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蔣光慈 > 死去了的情緒 | 上頁 下頁 |
論新舊作家與革命文學 |
|
讀了《文學週報》的《歡迎太陽》以後 一、感激與答辯 《太陽》出世後,很引起一般人的注意,有的並向我們表示著充分的同情,這實在是令我們要引以為快慰的事。最近《文學週報》上,有方壁君的一篇《歡迎太陽》,特地將《太陽》介紹于讀者的面前,並敬祝《太陽》時時上升,四射他的輝光……我們對方君的這種誠意,實在要表示著無涯的感激。 不過我們一方面雖然向方君表示感激,但在別一方面,對於方君所提及的關於現代中國文學的問題,又不得不誠意地答辯幾句。我們固然很感激方君對於我們的誠意,但是當我們覺著方君有許多意見是謬誤的時候,為著實現真理起見,我們應當有所討論,或者這種討論,方君也以為是必要的。方君是我們的友人,當不會以我們的答辯為多事。 在過去的中國文壇上,只知道謾駡,攻擊與捧場,而不知道有真理的辯論。這是一種俗惡的習慣,不長進的現象,無知識的行動,現在是不應當再繼續下去了。因此,倘若我們現在對於方君有什麼責問的地方,那只是為著誠意地對於真理的探求,並不是因為懷著什麼惡意。方君是我們的友人,在友人的面前,不應有什麼虛假的掩飾,或者方君也以為這種意見是對的。 這是閒話,我們且轉入正文。 二、文藝的創造者與時代的創造者 在《現代中國文學與社會生活》一文中,光慈還有許多話沒有說,至於引起了許多不必要的誤會。關於現代中國文學對於社會生活落後之一問題,方君有所補充:「我以為我們的文壇所以不能和我們這時代有極親密的關係,除了蔣君所舉的兩點,還有個重大原因,便是文藝的創造者與時代的創造者沒有極親密的關係……」這一層意思似乎很對的,然而方君卻不能更進一層地說:「文藝的創造者僅僅只承認自己是文藝的創造者,而不承認自己也是時代的創造者,因此他們與時代的創造者永遠地對立著,或互相避免,而不能發生密切的關係。這麼一來,文藝的創造者與時代的創造者,永遠是兩種人類,沒有接近的機會,就是接近,也終免除不了兩者之間的隔膜。」 倘若方君的意思是這樣的,那嗎我以為是對的了,然而方君似乎還未瞭解這一層,始終視文藝的創造者與時代的創造者,為兩種不同的東西。倘若文藝的創造者與時代的創造者永遠是對立著,倘若文藝的創造者不覺悟到自己同時也應該做時代的創造者,也應該追隨著時代或立在時代前面,為光明,為正誼,為人類的幸福奮鬥,那嗎就使他們跑到十字街頭,與時代的創造者親近一下,也是沒有什麼用處的。 所謂文藝的創造者應該同時做時代的創造者,這並不是說文藝的創造者應該拿起槍來,去到前方打仗,或是直接參加革命運動,去領導革命的群眾。倘若某一個文藝者有這樣的精力,一方面為文藝的創作,一方面從事實際的工作,那的確是為我們所馨香禱祝的事情。但是在事實上,這恐怕是不可能的。 我們的意思是,文藝的創造者應認識清自己的使命,應確定自己的目的,應把自己的文藝的工作,當做創造時代的工作的一部分。他應當知道自己的一支筆為著誰個書寫,書寫的結果與時代,與社會有什麼關係。倘若一個從事實際運動的革命黨人,當他拿手槍或寫宣言的當兒,目的是在於為人類爭自由,為被壓迫群眾求解放,那嗎我們的文藝者當拿起自己的筆來的時候,就應當認清自己的使命是同這位革命黨人的一樣。若如此,所謂實際的革命黨人與文藝者,不過名稍有點不同罷了,其實他們的作用有什麼差異呢?所謂文藝的創造者與時代的創造者,這兩個名詞也就沒有對立著的必要了。 然而我們的現代中國文壇的作家,有幾個是這樣想的呢?