,1911年曾著《德國與將來之戰爭》(Deutschland und der N?chste Krieg),在世界上引起很大反響。書中提出,戰爭是一種神聖的事業,戰爭為萬善之總根源。

  [16]海聶 Heinrich Heine(1797—1856),今譯海涅,德國詩人。1835年其作品在德國被禁止。重要作品有《新詩集》、《德國,一個冬天的神話》、《論德國宗教和哲學的歷史》、《論浪漫派》等。

  [17]青年德意志 19世紀30年代德國一些激進派作家的總稱。他們沒有固定的組織,也沒有明確的綱領。因青年作家魯道夫·溫巴爾格(即李大釗所說的「文巴古」)的論文集《美學出征》的獻詞中有「獻給你,青年德意志」而得名。1835年12月,德意志聯邦議會在查禁海涅等人作品的法令中,正式稱這些作家為「青年德意志」(Junges Deutschland)。這派作家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專制、教會等,在文藝上反對脫離現實的浪漫主義,主張文藝應該面向時代的現實生活,以文藝為工具,來宣傳他們關於政治和社會改革的自由思想。

  [18]摩爾托克 Helmuth Karl Bernhard von Moltke(1800—1891),今譯赫爾穆斯·卡爾·毛奇伯爵,普魯士陸軍元帥。1858—1888年任陸軍總參謀長,曾指揮1866年的普奧戰爭和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1872年起任普魯士上議院議員,是德國統一中的關鍵人物之一。

  [19]維廉一世 WilhelmⅠ(1797—1888),今譯威廉一世,普魯士國王,德國皇帝。1848年殘酷鎮壓柏林三月起義,後在人民革命的衝擊下逃往英國。1849年鎮壓巴登—法爾茨起義。1858年任攝政。1861年任普魯士國王。1867—1871年任北德邦聯主席。1871—1888年為德意志帝國皇帝。

  [20]古秋闊 Karl Ferdinand Gutzkow(1811—1878),今譯古茨科,德國小說家、戲劇家。1835年發表《懷疑論者瓦利》(Wally,die Zweiflerin),攻擊婚姻制度,被聯邦法院判監禁三個月,其作品一律查禁。1836年,他在獄中撰成《論歷史哲學》(Zur Philosophie der Geschichte)。出獄後,他又陸續發表了《野人理查德》(Richard Savage,1839)、《佈雷斯多父子》(Blasedow und Seine Söhne,1838)等,對現存的教育制度及教育理論進行了辛辣的諷刺,是德國現代社會小說的重要先驅之一。

  [21]文巴古 Christian Ludolf Wienbarg(1802—1872),今譯文巴格或溫巴爾格,青年德意志派作家中理論造詣最深的一個。代表作有《美學出征》(?sthetische Feldzüge,1834)等。「青年德意志」即出自《美學出征》的獻詞。

  [22]門德 Theodor Mundt,今譯蒙特(1808—1861),青年德意志派作家之一。1835年因小說《麥當娜:與聖人的談話》(Madonna,Unterhalungen mit einer Heiligen)遭到當局審查,因而全部作品被禁。1842—1853年,主要在柏林大學任教。

  [23]洛北 Heinrich Rudolf Constanz Laube(1806—1884),今譯勞貝,德國作家,青年德意志運動中最激進的代表人物之一,1834—1839年間曾數次被逮捕,長期被監禁,出獄後從事戲劇創作和戲劇導演工作,並於1869—1880年間先後擔任萊比錫和維也納國家劇院的導演。代表作有《卡爾舒勒》(Die Karlsschüler,1847)、《青年歐洲》(Dasjunge Europe,1833—1837)等。

  [24]勃牙利 當指Bulgaria,今譯保加利亞。保加利亞王國建立於公元7世紀,11—12世紀被拜占庭帝國吞併,1396—1908年又被土耳其侵佔,成為土耳其的一部分。經過多次起義,終於于1908年成功地脫離土耳其獨立。在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保加利亞同塞爾維亞、黑山和希臘聯合,將土耳其趕出巴爾幹半島。由於這些國家分配領土不均,次年又爆發了巴爾幹盟國之間的戰爭,保加利亞失敗。1915年10月1日保加利亞與德、奧、匈結盟,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李大釗文中所說「歐戰既起,德意志、勃牙利亦以嶄新之民族爆發於烽火之中」,當即指此。

  [25]亞布他爾哈米德朝 AbdülhamidⅡ(1842—1918),今譯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奧斯曼帝國蘇丹(1876—1909年在位)。他當政期間,利用帝國在1877—1878年俄土戰爭中失敗之機,解散議會,恢復專制制度,建立恐怖統治,推行泛伊斯蘭主義,史稱「暴政時期」。1909年4月被青年土耳其党人廢黜。參見《青春》注111。

  [26]青年土爾其党 英文名稱「Young Turks」,又稱奧斯曼統一進步協會,1894年成立,成員主要是知識分子、低層官員和軍官,目標是反對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專制統治,要求實行君主立憲。1909年4月,青年土耳其党發動革命,廢黜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並開始執掌政權。由於推行「大奧斯曼主義」,青年土耳其党很快把土耳其推進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深淵。1918年11月,該黨舉行非常大會,宣佈自行解散,主要領導人逃亡國外。青年土耳其党人的功績在於,他們為土耳其的新生開闢了道路,因此,他們的所作所為常常為清末民初中國知識分子所稱道。

  [27]印度民族……民間革命之烽煙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自18、19世紀以來,一直處在英國殖民主義者的統治之下。20世紀初年,印度人民在印度國大党的領導下,掀起了民族解放運動,要求擺脫英國殖民統治。這場民族解放運動在1905年至1908年達到高潮,後因英國殖民當局的鎮壓和分化政策,國大黨分裂,但印度人民要求民族獨立的鬥爭一直在進行。

  [28]病象 象一般高達近4米,體重5至6噸,是陸地上現存的最大的動物。李大釗以「病象」來形容中國,是指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中國,就像一頭患了病的大象,一旦治好了病,她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另,李大釗用「病象」一詞,可能與英文中的「象皮病」(elephantiasis)一詞有關。此種病一般發生於熱帶動物體內,病源傳播者是蚊子,它們將病源蟲傳播到動物體內。這些病源蟲在動物體內存活時,其危害並不大,但一旦死亡,就會阻塞動物的淋巴體和腺,形成腫塊,嚴重者會對動物的生命構成威脅。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