時代在咆哮著,呼喊著,震動著,而我們的文藝者卻在象牙塔中漫談趣味,低吟花月,似乎生在另一個時間和空間裡,不但不覺悟到自己也應該負著創造時代的使命,而且對於創造時代的人們加以冷眼。這麼一來,所謂文藝的創造者僅僅是文藝的創造者而已,永遠為時代的廢物。 這種現象當然是資產階級的假唯美主義有以造成的。我們的舊的作家,因為受了這種假唯美主義的毒太深了。實在沒有即刻改變過來的可能,有的或至死也不明白:為什麼文藝的創造者同時要做時代的創造者呢?怎樣做法呢?……因為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們永遠不能走入十字街頭,所以他們永遠是落在時代的後面,連與時代的創造者發生密切的關係都不可能了。 但是所謂「從革命的浪潮裡湧出來的新作家」,在對於自己的使命的觀念上,那可就與舊作家大大地不同了。這一批新作家是革命的兒子,同時也就是革命的創造者,他們與時代有密切的關係。他們應當負著時代的使命,同時他們也就明白這種使命是如何地偉大,而應極力以求其實現。換而言之,他們插入文壇,是因為他們負有時代的使命,同時他們承認這種使命是與一般革命黨人所負的使命一樣。因此,他們一方面是文藝的創造者,同時也就是時代的創造者。唯有他們才真正地能表現現代中國社會的生活,捉住時代的心靈。他們以革命的憂樂為憂樂,革命與他們有連帶的關係。但是我們的舊作家對於革命的態度是怎樣的呢?…… 三、客觀呢,還是主觀? 舊作家因為自己根本的觀念是謬誤的,不明白文藝對於時代的使命,所以他們與時代的生活隔離;因為隔離的原故,所以就缺乏實感,得不到新的材料。但是倘若一個作家缺乏對於時代生活的實感,那他無論如何,不會創造能夠表現時代的作品來,因為藝術品的創作,雖然由於作家想像之力,但到底總是還要有一點實際生活的根據。 所謂作家要有實感,並不是說藝術品的創作要完全憑本身的經驗,因為這是不可能的,而且照這種理論做去,那藝術的範圍將弄得太狹小了。若寫強盜生活,自己一定要去當強盜;寫娼妓生活,自己一定要去當娼妓;寫死人臨死的心理,自己也一定要去受死一番……那豈不是笑話嗎?若如此,那嗎文藝這件東西可以說完全要消滅了,因為娼妓生活只有娼妓自己才能寫,強盜生活只有強盜自己才能寫……但是我們到現在還未見到娼妓或強盜寫出的文學作品來。 這是當然的事情。無論誰個,倘若他不是呆子,都明白「文藝品的創造全憑本身的經驗」是一種謬誤的理論。 但是什麼是實感呢?實感的意義可分三層;第一,作者對於某種材料要親近,因為親近才能有觀察的機會;第二,作者要明白某種材料是什麼東西;第三,有了上兩層,作者應確定對於某種材料的態度。如我們的時代是光明與黑暗鬥爭極劇烈的時代,是革命浪潮極高漲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有黑暗勢力對於光明運動的襲擊,有軍閥的荒淫無度,有資本家的虐待工人,有勞苦群眾對統治階級的反抗,有革命党人的光榮的犧牲與奮鬥……總之,在這個時代裡,所謂材料的一層,是異常地富足而複雜。照理講,這個時代的作家應當表現這個時代的生活。然而當我們的作家抱著旁觀的態度,或者竟坐在象牙之塔的裡面,根本不願問這些事情,不但不用自己的心靈去參加社會的鬥爭,而且連旁觀都不旁觀一下,那嗎,試問他將從何處得到時代生活的實感?他將從什麼地方得到新的材料?當他根本不承認文藝家應當參加社會運動時,那他將怎樣能與這些社會運動的人物親近?既然沒有這種親近的實感,便不能瞭解時代浪潮裡所發生的現象,也就不能創造出能表現時代生活的文藝作品來。因為這個原故,所以我以為舊作家已落在時代的後面了,無論如何不能擔負表現時代生活的責任,而這種責任只得落在新作家的肩上,因為他們有時代生活的實感。 我們並不拒絕舊作家加入革命文學的戰線,倘若他們能改變方向,那他們是極歡迎的。不過一個文學家要改變方向,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理性方面,他們也許一時就能承認時代的要求,也許一時就能承認新的傾向,但是在情緒方面,在感覺方面,他們能即刻與舊的世界,和由這個世界所造成的觀念,完完全全地脫離關係?這恐怕是一件很困難的事罷?…… 照方君的意思,文藝品的創造可以憑藉客觀的觀感,倘若舊作家能用他們的客觀的觀察,也是可以產生新時代的作品的,方君以為「終是憑藉客觀的觀察為合於通例」。這是舊的寫實主義與自然主義的理論,在表面上似乎是很對的,其實倘若我們一仔細地研究起來,那我們就覺得所謂「純客觀的觀察」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關於革命文學》的一文中,光慈曾說過:「一個作家一定脫離不了社會的關係,在這一種社會的關係之中,他一定有他的經濟的,階級的,政治的地位,——在無形之中,他受這一種地位的關係之支配,而養成了一種階級的心理。也許作家完全覺悟不到這一層,也許他自以為超乎一切,不受什麼物質利益的束縛,但是在社會的關係上,他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總是某一個社會團的代表,倘若這位作家是代表統治階級的,那他的思想,他的情緒,以及他的行動,總都是反革命的,因之他所創造出來的作品也是如此。倘若這位作家是代表被壓迫的,被剝削的群眾的,那他的思想以及他的作品,將與前者適得其反,——他將歌詠革命,因為革命能夠創造出自由和幸福來。 倘若明白這個道理,那就可以知道所謂純客觀的觀察是不可能的。一個作家既然是某一個社會團的代表,那他觀察他們的周遭的事物,一定用這個社會團的眼光來觀察,雖然眼睛是生在他的頭上。若把他當做與社會無關的分子去看,那他的觀察,或者可以說是客觀的;但是若我們把他當做某一個社會團的代表,那他的觀察就成為主觀的了。 因為作家所代表的社會心理之不同,所以他們觀察事物的結果,也將無一致的可能。例如俄國革命本是一件東西,照理講(自然照著自然主義的理論而講),各個作家對於它的觀察,應當是一致的。但是在事實上,有些作家描寫俄國革命時,把革命罵得一塌胡塗,視波爾雪委克為洪水猛獸;同時,有些作家把俄國革命當成人類社會改造的新紀元,視波爾雪委克為爭自由的聖徒……這倒是些什麼道理呢?為什麼他們對於一件事物之觀察的結果,有這樣的戀隔呢?誰個是客觀的觀察者,誰個不是客觀的觀察者?誰個對,誰個不對?回答這個問題時,那也就要問回答者之屬哪一個社會團了。 誠然,一個作家應當靜心地觀察他周遭的事物,因為不觀察,他將不瞭解事物的內容。但是同時我們應當知道,就是這種觀察只是相對的「客觀的」,而沒有「純客觀的」的可能。我們不反對觀察,但是我們要問一個作家當觀察時,是用的那一種的眼光。 現在是革命浪潮極高漲的時代,誰個也沒有權利來禁止舊作家用「客觀的觀察」,產生新時代的作品。但這不是重要的問題。重要的問題是:舊作家立在什麼地位上用他的「客觀的觀察」?倘若他們還以為自己是超時代的人,還不承認自己應當參加被壓迫群眾解放的運動,還不會認清楚革命的意義與要求,那嗎,我敢斷定他們無論「客觀的觀察」觀察到什麼程度,而新時代的作品是永不會產生的! 我們也同方君一樣,希望「舊作家從他們的觀察上產生新時代的作品」。但是他們能不能產生新時代的作品呢?我們試拭目以待罷! 四、新的啟示呢,還是神秘主義? 方君說,「太陽第一號的小說,一定是實感的描寫,可是我就覺得像那《女俘虜》《衝突》《蟻鬥》中間的實感,好像並非別人一定沒有或觀察不到的。作者所貴乎實感,不在實感本身,而在他能從這裡頭得了新的發現,新的啟示,因而有新的作品。歐洲大戰的時候,知識界從軍者何止千萬,然而在戰場上看見別人所看不見的,只有巴比塞和拉茲右等三數人而已。所以我以為一個文藝者的題材之有無,倒不一定在實際材料的有無,而在他有否從那些材料內得到了新發現,新啟示。如果實際材料確是有,而並不能從那裡得一點新發現,那麼,這些實際材料不過成為報章上未披露的新聞而已,不能轉化為文藝作品」。 方君的這一段話,倘若僅僅是泛論,而不將《太陽》上的幾篇小說,及巴比塞在歐戰中的事情指將出來,那我們將要無從討論起,或者沒有討論的可能。不過方君既將事實指出來了,那我們就不得不和方君說幾句話。 方君以為《太陽》第一號的幾篇小說中間的實感,都是為別人所有或觀察得到的,而沒有什麼新的發現,新的啟示,所以不見得有什麼出色的地方。我們不知道方君心目中的新的發現和新的啟示是一種什麼東西。倘若方君的意思,以為只有別人沒有或觀察不到的才值得寫,也只有這種作品才能給人以新的發現和新的啟示,那麼方君簡直是文學上的神秘主義者了,因之方君所謂好的作品,那只是神秘主義的作品,而不是革命文學。因為只有神秘主義者的實感,才是為別人所沒有或觀察不到的,因之他們的作品才有新的啟示和新的發現,不過這種所謂「新的」,只有作者自己能領會罷了。 我們所說的實感,絲毫沒有什麼神秘的意味,那是為人人所都能有,而且能觀察到的,倘若他們願意有,而且願意觀察。不過在實際上,不見得人人都願意有或觀察這種實感,就是有這種實感的人,也不見得有文藝的素養,而將這種實感轉製成為文藝的作品。有些作家或者根本鄙棄這種實感,或者沒有得著這種實感的機會,或者他們對之毫不注意。因之他們所寫出來的作品,無論在題材或內容的啟示方面也完全含著一種別的意義。 《女俘虜》與《衝突》,(關於《蟻鬥》暫且不說,因為它不過是長篇小說《罪人》的第一章,現在我們還不能說它是好是壞)。在材料方面雖然是新的,然而究竟是人人所能觀察得到的,不是奇異的西洋鏡。像《女俘虜》那樣的故事,就是現在在報章上都可以看得見。像《衝突》那樣的故事,就是現在也可以在革命党人中找得許多。照方君的意思,這兩篇小說實在沒有什麼特出的地方。但是在事實上,這兩篇小說是不是如方君所說的呢? 我們給方君一個否定的回答:不! 第一,《女俘虜》和《衝突》這是一類材料的本身,已經是一種很新的現象,在我們舊作家中,沒有誰個描寫過這種材料,第二,這兩篇小說的主人翁已經和舊作家的作品中的主人翁不同了。第三,這兩篇小說在所謂啟示方面,實在已經給了我們一點新的東西,這種新的東西是為舊作家所沒有給我們的,恐怕他們將永遠不會給我們。這種新的東西是什麼呢?那就是在《女俘虜》中所指示的,一群為新生活而奮鬥的女英雄,她們雖然是失敗了,然而他們的精神,靈魂,永遠是高傲而不屈服的,永遠是光榮而不忍受污辱的。那就是在《衝突》中所指示的,革命戰勝了戀愛,集體生活征服了個人主義。倘若我們走馬看花地,或抱著唯美主義的思想,來讀這兩篇小說,那這兩篇小說實在沒有什麼希奇。但是倘若我們仔細思考一下,那就要知道這兩篇小說對於時代的意義了。 我們不知道方君所說的新的發現與新的啟示,到底是一種什麼東西。方君若說這兩篇小說的技巧方面,還未見得十分完善,那我們是可以承認的,但是倘若方君說這篇小說沒有給我們一點新的東西,那恐怕是一種錯誤了。方君是贊成革命文學的人,當然不是神秘主義者,但是方君的言論,照我們看來,似乎很帶點神秘主義的意味。 就拿巴比塞來做例證罷!方君以為「歐洲大戰的時候,知識界從軍者何止千萬,然而在戰場上看見了別人所看不見的,只有巴比塞和拉茲古等三數而已」這實在是一種誤解!第一,知識界從軍者何止千萬,然而不見得每一個人都是文藝家,也許也有一部分人看見了巴比塞三數人所看見的東西,然而沒有藝術的手腕把它表現出來。第二,也許從軍者有很多的文藝家,然而因為他們的思想為資產階級所麻醉了,就使他們也看見了巴比塞等所看見的東西,然而不願它描寫出來,或對之毫不注意。第三,不但知識界從軍者有一部分是反對戰爭的,而且恐怕有許多農民和工人從軍者,是反對戰爭最激烈的人,同時恐怕還有許多社會主義者在戰場上曾積極地做反對戰爭的運動;不過因為他們不是文藝家,沒有把自己的實感寫將出來,結果,這一部著名的《火》只得讓巴比塞去寫了。因為《火》的材料及它在內容方面的啟示,是為一部分人所看得到的,《火》把他們心中所要說而不說出的話說出來了,所以才受很熱烈的歡迎。若《火》的內容為別人所看不見的東西,那嗎讀者又從何處來瞭解《火》的好處?既然不瞭解它的好處,那它又從何處來給與人們以新的啟示?不錯,巴比塞是一個大的作家,不過他的偉大不在於他發現了什麼新的美洲,而是在於他能代表多數人說話,能把舊社會的黑暗痛快地指責出來,同時他指示人們應走哪一條道路。 我們的意見是如此,也許方君以為是不對的?…… 五、光慈只承認描寫第四階級的文學嗎? 有許多的誤會,真是令人難以料到是因何而起的!在《現代中國文學與社會生活》一文中,光慈不過是泛論中國文壇的現勢,並沒有提到第四階級文學的幾個字,不但沒有提到,而且在這一篇文中,他並沒有露出一點「只承認描寫第四階級生活的文學」的意思。但方君卻說,「蔣光慈的論文,似乎不承認非農工群眾對於革命高潮的感應——許竟是反革命的感應,也是革命文學的題材。我以為如果依方君之說,則我們的革命文學將進了一條極單調而仄狹的路,其非革命文學前途的福利,似乎也不容否認罷?」這一種論斷,真是不知道方君何所據而雲然!這的確是一種莫名其妙的誤會!我們的意思也同方君一樣,革命文學的範圍很廣,它的題材不僅只限於農工群眾的生活,而且什麼土豪劣紳,銀行家,工廠主,四馬路野雞,會樂裡長三,軍閥走狗,貪官污吏……等等的生活,都可以做革命文學的題材。將一個革命党人的英勇表現出來,固然是革命文學,就是將一個反革命派的卑鄙齷齪描寫出來,也何嘗不是革命文學呢?問題不在於題材的種類,而在於作者用什麼態度,用什麼眼光,以何社會團做立足點,來描寫這些種類不同的題材。倘若我們,作家,同情于被壓迫群眾,而且決定參加爭自由的鬥爭,那我們不但要表現與我們同一戰線的人生活,而且要儘量地暴露敵人的罪惡,因為這也是於革命本身有利益的。倘若我們只承認描寫農工群眾的文學,那真是要如方君所說,「則我們的革命文學將進了一條單調而仄狹的路,其非革命文學前途的福利」。 但是光慈並沒有「只承認描寫農工群眾的文學」的意思,也從沒曾發表過這類似的言論,我們真不知道方君的論斷是從什麼地方得來的,實在是一樁怪事! 六、小結 本篇論文的題目是《論新舊作家與革命文學》,現在臨終結的時候,我且仍歸到原題目罷。革命文學隨著革命的潮流而高漲起來了。中國文壇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新的時代一定有新的時代的表現者,因為舊作家的力量已經來不及了。也許從舊作家的領域內,能夠跳出來幾個參加新的運動,但已經衰禿了的樹木,總不會重生出鮮豔的花朵和豐富的果實來。這又有什麼辦法呢?時代是這樣地逼著!…… 1928年3月13日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